关灯
护眼
字体:

成唯识论疏抄卷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不是第七识。彼四种爱皆能润生故。若有难言既有九品乃至无九品义者。此问意即双问。难曰。若言第七识有九品。即应地地中九品别断。以除此第七识中有我见九品故。若许地地中九品别断者。其第七识。即在欲界中。应有粗细。九品非一。释上二界亦尔。又难曰。若许若七识常释故。准下下通顿断者。应三界中准有一品。第七识应无九品第七识。

    疏云由此一类胜道方然断彼多品之或。即第七识中。或九地为九品。故云多品之或。由此应知实有九品。如断善邪见唯九品断依作九品能断善根者。如断善根。即下下品邪见。能断上上品善根。末后即起上上邪见。断第九品下下品善根。即约尽处而言。故云一品断。据实邪见亦作九品善根。问见道除恶趣。恶趣之果。第八且言除乃至能缘此识亦应断者。此中问意。且如第八识生在地狱中。即地狱中第七识。缘地狱中第八识为我。若第八识生在畜生。畜生中第七识。缘畜生中第八识为我。乃至见趣亦然。乃至生北州长寿诸天亦尔。三恶趣有二种。一地下三恶趣。二人中三恶趣。谓如人是人中地狱。由如八大地狱。若二形是人中畜生。若黄门是人中饿鬼。今者三乘人。得人见道已去。即断多种三恶趣。乃断八难处。其第八识。更不白多处三恶趣等中生。既所缘第八识。不白三恶趣中生。其三恶趣。能缘第七识。亦不向三恶趣生。缘彼三恶趣第八识。既人见道已。所缘第八识。不向三恶趣受生。既言人见道断三恶趣第八识果。亦应人见道已。三恶趣中。能缘第七识既不生。亦应言人见道已断能缘第七识。人见道已即所缘三恶趣中第八识既言无。其能缘三恶趣中第八识之第七亦应断。若以不行名为断。此识可言除。若以断体除于彼不可尔者。此第一解云。若人见道已。三恶趣中第七识。虽有种子。更不得行。不执恶趣中第八识为我。可言人见道断第七识。若言人道已断第七识性种子体者。即不得此解。即义说入见道断第七识。据实入见道。不得云断第七识故。此解不尽理。约实义者。若第七识。入修道断相应缚。又染依断体名为断耶。下自当知。实理解者乃至不可以此侧彼者。此第二解云。若入见道。即断彼恶趣中不善业所招第八识果。更不得生。可言入见道断三恶趣第八识果。其三恶趣中。第八识果。其三恶趣中。第八识果。其三恶趣中。第八识种子仍在。但不生现行。即不生断名之为断。又第八约所缘缚。名之为断。今者疏中。且约三恶趣第八识果。故言不善业招。据实亦断。生北州长寿。又善业所招果。今者非约入见断第七识。故人见道断。无未断修道烦恼故。故三乘初入见道。无未断小许修道惑。若言入见道断三恶趣第七识。为其初果人。合应断一分修惑。如何乃说初果人无不断修惑。故知见道不断第七识。此为胜。迂会者。唯然论中解迂会者。若顿悟菩萨心向大一重得圣。即不名迂会。若二乘人。先入小乘。而得小果。后时方回心大。方得入初地。以两重得圣。方名迂会。且不约留名迂会。若约迟疾。即地前顿悟疾渐迟。若顿悟菩萨。即经六十劫修道。即至十住。若初果人。经八万劫。方至十信。若顿渐悟二人。至初地已去。即时第一种相似。更经二大劫修道。得成佛也。

    疏云何故不说同第八识初师舍义为问者。此中问意。论中何故。即彼决择分说。不退菩萨。亦名罗汉等。而为门。何故此第七识。不同第八识中。初师皆无学位也。答本识约究竟名舍。故约无学位。第七识通系。通我断说三位。

    疏云三位无义为体为义者。即安慧断第七识体。若护法断第七识染义。又为体为义者即是名。如前舍阿赖耶识。至八地已去。即舍名而不舍体。若异熟即成佛已去。即名体。俱舍若第七且舍体。若断无我执。即法执在。若断法执。即平等智在故。且约体以舍之。

    疏云然今此论不依佛地无性摄论为证义文者。疏主收安慧意云。我所引证。唯取大菩萨所遣论。取弥勒菩萨瑜伽庄严论等。不执无性小菩萨所造论为证。及亲光菩萨。亲光菩萨造佛地论。然无性及亲光。皆与护法同时人也。

    疏云释无学佛有漏者无漏者。无学立无漏心。入有漏心时。亦无第七识也。

    疏云逆简第八及无间缘种子等宗者。应立宗云。无染意识。意有俱生不共增上所缘。宗中言增所依。即简种子。种子是因缘依故。又若第六识。依第七是不共依。今云不共依。即简第八。第八是共依。若依生即简等无间缘。若论中言不共依。依者意显所依能。论文略无所字。所所依即简种子。种子是他依。前师云此据多分若不尔者非恒定俱者。前师会大论。云第八识恒与一识俱转者。即约余异生等说。说有染第七。即不约得圣者说。若不约凡夫说尔。唯约凡夫圣者。既第七识体。即第八识。即不与一识恒俱转。即不恒亦不名定。

    疏云然所引识起多小中有无字乃至非七俱难者。护法难安慧云。汝若言净位无第七识者。前所引教云。藏识恒与一识俱转。所谓末那。若起意识。则二俱转。若起五识。则与俱转。若汝言性无第七识者。即无学身。若起第八。应与一俱转。乃至无学五识起时。无第七识者。其第八识。则与六俱转。则无七俱转。故为难。

    疏云文意似有为藏识之云乃至无藏者。此文即是前师会大论文。然大论云。藏识恒与一识俱转。乃至五识起时即七俱转者。约异生有学说。何以故。疏言藏识。即是阿赖耶识。唯异生等说。与七俱转。彼论不云第八识及异熟与俱转故。故知阿罗汉第八识。若起五识。即与俱转。以阿罗汉无藏识之名。藏识之名唯在异生位。有言。无染意以俱许者。能阿罗汉等三位。无染第七识。即护法安慧皆同。若护法说。二乘人无染我执义。有彼法执在。若菩萨起法空智。即无染法执。还净第七识在。若安慧说。说二乘位即无法执第七识。若菩萨即无净第七识。又彼若言。经言平等智非第八者。问何处经文。说平等智非第八识。更问论云不可说彼乃至如境智者。问此中说平等智依六识师义。即同下第十论文中说。平等智依六识师义。

    疏云即汝共许许佛恒行者。然安慧即共许佛位有平等智。不许有佛第七识体。

    疏云六识智有转易不恒者。佛果位入灭定。前六识不恒。若菩萨依下静虑定。引入灭定。且如加行心。是初禅摄。入初禅已后。引起有顶地厌心种子。始能入灭定。为次第中最后故。

    疏云即有比量相违过乃至无比量者。若捻云此举宗。以即有比量相违。何故此一意识半。即有依无依。违比量故。名比量相违。如因明中比量相违。如说瓶等是常即是通。亦不须比量。若敬宗师解云。此中念作比量。量云除圣灭定等余异生一分意识。亦应无依转识摄。故知汝圣道无学。则违汝比量故。此中比量。虽与后决定相违相。以然决定相违。则因中过。因违于宗而为过。若比量相违。则约宗中过。宗进于宗也。

    疏云便有自法自相相违者。若捻法云。此中思量。无有法自相相违过。若敬宗师云。即有法自相相违果。谓若言许道灭定余异生意识定。应有依宗六识摄故。因此六识摄之。因则通有依无依。此一分通无依。此一分通。此之因则违宗中法。意识有依法自相相违故。则有一分法自相相违。

    疏云决定相违谓彼一分意乃至如汝圣道者。若言余圣道。及学意识。余意识必有比。依六识摄故。如前五识。即作决定相违。量云余圣道无学余异生等意识。亦应无依。六识摄故。如汝圣道。二乘三位法执无染菩萨三位或净无漏无漏心起者。若二乘三位。即有法执无染。其法执不染二乘。名为无染。若菩萨即有净第七识。不染菩萨。名染菩萨无染。

    疏云初二阿僧祇者。是地前。一阿僧祇者。是地前一阿僧祇。从初地至七地二祇。问此但言我见。即得须臾。言补特伽罗。答鹿双<<PIC>X50p0285_01.gif</PIC>。问能缘人我七地已前乃至无漏心时舍者。此中问意。其七地已前。第□识中我执。若第六识入法空观。即言舍第七我执。若余有漏心位。即不舍第七我执。如下入无漏心亦尔。何故人无漏时。即无第七我执。其第八识。亦应舍阿赖耶名。何故七地已前。入无漏心时。不言阿赖耶名。

    疏云如下且然舍此相应者。如下明法我中。亦作此难。又第七识。舍相应缚。名之为舍。

    疏云平等智生等流且尔体类同故者。等流者。即是法空后得智。及法空所引灭尽定。俱是根本智之等流是。

    疏云唯第七识人执可鄣彼者。问第六识中人执。亦鄣彼智。何故偏说第七。答根本也。

    疏云必法空观入见道此非三心真见道义者。三心之中。许初心见道。取后二见道。何以故。初心既断烦恼鄣人执等。即是生空观。第七识中。必有执现行。若后二既是法空观。第七识中。则无法执。然正义家。唯取一无间一解脱。名真见道。若三心中。前内遣有情假缘智。即是生空观。其第七识。即起法执。若后二心。即是法空观。其第七识中。即起平等智。简即三心见道。

    疏云若是法观等流者即是法观乃至即是人观者。若法空后得智。及法空所引灭定。皆是法空根本智之等流。此后得智灭尽定。皆名法空观。若由生空根本智所引。起生空后得智。及生空灭定。此后得智及灭定。皆名生空观。是生空观之等流。

    疏云若定尔者八地已去不出无漏彼位何时非法观果者。此中问意。八地已上。常无漏心。一切时法空观。未智何时非法观。有生空观。及生空后得灭定。

    疏云其相见道及修道乃至由第六识引生别者。若五地已上。第六法空观。能双缘真俗。且引第七识平等性智。亦能双缘真俗。若缘俗即能缘阿赖耶识。亦不缘余俱事。若八地已上得自在。第六识中。起法空智。双缘真俗时。亦引第七识。能双缘真俗。俗中即能通缘一切相等俗事。及缘第八识。若起第六识法空后得智。缘似真如时。亦引起第七识平等后得智。而缘似真如。若第六识中。法空后得智。作安立谛时。即引第七平等后得智。有二说。一云其平等后得。即缘似真如。以十地位中平等智。皆不能作安立谛观。若至佛位。第七识即能作安立谛观。二云其平等后得智。唯缘似真如。若八地已上。第六识皆容后得智。唯缘俗时。亦引第七平等后得智。能缘余一切俗事。理不须疑。若五地已前。若第六识法空理根本智证真如。引第七识。亦起根本智能缘真。若第六识起后得有缘事。第七识亦起后得智。则缘俗缘阿赖耶识。若第六识后得智。缘似真如时。亦引平等后得智。缘似真如。若第六识后得智。作安立谛时。由他作安立谛。则不同正体智亲证真如。依缘四谛理。则不同缘事之智。若第六识作安立谛观时。引第七识。第七识一念之中。亦能缘似真如。亦能缘第八识。其似真如即是有为俗谛摄。其第七识后得智。实是缘有为过。缘有漏。第八识亦缘无漏似真如相。真如从本质说。亦缘无漏。皆由第六意识引。若第六识。化非安立谛时。则亲缘真如。能断迷事迷理烦恼。能得择灭无为。后得智化安立谛观时。则能断迷事烦恼。亦得择灭无为。若后得智得事。则不能断迷事惑。问佛地位四智。亦别起生空观以不。答又佛果位。唯有法空观。无生空。以无用故。或唯缘第八或名缘似真如乃至不名真俗双行者。问此文中。言或者。即是第二体不。问此文中说第七缘似真如。由第六识心作何行相。而引缘第七缘似真如。又五地已上。第七识亦能缘似真如。此文中言第七缘似真如。即约五地已前。第七识中起后得智同说。答若十地中。第六识法空后得智。作安立谛观时。即引第七识平等后得智。有二说。一云缘似真如。一云唯缘俗。并如前又解。若在佛果乃至故知因中亦依真俗前解为胜者。此后解即有好。难曰。何故因位平等智。随于妙观同一地。五地真俗。既双缘第七。随六缘真俗。若言五地第七识唯缘俗者。亦应因中平等智。不随妙观同一地。故前解胜。

    疏云或第八未舍名得言缘赖耶乃至藏义应暂舍者。此中意说。若七地已前。第七识平等智。则言阿赖耶。阿赖耶识名未舍故。故平等平等智亦缘阿赖耶识。论中云等。然此疏文。大诵远近后。此疏即念次前文中说。佛地平等智。缘无境识。次后即言。菩萨见修道中平等智。缘异熟识。次后即应言七地已前平等智亦解阿赖耶识言。此解难知。既无然藏藏义应舍者。此文即是外难曰。若第七识。入平等智时。第八识既暂无执藏之识。第八识则应暂舍阿赖耶名。第七识入圣道灭定。第七识应言缘异熟识相。暂舍我执名。答此亦不然。若第八识。许暂舍赖耶名者。即应初果。或初地菩萨。亦应暂舍阿赖耶名。故知不可。其八据永舍名。所以入八地舍赖耶名。第七识我执。约暂舍。所以灭定圣道。舍第七识我爱执藏名。

    疏云有自胜用者。法体任持自性之胜用故。

    疏云有法中据迷理人中起事执者。此疏文解不齐。何以故。法中亦有迷于事。人中亦有迷人空理。应言迷人空理。应言迷执喻法执。迷法空理。迷人喻人执。迷生空理。迷人法执起。喻若我执依法执起故。邪道是高解。

    疏云问人中亦可言迷理法中起事执者。今此相翻。又问既言人执依事起。亦可人执迷理起。既言法执迷于理。亦可法执迷事起。

    疏云罗浅喻云若执是执即执人乃至杌应非是法执者。此疏中。不念作此问痴罗喻。此中问意。若先执杌已后方执人。可许执杌是法执。执人是人执。可得人执依法执。既迷杌起人执故。迷杌不是法执。迷与执别。如何说人执依法执。

    疏云境行别者且不俱起今此不违故许俱起者。若于二境之上起二执者。必不俱起。今于一境之起二执。则得俱起。顿悟菩萨。许见道全。乃至即约念时唯人观。皆若一心见道。第六识起法空观时。即违第七识法执不行。若约三心见道。若初心第六。唯起人空观时。即第七识中识法执现行。若起后二心。其第六识。唯起法空观。即违第七识。法执不行。然正义中。唯取一无间一解脱。为真见道。是正义。其三心见道。皆是相见道。若不正义。即许三心见道。真是见道。

    疏云若任散定心有漏无漏心者。此等圣者。若任散心。若任有漏定心。若有漏心。若无漏心时。皆有法执。然法有漏定。有其四。一者顺退分。若从初地至七地菩萨。或初禅定。是菩萨传。或如余异生。入此定力劣。入此定则顺起诸烦恼。名为顺退分。二顺任分。谓顺自地。则如异生二乘七地已前菩萨。若入禅定。则顺初禅自地。若入第二禅定。则第二禅自地。乃至有顶亦尔。第三顺决择分。即住初地已来菩萨。入有漏定。能顺当来菩萨提决择念。非是加行位中顺决择分。地上菩萨。不起之得果之时。不起向彼加行位。唯顺初地决择之圣智。四顺胜进分。七地已前菩萨。乃至二乘圣生等。若入初禅定。则能引第二禅定。若入第二禅定。则能顺引第三禅定。能顺后之胜进。乃至。有顶地定皆耶。若是渐顿有学无学顿悟菩萨八地已上大势相似者。若有学无学渐悟及顿悟。至八地已去。以能伏我执不行。与无学渐悟。至八地已去大势故。其无学渐悟。能断烦恼。若七地已前。其有学渐悟。及顿悟菩萨。亦相似。

    疏云若不能与即应起法观乃至以为此证者。若八地已上。唯无漏法观相续。如何起法执。故知亦起生空观。第七识法执依起。既八地已去。无漏心常相续。更无有漏心而为诵。以此为证。故知八地已去。常无有漏心。

    论契经说八地已上一切烦恼不得现行唯有所依所知鄣在者。所依者。今有二解。一云所知鄣是所依。烦恼鄣是能依。烦恼已无。唯有所依所知鄣立。故经云系如曾木依地生长。若境曾皆木虽坏。如是法烦恼。皆依无明住地而得生长。若无无明住地。其烦恼亦无。旧来皆作此解。二第七识。是第六识所依根。第六识是能依。唯有所依。第七识中所知鄣。悊法云。曾以此义问疏主。疏主可此解。

    疏云不见余时第六意识唯有法执经于一切时都无人执者。此意返显故。不见余八地。至第十地已来。经一劫之中。第六识中。唯起于法执。不起我执。故知第七识。经此一劫之中。由起法执。第六常无漏。若七地已前菩萨。第六识中起法执。

    疏云然有别名此不在彼乃至非余三者。一云三性法总名异熟生。从异熟生。即四无记皆名异熟生。今耶无记法是异熟生。余三非异熟生。即是总名中之别名。然无记异熟生之别。则不在彼威仪工巧变化等别名中摄相相。此无记异熟生。是总名中异熟生摄。言四无记是总名。异熟生是此四中总名之别名。非彼三名摄。余三不摄者。皆是异熟生摄。由如四缘。前三缘虽亦是增上缘。又显差别分出余前三缘。前三缘不摄者。皆增上缘摄。四无记皆是异熟生。为显差别故。如于余三无记。余三无记不摄者。皆是异熟生无记摄。又如三种色。虽长养色。亦从同类因生。唯是肪肉等。但长色赖异熟色。从前善恶业感。或是前同类生。然从善恶业。为唯名异熟色。此二色不摄于是等流色摄故。等流色最究前四无记者。或缘威仪心。或发威仪心。名威仪。又婆多第二禅。借初禅天眼耳识。皆名借威仪。此天眼耳。不是业感。不是异熟心。异熟心不借异地。又缘工巧心。或发工巧心。名工巧心故。若发业变化心。名变化心。或变化色废等出是无记。问变化通果心。皆依定起。如何善定为因。能发无记通果。答若在善定中。必别起无记通果心。诸善定中。无此事故。恶在定已方起无起通果心耶。

    成唯识论疏抄卷第八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