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尚贤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5]。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6],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7],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8],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9],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10];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

    【注释】

    [1] 列:行列,位次。列德指根据道德修养决定官员的爵位职务。

    [2] 肆:作坊。

    [3] 断予之令:即予之断令,授予他行政决断的权力。

    [4] 殿:同“定”(王闿运说)。

    [5] 此:即“若”,为古人复语(王念孙说)。

    [6] 服泽:古地名,不详。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谓之阳。

    [7] 益:即伯益,相传他擅长畜牧和狩猎,被舜任为虞。后又为禹所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阴方:古地名,不详。

    [8] 伊尹:商汤时名臣,名伊,尹是官名。传说伊尹为厨师出身,后助汤灭夏建国。庖厨:厨房。

    [9] 闳夭、泰颠:皆为文王的大臣。罝罔:捕兽用的叫罝,捕鱼用的称网。“罔”同“网”。

    [10] 施:当为“惕”(孙诒让说)。

    【译文】

    所以古时候圣王治理国家,任用有德的人并且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夫或工匠,有才能就选拔他,授予他非常高的爵位和丰厚的俸禄,任用他做行政事务,给予他决断行政的权限。说:如果爵位不高,百姓就不会尊敬他;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不会信任他;政令无决断,百姓就不会畏惧他。把这三样东西授给贤者,不是因为贤能而赏赐他们,而是希望他们能办成事情。因此在当时,按照道德高低决定爵位官职,按照职责权限行事,按照功劳确定赏赐,根据功绩发放俸禄。所以官员不是终生尊贵,百姓也不是永远低贱。有能力就选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于公心,去除私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时候尧提拔舜于服泽之阳,授予他国政,天下太平。禹选拔伯益于阴方之中,授予他国政,天下统一。汤选拔伊尹于厨房之内,授予他国政,灭夏建国的理想得以实现。文王选拔闳夭、泰颠于渔猎之中,授予他们国政,西方诸侯得以归顺。因此在那个时候,即使是享受高官厚禄的大臣,也无不心存敬畏而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即使是在农田和工肆的百姓,也无不争相勉励而推崇道德。

    8.5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1]。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2],则由得士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注释】

    [1] 章:通“彰”,显著。

    [2] 尚:倘若,如果。

    【译文】

    因此,贤良之士是国家选拔出来用以辅佐继承人的。所以拥有贤能之士谋事就不会困难,身体不致劳顿,声名立而功业成,美好事物彰显而丑恶事物不生,这些都是由于得到贤能之士的缘故。因此墨子说:国家安定的时候不能不选拔贤能之士,国家不安定的时候也不能不选拔贤能之士。倘若想要遵循尧、舜、禹、汤的治国之方,就不能不崇尚贤能。崇尚贤能的人,是国家政权的根本。

    【评析】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提出“尚贤”理论主张的人,可问题是对贤能之士的推崇和渴求历朝历代都有,不独墨子为然。舜之于尧、禹之于舜、伯益之于禹、伊尹之于汤、姜尚之于文王、管仲之于齐桓公无不如此;东西二周甚至也不缺乏系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如《礼记·王制》云:“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乡,升於学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我们今天很难评估这种人才选拔机制在当时的实行情况,但至少从理论上看,这种由地方到中央层层选拔的人才机制还是相当不错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墨子还对“尚贤”有这么强烈的理论诉求呢?

    答案自然需要到墨子生活的时代去追寻。如果说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不把周王室放在心上的话,墨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就更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家国利益高于天下利益,大者求兼并,小者求自保,因此才会有后来养士之风的盛行和纵横家的大行其道。墨子所谓的“贤”,从身份上说一般指“士”阶层,他们要么是中下级官吏,如《墨子·尚同中》所云:“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要么是指知识分子,如《墨子·天志上》载:“今天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尽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其于仁义,则大相远也。”从个人能力上说,“贤”则指有道德、善言辞并具备具体从政经验,即“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正如《说文解字》所讲:“贤,多才也。”问题在于,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社会文化体系尚未完全崩溃之时,士阶层虽处身上层社会底层,但衣食无忧;而到了战国时期,大量士阶层甚至是君子阶层的人才从社会上层沦落到社会底层,他们有知识有修养却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一方面是各诸侯国急需人才以实现富国强兵,一方面是沦落到社会底层的士君子无出头之日。墨子恰好生活在这样一个旧的社会体系崩溃、人才流通渠道不畅的时代,得时代风气之先,其“尚贤”的理论主张正逢其时。

    既然明确了“尚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墨子自然就会进一步讨论如何招纳贤能之士的途径和方法。首先,墨子提出广纳贤才要摒弃身份偏见,“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为沉沦社会底层的有识之士改变人生命运、施展自身才华打开了方便之门。其二,彻底打破旧的社会身份制度,建立新的用人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辟除那些尸位素餐的贵族们“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最终建立起“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人才流通机制。梁启超先生曾说:“盖墨子尚贤主义,实取旧社会阶级之习翻根本而摧破之也。”(《子墨子学说》)细看墨子的“尚贤”之策,的确与“亲亲”、“尊尊”的传统社会颇有抵牾之处,故不见容于旧贵族统治者。然而,墨子的这种思想实有与儒家政治理想相通之处。在儒家政治理想当中,尧舜禅让是圣人政治的典范,而依照墨子的理论,“尚贤”的终点,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正与儒家推崇的禅让制款曲暗通。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吕思勉先生指出“尚贤之说,与尚同相表里”(《先秦学术概论》)。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