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尚贤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尚贤》上篇为理论总纲,而中篇则是从上位者的角度出发,要求国家统治者要能够为贤者提供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充要条件。墨子开篇就提醒统治者要知道尚贤乃为政之本,进而提出进贤使能的原则,也就是“置三本”,即:“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只有高爵、重禄和不受掣肘的行政权力,才会使天下的民众相信君主“尚贤”的态度是真诚的,才会有贤能之士前来依附,才能得到贤士们的竭诚效力。然而,现实并不能令墨子满意,当今的王公大人,任人唯亲唯貌,“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不察尚贤乃为政之本。全文不仅现实针对性强,理论色彩浓郁,而且颇具思想家语重心长的特有意味。

    9.1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1],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2],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3]!何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曰:自贵且智者[4],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5],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注释】

    [1] 君:统治。

    [2] 修:长。

    [3] 故:一作“胡”,为什么(毕沅说)。也:通“耶”。

    [4] 自:由,让。

    [5] 愚贱:依上文当为“愚且贱”(孙诒让说)。

    【译文】

    墨子说:如今王公大人统治百姓,主持政权,治理国家,希望能够长久地保持而不失去,为什么不知道尊重贤才是为政的根本呢!为什么说尊重贤才是为政的根本呢?答道:让高贵而有智慧的人去统治愚蠢而且低下的人,国家就会得到治理;让愚蠢而且低下的人去统治高贵而且有智慧的人,国家就会混乱。因此就能知道尊重贤才是为政的根本。

    9.2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1],不偏贵富,不嬖颜色[2]。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3],贫而贱之,以为徒役[4]。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5],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注释】

    [1] 党:偏袒。

    [2] 嬖:宠爱。颜色:指美貌的女子。

    [3] 不肖:品行不好或没有才能。

    [4] 徒:被罚服劳役的人。役:奴仆,供人役使的人。

    [5] 迹:观察。

    【译文】

    因此古代圣明的君王非常尊重并任用贤能的人,不偏袒父亲兄长,不偏向富贵的人,不宠爱娇妻美妾。贤能的人就推举选拔上来,使他富裕而且尊贵,让他做官长;没有才能的人就冷落甚至罢免他,使他贫穷而且低贱,让他做奴役。所以人民都因为赏赐得到勉励,因为惩罚而感到畏惧,争先恐后去做贤能的人。这样贤能的人就会增多,而不贤的人就会减少,这就叫进贤。然后圣人就听他的言论,观察他的行为,考察他的能力,慎重地授予他官职,这就叫事能。所以能够治理国家的人,就让他治理国家;能够胜任官长的人,就让他做官长;能够管理邑里的人,就让他管理邑里。凡是能够治理国家、主持官府、管理邑里的人,这些都是国家的贤人。

    9.3 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1],听狱治政[2],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3],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4],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5]。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絜为酒醴粢盛[6],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7],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8]。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注释】

    [1] 蚤:通“早”。晏:晚。

    [2] 听:处理,判决。狱:诉讼,官司。

    [3] 夙:早晨。兴:起,起来。

    [4] 莫:通“暮”,黄昏。

    [5] 乎:于。

    [6] 上:指对上天鬼神。絜:即“洁”,洁净。

    [7] 皮:皮毛。币: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8] 怀:怀柔,安抚。

    【译文】

    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上朝早而退朝晚,听审案件并处理政务,所以国家得到治理,刑法得以端正。贤能的人做官,睡得晚起得早,征收关市、山林、泽梁的税利,用以充实国库,所以国库充实而财产不再流失。贤能的人管理邑里,早出晚归,耕作种植,囤聚豆类和小米,所以豆米丰收而百姓食物充足。所以国家大治刑法就会公正,国库充足百姓就会富裕。对上有洁净的酒食做祭品,用来祭祀上天鬼神;对外能够置备皮毛和丝织品,与周围的诸侯国交往;对内能够使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使疲劳的人得到休息,使万民得到休养生息;对外能安抚天下有才能的人。所以上有天帝鬼神使他富裕,外有诸侯给予帮助,内有万民亲附,贤人归顺。有这些有利条件,谋事能达到目的,行事能够成功,在内防守能够稳固,对外讨伐就会强大。所以从前三代圣明的君王尧、舜、禹、汤、文、武能称王于天下,成为诸侯之首,这也正是他们的法则。

    9.4 既曰若法[1],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2]。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诗》曰:“告女忧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用濯。”[3]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4]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5],将休其手焉。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6],裂地以封之,终身不厌。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若有美善则归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慼在臣。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

    【注释】

    [1] 曰:当为“有”之坏字(王念孙说)。若:此。

    [2] 三本:三项根本措施。

    [3] 今本《诗经·桑柔》作“告尔忧恤,诲尔序爵。孰能执热,逝不以濯。”

    [4] 执:这里指亲近。

    [5] 有:据上文疑为“用”字。

    [6] 般:读“颁”(吴汝纶说),颁发。

    【译文】

    既然有了这样的法则,但还不知道实行的方法,那么事情仍然做不成,因此必须确定三项根本的措施。什么是三项根本措施呢?答道:爵位不高百姓就不会敬重,俸禄不优厚百姓就不会信任,政令不果断百姓就不会畏惧。所以古代的圣王给予贤人很高的爵位,优厚的俸禄,把政事交给他,给予他决断的权利。这难道是因为是自己的臣子就给予赏赐吗?是为了让他做成事情罢了。《诗经》说:“告诉你要体恤别人,教导你要按次序授予爵禄。谁能拿着热的东西,而不放到冷水里去浸洗呢?”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的国君和诸侯不可不以亲近的态度对待继承人和辅佐的臣子。这就好比拿过热的东西,需要先把手放在冷水里浸洗一下一样,是为了让手得到缓冲的机会。古代圣明的君王,一定要得到贤能的人,并且任用他,授予爵位来使他尊贵,划分土地来封赏他,终身对他不感到厌倦。贤能的人只希望遇到圣明的君王并且侍奉他,竭尽全力为君王办事,终身不感到倦怠。如果有美名善誉就归功于主上。因此,美名善誉归功于主上,而百姓的怨言由臣下承担;安乐由主上享受,忧患由臣下承担。因此古代的君王就是像这样处理政务的。

    9.5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贤使能为政,高予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曰:“此非中实爱我也[1],假藉而用我也[2]。”夫假藉之民,将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3],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苟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4],则此不肖者在左右也。不肖者在左右,则其所誉不当贤,而所罚不当暴,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5],则赏亦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当暴。若苟赏不当贤而罚不当暴,则是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矣[6]。是以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7],居处无节,出入无度,男女无别。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8],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使断狱则不中[9],分财则不均,与谋事不得,举事不成,入守不固,出诛不强。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10],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11]。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

    【注释】

    [1] 实:真正,确实。

    [2] 藉:通“借”。

    [3] 政:这里指权势。

    [4] 苟:姑且,暂且。

    [5] 尊:同“遵”,遵循。

    [6] 沮:同“阻”(尹桐阳说),阻止,终止。

    [7] 弟:敬顺兄长。

    [8] 倍畔:即“背叛”。

    [9] 中:中的,恰好符合。

    [10] 虽:即“唯”(王引之说)。

    [11] 已:同“以”。

    【译文】

    现在的王公大人也想效仿古代圣人,用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给予他们很高的爵位,但却不给相应的俸禄。高爵位而没有俸禄,百姓就不会相信这是真的崇尚贤能。他们会说:“这不是真正爱我,只是假装用我来作个样子。”既然是假用贤人来谋虚名,百姓又怎么能亲近王公大人们呢?所以先王说:“贪婪权势的人,不会把政务分给别人;对财货很看重的人,不会把俸禄分给别人。”政务不让别人参与,俸禄不与别人分享,请问天下的贤能之士怎么会心甘情愿到王公大人们的身边呢?如果贤能之士不来到王公大人们的身边,那么不贤之人就会聚集在王公大人们的周围。不贤的人在王公大人周围,那么他们所称赞的人就不会是真正的贤能之士,所惩罚的也不是真正的丑恶之人。王公大人们如果以此来治理国家,那么奖赏的就一定不是贤能之士,惩罚的也不是丑恶之人。如果赏的不是贤人,罚的不是恶人,那么贤人就不会受到勉励而恶人也不会得到制止。这样百姓在家就不会孝顺父母,在外不会尊重乡里的人。生活没有节制,出入没有法度,男女没有界限区别。这样,让他治理官府就会抢劫偷窃,让他守护城池就会投降叛变,君主有危难也不会舍身救主,君主外出逃亡也不会冒死跟从。让他断案不会公正,让他分配财物不会平均,与他谋事达不到目的,与他行事不会取得成功,在内防守不能稳固,对外征讨也不会强盛。从前三代残暴的君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去他们的国家,倾覆他们的社稷,都是这个缘故。为什么会这样呢?都是因为他们只懂得小道而不明白大道啊!

    9.6 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故当若之二物者[1],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2],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3]、面目佼好则使之[4]。夫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有慧哉!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

    【注释】

    [1] 之:此,这,指良工、良宰两件事情。

    [2] 逮:及,等到。

    [3] 故:理由,这里指功劳。

    [4] 佼:通“姣”,美丽。

    【译文】

    现在的王公大人,有一件衣服不能缝制,必定会借助于高明的裁缝;有一头牛羊不能宰杀,必定会借助于高明的屠夫。所以像这两件事情,王公大人们未尝不知道用尚贤使能的办法去处理。等到国家发生动乱,社稷面临危险的时候,却不知道任用贤能之士去治理,而是凡亲戚就任用,没有功劳却得到富贵、容貌长得好看的人被任用。没有功劳却得到富贵,容貌长得好看就被任用,难道这些人一定有智慧吗?如果用他们来治理国家,那么就是让没有智慧的人治理国家。国家发生动乱是可以预知的。

    9.7 且夫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1],其心不察其知而与其爱[2]。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此其故何也?曰:处若官者爵高而禄厚[3],故爱其色而使之焉。夫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则此官什倍也[4]。夫治之法将日至者也,日以治之,日不什修[5],知以治之[6],知不什益,而予官什倍,则此治一而弃其九矣。虽日夜相接以治若官,官犹若不治。此其故何也?则王公大人不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也。故以尚贤使能为政而治者,夫若言之谓也;以下贤为政而乱者[7],若吾言之谓也。今王公大人中实将欲治其国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注释】

    [1] 且夫:连词,表递进。

    [2] 心:疑为“必”之误(陶鸿庆说)。

    [3] 若:此。

    [4] 什:十。

    [5] 修:长。

    [6] 知:通“智”。

    [7] 下:这里指废弃不用。

    【译文】

    况且王公大人们是因为宠爱他而任用他,必定不会考察他的智慧就给予他宠爱。因此不能管理百人的人,却让他去管理千人;不能管理千人的人,却让他去管理万人。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道:担任这种官职的人,爵位高而且俸禄丰厚,是因为喜爱他外貌而任用他。不能治理千人的人,让他做管理万人的官,那么他做的官就是他能力的十倍。治国的方法,应该是每天都要处理政务,每天都处理政务,但每天的时间并没有延长十倍,用智慧去治理,但智慧不能增加十倍,却给予超出他能力十倍的官职,这是政务处理了一成而抛弃了九成啊!即使夜以继日地处理政务,政务仍然不会得到治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王公大人们不知道尊崇贤能之士来处理政务啊!所以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政务得到治理,就是这些话所说的意思;不任用贤能之士而使国家发生动乱的,就是我的这些话所说的意思。现在王公大人,如果真的希望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长久地保持政权而不丧失,为什么不去考察尚贤是为政的根本呢?

    9.8 且以尚贤为政之本者,亦岂独子墨子之言哉!此圣王之道,先王之书《距年》之言也[1]。《传》曰:“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2]。”《汤誓》曰[3]:“聿求元圣[4],与之戮力同心[5],以治天下。”则此言圣之不失以尚贤使能为政也。故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