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尚同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本篇与前篇的主旨大致相同,内容既有所重叠又有所发展。前篇说到“天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所以仍然会遭受暑热严寒、风霜雨露的灾害,其理论范围主要在阐发人道。本篇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对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做了重点观照和阐述。由于在天子之上还有更权威的“天”的存在,因而真正能够同一人的思想,成为人类社会行为和评判标准的必然是“天”的意志及好恶。古代圣王明于此理,所以带领百姓敬天奉鬼,任用贤才,百姓也就能够以上之善恶为准绳,上天鬼神因而赐福于民,百姓也会更加顺服,从而使天下得以安宁。而当今君主不明就里,反其道而行之,故上下离心,天下混乱不堪。墨子因此得出结论,只有上同于“天”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道。

    12.1 子墨子曰: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1],未有正长之时,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相交非也[2]。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劳[3],隐匿良道不以相教,腐?余财不以相分,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注释】

    [1] 复:回溯,回顾。

    [2] 相交非也:即“交相非也”。

    [3] 至乎:至于。

    【译文】

    墨子说:今天,回顾上古人类刚刚产生,还没有行政长官的时候,恐怕当时的言论是天下的人各有其不同的道理。所以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道理,十个人有十个人的道理,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道理,人数越多,他们所谓的道理也就越多。所以每个人都肯定自己的道理,而非难别人的道理,所以大家互相非难。在家里,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抱怨仇恨,都有离散的心思,不能和睦相处。以至于宁愿舍弃多余的力量也不愿意相互帮助,隐瞒治世良方而不愿教导别人,宁愿让多余的财物腐烂也不肯拿来分给别人,天下混乱,以至于像禽兽一样,没有君臣、上下、长幼之间的礼节,没有父子、兄弟之间的礼仪,所以天下乱象丛生。

    12.2 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既以立矣[1],以为唯其耳目之请[2],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3],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为天下博大,山林远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是故靡分天下[4],设以为万诸侯国君,使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国君既已立矣,又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一同其国之义,是故择其国之贤者,置以为左右将军大夫[5],以远至乎乡里之长与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6]。

    【注释】

    [1] 以:通“已”。

    [2] 请:当为“情”。

    [3] 赞阅:二字疑为衍文(王焕镳说)。

    [4] 靡分:分散。

    [5] 将军大夫:即卿大夫。《周礼·夏官》:“军将皆命卿。”

    [6] 远:繁体字为“遠”,与“逮”形似而误(孙诒让说)。

    【译文】

    明白了百姓如果没有行政长官的管理就无法天下一统的道理,天下就会大乱。所以选择天下贤良、圣明、能言善辩的人,拥立他做天子,让他从事于统一天下的道义。天子确立之后,认为仅凭他个人的耳目无法独自统一天下的道义,所以又选择天下贤良、圣明、能言善辩的人,设置三公,让他们参与统一天下道义的大业。天子三公都确立之后,因为天下的广阔博大,山林深处和远方人民的道义无法统一,所以分割天下,设立众多的诸侯国,让他们从事于统一自己国家中的道义。国君确立之后,又认为仅凭他个人的耳目,无法统一他的国家中的道义,所以选择国中的贤良之士,设立他们做左右将军和大夫,以至于乡里的长官,让他们参与到统一他们国家道义的事业中来。

    12.3 天子诸侯之君,民之正长,既已定矣,天子为发政施教曰:“凡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己有善[1],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义其上[2],而毋有下比之心。上得则赏之,万民闻则誉之。意若闻见善,不以告其上;闻见不善,亦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不能是,上之所非不能非,己有善不能傍荐之,上有过不能规谏之。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则诛罚之,万民闻则非毁之。”故古者圣王之为刑政赏誉也,甚明察以审信。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欲得上之赏誉,而畏上之毁罚。

    【注释】

    [1] 己:指臣下。

    [2] 义:当作“乎”(孙诒让说)。

    【译文】

    天子、诸侯国的国君,万民的各级行政长官,都已经确定之后,天子开始发布政令,施行教化,政令上说:“凡是听到、看到好的事情,一定要报告给上级;听到、看到不好的事情,也一定要报告给上级。上级认为是对的,也一定要加以肯定;上面认为是不对的,也一定要加以否定。自己有好的建议,就及时献给上级;上级有了过错,就加以规劝进谏。与上级保持一致,不要有勾结下级的想法。上级知道了就会赏赐他,百姓听到了就会称赞他。如果听到、看到好的事情,不报告给上级;听到、看到不好的事情,也不报告给上级。上级认为是对的不能认同,上面认为是不对的也不能否定。自己有好的建议不能及时献给上级,上级有了过错而不能加以规劝进谏。勾结下级去非难上级的人,上级知道了就会责罚诛灭他,百姓听说了就会非难诋毁他。”所以古代的圣王设立刑法赏誉,都是十分明察和确实可信的。所以全天下的人,都想要得到上级的奖赏赞誉,而害怕上级的惩罚和责难。

    12.4 是故里长顺天子政,而一同其里之义。里长既同其里之义,率其里之万民,以尚同乎乡长,曰:“凡里之万民,皆尚同乎乡长,而不敢下比。乡长之所是,必亦是之;乡长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乡长固乡之贤者也,举乡人以法乡长,夫乡何说而不治哉?察乡长之所以治乡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乡之义,是以乡治。

    【译文】

    因此里长顺应天子的政令,去统一他里中的道义。里长统一了里中的道义之后,率领里中的百姓向乡长的道义看齐,说:“凡是里中的百姓,都要和乡长一致,而不敢勾结下面。乡长认为是对的,必定也认为是对的;乡长认为是不对的,也一定认为是不对的。改正你不好的言论,学习乡长好的言论;改正你不好的行为,学习乡长好的行为。”乡长本来就是乡里的贤人,全乡的人都效法乡长,乡里怎么会治理不好呢?’考察乡长之所以能治理好一乡,是什么缘故呢?答道:就是因为他能统一乡的道义,所以乡里得到治理。

    12.5 乡长治其乡,而乡既已治矣,有率其乡万民[1],以尚同乎国君,曰:“凡乡之万民,皆上同乎国君,而不敢下比。国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国君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国君固国之贤者也,举国人以法国君,夫国何说而不治哉?察国君之所以治国,而国治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国之义,是以国治。

    【注释】

    [1] 有:音义同“又”。

    【译文】

    乡长治理乡里,乡里已经治理好了,又率领他乡里的百姓向国君的道义看齐,说:“凡是乡里的百姓,都要和国君一致,而不敢勾结下面。国君认为是对的,必定也认为是对的;国君认为是不对的,必定也认为是不对的。改正你不好的言论,学习国君好的言论;改正你不好的行为,学习国君好的行为。”国君本来就是一国的贤人,全国的人都效法国君,国家怎么会治理不好呢?考察国君之所以能够把国家治理得好,是什么缘故呢?答道:只因为他能统一全国的道义,所以国家得到治理。

    12.6 国君治其国,而国既已治矣,有率其国之万民,以尚同乎天子,曰:“凡国之万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天子者,固天下之仁人也,举天下之万民以法天子,夫天下何说而不治哉?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则天菑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1],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2],疾菑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3],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注释】

    [1] 当若:如果。

    [2] 遂:顺利,这里指顺利成长。

    [3] 荐臻:接二连三。

    【译文】

    国君治理国家,国家已经治理好了,又率领他国中的百姓向天子的道义看齐,说:“凡是国中的百姓,都要和天子一致,而不敢勾结下面。天子认为是对的,必定也认为是对的;天子认为是不对的,必定也认为是不对的。改正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天子好的言论;改正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好的行为。”天子本来就是天下的仁人,全天下的人都效法天子,天下怎么会得不到治理呢?’考察天子之所以能够把天下治理得好,是什么缘故呢?答道:只因为他能统一天下的道义,所以天下得到治理。天下的百姓的道义都统一于天子以后,却没有同一道理于上天,那么上天降下的灾难就不会停止。所以如果天下的寒冷和暑热不合时节,雪霜雨露不合时令,五谷不成熟,六畜不能顺利地生长,疾病瘟疫泛滥成灾,暴风霖雨频繁到来,这是上天降下的惩罚,想要以此来惩罚不能同一道义于上天的人。

    12.7 故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害[1]。是以率天下之万民,齐戒沐浴[2],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洁[3],牺牲不敢不腯肥[4],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5],春秋祭祀不敢失时几[6],听狱不敢不中,分财不敢不均,居处不敢怠慢。曰:其为正长若此,是故上者天鬼有厚乎其为政长也,下者万民有便利乎其为政长也。天鬼之所深厚而能强从事焉,则天鬼之福可得也。万民之所便利而能强从事焉,则万民之亲可得也。其为政若此,是以谋事得,举事成,入守固,出诛胜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尚同为政者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

    【注释】

    [1] 此句有误,当为“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2] 齐:同“斋”。

    [3] 蠲:干净,清洁。

    [4] 腯:肥。

    [5] 珪:同“圭”,上尖下方的玉器。璧: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币: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6] 几:期(俞樾说)。

    【译文】

    因此古时的圣王,明白上天和鬼神所希望的事情,而避开上天和鬼神所憎恶的事情,以此来追求在天下范围内兴利除害。所以他们率领天下的百姓,斋戒沐浴,准备好洁净的酒食祭品,拿来祭祀天地鬼神。他们侍奉鬼神,酒食祭品不敢不洁净,牛羊牺牲不敢不肥硕,圭、璧、币、帛不敢不合标准,春秋两季的祭祀不敢错过日期,审查案情不敢不公正,分配财物不敢不平均,日常生活起居不敢有所怠慢。说道:做行政长官都像古圣王这样的话,上有天地鬼神厚待行政长官,下有万民因他做行政长官而得到便利。有天地鬼神的厚待而又能努力从事,那么天地鬼神的赐福就可以得到。万民皆受其便利而又能努力从事,那么百姓的亲近爱戴就可以得到。像他这样处理政务,所以谋事就能实现,行事就能成功,在内防守就会稳固,对外诛伐就能胜利,是什么缘故导致出现这种情况呢?答道:只是因为用尚同的方法去处理政务。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务是这样的。

    12.8 今天下之人曰:方今之时,天下之正长犹未废乎天下也,而天下之所以乱者,何故之以也?子墨子曰:方今之时之以正长[1],则本与古者异矣,譬之若有苗之以五刑然[2]。昔者圣王制为五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制五刑[3],以乱天下。则此岂刑不善哉?用刑则不善也。是以先王之书《吕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练[4],折则刑[5],唯作五杀之刑,曰法。”则此言善用刑者以治民,不善用刑者以为五杀,则此岂刑不善哉?用刑则不善,故遂以为五杀。是以先王之书《术令》之道曰[6]:“唯口出好兴戎[7]。”则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为谗贼寇戎,则此岂口不善哉?用口则不善也,故遂以为谗贼寇戎。

    【注释】

    [1] 以:犹“为”。

    [2] 以:这里指制定。

    [3] 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法。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