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尚同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本篇与前两篇主旨相同,旨在说明为政者要用“尚同”的方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处理政务,管理国家。文章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就一定要“得下之情”,只有真正了解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并且切实做到惩恶赏善,“则国必治”。而“得下之情”的关键是要能够以“尚同一义为政”,文章进而以历史经验为依据论证自己的观点,为了了解天下百姓的实情,古代圣王设立了天子、三公、诸侯、卿宰、乡长、家君等各级行政长官,以他们为耳目,就能全面掌握天下百姓的所做所为,并及时奖赏行善事的百姓,惩罚做恶事的百姓。这样,从下而上,家君能够同一家中的是非标准,国君才能够同一国中的是非标准,天子最终能够同一全天下的是非标准。整篇文章由小至大,层层推进,思路明晰,说服力强。

    13.1 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1],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然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上之为政也,不得下之情,则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于民之善非,则是不得善人而赏之,不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2]。故赏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注释】

    [1] 知:通“智”。

    [2] 众:当为“家”(于省吾说)。

    【译文】

    墨子说:智慧之人做事,一定会优先考虑去做那些能够让国家百姓得到安定的事情,一定会首先考虑去避免那些让国家百姓发生混乱的事情。然而国家百姓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上级处理政务,了解下面的实情就能治理好,不了解下面的实情就会出现混乱。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上级处理政务,了解下面的实情,就是了解百姓的善恶是非。只要明白百姓的善恶是非,就能发现行善的人而给予奖赏,就能发现暴虐的人而给予惩罚。行善的人得到奖赏、做恶的人受到惩罚,国家就一定能得到治理。上级处理政务,不了解下面的实情,那么就是不了解百姓的善恶是非。只要不明白百姓的善恶是非,就不能发现行善的人而给予奖赏,就不能发现暴虐的人而给予惩罚。行善的人得不到奖赏、做恶的人得不到惩罚,处理政务都像这样,国家一定会出现混乱。所以说如果奖赏而不了解下面的实情,就不能不加以明察。

    13.2 然计得下之情将奈何可?故子墨子曰: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然后可矣。何以知尚同一义之可而为政于天下也[1]?然胡不审稽古之治为政之说乎[2]?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长也,百姓为人[3]。若苟百姓为人,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逮至人之众不可胜计也,则其所谓义者,亦不可胜计。此皆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是以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天子也[4],是以分国建诸侯[5]。诸侯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择其次立为卿之宰[6]。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其君也,是以选择其次立而为乡长家君[7]。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诸侯、卿之宰、乡长家君,非特富贵游佚而择之也[8],将使助治乱刑政也。故古者建国设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师长,此非欲用说也[9],唯辩而使助治天明也[10]。

    【注释】

    [1] 可而:犹“可以”(孙诒让说)。

    [2] 治:当为“始”(俞樾说)。

    [3] 人:疑当为“主”,意即“各为其主”(王焕镳说)。

    [4] 左右:辅助(尹桐阳说)。

    [5] 分国:指分封诸侯国。

    [6] 之:犹“与”(孙诒让说)。

    [7] 家君:大夫封地的总管称为“家君”。

    [8] 择:当为“措”(孙诒让说)。

    [9] 说:通“悦”,高兴。

    [10] 天明:当为“天民”(高亨说)。

    【译文】

    然而怎样做才能得到下面的实情呢?所以墨子说:只有用尚同的方法为政,然后才能做到。怎么知道用尚同的方法可以来处理天下政务呢?然则为何不考察古代为政的方法呢?古时候,刚开始有黎民百姓,没有行政长官,百姓人人各自为主。只要百姓人人各自为主,那么一个人就有一种道理,十个人就有十种道理,百个人就有百种道理,千个人就有千种道理。等到人多得数不清楚了,那么他们所说的道理也就数不胜数。这是因为大家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是对的,而非难别人的道理,所以分歧大的就会有争斗,分歧小的也有争论。所以天下人都希望能够同一天下的道理,所以选择贤能的人,让他做天子。天子认为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选择次于天子的贤人,让他做三公。三公又认为凭借他们的力量和智慧不足以辅佐天子,所以分封诸侯国。诸侯国的国君知道凭借他的力量和智慧,不足以治理国家全境,所以选择次于自己的贤人,让他们做卿宰。卿宰知道他们的力量和智慧,不足以辅佐他们的主上,于是选择再次的贤人,让他们做乡长和家君。所以古代天子设立三公、诸侯、卿宰、乡长和家君,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富贵安逸游乐而选择他们,而是要让他们帮助处理政务和刑法。所以古代设立国家都城,然后设立天子王公,设立卿士师长,这不是要取悦他们,只是分授职责,让他们帮助上天治理百姓。

    13.3 今此何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则是上下相贼也。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若苟义不同者有党,上以若人为善,将赏之,若人唯使得上之赏[1],而辟百姓之毁,是以为善者,必未可使劝,见有赏也。上以若人为暴,将罚之,若人唯使得上之罚,而怀百姓之誉[2],是以为暴者,必未可使沮,见有罚也。故计上之赏誉,不足以劝善;计其毁罚,不足以沮暴。此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

    【注释】

    [1] 唯:通“虽”(孙诒让说)。

    [2] 怀:(人心)归向。

    【译文】

    如今为什么身处人上却不能治理下面?为什么位处人下却不能侍奉上面?那是因为上下相互贼害啊。为何会是这样呢?那是因为道义不同。如果道义不同而各有偏袒,上级认为此人行善要奖赏他,此人虽然得到上级的奖赏,却无法避免百姓的诋毁。所以行善的人,未必会使善行得到劝勉,尽管看到了善行受赏。上级认为此人为恶,将要惩罚他,此人虽然得到上级的惩罚,却受到百姓的赞誉,所以行恶的人,虽然受到惩罚,也未必会使恶行得到遏止,尽管看到了为恶受罚。所以上级的赞誉和奖赏,不足以劝勉善行;个人受的诋毁和惩罚,不足以遏止恶行。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道义不同啊。

    13.4 然则欲同一天下之义,将奈何可?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赏使家君试用家君发宪布令其家[1],曰:“若见爱利家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家者亦必以告。若见爱利家以告,亦犹爱利家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家不以告,亦犹恶贼家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辟其毁罚。是以善言之,不善言之。家君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之赏,而暴人之罚,则家必治矣。然计若家之所以治者何也?唯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注释】

    [1] 赏:当为“尝”(王念孙说),尝试。

    【译文】

    虽然如此,那么要统一天下的道义,该怎么办呢?所以墨子说:那么为什么不尝试用家君发布政令来命令他的家人,说:“如果看到爱家利家的人,一定要报告上来;如果看到贼家害家的人,也一定要报告上来。如果看到爱家利家的人来报告,也像爱家利家的人一样,上面发现了就会奖赏他,众人听说了就会赞扬他;如果看到贼家害家的人而不报告,也像贼家害家的人一样,上面发现了就会惩罚他,众人听说了就会非议他。”所以全家的人,都想要得到家君的奖赏和赞誉,避免非议和惩罚。所以善事要报告,不善的事也要报告。家君发现善人要奖赏,发现恶人要惩罚。善人得到奖赏,恶人得到惩罚,那么家里一定会得到治理。然而家里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用尚同一义的方法去处理政务罢了。

    13.5 家既已治,国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国之为家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家,而非人之家,是以厚者有乱,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家君总其家之义,以尚同于国君。国君亦为发宪布令于国之众,曰:“若见爱利国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国者亦必以告。若见爱利国以告者,亦犹爱利国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国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国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若国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民见善者言之,见不善者言之。国君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矣。然计若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译文】

    家已经得到治理,那么治国的方法穷尽了吗?还不尽然。国中的家很多,都认可自己的家,而非难别人的家,所以严重的就会发生混乱,轻微的也会有争论。所以又让家君统一全家的道义,向上同一于国君。国君也发布政令对国中民众说:“如果看到爱国利国的人一定要报告上来,如果看到贼害国家的人也一定要报告上来。如果看到爱国利国的人来报告,也像爱国利国的人一样,上面发现了就会奖赏他,众人听说了就会赞扬他;如果看到贼害国家的人而不报告,也像贼害国家的人一样,上面发现了就会惩罚他,众人听说了就会非议他。”所以全国的人,都想要得到国君的奖赏和赞誉,避免非议和惩罚。所以百姓看到善事要报告,看到不善的事也要报告。国君发现善人要奖赏,发现恶人要惩罚。善人得到奖赏,恶人得到惩罚,那么国家一定会得到治理。然而国家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用尚同一义的方法去处理政务罢了。

    13.6 国既已治矣,天下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天下之为国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国,而非人之国,是以厚者有战,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国君选其国之义[1],以尚同于天子。天子亦为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曰:“若见爱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见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