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非攻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不肯恭敬地服事大国,大国也不会因而爱护并替它谋利。所以东面的越国削减它的国土,西面的齐国兼并它的土地。考虑莒国灭亡于越齐两国间的原因,就是因为攻战。还有南面的陈、蔡两国,它们在吴、越之间被灭亡的原因,也是因为攻战。还有北面的柤国和不屠何国,它们之所以被燕、代、胡、貊等族所消灭,也是因为攻战的缘故。”所以墨子说:“现在的王公大人,如果确实希望有所得而不想失去,希望安定而厌恶危难,那么对攻战就不能不反对。”

    18.4 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谁敢不宾服哉?”子墨子言曰:“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古者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1],奔三百里而舍焉[2],次注林[3],出于冥隘之径[4],战于柏举[5],中楚国而朝宋与及鲁[6]。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7],战于艾陵[8],大败齐人而葆之大山[9];东而攻越,济三江五湖[10],而葆之会稽[11],九夷之国莫不宾服[12]。于是退不能赏孤[13],施舍群萌[14],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智,怠于教,遂筑姑苏之台[15],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16]。越王勾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仇,入北郭,徙大内[17],围王宫,而吴国以亡。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18]。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攻战之速[19]。故差论其爪牙之士[20],皆列其舟车之众,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又攻兹范氏而大败之,并三家以为一家,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21]。及若此,则韩、魏亦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赵氏夕亡,我朝从之。《诗》曰:‘鱼水不务[22],陆将何及乎[23]!’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戳力,辟门除道,奉甲兴士,韩、魏自外,赵氏自内,击智伯,大败之。”

    【注释】

    [1] 奉:披。

    [2] 舍:休息。

    [3] 次:军队临时驻扎和住宿。注林:古地名,不详。

    [4] 冥隘:古关塞名,在今河南信阳境内。

    [5] 柏举:古楚地名,在今湖北麻城。

    [6] 中楚国:指吴国攻入楚国都城郢。朝:使宋、鲁两国来朝见。

    [7] 汶上:古地名,在今山东济宁境内。

    [8] 艾陵:古地名,在今山东泰安境内。

    [9] 葆:通“保”,保全。大山:即泰山。

    [10] 三江五湖:古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三江指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五湖指太湖及其附近湖泊。

    [11] 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12] 九夷: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通称。

    [13] 孤:无父曰孤。

    [14] 萌:“氓”字之假音,老百姓。

    [15] 姑苏台:台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

    [16] 罢:通“疲”。

    [17] 大内:疑为大舟(孙诒让说)。

    [18] 智伯:即智伯瑶,为晋国六卿之一的智氏。为:犹“与”(于省吾说)。

    [19] 为:成就。

    [20] 爪牙之士:指勇士。

    [21] 赵襄子:为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氏。

    [22] 务:疑当为“骛”(孙诒让说),疾驰。

    [23] 陆:在陆地上。以上二句为逸诗,不见于今本《诗经》。

    【译文】

    那些替攻战者辩解的人说:“他们不能团结他们的民众,所以灭亡。我能够团结我的民众,以此征战天下,谁敢不臣服呢?”墨子说:“你即使能团结你的民众,你难道能比得上古时吴国的阖闾吗?古时吴王阖闾训练士兵七年,让他们身穿铠甲、手持兵器,急行军三百里才停下来,在注林驻扎,穿过冥隘的小路,在柏举作战,称霸楚国并让宋国和鲁国前来朝拜。等到夫差的时候,向北攻打齐国,在汶上驻扎,在艾陵作战,大败齐军,迫使齐国退守泰山。向东攻打越国,渡过三江五湖,迫使越国退守会稽,九夷之国无不臣服。但是撤兵之后,不能抚恤阵亡将士的幼子,不能施恩于百姓,而是自恃兵力强大,夸耀自己的功劳,称赞自己的才智,放松了对士兵的训练,然后建造姑苏台,七年都没有建成。等到这个时候,吴国百姓就有离散叛乱之心。越王勾践看到吴国上下离心离德,就暗地收拢他的民众,前来报仇,从吴国的北城攻入,拖走吴王的大船,包围了吴王的宫殿,于是吴国灭亡。以前晋国有六位将军,而智伯最为强大。考虑到他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就想凭借这些来对抗诸侯,以攻战迅速成就英名。所以遴选手下勇士,排列好战车和战船,前去攻打中行氏并最终占有了它。他认为自己的智谋已经足够丰富,又去攻打范氏并取得胜利,把三家并为一家仍不停止,又在晋阳包围了赵襄子。等到这个时候,韩、魏也相互商量说:‘古语有这样的说法:唇亡则齿寒。’赵国早上灭亡,晚上我们就会跟着灭亡;赵国晚上灭亡,早上我们就会跟着灭亡。《诗经》上说:‘鱼在水中不快游,抓到岸上怎及回头?’所以三家的君主同心协力,打开各自的城门,开辟相互之间的道路,披甲兴兵。韩国和魏国从外面攻打,赵国在城里呼应,攻打智伯并彻底打败了他。”

    18.5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1]。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今以攻战为利,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2]?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

    【注释】

    [1] 镜:用如动词,即以水为镜、以人为镜。

    [2] 盖:通“盍”,何不。鉴:借鉴。

    【译文】

    所以墨子说:“古语有言:‘君子不以水为镜,而以人为镜。以水为镜,只能看到人的容貌;以人为镜,就可以知道吉凶。’现在你们认为攻战有利,那么为什么不尝试借鉴一下智伯的教训呢?那么攻占不是吉事而是凶事,就可以知道了。”

    【评析】

    相比先秦时代其他思想家而言,墨子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圣人。他出身不彰,持有坚定的平民立场,却能够心系苍生、放眼天下,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践行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在这方面其他思想家鲜有能及者。我们通过墨子的“非攻”思想就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墨子身上具备那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担当精神和仁者情怀。

    本篇主旨依然是对侵略战争的谴责与非难,但相比前篇的总纲式立论,本篇则是展开了与论敌的正面交锋,借此完整展现自己的“非攻”思想。墨子开篇就引用古语佐证自己的观点:“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围绕“非攻”思想是非对错的种种争论也许一时难以辨明,但我们可以借助历史这面镜子来反观自我,历史可以正是非,可以知得失,可以照亮未来。接下来,墨子从历史经验的角度列举了发动战争带来的种种危害,归根结底,攻伐之害实质上是在“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战争首先会占用农时,耽误百姓春种秋收,从而丧失立国之本;其次,战争还会消耗大量的生产生活物质,给本已疲敝不堪的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不堪;最后,战争还会吞噬大量的劳动人口,直接动摇国本。墨子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民而不是土地,当今天下本来就是地广人稀,以牺牲人民为代价去夺取土地显然并非明智之举,也不是为政者的当务之急。当论敌指出攻伐可以在短期内为本国带来巨大利益时,墨子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战争对于强国来说确实是原始资本积累的捷径。但对于墨子来说,战争不仅破坏生产、消耗人口,更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这显然是一个立场问题,论敌的立场是站在强国的角度看问题,而墨子则站在天下百姓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的,所以才会有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墨子警告那些利欲熏心的论敌,攻战取胜方往往容易滋生骄奢之心,最终会招来杀身之祸。他提醒人们,要“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历史的前车之鉴表明,侵略者从来不会有好下场。

    儒墨两家同为当时显学,思想观点判然有别,但在触及当时最为关键的战争问题时,出奇地一致。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而墨子更是大张旗鼓地反对不义的战争,亲力亲为去“止楚攻宋”。遗憾的是,儒家的“义”太过强调道德的纯粹性,因而排斥任何“利”的因素。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太史公也不免感叹:“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墨家则从来不避讳谈“利”,墨子在说“兼相爱,交相利”的时候,其实已经把“利”纳入到“义”的范畴了。因为墨子所说的“利”中明显剔除了“私利”的因素,而是大力提倡“公利”的成分,所以墨子才会与弟子们“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太史公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如果天下熙熙攘攘的人群皆是如墨子这般为公利而来,那么即便全天下的社会活动皆“利”字当头,依然是令人惊喜和易于接受的。而“非攻”思想的实质就在于,墨子从天下苍生的公利出发,呼吁大家停止以私利为目的的互相攻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墨子的“非攻”思想和“止楚攻宋”的行动就是对这句话最精彩的诠释。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