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鬼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正道。

    26.11 今执无鬼者之言曰:先王之书,慎无一尺之帛[1],一篇之书,语数鬼神之有,重有重之,亦何书之有哉?子墨子曰:《周书·大雅》有之[2],《大雅》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3]。有周不显,帝命不时[4]。文王陟降[5],在帝左右。穆穆文王[6],令问不已。”若鬼神无有,则文王既死,彼岂能在帝之左右哉?此吾所以知《周书》之鬼也。

    【注释】

    [1] 慎无:据上文例当为“圣人”(王念孙说)。

    [2] 周书:指《诗经》。

    [3] 维:句中语气词。

    [4] 毛《传》云:“有周,周也。不显,显也。显,光也。不时,时也。”

    [5] 陟:登,升。

    [6] 穆穆:端庄敬美。

    【译文】

    如今主张没有鬼神的人说:先王之书,圣人的一尺帛,一篇书,都说鬼神是存在的,强调了又强调,都是什么书上有这些呢?墨子说:《诗经·大雅》里有。《大雅》说:“文王高高在上,功德昭著于天。周虽然是古老的邦国,受命于天才刚兴起。周朝的功业光辉显赫,天命适时到来。文王死后升天,常在天帝左右。端庄敬美的文王,美名永远传扬。”如果没有鬼神,那么文王死了之后,他又怎么能常在天帝的左右?这就是我所知道的《诗经》里有鬼神记载。

    26.12 且《周书》独鬼,而《商书》不鬼,则未足以为法也。然则姑尝上观乎《商书》,曰:“呜呼!古者有夏,方未有祸之时,百兽贞虫[1],允及飞鸟[2],莫不比方[3]。矧隹人面[4],胡敢异心?山川鬼神,亦莫敢不宁。若能共允[5],隹天下之合,下土之葆。”察山川鬼神之所以莫敢不宁者,以佐谋禹也。此吾所以知《商书》之鬼也。

    【注释】

    [1] 贞虫,与百兽、飞鸟并称,为虫类的通称(王焕镳说)。

    [2] 允:犹“以”(王引之说)。

    [3] 比方:比附(王闿运说)。

    [4] 矧:况且。隹:古“惟”字(毕沅说)。

    [5] 共:同“恭”。允:信。

    【译文】

    如果只是《周书》上说鬼神,而《商书》上不说鬼神,那么也不足以作为法则。既然如此,不妨看看《商书》,上面说道:“呜呼!古时夏朝还没有发生祸患的时候,百兽爬虫,以及飞鸟,没有不亲附的。何况是人类,谁敢有异心?山川鬼神,也没有敢不安宁的。如果能够恭敬诚信,就能够天下和合,长保国土。”考察山川的鬼神之所以不敢不安宁的原因,是为了辅助并帮禹谋划。这就是我之所以知道《商书》上也有关于鬼神记载的原因。

    26.13 且《商书》独鬼,而《夏书》不鬼,则未足以为法也。然则姑尝上观乎《夏书》,《禹誓》曰[1]:“大战于甘,王乃命左右六人[2],下听誓于中军,曰:有扈氏威侮五行[3],怠弃三正[4],天用剿绝其命。有曰: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5],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6],予共行天之罚也。左不共于左[7],右不共于右,若不共命;御非尔马之政,若不共命。”是以赏于祖而僇于社[8]。赏于祖者何也?言分命之均也。僇于社者何也?言听狱之事也[9]。故古圣王必以鬼神为赏贤而罚暴,是故赏必于祖而僇必于社。此吾所以知《夏书》之鬼也。故尚者《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故何也?则圣王务之。以若书之说观之,则鬼神之有,岂可疑哉?于古曰:吉日丁卯,周代祝社方[10],岁于社者考[11],以延年寿。若无鬼神,彼岂有所延年寿哉!

    【注释】

    [1] 《禹誓》:《尚书·夏书》的篇名,现无此篇。下引之文见于《尚书·甘誓》,文字略有不同。毕沅认为两者是同一篇。

    [2] 左右六人:指左右六卿,即六军之将。

    [3] 威:“蔑”之假(王引之说)。五行:即仁、义、礼、智、信。

    [4] 三正:天、地、人之正道。

    [5] 且:通“徂”,往。

    [6] 葆士:当为“宝玉”(俞樾说)。

    [7] 共:当作“攻”(孙诒让说)。

    [8] 祖:指祖庙。

    [9] 事:当为“中”之坏字(王念孙说)。

    [10] 周代祝社方:此句疑当为“用代祀社方”(孙诒让说)。用,普遍。

    [11] 社者:当为“祖若”。岁于祖若考,言荐岁事于祖及考(孙诒让说)。

    【译文】

    如果只是《商书》上说有鬼神,而《夏书》上不说鬼神,那么也不足以作为法则。既然如此,不妨看看《夏书》,《禹誓》上说:“大战将在甘开始,王命令左右六军之将,走下坛去到中军听训。说:有扈氏蔑视并侮辱五常,怠慢和废弃天、地、人之道,天要断绝他们的运命。又说:正当日中,现在我要和有扈氏一决生死。出征吧你们这些卿大夫和庶民,我并不是想要得到土地和财宝,我只是恭行天的惩罚。左边的人不从左边进攻,右边的人不从右边进攻,就是不恭顺天命。驾车的人不用正确的方法驾车,就是不恭顺天命。”所以在祖庙和神社大行赏罚。在祖庙行赏是什么原因呢?禀告分配的平均。在神社行罚是什么原因呢?显示断案的公正。所以古时圣王一定认为鬼神奖赏贤能的人而惩罚暴虐的人,所以一定要在祖庙行赏,在神社行罚。这就是我知道《夏书》有关于鬼神事情的记载。所以上有《夏书》,其次有《商书》和《周书》,多次说鬼神是存在的,强调了又强调,这是什么缘故呢?那是因为圣王致力于敬事鬼神。从这些书的说法来看,那么鬼神的存在,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古人说:在丁卯吉日这天,大臣普遍代替王室祭祀社神和四方之神,岁末祭祀祖先,以求延年益寿。如果没有鬼神,他们向谁去祈求延年益寿呢?

    26.14 是故子墨子曰:尝若鬼神之能赏贤如罚暴也[1],盖本施之国家,施之万民,实所以治国家利万民之道也。若以为不然[2],是以吏治官府之不洁廉,男女之为无别者,鬼神见之;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有鬼神见之。是以吏治官府,不敢不洁廉,见善不敢不赏,见暴不敢不罪。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由此止。是以莫放幽闲,拟乎鬼神之明;显明有一人,畏上诛罚[3],是以天下治。

    【注释】

    [1] 尝若:当作“当若”(孙诒让说)。如:当为“而”之误。

    [2] 此五字疑为衍文(王念孙说)。

    [3] 自“是以莫放”至“畏上诛罚”,戴震校勘时定为衍文。

    【译文】

    所以墨子说:倘若鬼神真能奖赏贤能的人而惩罚暴虐的人,如果能够用于国家和万民,实在是可以治理国家并使万民获得利益的大道啊!如果认为不是这样,那么官吏治理官府就会不廉洁,男女混处而没有区别,鬼神都能看见;人们去为寇作乱当盗贼,用兵器、毒药和水火,在道路上抢劫无辜的人,夺走别人的车马衣服来使自己获得利益,也都有鬼神能看到。所以官吏治理官府不敢不廉洁,看到好的行为不敢不奖赏,看到暴虐的行为不敢不惩罚。人们去为寇作乱当盗贼,用兵器、毒药和水火,在道路上抢劫无辜的人,夺走别人的车马衣服来使自己获得利益,这些行为因此而得到制止。所以鬼神的明察不会因为发生在幽静无人的地方而被遮蔽,有了鬼神的明察,人们就会畏惧上天的诛罚,因此天下就会得到治理。

    26.15 故鬼神之明,不可为幽间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若以为不然,昔者夏王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上诟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万民[1],祥上帝伐元山帝行[2],故于此乎,天乃使汤至明罚焉。汤以车九两[3],鸟陈雁行,汤乘大赞[4],犯遂下众,人之??遂[5],王乎禽推哆、大戏[6]。故昔夏王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推哆、大戏,生列兕虎[7],指画杀人,人民之众兆亿,侯盈厥泽陵,然不能以此圉鬼神之诛[8]。此吾所谓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者,此也。

    【注释】

    [1] 殃傲:当为“殃杀”(王念孙说)。

    [2] 祥:疑为“牂”,又假借为“戕”,残害(王焕镳说)。伐:功劳。元:疑为“亢”,通“抗”。山:疑作“上”(王焕镳说)。

    [3] 九两:疑当作“九十两”(孙诒让说)。两,通“辆”。

    [4] 赞:疑为“栈”(高亨说)。《说文》:“竹木之车曰栈。”

    [5] 以上二句疑当为“犯遂下之,众入郊遂”(王焕镳说)。上“遂”字,指夏朝都城遂;下“遂”字,指郊外的水道。

    [6] 乎禽:当为“手禽”(毕沅说)。禽,通“擒”。推哆、大戏:是夏桀所亲信的两个大力士。

    [7] 列:即“裂”字(王念孙说),分解。兕:雌性的犀牛。

    [8] 圉:通“御”,阻止。

    【译文】

    因此,鬼神的明察,不会被幽涧、广泽、山林、深谷所遮蔽,凭鬼神的明察一定会洞悉一切。鬼神的惩罚不会因为富裕尊贵、人多势众、勇敢有力、铠甲坚固、兵器锐利而受阻,鬼神的惩罚一定能战胜一切阻碍。如果认为并非如此,从前夏王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上辱骂天侮辱鬼神,下残害天下万民,毁坏上帝建立的功业,抗拒上帝指示的道路,于是上天就命令汤去惩罚他。汤用九十辆战车,排开鸟阵雁行的战阵,乘上大车,乘势攻占遂城,夏兵通过通往郊外的水道逃窜,汤亲手擒住推哆和大戏。所以从前夏王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士推哆和大戏,能够双手撕裂犀牛和老虎,手指就能杀人,百姓数以兆亿计,布满了山林水泽,然而却不能用这些抵御鬼神的诛罚。这就是我说的鬼神的惩罚,不会因为富裕尊贵、人多势众、勇敢有力、铠甲坚固、兵器锐利而受阻,就是这个道理。

    26.16 且不惟此为然。昔者殷王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上诟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万民,播弃黎老[1],贼诛孩子,楚毒无罪[2],刳剔孕妇,庶旧鳏寡[3],号咷无告也。故于此乎,天乃使武王至明罚焉。武王以择车百两,虎贲之卒四百人,先庶国节窥戎[4],与殷人战乎牧之野,王乎禽费中、恶来,众畔百走[5]。武王逐奔入宫,万年梓株[6],折纣而系之赤环[7],载之白旗,以为天下诸侯僇。故昔者殷王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费中、恶来、崇侯虎[8],指寡杀人[9],人民之众兆亿,侯盈厥泽陵,然不能以此圉鬼神之诛。此吾所谓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者,此也。且《禽艾》之道之曰:“得玑无小[10],灭宗无大。”则此言鬼神之所赏,无小必赏之;鬼神之所罚,无大必罚之。

    【注释】

    [1] 黎老:即耆老(王引之说)。

    [2] 楚毒:当为“焚炙”,即所谓炮烙之刑(王念孙说)。

    [3] 旧:指故交,旧臣。

    [4] 国节:指各盟国受符节的官员(王焕镳说)。

    [5] 畔:旧本作“叛”。百走:当作“皆走”(王引之说)。

    [6] 万年梓株:疑当为“商王辛株”,“株”借为“诛”(吴毓江说)。

    [7] 折:指斩首。赤环:赤旛,即赤旂(孙诒让说)。

    [8] 崇侯虎:当为“生捕兕虎”之误(吴毓江说)。崇侯虎死于文王之手,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9] 寡:当为“画”之误。

    [10] 玑:疑为“祺”之借,吉祥(王焕镳说)。

    【译文】

    况且不仅如此,从前殷王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上辱骂天侮辱鬼神,下残害天下万民,抛弃老人,残杀儿童,焚烧毒害无辜的人,剖开孕妇的肚子,平民故旧鳏夫寡妇,号咷大哭却没有可以申诉的地方。所以在这个时候,天帝命令武王给予惩罚。武王挑选战车百辆,勇士四百人,作为诸侯盟军的先锋,与殷国军队在牧野作战。武王擒获了费中和恶来,他的部下都背叛或逃走。武王于是追到宫中,纣王伏诛,武王砍下他的头颅系在红色的旗帜旗杆的顶端,尸首装到车子上并覆盖白旗,为天下诸侯除去了纣王。所以从前殷王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士费中、恶来,能生擒犀牛和老虎,手指就能杀人,百姓数以兆亿计,布满山林水泽,然而并不能因此抵御鬼神的诛罚。这就是我所说的鬼神的惩罚,不会因为富裕尊贵、人多势众、勇敢有力、铠甲坚固、兵器锐利而受阻,就是这个道理。并且《禽艾》上说:“善者得到福佑不在于他的职位多么微小,恶者必定被灭也不在于他的权位多么大。”这就是说鬼神的赏赐,不管职位多小一定会赏赐;鬼神的惩罚,不管职位多大一定会惩罚。

    26.17 今执无鬼者曰:意不忠亲之利,而害为孝子乎?子墨子曰:古之今之为鬼[1],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今有子先其父死,弟先其兄死者矣,意虽使然[2],然而天下之陈物曰[3]:“先生者先死。”若是,则先死者非父则母,非兄而姒也[4]。今洁为酒醴粢盛,以敬慎祭祀,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若使鬼神请亡,是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驩聚众,取亲于乡里。

    【注释】

    [1] 上“之”字为衍文(孙诒让说)。

    [2] 意:读为“抑”,犹言“乃”(高亨说)。

    [3] 陈物:故事、常理(王闿运说)。

    [4] 姒:年长的女子,这里指嫂子。而:犹“则”(王引之说)。

    【译文】

    如今主张没有鬼神的人说:这样岂不是不顾双亲的利益,而有损于做孝子吗?墨子说:古今说有鬼神的人,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有天鬼,有山水的鬼神,也有人死了以后变成的鬼。如今有儿子比父亲先死去,弟弟比兄长先死去,即便如此,但按照天下的常理,总是“先出生的先死去”。如果是这样,那么先死去的不是父亲就是母亲,不是哥哥就是嫂子。如今准备洁净的祭品酒食,恭敬慎重地祭祀,如果鬼神真的存在,那么就是请他的父母兄嫂来饮食,这难道不是很有益处吗?如果鬼神是没有的,那么就是浪费他准备祭品酒食的钱财。可是他们的花费,并非像倒在沟壑中那样白白丢弃,而是可让宗族和乡里的人都能得到饮食。即使鬼神不存在,那也可以聚集民众,使乡里人更加亲密。

    26.18 今执无鬼者言曰:鬼神者固请无有,是以不共其酒醴粢盛牺牲之财。吾非乃今爱其酒醴粢盛牺牲之财乎?其所得者臣将何哉[1]?此上逆圣王之书,内逆民人孝子之行,而为上士于天下,此非所以为上士之道也。是故子墨子曰:今吾为祭祀也,非直注之污壑而弃之也,上以交鬼之福[2],下以合驩聚众,取亲乎乡里。若神有,则是得吾父母弟兄而食之也[3]。则此岂非天下利事也哉?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鬼神之有也,将不可不尊明也[4],圣王之道也。”

    【注释】

    [1] 臣:疑当为“以”,在“何”字下。“将何以哉”,将何用也(孙人和说)。

    [2] 交:求取。

    [3] 弟兄:当为“兄姒”(俞樾说)。

    [4] 尊明:谓尊事而明著之以示人,即明鬼之义(孙诒让说)。

    【译文】

    如今主张无鬼的人说:鬼神本来是没有的,所以不必花费那些祭品酒食之类的钱财。我现在难道是爱惜那些祭品酒食的钱财吗?我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呢?这样的话,上违背圣明君王的教导,内违背百姓孝子的品行,而想做天下高尚的士人,这并非做高尚士人的方法。所以墨子说:如今我们举行祭祀,并不是把祭品丢在沟壑中而白白浪费掉。这样做上可以祈求鬼神的赐福,下可以团结众人,让乡里人更加亲密。如果鬼神真的存在,那就是请我的父母兄嫂来饮食。这难道不是有利于天下的事吗?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人君子,内心的确想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那么对于鬼神的存在,就不能不重视和确信,这就是圣王的大道啊!

    【评析】

    《明鬼》实际上是对《天志》必要的理论补充。在墨子看来,“天志”属于顶层理论设计,但仅有“天”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加入鬼神这一中坚力量,才能形成更合理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完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论目标。前文我们曾经提及,墨子的宗教神学思想是为其“兼爱”学说服务的。墨家讲“兼爱”,以有神论思想为支撑;儒家讲“仁爱”,以礼乐思想为支撑,而礼乐思想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最终会倾向于无神论。这一点也是儒墨两家争论的焦点。文中提到的“执无鬼者”,实际上就是指儒家学者而言,其反驳的观点基本上都来自儒家思想。

    生逢乱世是儒墨两家面临的共同时代课题,但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共同的时代课题作出了不同的理论概括,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儒家认为是礼乐秩序的崩坏导致了社会失范、道德滑坡,所以当务之急应当是恢复以周王室为核心的礼乐秩序,而孔子修订六经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墨子则认为是“天下失义”导致了整个社会混乱无序、诸侯力征,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找回失去的“义”。那么,人类该怎样找回失去的“义”呢?在墨子看来,“兼相爱,交相利”就是“义”,但仅凭人类自身的自律能力是无法找回“义”的,还需要一个外在的动力源。墨子认为,人类之所以失去“义”,是因为人们“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的缘故。接下来,墨子的论证是通过与“执无鬼者”之间的六次往复辩难来完成的。总的来看,这六次往复辩难是从三个角度论证了鬼神的存在及其意义。第一,基本价值观层面的交锋。“今执无鬼者曰:鬼神者,固无有。旦暮以为教诲乎天下,疑天下之众,使天下之众皆疑惑乎鬼神有无之别,是以天下乱。”儒家学者认为怪力乱神之说纯属子虚乌有,不合先王礼乐之道,空谈鬼神只会增加人们的困惑,不利于推行礼乐之道。对此,墨子并未正面回答,而是明智地把话题引入到经验主义范围内进行探讨。鬼神之有无,不能妄下结论,“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第二,经验主义层面的辩难,这方面是墨子重点围堵儒家学者观点的领域。儒家学者抱着孔子一贯客观慎重的态度,从三个层面驳难墨子:我没看到的就是没有的,途巷之人、小说家言不足凭信,先王之书并无一言提及鬼神。对于儒家学者的问难,墨子没有回避,而是针锋相对、引经据典地逐条驳斥儒家学者的观点。客观地说,墨子的回答尽管非常雄辩,但有技巧大于实质内容的嫌疑。但在先秦那种落后的文化氛围之中,从经验主义角度辩论鬼神之有无显然对墨子更为有利。第三,功利主义角度的争论。在前几次交锋的失利之后,儒家学者转而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向墨子发难:“意不忠亲之利,而害为孝子乎?”空谈鬼神之说,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影响社会上的人伦之情。对此,墨子则是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指出如果没有鬼神,岂不是浪费了来之不易的祭品?有鬼神的话则不但接受祭祀的鬼神得利,祭祀者的亲友同乡也会随之得利。所谓“上以交鬼之福,下以合驩聚众,取亲乎乡里”,正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怎么会影响人伦亲情呢?

    纵观《明鬼》全文,墨子的立论基本上是技巧性的,形式明显大于内容,属于孔子批评的“巧言令色”的情况。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我们当然很难接受墨子的观点和论证过程,但从墨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来看,墨子的观点确实有强大的说服力。尽管墨子的鬼神之说有点“能胜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的缺憾,但无论是出于墨子整体理论设计的考虑,还是出于对墨子整体思想出发点的钦佩,我们都应该对这一点抱有“了解之同情”。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