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经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5] 库:假借为“窟”。易:当作“物”。

    [6] 从:当为“徙”(孙诒让说),指迁徙,运动。

    【译文】

    长久,历经无限长的时间。宇,天地四方无限的空间。闻,就是耳朵具备的听力。穷,或许还有前方,但长度也许已经不足一尺了。根据听闻的事情而弄清它的真实涵义,这是心的思考能力。尽,就是无不如此。语言,是口的功能。始,就是作为起点的当时。依据言语而明白其含义,这是心的辨别力。化,进行过转变。诺言,虽然内容不一,但各有所用。损,减少某一部分。相互认同叫“服”、各持己见叫“执”、待对方有失误时再发动叫“伺”。传承下来的技巧,要努力寻求其中的原因和规律。益,增大。环,上面的每一点都是基点。方法相同,才能应对相同的情况。窟,藏物之所。方法不同,可以用来应对不同的情况。动,至少某一部分转移了位置。止,用以区别不同的道理或概念。这篇书当一行行地读,力求正确无误。

    【评析】

    《墨子》一书大致包括四种体例,第一种是如《兼爱》、《非攻》等篇那样的论说体;第二种是《公孟》、《耕柱》、《鲁问》那样的对话体,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起全文;第三种是《备城门》、《备高临》等篇那样的说明体。第四种比较独特,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四篇,由于其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庞杂宽泛,我们姑且称之为百科全书体。这四篇百科全书式的文章在《墨子》一书中的地位比较独特,一般被尊称为《墨经》。(一说还包括《大取》、《小取》两篇)“墨经”一词起源甚早,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获、己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由于《墨经》本身的阅读难度较高,专业性强且学科门类庞杂,很少引起外人的关注,直到西晋年间,鲁胜才第一个出来为《墨经》作注,其书当时名之为《墨辩》或《辩经》,可惜已经失传。

    这四篇之中,《经》上、下主要是对一些概念、词语和现象进行的诠释,以词语释义为主,但没有更深入的理论探讨。《经说》上、下与《经》上、下有一定的联系,部分内容是对《经》中内容的进一步探讨,但也非常简略。《墨经》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数学、几何学、光学、力学、名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几何学、力学和光学的知识在我国历史上出现时间最早,专业性强,内容比较系统,研究也较为深入,在我国自然科技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墨辩逻辑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和古印度的因明学并称为逻辑学的三大源头,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墨经》中包含着中国自己的逻辑学。其实,《墨经》中更多的是关于名学辩论的一些规则和方法,由于辩论要讲究技巧和逻辑层次,因此才有了所谓的墨辩逻辑。比如,《经上》篇对先秦时期著名的“坚白之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坚白,不相外也。”色彩和质地这两种不同属性的特性同时体现在石头上,坚硬是通过触觉感受到,白色则是通过视觉看到,两种不同的属性同时包含在石头中,无法分割。即使不去触摸石头,感受不到石头的硬度,但坚硬的属性还是存在于石头之中,并没有因为不去触摸它而消失。颜色同样如此。可见,墨家的坚白论较之名家带有诡辩色彩的坚白论更加科学,而这一点与墨子勇于求实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墨子指出,辩论的目的是“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小取》)。辩论不能为了辩论而辩论,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目的与辩论对象之间的关系。有客观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辩论才有意义,结论才更靠近真理。

    墨家对人的感官和思维在认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经上》篇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知”、“闻”、“见”、“说”、“言”、“心”等词语的诠释,可见墨家对语言的交际功能有多么的重视。对于感官和思维的不同作用,《墨经》也有很精彩的论述。《经上》篇说:“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听,是耳的功能,而如果要根据听到的内容来判断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需要心的明察;说,是嘴的功能,而如果要选择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情达意,就需要心的明辨。这里所揭示的实际是语言的一个完整的听说交流过程。同时,《经上》篇还对“知”下了三个不同的定义,涉及认识的完整过程。首先,“知,材也。”《经说上》有进一步的阐释:“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这里所说的人的才能实际上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在认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其次,“知,接也。”《经说上》进一步的解释是:“知,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这是说人的记忆系统可以将外在感觉器官感知到的外部景物形象通过思维器官————心(大脑)完整地记忆下来。第三,“知,明也。”《经说上》的解释为:“知,知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如果说前面两个步骤提到的是人的感性认识,那么第三步就涉及人的大脑可以将人的知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墨经》的数学水平较高。尽管今天我们看到的文本残缺错漏之处非常严重,学界对此的争议比较大,但仅就其中几条大家意见较为一致的材料来看,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经上》篇云:“倍,为二也。”又云:“倍,二尺与尺,但去一。”这是关于倍数的知识。所谓倍,就是自身数值乘以二,就像二尺是一尺的二倍。《经下》篇云:“一,少于二而多于五,说在建。”《经说下》:“一,五有一焉;一有五焉;十,二焉。”这里涉及了数位的概念。数位是每个单数在整个数字中所占的位置,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等等,数值是逐渐变大的,而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代表不同的数值。这里用的其实是“建位”概念,比如说一,处在个位上比二小,但处在十位上,则比五大,因为它包含有两个五。显然,至少在墨子的时代,我们祖先就已经对数字有了非常清晰和深入的了解。

    另外,《墨经》还对一系列几何概念有过不少精确的概括。《经上》篇云:“平,同高也。”这里所说的“同高”其实是指建筑学术语中“水平面”。墨家学者大部分都是手工匠出身,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大量相关的生产经验,通过反复的验证,完全可能将其升华为理论知识。但是,我们其实也可以把“同高”理解为平行线间的公垂线高度相同。欧几里得在其几何学巨著《几何原本》中就是这样定义平行线的:“平行线间的公垂线相等。”可见,二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墨经》中还提出过圆的概念。《经上》篇云:“圜,一中同长也。”《经说上》进一步解释道:“圜,规写交也。”也就是说:所谓圆,就是以线段其中的一个端点为中心旋转一周,另一个运动的端点所形成的轨迹就是一个圆,从中心到轨迹上任意一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而这与欧几里得对圆的定义也非常相似。此外,《墨经》中还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分别对应着欧式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等概念。同时,《墨经》中还讨论了图形与直线的重合、相离、相交、相切等情况,所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中国几何学的萌芽。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指出:“墨家思想所遵循的路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已经产生欧几里得式的几何学体系了。”这当然是一种遗憾,但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承认,墨家思想成为绝学是中国文明生态环境下的一种必然走向,是受中国文明内在发展逻辑所决定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