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看书先得头脑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bsp;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②出自《论语·述而》:“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的一言一行都展现在二三弟子面前,这实际上是在教弟子。曾点的志向是与五六成人、六七童子一起同游同歌于山水之间,这也是把一种生命的态度呈现给童子,也就是教学。

    实践要点

    心斋先生说:“出则为帝王师,处则为天下万世师。”出来行道就是帝王的老师,不出来行道,在民间讲学,那就做天下万世的老师。故而,对于心斋来说,不管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处江湖之远,都是在行道。

    传统上,对曾点之志的理解,是退隐山水之间的自得之乐。而心斋强调“童子”与“冠者”,凸显出这不止是退居山水之间的隐逸情况,更是在一起讲学。这样,传道一事就贯穿了出处进退,人生无一刻不在传道,所谓“无行不与二三子”。

    而曾点的问题在于,缺乏其他师兄弟那种汲汲于拯救世道的心。孔孟皆有汲汲于用世的心,但同时自身又有经济天下的本事。曾点的师兄弟虽然不足以经济天下,但是他们那颗汲汲于用世的心十分可贵,这也正是曾点所缺乏的。

    五、社稷民人固莫非学,但以政为学最难。吾人莫若且做学而后入政。

    今译

    处理国家事务,治理民众,这些固然都是学问。但是,通过从政来学习最为困难。我们不如先学习,而后从政。

    实践要点

    这段的背景是《论语·先进》的一段话:“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1. 孔子的弟子子路让师弟子羔做费地的长官。孔子批评子路,认为子路是害了子羔。子羔正是学习的时候,他还没有学好,怎么就让他从政呢?

    子路说,在实际政务中历练,这是学习最好的方式,为什么要通过读书来学习呢?

    子路这个话听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孔子却非常严厉地批评子路这句话,说自己之所以厌恶佞者,正是因为有你子路这样的人。

    子路说的话没错,实践当然是最能体现学问的地方。但是以子羔目前处理政务的能力,以他目前的心性,子路把他放到费宰的位置上,他根本不可能支撑这个局面。这一点子路难道不明白吗?而子路非要给自己这种错误的行为找个合情合理的理由,这就是心斋先生常常批评的“讨闻见支撑”。很多事情,我们回到事务本身,就能知道对错,结果我们却找一些理论来自欺欺人。这就是奸佞之人。

    2. 知行合一是明代儒学十分重要的话题。子路的说法,十分像知行合一的观念。真正的学问不一定是在书本上学的,在处理家国事务的时候,其中的出处进退,就是学问。

    而子路知道子羔的程度,他说的这番学与政的道理,和子羔当下的学养差别很大。这实际上已经是理论(知行合一)和实践(子羔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分离了。

    我们讲知行合一,我们讲读书要有头脑,绝对不能排斥对经典的学习,不能排斥对具体事务的学习。很多学习心学的爱好者,看到其他学友在逐字逐句研读经典,就十分鄙夷。他认为那些人读书没有头脑,只是学习一些知识,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是人生的障碍————他们就是佛家所批评的“所知障”。实际上,这样一种理论(只要是在没有悟道之前,努力去读解章句,就有害无益),实际上也是一种知识意见。执着于这样一种意见,那可能是更深的一层所知障。

    3. 从知行合一的理论上说。我知道自己能力不足,现在从政一定会出问题。真的知道这一点,我就绝对不会去冒然从政。知道自己不足,就不去冒然从政,这就是知行合一。另外,在社稷民人这些政务上做抉择是从政,在自己是否从政这件事情上做抉择,也是从政。我们读书也就是学习如何面对这些抉择。所以不去从政,子路的那套说辞也能讲得通。

    六、良知固无不知,然亦有蔽处。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而孔子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①齐王欲毁明堂,而孟子曰:“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②若非圣贤救正,不几于毁先王之道乎?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多识前言往行③而求以明之,此致良知之道也。观诸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④“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⑤则可见矣。然子贡“多学而识之”⑥,夫子又以为非者,何也?说者谓子贡不达其简易之本,而从事其末,是以支离外求而失之也。故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一”者,良知之本也,简易之道也。“贯”者,良知之用也,体用一原也。使其以良知为之主本,而多识前言往行以为之蓄德,则何多识之病乎?

    今译

    良知固然无所不知,但是也有被遮蔽的地方。

    比如告朔之礼已经名存实亡了,子贡认为告朔礼所使用的饩羊也可以免了。孔子说:“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爱惜的是告朔礼。”

    再比如,战国时礼崩乐坏,周天子已经不再巡守,所以有人建议齐宣王把明堂拆掉。而孟子认为明堂是王者之堂,“如果齐宣王想要在国家行王政,就不应该毁掉明堂”。

    如果不是孔孟救正当时人的偏差,那几乎要把先王传下来的道理给毁掉了。所以我们要找先知先觉的人来救正我们的错误,要考察古代圣贤的遗训,要多去借鉴过去的言行来让我们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明白。这就是推行我们人性中本有的良知的方法。

    我们看孔子说:“不学诗,我们就无法说话;不学礼,我们就不能在世上挺立。”又说:“如果我能早几年、在五十岁的时候就学习《易》,我就不会出现大的过错了。”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的看重。

    然而,子贡认为“孔子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孔子又认为他的看法不对,这是为什么呢?解释的人说,那是因为子贡不能体会到简易的根本,而只是错误地在细枝末节上求索,在外在的事物上去求索。所以孔子才说:“我的学问不是零零碎碎的,而是由一个根本贯穿起来的。”孔子“一以贯之”的“一”指的就是良知的本体,就是简易之道。而“贯”,则是良知的发用。本体和发用是一个东西的两个面向。如果子贡把良知作为自己的主宰和根本,进而广博地学习古代的言行,存畜自己的德行,那么多识又怎么会成为子贡的问题呢?

    简注

    ①出自《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告朔,古时天子每年冬季以明年朔政分赐诸侯,诸侯月初于祭庙受朔政。

    ②出自《孟子·梁惠王》:“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

    ③出自《周易·大畜》:“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④出自《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⑤出自《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⑥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