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格“物有本末”之物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大学》是经世完书,吃紧处只在“止于至善”①。格物②却正是止至善。

    今译

    《大学》是经理世界的一本完备的书,关键的地方就在“止于至善”。而格物正是要止于至善。

    简注

    ①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②格物是《大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本章的核心概念。

    实践要点

    心斋先生的“淮南格物说”十分有名。格物是宋明理学家讨论很多的概念。我们现在学心斋先生的功夫,可以先不去关注其他学者是如何理解格物的。我们就按照心斋先生的阐释,去实践格物,看看心斋先生要通过“格物”指引我们怎么做。

    这一段,是提纲挈领地讲《大学》十分重要,而学《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生命安顿在最好的地方(止于至善)。而“格物”,就是把我们的生命安顿在最好的地方的方法。

    二、“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①。“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格物也。故继之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②

    今译

    “格物”的物就是“物有本末”的物。《大学》讲:“根本乱了,末节能够治理好,这是不可能的。应当重视的东西(根本)却轻视它,应当轻视的东西(末节)却重视它,这么做是不行的。”这就是格物。所以《大学》接着说:“这就叫做知本,这就叫做知之至。”

    简注

    ①《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万事万物都有根本,有末节。格物就是要明白什么是根本。

    ②《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实践要点

    心斋讲,知本就是“知本在吾身”。这就是格物。

    我和同事吵架,我要知道,如果同事是个讲不通道理的人,我本不该和他白费口舌。如果同事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必是我的语气、我的发心有种种问题,使得我们产生口角。我们要体会到,我们在这世上通行,行得通也好,行不通也好,其根本在我自己身上。这个道理很简单,而真的体认到这一点,却很难。

    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体认这一点。当别人对我不敬重的时候,我要反思自己身上使别人不敬重之处。这是根本。别人固然可能有问题,但是那不是根本,那是末节。所以,当我面对这样的事情时,我一定先在自己身上考虑,这叫做知道本末,知道轻重,知道厚薄。

    我知道凡事应当先反己,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一旦真的遇到事情了,我往往习惯先去责人。如果是这样,这还算不上真的“知本在吾身”。这个“知”不是客观上知道一种道理,而是主观上的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命状态。当我面对任何事情,欲作出任何决断时,我始终是从我自身出发,这就是真的知得吾身为本。这就是“知本”,这就是“知之至”。

    “格物”,也就是在实践中去体会我自己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我的身心在家国天下中的位置。真的知道了这个“位置”,那就知道了何为恰到好处,何为“至善”。所谓“止于至善”正是把自己的生命安顿到这个“位置”上。而这个“位置”,即是:我们的身心是根本,家国天下是末节。

    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至“此谓知之至也”一节①,乃是释“格物致知”之义。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惟一物而有本末之谓。格,絜度也②。絜度于本末之间,而知“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此格物也。格物,知本也。知本,知之至也。故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

    今译

    《大学》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段话是在解释“格物致知”的意思。

    我们的身和天下国家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东西。只有是一个东西,才谈得上本末。

    格物的格,意思就是权衡度量。在本末之间去权衡度量,就会知道“本乱而末治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格物。格物,就是通过絜度去知道根本。而知道根本,就是知之至。所以说:“从天子一直到普通百姓,都是把修身作为根本。”

    简注

    ①《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②絜(xié)度:朱子在解释《大学》“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时说:“絜,度也。”絜的意思就是度,度量。

    实践要点

    格物的物,是身心家国天下一体的大物,也就是万物一体的宇宙全体。

    天地万物关联在一起,彼此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所有这些联系,最终都汇聚在我自己身上。因为我的生命是我自己“过”出来的。面对整个世界,我有怎样的出处进退,世界便会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心斋曾经举舜的例子。舜的父亲十分糟糕,而舜只是尽一个儿子应尽之道,只是按照自己的良心去侍奉父亲。父亲被感化了,舜是这么侍奉父亲。父亲没有被感化,舜也是这么侍奉父亲。所以不管舜的父亲有没有被感化,舜的人生抉择是不会受到影响的。也就是说,舜的生命不会因父亲而变化。心斋所谓:“舜是一样命。”(舜是一模一样的命运。)舜成为圣人,只是因为他个人践行道义。只要一个人真要去践行道义,没有人可以拦得住。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做一个仁人,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其他人。)

    人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自己活生生的人生,和这个世界发生关系,以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世界一点点展开。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呈现出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这个人自己(己身)。这就是身心家国天下为一体,而身为本,家国天下为末。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也很抽象。而我们一旦进入凡俗生活中,几乎不可能把世界理顺,不可能把家国天下全部收归到我自己的身心上。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格物的功夫,来找到万物一体的感觉。

    比如,我是一个做事粗糙的人。我看到我的儿子做事情粗糙,我就能感觉到,儿子从我行事风格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做事情的粗糙。我发现儿子的问题,在我身上是有根源的,这时候我就在做“絜度”的功夫。在本(我的粗糙)末(儿子的粗糙)之间,去体会问题的根源在我。这就是格物。

    四、《大学》首言格物致知,说破学问大机栝,然后下手,功夫不差。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而措之耳。此孔门家法也。

    今译

    《大学》一开篇就说格物致知,这说破了学问的最关键的地方。明白了格物致知,然后再下手做进一步的功夫,便不会出差错。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开始做。这是从孔子传下的家法。

    实践要点

    如果先不去絜度体验吾身为本,家国天下为末,就去做诚意的功夫,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例如,我和同事一起做一个项目,项目做到半途,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这时候,我认为这个项目延宕是因为我的同事,所以我产生了指责我同事的念头。在我产生指责我同事的意念的时候,我再怎么真诚地指责,在心斋看来也是“诚”错“意”了。我们首先要知道,“本在吾身”。项目既然已经延宕了,我产生的意念应该是:“我如何去力挽狂澜,如何与同事交流,让他可以更为用心地去做这个项目。”诚意就是要诚这样的意念。要实实在在把这样的意念转变为力挽狂澜的实践。

    格物的物,不是随随便便一个物,而是万物一体的宇宙整体。同样的,诚意的意也不是随随便便一个意念,而是我处于当下的位置与身份,所应当有的、确凿无疑的、合于天道的“意”。这个意,既是人的意念,也是宇宙的生意在我身上的呈现。

    人对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把握,有各种各样的身份认同,而格物,就是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贞定住。人有各种各样的意念,而诚意,就是在格物的基础上,把人的意念贞定下来,使得人的每一个意念都由本心所发出,都由良知所发出。

    意念贞定归一,止于至善。接下来,身、家、国、天下,也顺理成章地贞定在道义上,止于至善了。

    五、“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①,反己是格物底工夫。“其身正,而天下归之”②,正己而物正③。

    今译

    “所做的事情有不能通行的,都要返回己身来找原因”,返回己身,就是格物的功夫。“只有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才会来归服”,端正自己,才能归正外物。

    简注

    ①出自《孟子·离娄》:“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②同上。

    ③出自《孟子·尽心》:“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实践要点

    心斋先生所说的格物,不是去研究外物的道理。而是已经知道一个理: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这个万物一体之大物是我们的生命所系,是一切价值的根据,是一切意义的源头,是一切的根本。而这个大物有本有末,其根本是我们自身。这么一个理是《大学》告诉我们的。这个理不需要我们去研究,它不是我们格物的结果,而是我们格物的前提。我们需要的是在生命中不断去体会这个前提。这就是“絜度体验”。

    在我们对别人友好、别人对我们不友好的时候,我们就去体验这个“前提”,去想想别人对我不友好,在我自己身上有什么问题。进而我解决这个问题,别人或许对我就友好了。这就是“絜度”。如果我们只去责人,而没有这个“返回自身找原因”的功夫,那么我们就看不到人生整全的画面。如果人生是一块拼图,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欠缺了一块。我只看到别人的原因,看不到自己的原因,这就是欠缺了“自己的这一块”。

    如果我们做了格物的功夫,“自己的这一块”会不断地补充完整。人生很快就会变得非常清晰。渐渐天地万物都会在我自己这里统摄起来。心斋先生所谓:“天地万物依于己,而非己依于天地万物。”

    如果没有“絜度”的这个功夫,即便我们从道理上知道“天地万物是一体的,而吾身为本”,我们实际的生命也依旧是支离破碎的,没有统贯起来。这种情况下,我们常会不知道怎么办。而真的做格物的功夫,我们的生命会完全归结到自己身上,所谓“一了百了”。

    六、问:“反己是格物否?”曰:“物格知至,知本也。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