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修中以立本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r />     王子敬回答说:“有善念发动,我就扩充它,有恶念发动,我就去除它。”

    心斋先生问:“那善念也没有发动、恶念也没有发动的时候如何用功呢?”

    王子敬不知如何作答。

    心斋先生说:“你现在不知如何作答的样子,这恰恰就是中,就是本性。戒慎恐惧的功夫就是戒慎恐惧你现在这个状态而已。这就是‘念念不离上天给我们的这个明明白白的天命’。这就是‘站着的时候,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前的横木上’。常常是这样一个中道,那么有善念发动的时候自己也知道,有妄念发动的时候,自己也知道。这时候有善念自然会扩充,有恶念自然会去除。这么做慎独的功夫,就能知道什么是树立人生的大本了。知道了树立人生的大本,而后对内不违背自己,对外不错失别人,没有一点遗漏之处。假如人人都知道这么做功夫,那就是致中和,就是让天地定位、让万物化育的事业。”

    简注

    ①《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②《尚书·太甲上》:“先王顾諟(shì)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

    ③《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④《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实践要点

    初学者做功夫常常无从下手。只要找到一个下手点,功夫就容易学了。本段,“中”便是这样一个下手点。

    心斋先生先问王子敬功夫如何,王子敬回答心斋。这个回答,固然是在谈功夫,但是语言终究是语言,和实际的生命经验还是隔着一层。

    而当王子敬遇到问题、不能回答的时候,当下的那个“不能对”的反应,才是从真实的心地上发出来的。我们做功夫要把握的“中”,正是此刻的生命经验。

    “中”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切中肯綮的,而当下不能对的生命经验,则正中“中”的核心。这样一种指点功夫的方式,称作“当下指点”,“即尔此时便是”(你现在这个状态,就是了)。

    我们学儒学的目的在于改变我们的实际人生,而我们学儒学的过程也不会偏离我们最实在的、最鲜活的人生。传道,也是传递这种实际的生命体验。这是心斋功夫的一大特色。

    五、戒慎恐惧①,诚意也。然心之本体,原着不得纤毫意思,才着意思,便“有所恐惧”②,便是“助长”,如何谓之正心?是诚意功夫犹未妥帖,必须扫荡清宁,无意、无必③、不忘、不助④,是他真体存存,才是正心。然则正心固不在诚意内,亦不在诚意外。

    若要诚意,却先须知得个本在吾身,然后不做差了。又不是致知了便是诚意。须物格知至,而后好去诚意。则诚意固不在致知内,亦不在致知外。《大学》言,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国在齐其家,齐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而正心不在诚其意,诚意不在致其知,可见致知、诚意、正心各有功夫,不可不察也。

    今译

    戒慎恐惧的功夫,就是诚意的功夫。然而心的本体,原本就掺杂不了一点点人为的作意,才掺杂了一点人为的作意,那就是“有所恐惧”,就是“助长”,而不是发自本心,这怎么能叫做正心呢?所以,诚意的功夫还不算稳妥,必须把人为的意思扫荡干净,做到不臆测,不固执,不忘失,不助长。这时候我们的心就是明明白白呈现出的一颗真心,这才是正心。这样,正心功夫固然不能被诚意功夫涵盖,但是也不能脱离诚意功夫。

    如果要诚意,却要先体会到天地万物的根本在我身上,然后才不会做偏差了。又不是做到致知了,就做到了诚意。必须先格度体验到身为天下国家之本,然后才好去做诚意的功夫。那么诚意固然不在致知之中,也不在致知之外。

    《大学》讲治国时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讲齐家时说“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讲修身的时候说“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讲正心时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都有个“在”字。而讲诚意的时候没有说正心在诚其意,只说“所谓诚其意者”,讲致知的时候没有说诚意在致其知,只说“致知在格物”。可以看出,致知(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包括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有其功夫(一共三类功夫),不可不仔细考究。

    简注

    ①《礼记·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②《礼记·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③《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④《孟子·公孙丑》:“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实践要点

    1. 心斋的后人辑录这段文字,将其放在“修中以立本”的条目下,意在突显“中”,而非介绍心斋通过《大学》提出的一套功夫体系(亦即“淮南格物说”)。而这一段对于心斋的功夫来说,极为重要。所以我将先就“中”做一些阐发,而后就心斋的淮南格物的功夫体系做一点阐发。

    2. 在心斋的功夫体系中,戒慎恐惧、执中、诚意,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同一个功夫。这也是初学者就可以实践的功夫。

    别人从后面叫我一声,我回头应答。这个应答,就在我听到别人叫我的时候,就在那电光火石般的一刹那发出。这个时候,任何私欲都来不及渗透进我心中。我们如果体会这一刻的感受,就能感受到真心直接应对世事的坦荡感、快乐感、刚猛感。我们如果应对世事的时候,能处于这种感觉,那就是诚意了。

    这种坦荡感、快乐感、刚猛感,在我们应事的当下,往往是不易体察的,甚至是完全被忽略的。比如我工作得非常带劲的时候,我当下是意识不到我的“带劲”的。我当下完全沉浸在工作的内容之中。工作完了之后,我伸了个懒腰,感觉好畅快!这时候,我才注意到我一整个过程中的畅快。

    换句话说,在我直心而行的时候,我非常顺畅,只对所做的事情全情投入,而对我做事情的状态(直心而行)毫无察觉。而在我不直心而行的时候,在我有很多私欲扰乱自己的时候,我却能感受到不顺畅,不对劲。

    一旦我们有不对劲的感觉时,我们就暂时从眼下具体的事情上跳出来,把自己调节到有坦荡感、快乐感、刚猛感的状态中,也就是调节到直心而行的状态中。这就是诚意的功夫,执中的功夫。戒慎恐惧,也是对这样一种直心而行的状态的敏锐的感知与把握。

    我们起初做诚意的功夫时,因我们对自己不对劲的感觉不够敏感,所以我们觉得自己不对劲的时候并不多。渐渐的,我们觉得自己不对劲的时候多起来了,这恰恰是功夫在长进,对自我的感知愈发精明。再往后,由于我们整体身心状态的变化,我们不对劲的感受又变少了,这是因为我们的良知主宰我们生命的时候越来越多了。

    如果我们的人生全然由良知主宰,这就叫做良知不间断。诚意功夫是在我们良知经常间断的时候做的。

    做诚意的功夫时,我感受到不对劲了,这时候我心中突然有意识地把自己从当下不对劲的状态中拔出。这个有意识地拔出,即是一种助长。这是一种人为的“安排”,是有意安排的“功夫”。做诚意功夫的时候,我心中是有个做功夫的意识的。如同孔子对子张说的:“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不管是行走坐卧,我心中都存想着那个“坦荡感、快乐感、刚猛感”。这就是明道所说的“识得此体(仁体,也就是良知),以诚敬存之而已”。所以,严格说来,诚意功夫,心中是有所存的,是有“助长”的。

    另一个方面,我知道自己的良知常常间断,所以我的良知必让我勉力用功。所以这个“助长”虽是人为的安排,却也是良知要求我们做的人为的安排。故而,这个助长根子上也是由良知发出的。与“揠苗助长”不同,这个“助长”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须的。

    3. 在心斋的淮南格物体系中,格物致知是一套功夫,是格度体验到我们在天地中真实的位置,格知身为本,家国天下为末。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安立在这上面(立本安身),那么我们基本就是直心而行了。格物致知就是让我们体验一下直心而行究竟是何种状态。

    诚意,就是实实落落地去直心而行。一旦偏离本心,人就感觉到不对劲,那就随即回到直心而行的状态中。

    正心则是在我们每一个念头皆由良知所发时做的功夫。这个时候,基本上发而中节,心身家国天下一齐贯通了。

    心斋先生通过《大学》文本的分析,大致把《大学》功夫分成这三个部分。我们现在要做的功夫,主要是格物致知与诚意。等到诚意功夫做到基本上“念念所发,纯是道义”的时候,我们便可深入去实践正心功夫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