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求万物一体之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隐居以求其志”①,求万物一体之志也。

    今译

    “通过隐居来追求志向”,追求的是万物一体的志向。

    简注

    ①《论语·季氏》:“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实践要点

    1. 孔子说“志于仁”。所谓“立志”,便是把自己安顿在仁义上,一言一行合于道义。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居仁由义”。《论语》:“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君子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都不会违背仁,无论造次颠沛,都必定依仁而行。所以,得君行道,居仁由义,担当道义;不能得君行道,便隐居,并且隐居不是逃避世界,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居仁由义,担当道义。

    2. 心斋先生所说的“隐居之志”就是“曾点之志”。心斋先生说:“曾点‘童冠舞雩’之乐,正与孔子‘无行不与二三子’之意同,故‘喟然’与之。”“童冠舞雩”,是《论语》中的一个典故。曾点的志就是以后退居山林,和一些成人(冠)儿童(童)一同纵情山水。孔子听后十分感慨,说自己认同曾点的志向(喟然与之)。心斋先生认为,曾点的退居山林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避世隐居,而是与冠者、童子在山林游学。儒者得君行道,也是在行道;退居山林,也是在行道————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身边人,进行“言传身教”。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无行不与二三子”,即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展现在二三弟子面前,作为“言传身教”。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儒者都不存在与世界隔绝的情况,不会“离群索居”。儒者和万物是一体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处境,所考虑的只是宇宙整体的生生不息。得君行道固然是为了宇宙整体,隐居讲学同样是为了宇宙整体,而不是为了个人逍遥的“离群索居”,此即“万物一体之志”。

    3.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在面对“不善”的时候,有“见不善如探汤”的人。意思是,遇到不善,就仿佛把手伸进滚烫的水里,避之惟恐不及。还有一种“隐居以求其志”的人。既然时局无法让自己站出来践行自己的志向,那就归隐起来通过另外的方式践行自己的志向。孔子说,第一种人,我看到过这样的人,听到过他们的言语;第二种人,我只听到过他们的言语,而没有看到过那样的人。言语之间,让人感觉到这第二种人既不容易见到,又深为孔子所推崇。这两种人,姑且用两句话形容: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心斋先生更希望我们能立志做第二种人。(对于“穷则独善其身”,我仅取世俗之理解,即:不得志则不管世事,只把自己做好。实际上,在《孟子》中,“穷则独善其身”也是通过修身而被世人了解,从而有教化世人的作用,绝非与世俗隔绝。《孟子·尽心》:“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二、学者有求为圣人之志,始可与言学。先师常云:“学者立得定,便是尧、舜、文王、孔子根基。”

    今译

    学者有了要做圣人的志向之后,才可以和他谈论真正的学问。先师阳明先生常常说:“学者如果志向树立得坚定,他的人生就是植根于尧、舜、文王、孔子的生命境界上的。”

    实践要点

    1. 这一条讲的是人生道路的选择。人有其与生俱来的气质,有无法选择的家庭环境,有学历规定的受教育程度。这是因缘际会给我们的一条道路。常人往往按照这条道路过一辈子。这条道路是常人生命的根基。

    阳明先生说“个个人心有仲尼”,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孔子,每个人都有良知,都向往圣人的生命。正是因为如此,一个懦弱的人,很可能因为一时良知的发现,做出刚强的事情。一个虚伪的人,很可能因为一时良知的发现,做出真诚的事情。这“一时”的生命,就不再根基于世俗的自己,而是根基于尧、舜、文王、孔子。这就是人生的改弦易辙,另起炉灶。这就是所谓“造命”。

    2. 造命,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求,人为地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比如穷困的人要离开山村,他知道离开山村会摆脱贫穷的生活。他对于贫穷,对于山村,对于自己人生的看法,都是根基于其世俗生活的。他的未来,依然是由世俗的他所展开。

    如果他见到父母生活劳苦,内心良知触动,必要让父母活得好,于是要走出山村。他接下来的行为不是由私欲发动的,而是由良知发动的。尧舜处在他的境地,也会做同样的事情。他的生命便与尧舜一致。

    所以,造命,必定是良知造命,而与世俗所谓“奋斗拼搏,改变命运”不同。

    三、门人问“志伊学颜”。先生曰:“我而今只说志孔子之志,学孔子之学。”曰:“孔子之志与学,与颜渊伊尹异乎?”曰:“未可轻论,且将孟子之言细思之,终当有悟。”

    今译

    学生请教心斋先生“立伊尹所立的志向,学颜渊所学的学问”这句话的意思。心斋先生回答说:“我现在只说立孔子所立的志向,学孔子所学的学问。”学生问:“孔子的志向和学问与伊尹、颜渊的不同吗?”心斋先生说:“这个问题不可以轻易议论,且把孟子所说的话细细品味一下,终会有所感悟。”

    实践要点

    1. 《王心斋集》:有以伊傅称先生者,先生曰:“伊傅之事我不能,伊傅之学我不由。”门人问曰:“何谓也?”曰:“伊傅得君,可谓奇遇,设其不遇,则终身独善而已。孔子则不然也。”

    有人把心斋先生比作伊尹、傅说。心斋先生说:“伊尹、傅说的事情我不能遇到,伊尹、傅说的学问道路(亦即人生道路)我不会去走。”学生问心斋先生:“为什么?”心斋先生说:“伊尹、傅说获得君主的提拔,堪称奇遇。如果他们没有这个奇遇,那就一辈子独善其身而已。孔子却不是这样。”

    在心斋看来,孔子和傅说、伊尹的差别在于,孔子得君,则行道。如果不能得君行道,那就讲学以行道。不管什么情况,孔子的格局都是整个天下,孔子的志向都是与万物为一体的。

    2. 颜回是孔门中“好学”的代表。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住在简陋的巷子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以“孔子贤之”。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也“贤之”。有人就拿这件事来问孟子。孟子说,颜回和大禹是“同道”,“易地则皆然”。颜回和大禹的处境不同,所以一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