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求万物一体之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以一个独善其身,一个担当天下。如果换一下处境,他们会做一样的事情。这是从颜回自己的修为上说。如果从我们学习效法的角度上说,在颜回的处境中,他的学问就体现在一箪食一瓢饮上。如果我们去学颜回,很可能只学到了一个具体情景中的“善”。而学习孔子则不然。孟子说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如果我们学孔子,实际上更容易学到整全的道。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说“乃所愿则学孔子”(我所希望的是学习孔子)。

    3. 心斋觉得伊尹还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而对于颜回,却从来没有过一点微词。为什么不学颜子之学呢?

    孟子在讲道统的时候,说二帝三王:尧舜为二帝,禹、汤、文王为三王。而周公则是思兼三王,想着三王所做的事情自己是否做得到,如果做不到,就夜以继日地思索。周公以前,道统由圣王承担,而周公以后,道统不由圣王承担。周公是一位开启“师道”、开启“学统”的人物。他把三王的功业变为学问,都学到自己身上。所以孔子每以周公为楷模。而孟子又以孔子为楷模,所谓“私淑”孔子,所谓“乃所愿则学孔子”。

    所以孔子学习不止是为了个人生命的完善,否则孔子只学一项就好了。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不只是用学问成就自己,更是在成就“学问”。甚至学问远比自己重要。这就是“学统”。

    孟子所说的道统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再到孟子自己)。而学统则从周公到孔子。孟子说“孔子贤于尧舜”,也正在其开启“学统”。心斋先生不学其他人,包括颜子,正是因为他欲传承学统。道统正是因此学统而传续。

    所以,心斋先生的志,是万物一体之志,心斋先生的学,是传承道统(所谓“大成学”)。这两者亦是密不可分的。

    四、“志于道”①,立志于圣人之道也。“据于德”,据仁义礼智信,五者,心之德也。“依于仁”,仁者善之长,义、礼、智、信皆仁也,此学之主脑也。“游于艺”,“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②也。

    今译

    “志于道”,说的是立志走上圣人的道路。“据于德”,说的是依据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这五点,是人心本有的德行。“依于仁”,在各种善的德行中,仁是第一位的,义礼智信,都是由仁生发的,这是学问的首脑。而“游于艺”,就是“多去察识过往的言行,以畜养人的德行”。

    简注

    ①《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②《周易·大畜》:“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实践要点

    1. 依心斋的看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实际上是从三个方面说同一件事。圣人之道即是人心本有之德行,即是仁。

    2. 做功夫如何才不会偏差,如何才能不偏?当我们立身处世既符合往圣先贤之道,又完全是发自我们的内心,同时又能和百姓日用之道相合,那么我们的功夫便不会有大的偏差了。

    3. 伊川先生说:“某写字非是要字好,即此是学。”伊川先生写字不是要追求书法水平,而是把写字这件事本身看作修身的契机。学者的一切活动都指向身心,指向自身德行的养成。否则便可能流于玩物丧志。

    五、只在简易慎独上用功,当行而行,当止而止,此是“集义”①。即此充实将去,则仰不愧,俯不怍②。故浩然之气塞乎两间③,又何境遇动摇闲思妄念之有哉?此孟子集义所生,“四十不动心”④者也。若只要境遇不动摇,无闲思妄念,便是告子不集义,“先我不动心”⑤者也。毫厘之差,不可不辨。

    今译

    只在简易、慎独上下功夫(详见实践要点 1、2),该去做就去做,该停止就停止,这就是“集义”(详见实践要点 3)。就这么把自己的仁心扩充出去,则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地。所以浩然之气充满天地之间,又怎么会遇到外境就动摇本心,产生邪思妄念呢?这就是孟子通过集义所达到的,“四十岁时才做到的内心不为外物所动”。如果只要做到遇到外境不动摇,不产生邪思妄念,这就是告子不做集义的功夫,“比孟子更早达到的内心不为外物所动”。这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能不辨别清楚。

    简注

    ①《孟子·公孙丑》:“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②《孟子·尽心》:“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③《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④《孟子·公孙丑》:“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⑤参见上一条注释。

    实践要点

    1. 简易:完全由自己的良知出发做事情,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安排造作,这是最为简易的功夫。

    2. 慎独:独,就是不顾他人意见与评价,独独由自己的本心作主。独也就是良知,或者叫“独知”。慎独就是谨慎地保持自己的“独知”做人生的主宰。

    3. 集义:孟子讲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就是“以直养而无害”,也就是直心而行,让本心做主宰,不去妨碍本心的流通,那么气量自然越来越足。这样一种“直心而行的积累”即是“集义”。而“义袭”不是由内心的仁义所发,而是做出一副仁义的样子,是从外袭取仁义。

    4. 心斋先生所说的“乐”,是完全由本心做主宰的状态,并不是放任、懈怠。我们的良知是很精明的,在我们由本心主宰、刚健不息的时候,良知能自知;在我们懈怠的时候,让私欲做主宰的时候,良知能自知。而慎独,则是十分谨慎地对待良知的这种能力,即“敬慎此独体”,独体,也就是良知、独知(心斋弟子,王一庵)。

    一庵先生讲:“才没意趣,便是功夫间断。才有窒碍,便是功夫差错。”如果我们一直由良知做主宰,也就是直心而行,也就是集义养气,那么我们会感到充满意趣,而不会觉得无聊,做任何事都不会觉得要去敷衍;我们也会感到内心的通畅(直心),不会感到心中窒碍。所以我们一旦感到没有意趣、需要敷衍、心中不畅,就要及时调整身心状况,使得身心状况回到正轨。这就是泰州学派所说的慎独。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