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修身讲学以见于世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孔子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①,此“隐”字对“见”字说。孔子在当时虽不仕,而无行不与二三子,是修身讲学以见于世,未尝一日隐也。隐则如丈人沮溺之徒②,绝人避世而与鸟兽同群者是已。乾初九“不易乎世”,故曰“龙德而隐”③,九二“善世不伐”,故曰“见龙在田”④。观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非“隐”而何?孔子曰:“天下有道,某不与易也。”⑤非“见”而何?

    今译

    孔子和弟子说:“你们认为我‘隐’吗?我没有‘隐’。”这个“隐”字和“见”字相对,也就是出世隐居的意思。孔子在当时虽然不做官,但是没有一个行为不展现在弟子面前,这就是通过讲学,在世上发挥作用,没有一天离开世界隐居起来。隐居的人,就如荷蓧丈人、长沮、桀溺,他们和世人断绝往来,和鸟兽共居处。《周易·乾卦》初九爻说“不为世界而改变自身的操守”,所以说“有龙德但是隐而不见”;九二爻“让世界变得善,但是不自夸其功劳”,所以说“龙出现在地面”。看桀溺所说的“同流合污的人满天下都是,谁能改变这个世界呢”,这不就是“隐”吗?孔子说:“天下如果有道义,我就不用去改变这个世界了。”这不就是“见”吗?

    简注

    ①《论语·述而》:“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②丈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沮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③《周易·乾》:“‘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世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也。潜龙也。’”

    ④《周易·乾》:“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⑤见注释②。

    实践要点

    1. 心斋先生说:“君子当以九二为家舍。”君子安身立命应该在九二爻,也就是“见龙在田”。心斋先生对“潜龙勿用”的解释是:“潜龙”的生命状态,君子是不取用的。

    2. 在心斋先生这里,没有出世和入世的选择,只有以怎样的方式入世的选择:要么得君行道,要么觉民行道。而这两者,以觉民行道为根本。所以心斋先生对子孙立了一个规矩:不可以从政。心斋去世之后很久,他的子孙都谨守这个祖训,朋友劝说、朝廷征召都拒绝做官,而是在地方上讲学。泰州学派这一条脉络,始终在东台、兴化、姜堰、草堰这一带(都在江苏中部的里下河低区)做化民成俗的事情,影响绵延到满清民国。这一路著名人物有:王东厓、王一庵、韩乐吾、朱光信、王元鼎、葛曰纯(明末泰州本地民间抗倭领袖)、王翌如(心斋先生七世孙,民国时人)、王士纬、袁承业等。

    另一方面,心斋先生本人也会鼓励学生从政,广泛地和官员来往。心斋早年弟子,徐波石、林东城,心斋都不反对其从政。波石先生的弟子赵大洲,官至礼部尚书。波石的再传弟子罗近溪也是通过从政来传播学问,在云南从政时期,甚至一次讲会有上万人参加。这一路使得泰州学派有很大的影响。明代开始,说泰州学派便主要是指这一路。这一路传播得很广,不限于里下河地区。而本土那一路在学术界几乎无名,以至于明儒周海门先生在泰州做官,看到一庵先生学问十分精深,惊讶于其学术竟然没有在学界流传。泰州学派“走出去”的这一路,以徐波石的弟子为主,颜山农、赵大洲、罗近溪、程后台、杨起元,皆是徐波石一脉。这一脉影响很大,但是不及本土一脉绵延之深远。

    二、孔子曰:“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①只是学不厌、教不倦,便是致中和,位天地,育万物②,便做了尧舜事业。此至简至易之道,视天下如家常事,随时随处无歇手地。故孔子为独盛也③。

    今译

    孔子说:“我一言一行都展现在二三弟子面前,这就是我孔丘。”孔子的“一言一行”只是永不厌倦地学习、教弟子。永不厌倦地学与教,就是达到中与和的境界,让天地各安其位,让万物化育,这就相当于做了尧舜这些圣王所做的事业。这是最简易的大道,这样做,就把天下的事都视作了家常事,随时随地都在做,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所以孔子在生民之中,可称独盛。

    简注

    ①《论语·述而》: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②《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③《孟子·公孙丑》:(孟子)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实践要点

    1. 在心斋先生的思想中,学这一个字涵盖一切。学,首先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譬如起心动念,是否都是出自仁爱心而非私心。因此我们的一言一行,展现在别人面前就是言传身教。别人被我教化了,那么就能够依他在天地间应该的活法去生活,因而让天地万物各安其位,也是通过我的学。

    所以说:一言一行(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就是学问,就是教弟子,就是移风易俗。

    所以把儒学的方方面面都承担起来的,只是我们活生生的生命(一言一行);内圣外王的全部手段,只是我们活生生的生命。而这个活生生的生命,这个一“言”一“行”就是:言说此学,践行此学。

    2. 按照《孟子》所述的道统。周公以前,圣人都是圣王,他们的“圣”,直接体现在所做的事情上。他们开启了道统,使人类有了文明。周公思兼三王,总结历代圣王的言行,并且制礼作乐。所以周公开启了学统。而孔子有教无类,周游列国,聚徒讲学,开启了师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得而学圣人之学。故而我们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这正是《孟子》中所说的孔子贤于尧舜之处。

    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①,不论有位无位,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便是“位育”之功。

    今译

    “达到中正平和的境界,使得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得以化育。”不论身居高位,还是没有权位,孔子都只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便是“使天地各安其位,使万物得以化育”的功业。

    简注

    ①《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良知即性。“性焉安焉之谓圣”,知不善之动而“复焉执焉之谓贤”。①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以先知觉后知。”一“知”一“觉”,无余蕴矣。此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合内外之道也。

    今译

    良知就是人的本性。“以良知为本性,把身心安顿在良知上,这就是圣人”,心中有不善的念头发动,“知道回归到良知,并且牢牢把握住它,就是贤人”。惟有老百姓,每天在运用自己的良知却没有意识到。所以伊尹说:“要让先对良知有体认的人去启发后对良知有体认的人。”一个“体认”,一个“启发”,就说尽了一切意蕴。这就是孔子学而不厌(知)、诲人不倦(觉)、统合内外的大道。

    简注

    ①周濂溪《通书》:“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实践要点

    在心斋先生的思想和生命实践中,君子和小人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携手并进的。君子自修,不断体会良知,并且启发、带动后知后觉的君子修行。如此,天下就只有两种人:君子,以及可能要成为君子的人。

    阳明说:“个个人心有仲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正是此意。

    因此,心斋非常强调见善体仁,多感受他人身上的善,多感受天地间的仁爱,并且去呵护、去成就天地间这最温厚的东西。

    这不是自我欺骗,天地间本来就是温厚的东西多,残酷的东西少,否则人类就无法继续下去了。阳大阴小,这本就是生命的特征。否则,生命就走向死亡。罗近溪讲,我们平时有好善的时候,有恶恶的时候。好善恶恶都是良知的作用,但是我们好善应该比恶恶多,否则功夫就有偏差了。

    五、“见龙”,可得而见之谓也;“潜龙”,则不可得而见矣。惟人皆可得而见,故“利见大人”①。

    今译

    “见龙”,就是别人可以看得见的;“潜龙”,就是别人没法看得见的。只因人人都能看得到,所以“利于以大人的方式行事”。

    简注

    ①《周易·乾卦》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实践要点

    1. 心斋先生把自己看得很高。这是自尊、自重。孔子讲:“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如果不把自己看得很重,而是轻视自己,对自己的言行不做什么要求,苟且随便,那么就没有威仪。其学也因苟且随便而不能稳固。

    2. 心斋先生说,两个人分别的时候,都会道一声保重、珍重。这个保重,亦有要看重自己的意味。看重,不是自高自大,而是源于对人性深刻的体认与相信:体认到我们心中有个纯然至善的良知,只要依照良知而行,那我们就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我们之所以没有成为“大人”,是因为我们“不为也非不能也”(不去做,而不是做不到)。

    3. 因为对我们的本性有如此的体认和相信,所以必不能看轻自己,必定要发挥良知、担当道义。于是,心斋先生每每论及世道,便说自己有愧疚。比如,论及乡间大家孝顺父母做得不好,心斋便觉得自己移风易俗的事情做得有欠缺。这样,天地万物便和自己息息相关。以至于“以天地万物依于己,不以己依于天地万物”。

    4. 因此,心斋先生看乾卦,只看“大人”的爻位,亦即九二和九五。

    心斋先生认为乾卦中,九二、九五是大人的时位。“利见大人”,按照心斋先生的理解,即利于呈现出大人的形象,亦即民众利于见到九二位上的、也就是身在下位的大人。

    九二即是觉民行道的位,是“处则为天下万世师”的位;九五是得君行道的位,是“出则为帝王师”的位。

    六、“飞龙在天,上治也”①,圣人治于上也。“见龙在田,天下文明”②,圣人治于下也。惟此二爻谓之“大人”,故在下必治,在上必治。

    今译

    “飞龙在天,上治也”,说的是圣人在上位治理天下。“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说的是圣人在下位治理天下。乾卦中,只有二五两爻称作“大人”,所以在下位一定要治理天下,在上位一定要治理天下。

    简注

    ①《周易·乾卦·文言传》:“飞龙在天,上治也。”

    ②《周易·乾卦·文言传》:“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实践要点

    参考上节实践要点。

    七、圣人虽“时乘六龙以御天”①,然必当以“见龙”为家舍。

    今译

    圣人虽然“在不同的时位展现出乾卦六爻的不同特征”,但是必定把九二爻(“见龙在田”),看作自己立身的根本。

    简注

    ①《周易·乾卦·彖传》:“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实践要点

    1. 孔子是“圣之时者”,“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这是变通的一面。

    孔子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好学的品性终身不改。这是恒定的一面。孔子的生命安顿在仁上,“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恒定的一面。

    人生有个大致的定准,生命得到安顿,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变通的那一面。孟子说,伟大的工匠教人大的规矩,不教人具体操作时精巧的细节技术。人生大的定准,就是规矩,而随时变通,则是精巧之处。

    时乘六龙,随时而变,这是变通的一面。而安身立命在九二爻,把九二爻作为家舍,这是恒定的一面。

    2. 所谓见龙,就是觉民行道,就是通过讲学,转化民众的品性,改变基层的社会。这里的讲学,与其说是一种事业,不如说是一种生命状态。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展现在世人眼前,都在为世人做表率,都在默默转化世人。甚至可以说,无一刻不在讲学。

    八、或问“时乘六龙”①,先生曰:“此是说圣人出处。是这出处便是这学,此学既明,致天下尧舜之世,只是家常事。”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