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善 教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教不倦,仁也。”①须善教,乃有济。故又曰:“成物,智也。”②

    今译

    “教人不知道疲倦,这是有仁爱心。”必须善于教人,才能有用。所以又说:“成就别人,这是智慧。”

    简注

    ①《孟子·公孙丑》:“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②《礼记·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实践要点

    1. 分开说,仁和智是并列的;合着说,仁则涵盖智,所谓“仁包四德”,即是说,仁涵盖仁义礼智四种德行。

    一个真正有仁爱心的人,他发现自己教得不好,他发现学生学得不顺利,必然会去琢磨改进教法。如果他连花心思琢磨教法的意愿都没有,那说明他的仁爱心还不够。这就是仁涵盖智的面向。

    2. 很多家长非常希望孩子学业好,他也很用心地去教孩子。但是孩子有一点错误,他就缺乏耐心,粗暴地责罚孩子。他明明是不够爱孩子,他的仁不足以让他耐着性子教育孩子,却要说:“我打你都是为了你好,是因为我爱你,我对你负责。”这明明是仁爱心不足,反倒说成是出于仁爱心。这是自己骗自己。

    3. 心斋说,不善教,那是不智。要是不去钻研教法,没有足够耐心,再怎么仁爱,也无济于事。另一个方面,从仁包四德的角度看,如果我们不善教,必然是我们的那个仁不足。仁不足,那么我们教人必定容易厌倦。

    4. 虽然说仁是根本,但是我们实际做功夫的时候,只想着仁,很容易认不仁为仁。比如第二点中,那个自己骗自己的家长,明明是没有耐心,仁心不足,却错认自己为仁。有时候,我们专注于教法,专注于怎么样把孩子教好,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想到仁,但每一个念头、每一个专注用心的眼神,都是满满的仁爱。这就是心斋先生把教学的态度(教不倦,仁)和教学的方法(善教,智)分开说的意义。

    二、学讲而后明,“明则诚矣”①。若不诚,则是不明。

    今译

    学问讲了之后,人才能明白;“人明白了,才能做到诚”。如果做不到诚,那就是不明白。

    简注

    ①《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实践要点

    1. 讲学,是发明本心,让人真实地把握自己。孩提都知道依恋父母,这是人的本性。后来,人执迷不悟,通过讲学,可以让人找到赤子之心,让人体会到孩提时父慈子孝的感受。这时候,你不让人行孝,人也要行孝。这个行孝是极为真诚的,这就是明则诚矣。

    2. 如果我知道要行孝,但是我行孝的时候始终觉得窒碍,觉得不能表里如一。我行孝是刻意为之的,而不是自然而然、发自我的诚心的,这就说明我还没有真的“明”。真的“明”了,那么人心就仿佛回到孩提时候,那种与父母的亲密、对父母的信赖是沛然莫之能御的。所以心斋先生说:“若不诚,只是不明。”孟子说:“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大孝之人,一辈子爱慕父母,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大舜身上看到了。大舜终身不失去赤子之心,其爱慕父母,是诚心所发、自然而然的。

    3. 《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人如果由天生的本性而行,依赤子之心而行,人生会活得很明白,这就是“性”;如果通过讲学而明白,进而言行合于道义并且完全真诚,这就是“教”。无论是由本性而达到的诚明,还是由讲学而达到的诚明,其结果都是一致的,即:人合于本性地、毫无遮掩地展开其生命。

    三、容得天下人,然后能教得天下人。《易》曰:“包蒙,吉。”①

    今译

    能容得下天下的人,然后才能教得了天下的人。《周易·蒙卦》讲:“包含蒙昧之人,这是吉兆。”

    简注

    ①《周易·蒙卦》九二爻:“ 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实践要点

    1. 我们与世人并立在天地之间,有一些人看不到人生的真相,找不到生命的正道,所以活得非常痛苦。他们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是可悲可悯的。梁漱溟先生说过,人有“机械性”,人由于其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道德环境,变成他现在这个样子,就仿佛是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人作恶有其不由自主的一面,这是非常可悲的。体认到人的这种机械性后,我们便会对世人有一种巨大的悲悯。他越是深陷于恶,我们越是想拉他一把。如果我们持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的一言一行,对他来说都是善意的,我们会增加他对善的信心、减低他对恶的“机械性”的依赖。这样教人,那么我们起心动念全是仁心。

    2. 我们起心动念一旦不由仁爱,而由私心,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服一个人了。我们必是要如同“去除自己身上的毛病”一般去教别人去“去除身上的毛病”,才能真正教会一个人。我教一个人,这就意味着我和你一起变好,我和你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我和你的差别不是一个好、一个不好,只是一个先变好,一个后变好。

    弟子学不好,那是老师的功夫还有欠缺。教一个人,不能是一副“我自己在岸上稳稳站着,把你从水里捞出来”的样子。这副样子绝对无法教好一个人。

    3. 包蒙,包涵天下需要教化之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一种“我不和你计较”,而是与他在“同舟共济”的关系下的一种宽和的态度。这个包容,不是忍耐、不发火,而是带着巨大的仁爱心与耐心去帮助别人,“诲人不倦”,“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与天下人不是面对面的,而是面朝一个方向。全世界都往一个方向前进。这是《礼记》中所说的:“欲民之有一也。”希望人民有同一个去向(去向至善)。先知先觉者和后知后觉者,都是通向至善道路上的同路人。

    心斋先生的弟子王一庵先生说:“古人好善恶恶,皆在自己身上做功夫;今人好善恶恶,皆在人身上作障碍。”古人好善恶恶,是天下人一同远离恶、去往善。现在人好善恶恶,则是相互指责,而不知道自反,于是彼此隔膜。原本是至善路上的同行者,而今却成了彼此障碍者。

    4. 心斋讲自尊自重、尊道尊身,讲“出为帝王师,处为天下万世师”,又讲“容得天下人才能教得天下人”。所以心斋展现出来的气象是温柔敦厚、涵洪包容的,绝非是盛气凌人的。

    四、善者与之,则善益长;恶者容之,则恶自化。

    今译

    善的方面去认可它,那么善就会更为增长;恶的方面去包容它,那么恶就会自己化解。

    实践要点

    1. 这段话的前提是自己对自己有个高的要求,凡事以道义要求自己。在这个基础上,我去认可一个人的善,对他才有鼓励作用;我去包容一个人的恶,他才能够知耻而后勇,努力改过。

    2. 教一个人,只是在唤醒这个人的良知。归根结底,只是每个人的良知发挥作用,自发地去为善去恶。如果一个人的内在良知没有被激发起来,这时候为善便是做给别人看,按照别人的要求做。这样为善,并不会积累德行(所谓“集义”),还有可能在积累埋怨。所以说:“有意为善亦是恶。”

    五、教子无他法,但令日亲君子而已。涵育薰陶①,久当自别。

    今译

    教育孩子没有别的办法,只是让他每天和君子亲近而已。每天受到君子的涵养熏陶,久而久之,自然和寻常孩子有差别了。

    简注

    ①朱子《孟子集注》:“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

    实践要点

    1. “日亲君子”,是感应之道。君子,对道义有感触,对小聪明没有兴趣。当一个人与君子相处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低俗的笑话,讲出来,君子不会觉得好笑,不会和他一起笑。这就是“有感无应”,这个“感应”就不能实现。当一个人听到邻居彩票中了两千万,心中或是跃跃欲试,或是后悔惋惜,或是愤愤不平……总之百感交集。如果别人和他一同百感交集,那么他们之间的气息就在这个频率上“相感应”。而当他和一个君子在一起,君子对彩票中奖的事情毫不关心,心中不起一点波澜,那么他和这个君子的气息就不会在那个频率上“相感应”。

    人如果总在人欲上感应,一言一行便会透露出人欲的气息;人如果总在君子之道上感应,那么言行自然合于道义。这是“日亲君子”能变化气质的原因————日亲君子可以影响自己的感应。

    2. 儒家讲的教育,总是让人自己变化。涵养薰陶是外力,其目的也还是让人自己转化。朱子在解释“中也养不中”的时候说:“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中也养不中”,即言行合于中道的人去涵养不合中道的人。朱子的注解,意思是:“养的意思就是涵育熏陶,等待人自发地变化气质。”)

    六、爱人直到人亦爱,敬人直到人亦敬,信人直到人亦信①,方是学无止法。

    今译

    对别人仁爱,直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