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进不失本,退不遗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①,而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故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出不为帝者师,失其本矣;处不为天下万世师,遗其末矣。进不失本,退不遗末,止至善之道也。

    今译

    大丈夫对他人有恻隐之心,在他眼中天地万物都仰仗自己。所以入世做官便以帝王的老师要求自己,出世隐居便以天下万世的老师要求自己。如果入世做官的言行称不上帝王的老师,那就是失去了根本;如果出世隐居的言行不足以成为天下万世的老师,那就是遗失了末梢。仕进不失去根本(自己的本心),退隐不遗落末梢(万民),这便是止于至善的道路。

    简注

    ①《孟子·公孙丑》:“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实践要点

    1. 所谓“退”,即出世。过退隐生活的人,凡事不争不抢。但我们要仔细反省:自己退隐,真的是不愿意同流合污吗?还是面对困难的软弱、退缩?

    有人学儒学,立了一个志愿,让家人都崇尚道德仁义。这个志愿立下来没几个星期,就发现,自己对家人没有一点点影响力。每当自己和家人谈良知的时候,家人都觉得自己太天真,没有认清社会现实。劝说家人不要贪小便宜时,家人都觉得他傻,对他嗤之以鼻。他每次做这类事情都会和家人闹得很不愉快。这时候,他就不再企图影响家人了。这是“退”。他认为,家人太污浊了,自己不能和家人同流合污。

    我们要反思这个发心,这个发心真的是洁身自好吗?还是努力做一件事,结果碰壁了,心里软弱退缩?

    古人所说的“退”,不是面对现实世界的退缩,不是怯懦,而是一种轻视功名利禄的豪气。我们的发心永远都是一个仁爱心,是成就天下、成就国家、成就家庭的心。当我们参与到家国天下的运转中,无法力挽狂澜的时候,我们只好选择退隐。退隐不是因为碰壁,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成就以后的家国天下。通过修身讲学,为后世世道的兴起做准备。也就是“处为天下万世师”。

    所以“退不遗末”,可以作为一个检视自己是否合于道的尺子。如果自己的“退”是合于道的,那么自己一定在修身讲学,期望家国天下可以好,自己心中一定是充满了对天下的“不忍人之心”。

    2. 我们入世做官,或者在社会上担当重要的角色,这就是“进”。年轻人刚刚走上社会,“进”入社会,心中基本上都还存有一些高尚的想法,所谓的“初心”。随着涉世渐深,人往往一再妥协,一再降低自己的底线。这就是“失本”。失本之后,人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于是会逃避社会,产生厌恶社会的情绪,对社会上同样受苦的人没有同情与悲悯,这就是“遗末”。常人往往处在“失本”和“遗末”之间。

    3. 失本,是丧失了人性之中本有的“不忍人”之心,变得同流合污;同流合污是最为麻木不仁的,最为背离仁义道德的。这时候,人一旦悔悟,却常常走向“遗末”。“遗末”本身是由于对恶的厌恶,但是这个厌恶感没有转化为对这个世界的担当自任,没有把自己的生命重新安顿在道德仁义上。心斋讲“进不失本,退不遗末”,我们如果时时用这句话来审视自己面对当下生命的态度,便可以当下摆脱现实生活的桎梏,当下回归到“仁”上。

    二、出必为帝者师,言必尊信吾修身立本之学,足以起人君之敬信,来王者之取法①,夫然后道可传亦可行矣。庶几乎己立后,自配得天地万物,而非牵以相从者也。斯出不失本矣。

    处必为天下万世师②,言必与吾人讲明修身立本之学,使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夫然后立必俱立,达必俱达③,庶几乎修身见世,而非独善其身者也④。斯处也不遗末矣。

    孔孟之学正如此,故其出也,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⑤;其处也,学不厌而教不倦。本末一贯,夫是谓明德、亲民止至善矣。

    今译

    入世做官一定要以帝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意思是,一定要尊信我所说的修身立本的学问,己身足够使国君敬重信任,从而使可以行王道的人来向我取法。然后,道就可以传下去,就可以推行。在己身差不多树立之后,自然可以配得上天地万物的信赖仰仗,并非勉强让别人跟从我。这就是入世做官不丧失本心。

    出世隐居一定要以天下万世的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意思是,一定要和别人讲明白我这个“修身立本”的学问,使得这个道理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法度,可以流传到后世。然后要自立便和天下人一同自立,要通达便和天下人一同通达。这差不多就是通过修身来对这个世界产生作用,而并非是独善其身。这就是出世隐居而不遗漏末梢。

    孔孟之学正是这样,所以孔子孟子入世做官,便通过己身的一言一行来呈现道义,而不至于走投无路到以身殉道杀身成仁的地步。孔子孟子出世隐居,便永不厌倦地学习和教化人。根本和末梢是一以贯之的,明德和亲民都收归到了至善之地。

    简注

    ①帝者师:参考《孟子·滕文公》:“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②万世师:参考《孟子·尽心》:“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③《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孟子·尽心》:“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⑤《孟子·尽心》:“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实践要点

    当我们说“出世入世”的时候,谈论的是己身和世界的关系,谈论的是何时己身当进入这个世界,何时己身当远离这个世界。在此语境中,己身和世界是对立的两个“元”,所谓“二元对立”。

    而在心斋的学说中,这个世界正是由己身所开展出来的,我们的己身,根于父母,连着兄弟姐妹,带着妻子儿女。不存在与世隔绝的己身,即便是隐居山林三十年的修道之人,他吃饭时咀嚼食物的方式可能都和父母有一点相似。

    若把世界比喻成人体交错纵横的血管,我们每个人就像是一个器官上交错纵横的血管。我们单看这个器官,血管交错纵横、千头万绪,然而每一个头绪都连着整个人体,没有一根血管是特例。血液所流经之处,便是整个世界。

    王阳明说:“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灵明,指的是人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思维的活泼泼的心。一方面人心可以和这个世界打交道,另一方面,这个世界正是因为人与它打交道,它才有意义。所以,没有人的灵明,便没有人去仰望天的高,没有人去俯瞰大地的深厚,没有人去感受鬼神的吉凶灾祥。

    所以,人和这个世界绝对地关联,并且正是己身打开了这个世界。用罗近溪的话即是:“联属家国天下以成其身。”意思是,人是连结着家国天下才结成了此身。用心斋的话,即:“身心家国天下,一身也。吾身为本,家国天下为末。”

    所以心斋先生处理己身和世界的关系,不是处理对立的二元,而是处理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己身是根本,家国天下是末梢。同时,人也不存在出世的情况,人永远是入世的。“世”就是“身”,入世,就是把世界调治好。要把世界调治好,就像把一棵树种好,既要在根本上用功,又不能遗忘枝叶,并且最为重要的乃是根本处。

    三、危其身于天地万物者,谓之失本;洁其身于天地万物者,谓之遗末。

    今译

    在天地万物之中,把己身置于危险之地,这叫做失去根本;在天地万物之中,把己身置于绝对洁净之地,这叫做遗失末节。

    实践要点

    1. 危其身,这个“危”不仅仅指人身伤害、生命危险。

    一个人,经常说谎,这也是“危其身”。经常说谎,便为人所轻贱、怨恨,便得不到他人的敬重。这种轻贱表现在方方面面,包括言语上对其不尊重,安危上对其不关照。甚至,这个人的父母子女,也会为人所轻贱。《礼记》说:“狎侮,死焉而不畏。”一个人如果习惯于被人所轻贱侮辱(狎侮),那么他到了死亡的时候都没有惧怕。因为他已经习惯于把生命看得太轻,习惯于铤而走险。《中庸》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君子走光明正大的坦途,所以自尊自重自安,小人则是自危其身。

    所以说,危其身,就是不能够自尊自重。心斋说尊道尊身,如果看重道义,用己身担当道义,自然就是尊身。同样的,如果言行偏离道义,这就是危身。

    2. 人如果坚守道义,在非死不可的时候英勇就义,这绝对不是危其身,而是在更大的格局上给己身一个安顿。这种情况下,己身之死可能重于泰山(比如文天祥)。所谓“危其身”,是把己身看得很轻微,可以微不足道地、乃至荒唐地随便死去。比如和别人打赌,看谁敢在楼顶上倒立,结果摔死了。这个死,只是因为一个游戏,这才是自轻自贱自薄。《大学》说:“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心斋认为,知本,就是知道吾身为本,就是自尊自重。轻重厚薄一定不能颠倒。

    四、知安身而不知行道,知行道而不知安身,俱失一偏。故“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①。

    今译

    知道安顿己身而不知道去践行道义,抑或只知道去践行道义而不知道安身,都失之偏颇。所以孟子说:“以仁作为人生的居所,以义作为人生的道路,这样做,那么大人的事业就完备了。”

    简注

    ①《孟子·尽心》:“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实践要点

    心斋这段话,还可以补一句:安身即行道,行道即安身。

    安身粗浅地说是安顿好自己,要是精确地说,则是安顿好身心家国天下一体之大身。安身是通过自尊自重,来担当道义。当我自尊自重时,别人便会尊重我,并且被我的气息所感染,进而别人也变得自尊自重。传道,不是给别人说教,而是通过安己身,而使得别人安其身。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心斋说的:“爱人直到人亦爱,敬人直到人亦敬,信人直到人亦信。”(自己做人有仁爱心、有敬重心、有忠信心,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别人也不自觉地变得仁爱、敬重、忠信了。)所以说安身就是行道。

    另一方面,如果我行道,别人会更加敬重我,我更加远离身心的危险,所以说,行道就是安身。这是心斋先生所说的“合内外之道”(内:安身;外:行道。),也就是心斋先生“明哲保身”之说的大意。

    五、《中庸》先言“慎独”、“中”、“和”,说尽“性”学问。然后言“大本”、“致中和”,教人以出处进退之大义①。

    今译

    《中庸》首章先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这个“性”的学问都说尽了。然后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在教人做官、隐居、仕进、后退的重大义理。

    简注

    ①《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实践要点

    心斋先生这段语录极其重要,可以作为心斋对《中庸》功夫的理解,姑且称作“淮南中庸说”。以下,将结合心斋的相关语录,把中庸首章做一个分疏。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即上天所命于我的。《诗经》:“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上天生下民众,有世间万物,有法则。而万民所禀赋的,就是爱好这美好的德行。喜欢美好的德行,所谓好善恶恶,这就是天命。孟子说孩提皆知孝知悌,孝悌这些基本的人伦,就是天命。上天所禀赋给人的良知,即是人的禀性,亦即本性。心斋诗中说:“天命是人心,万古不易兹。”天命之性就是人的本心,也就是良知,这一点万古都没有改变过。人循着这个本性而行,没有一丝一毫人为的安排造作,这就是道。心斋说“百姓日用即是道”,因人天生就有向善的禀性,天生就有良知(所谓“天良”),一般时候,人依照良知而行,便是率性之谓道。这种情况下,人只是活得很顺利,但不知道是因为这个天命之性使得自己活得顺利。这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所谓“不知”,就是对人性本有之善没有一个体认,所以本性也经常容易被遮蔽。这时候人就需要去修道。修道并非是去修人本性之外的东西,而是修回天命之性,去除私欲的壁障,使得人心纯然是天命之善。

    2.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心斋先生说:“道也者,性也,天德良知也,不可须臾离也。”(“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道”就是人的本性,就是天德良知,它是一刻都不可能离开人的。)又:“道一而已矣。‘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道只是一个,“中”、“良知”、“性”这些概念实际上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也就是“道”。)在心斋看来,天命之性就是良知,率性就是依良知而行,道就是合于良知的生命道路。其实道就是性,就是天命,就是良知。它是一刻不会与人分离的,如果可以与人分离,这就不算是道了。(如果不能完整地涵盖人生,那还算是人生的大道吗?)

    只要人还活着,人就有其精神生活,只要有精神生活,他就有良知。一个人,哪怕穷凶极恶,只要有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候,对他施以教导,就能把他的良知激发出来。良知是一直没有离开人心的,只是人欲把良知遮蔽起来了,良知不能做人身的主宰了。打个比方,人睡觉的时候,只要稍微用一些办法,睡得再沉的人都会被叫醒。在私欲很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