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 学术宗源在出处大节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①忠恕,学之准则也,便是“一以贯之”。孔子以前无人说忠恕,孟子以后无人识忠恕。

    今译

    曾子说:“老师孔子之道,只是忠恕而已。”忠恕是学问的准则。忠恕就是“一以贯之”。孔子之前,没有人说忠恕,孟子之后,没有人理解忠恕。

    简注

    ①《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实践要点

    1. 根据心斋先生的说法,忠是忠于自己的本心,也就是诚。忠是成就自己。而恕是通过成就自己来成就别人,所谓“诚者非诚己而已矣,所以成物也”。所以忠恕看似是两件事,实则是一回事。心斋认为孔子揭示出忠恕合一的道理。

    2. 忠是忠于自己的本心,而不是内心一套,表现出的又是另一套。但人往往认不清自己的本心。有个人,生活环境对他有很多拘束,他活得不舒服,非常希望过一种随心所欲甚至放荡的生活。于是他下定决心和过去的生活决裂————我喜欢浪荡,那我就不顾别人的眼光,过一种浪荡的生活。然而,他的心真的喜欢浪荡吗?当他真去过日日浪荡的生活时,便觉得空虚、难受。他原本以为自己喜欢浪荡,实则只是因一时境况所产生的错觉。人如果依照这个错觉做事,便是放纵自己。这不是忠于本心,而是错认了本心。这不是“诚”,而是陷入一种偏执的情绪————因对现实生活之压抑的抵触而不管不顾地追求无拘无束。这便是被情绪所蒙蔽,心中真实的东西无法透露出来。这种情况,看似真诚,看似大大咧咧无遮无拦的,其实似诚而实伪。

    3. 如何分别真正的“忠于本心”与“似忠实伪”呢?首先,真正的忠是可持续的,随时都是坦荡荡的;而“似忠实伪”只能一时坦荡,最终会归于心虚。第二,真正的忠,只是忠于本心,一个人的时候也是如此,面对别人也是如此,顺境也是如此,逆境也是如此。真正的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变。第三,如果我做到忠于本心,那么我一言一行都是自良知而发,身边的人与我相处,必会感到从容自在。这便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消极的一面说恕道;唯是自修,而不去要求别人,使别人在与我相处的时候自改自化,这是从积极的一面说恕道。内在如果是真正的忠,表现在外,一定是恕,否则是“似忠实伪”。

    4. 很多人把恕理解为体谅他人,宽宥他人,包容他人。似乎做到恕,难免就会委屈自己,委屈求全————也就是无法做到忠,忠于本心。

    假如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一些坏毛病,我本应当提醒他。但是想到我提醒他,他很可能不容易接受,我便不去说他,让他自己领悟。这很有可能不是恕道。很可能只是我怕他对我有意见(在乎自己的得失荣辱),抑或是没耐心仔细给他分析他的毛病,索性就不说了。这是“似恕实私”————看起来是包容别人,是一种恕道,实则是不愿意为别人用心,只想着自己。这也就是不忠于自己的本心,而被自己的私欲所蒙蔽。外在如果是真正的恕,那么内心一定极尽真诚,一定忠于本性,否则外在的恕只是一种“适己自便”(图自己省事,图自己方便)。

    5. 人的本心,即是仁。仁,在内心修持上,表现为忠;在待人接物上,表现为恕。实则是同一个东西(仁)的两个面向。心斋认为孔子之前的圣贤都能契合这个合一的“忠恕”,只是没有把“忠恕一体”讲出来(也没有必要);孔子则把“忠恕一体”讲了出来,曾子、子思、孟子等人继承此思想;孟子以后,学者基本上很难真正理解忠恕一体了。

    二、孔子之学,惟孟子知之,韩退之谓“孔子传之孟轲”①,真是一句道着。有宋诸儒,只为见孟子粗处,所以多忽略过。学术宗源,全在出处大节,气象之粗未甚害事。

    今译

    孔子的学问,唯有孟子深知。韩愈认为“道由孔子传到孟子”,真是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宋代诸儒,只因为看到了孟子气象上粗疏的一面,所以有许多人对孟子比较忽略。学术根本的源头,完全在出处进退的抉择上所体现出的大节义,气象上有些粗疏也不是很碍事。

    简注

    ①韩文公《原道》:“尧以是(即:道)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实践要点

    1. 宋儒注重心性修养,强调“为己之学”————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名利,不是为了达到别人的标准,不为奉陪别人的脸色,只是为了自身德行的完善。宋儒讲:“为学乃变化气质耳。”学习不是别的,就是变化气质。通过学习,通过不断地、深度地自反,自私的人可以变得善于体谅人,懦弱的人可以变得刚勇,虚伪的人可以变得真诚。孟子讲:“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君子的禀性是仁义礼智植根于心中,表现在外表便有中正纯粹的气质,呈现在脸上,充盈在体内,舒发在四肢的一举一动上。不必说,别人都能感受到其中正平和的气息。)而有不好的气质的人,在修养好的人眼中无所遁逃,《大学》所谓:“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君子看到小人的样子,小人再怎么掩盖,君子都仿佛直接看到他的肺和肝)。小人的一个眼神,便能透露出其胸中的不正(孟子:“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人的一举一动,最细微的地方,都能展现出人心性上的问题,都可以透露出气质之偏。因宋儒有十分精细笃实的功夫,对自己的修养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对气质看得很重。在宋儒看来,孔子是气质上完美的典型。《论语》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夫子居家的时候,有高大的乔木的那种舒展(申申如也),又有树叶摇晃的那种灵动(夭夭如也)。又如《论语》讲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夫子既温和又严毅,既有威仪又不鲁莽,既恭敬又安然。《论语》中子贡评价夫子“温、良、恭、俭、让”。《论语》里这些描述非常多,展现出夫子由完善的内在心性所透露出来的中和的气质。而对于孟子,许多宋儒则认为不如孔子温厚,多了一些“英气”,有一些“锐气”。与孟子同时的人也认为他“好辩”,而孟子自谓:“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宋儒多认为孟子的气质达不到孔子那般完美,故而更为注重学习孔子、颜回。所以心斋先生说:“有宋诸儒,只为见孟子粗处,所以多忽略过。”

    2. 气质是修身的结果,如果我们直心而行,为善去恶,日将月就,气象自然越来越好。如果只是追求外在的一个好气象,反而会伤害心性乃至身体。比如,一个心性本身不怎么样的人,追求不发怒,于是每每到发怒的时刻他就强迫着压下去怒气,虽然心中不平,而脸上不透露出来。这样修身,只是修个不发怒的模样,心中会产生心火,如此会伤害身体。另一方面,强硬压制怒火,遇到事情别人生气,我不生气,我便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了。这样便容易自以为是,容易有个矜持心在。有这个矜持心在,便不容易看到自己的过错,不会“闻过则喜”,专门“文过饰非”,用一张张“君子的面具”把自己伪装起来。如此做功夫,比起不做功夫的普通人更加痛苦。

    徐波石先生早年和心斋先生学习的时候,一言一行都追求好的气质,做事的时候“有所持循”。用泰州方言(东台话)说,即是“憋憋循循”。憋,就是憋着,施展不开,心灵被束缚着。循,就是依循着一个君子的样子,而不能自作主张,自我挺立。这时候,心斋先生指着一旁砍树的人说:“彼却不曾用功,亦未尝费事”。他没有做功夫,但是砍树砍得非常自然轻松。又一次,心斋和波石夜谈,路过一条小渠。心斋一跃而过,和波石说:“汝亦轻快些!”(你也像我一样,轻快活泼一些。)

    3. 心斋十分强调本末先后,轻重缓急。有些学友在家静坐,对家人不闻不问,把静坐当作头等大事,觉得家人总在干扰自己修行。

    实际上,他连最基本的恻隐之心都做不到————家人忙得焦头烂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