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砚谱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之叙事

    昔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又《太公金匮·砚之书》曰(1):“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无得污白。”是知砚其来尚矣。

    【注释】

    (1)《太公金匮》:此书托名吕望撰,实为后人伪作,原书二卷,已佚。

    【译文】

    以前黄帝得到一块玉石,将其制作成大砚,上面刻篆文“帝鸿氏之砚”。此外《太公金匮·砚之书》称:“石与墨接触变成了黑色,邪心谗言,不要玷污了洁白。”由此可知砚的历史久远。

    【点评】

    所谓黄帝的“帝鸿氏之砚”,出自传说,渺不可追。宋人程俱《谢人惠砚》称:“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

    《释名》云: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译文】

    《释名》称:砚就是研。可用于研墨,使墨调合润泽。

    【点评】

    “砚”、“研”两字通假,不过在通假时,“研”要从“砚”,读四声。

    伍缉之《从征记》云(1):鲁国孔子庙中有石砚一枚,制甚古朴,盖夫子平生时物也。及颜路所请之车亦存(2)。

    【注释】

    (1)伍缉之《从征记》:伍缉之,晋宋间人,生平不详。《从征记》,已散佚,卷数不详。

    (2)颜路:名颜无繇,字路,孔子弟子颜回的父亲,也曾在孔子门下求学。

    【译文】

    伍缉之《从征记》称:鲁国的孔子庙中有一枚石砚,形制非常古朴,是孔子生前使用的物品。颜路所请的车也存于庙中。

    【点评】

    颜路“所请之车”的故事,见于《论语·先进》。说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渊(即颜回)死去,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将所乘的车用来给颜渊制作椁(古代丧葬中棺外所套的外棺)。孔子不答应,说自己的儿子孔鲤死时,也是有棺无椁,他为了出门有车坐,也没有将车改做椁。而之所以要出门有车坐,是因为孔子是“从大夫之后”,按礼法是不能徒步出行的。

    《王子年拾遗》云:张华造《博物志》成,晋武帝赐青铁砚。此铁于阗国所贡(1),铸为砚也。

    【注释】

    (1)于阗国:西域古王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译文】

    王嘉的《王子年拾遗记》称:张华写成《博物志》,晋武帝赐给他青铁砚。这种铁是于阗国进贡的,用其铸造成砚。

    《三才图会》中的各种砚

    【点评】

    前文已述,张华写完《博物志》后,晋武帝还曾赐给他毛笔。帝王赐笔砚,除了物质上的奖赏之外,更有郑重认可其著作价值和意义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古代是一种相当高的奖励。

    又,吴都有砚石山(1)。

    【注释】

    (1)吴都:即今江苏苏州。

    【译文】

    此外,吴都有砚石山。

    【点评】

    据南朝宋董览《吴地记》,砚石山又名“石鼓山”,其上有琴台。又有说法称,砚石山又称“灵岩山”,在苏州府西南二十五里,因山石可供制砚而得名。

    魏武《上杂物疏》云(1):御物有纯银参带台砚一枚,纯银参带圆砚大小各四枚。

    【注释】

    (1)《上杂物疏》:曹操所撰文章,其中列举了进献汉皇室的物品。

    【译文】

    魏武帝《上杂物疏》称:皇室御用物品中有纯银的参带台砚一枚,纯银参带圆砚大小各四枚。

    【点评】

    制砚最主要的材质是石,用陶瓦为砚的也很多,曹操所说的“纯银参带台砚”、“纯银参带圆砚”具体为何,现已不可知,但应是金属砚。

    《开元文字》云(1):砚者,墨之器也。

    【注释】

    (1)《开元文字》:即《开元文字音义》,唐玄宗李隆基撰。古代字书,兼有注音释义和校正文字的作用。

    【译文】

    《开元文字音义》称:砚就是磨墨的器具。

    【点评】

    按《说文解字》,砚的本义为“石滑”,即滑润的石头,后来这类石头被采作磨墨的器具,由此才产生了砚台的含义。

    《东宫故事》云(1):晋皇太子初拜,有漆砚一枚、牙子百副(2)。

    【注释】

    (1)《东宫故事》:即晋张敞《东宫旧事》。见前注。

    (2)牙子:指器物的外沿,往往带有雕饰。

    【译文】

    《东宫故事》称:晋代在册封皇太子时,赐给漆砚一枚、牙子百副。

    【点评】

    漆砚又称“漆砂砚”,是以漆灰(漆砂)涂在砚体上,并经过打磨而成的砚台。漆砚的胎体以木材居多,因此较石砚轻便得多,且往往与木雕和漆艺相结合,成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珍玩。

    又,皇太子纳妃,有漆书砚一。

    【译文】

    此外,皇太子纳妃,赐给一枚漆书砚。

    【点评】

    漆书砚应是上文述及的“漆砂砚”的一种,又称“漆泥砚”。

    刘澄之《永初山川古今记》云:兴平县(1)蔡子池石穴深二百许丈(2),石青色,堪为砚。

    【注释】

    (1)刘澄之《永初山川古今记》:刘澄之,南朝宋宗室,官都官尚书。《永初山川古今记》,原书二十卷,为专记山水的方志书,已佚,有清人辑本。

    (2)兴平县:三国吴设,在今江西永丰。

    【译文】

    刘澄之《永初山川古今记》称:兴平县蔡子池有石穴,深达二百多丈,采出的石头呈青色,可用来制砚。

    明代端石云纹砚

    【点评】

    刘澄之《永初山川古今记》是兴平青石在史籍上的唯一记载,后代的论砚著作转相引用,却不能补充新的内容,可知兴平青石大约很早便石源枯竭,后代只闻其名,而不见其实。今江西永丰以出产菊花石而闻名,菊花石是一种古代藻类化石,呈黛黑色白色花纹,亦可制砚。

    《说文》云:石滑谓之砚,字从石、见。

    【译文】

    《说文解字》秤:石头滑润就叫做“砚”,字形从石、见。

    【点评】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这里解释的是“砚”的本义,至于“砚台”一义,则是后起的。不过由此可以推测,在东汉时代,古人已将石质滑润细腻作为择砚的标准了。

    《端溪砚史》书影 清吴兰修编撰

    或云:端州石砚匠识山石之脉理(1),凿之,五七里得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之为砚,可值千金,故谓之子石砚窟。虽在五十里外,亦识之。

    【注释】

    (1)端州:今广东肇庆。

    【译文】

    有人说:端州的石砚工匠能识别山石的脉络纹理,开凿山石,每隔几里就能找到一个矿窟,里面有天然的圆石,呈青紫色,将其雕琢成砚台,可值千金,因此称之为“子石砚窟”。即便在五十里之外,也能看到。

    【点评】

    端砚的开采历史长达千年,历代开掘的矿坑不计其数,清人李兆洛、计楠、高兆分别著有《端溪砚坑考》(李、计二人的同名异著)、《端溪砚石考》,专门考述端州砚坑的分布、各坑砚石的色泽纹理及优劣,读者可参看。按照宋人米芾《砚史》的说法,端州砚石大致可分为上岩、下岩、半边岩、后砾岩四类。清人朱彝尊《说砚》则称:“(肇庆)山石多可制砚,惟水岩最上。”

    清代雕鹦鹉纹端砚

    《西京杂记》云:天子玉几,冬加绨锦其上(1),谓之绨几。以象牙为火笼(2),其上皆散华文。后宫则五色绫纹,以酒为书滴(3),取其不冰。以玉为砚,亦取其不冰。

    【注释】

    (1)绨(tí):厚实的丝织物。

    (2)火笼:古代的取暖用具,笼状,中置小火盆。

    (3)书滴:磨墨时所用的水滴。

    【译文】

    《西京杂记》称:天子使用玉制的几案,冬天在上面加铺绨锦,称之为“绨几”。用象牙制的火笼,上面有各色美丽的花纹。后宫则使用五色绫纹,以酒做磨墨用的水,因为酒不会结冰。用玉制作砚台,也是因为玉砚不会结冰。

    【点评】

    冬日寒冷,古代又缺乏取暖手段,提笔写字是件苦事,大诗人钱谦益就有“冰侵绨几书签冷”之句。其中笔墨结冰是常见而恼人的麻烦,古人一般用灯火(如上文提及的火笼)烤炙笔砚,至于以玉为砚、以酒为书滴,则非常人所能办。

    昔有人盗发晋灵公冢(1)。冢甚魁壮,四角皆以石为玃犬捧烛(2)。石人四十余人,皆立侍。尸犹不坏,九窍之中,皆有金玉。获蟾蜍一枚,大如拳,腹容五合水(3),润如白玉,为盛书滴器。同见《杂记》中(4)。

    【注释】

    (1)晋灵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名夷皋,晋文公之孙,著名的昏暴之君。

    (2)玃(jué)犬:猿猴。

    (3)合:计量单量。一升为十合。

    (4)《杂记》:疑指《西京杂记》。

    《三才图会》中的各种棕刷、水中丞、砚滴

    水中丞又称“水盂”,系贮水以供研墨的器具,多用陶瓷、玉、金属制成。

    棕刷以棕毛制成,在装裱书画、摹拓金石时都会使用。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用于向砚中添水,有出水孔,便于掌控水量,多为陶瓷、金属及玉制成。

    【译文】

    以前有人盗晋灵公墓。墓的规模很大,四个角上都有石刻的猿猴捧着烛火。墓中有四十多个石人都侍立着。晋灵公的尸体还没有腐烂,孔窍中都装饰着金玉。在墓中得到一个蟾蜍状的器具,拳头那么大,腹中可以容纳五合水,温润如白玉,是盛书滴器。同见《杂记》中。

    三国青釉蟾蜍形砚滴

    【点评】

    所谓“盛书滴器”,也称“书滴”,即储水供磨墨用的盛器。清人朱琰《陶说》称:“文房砚屏、墨床、书滴、画轴、秘阁镇纸,司直各适其用。”

    崔寔《四民月令》云(1):正月砚冻开,命童幼入小学(2)。十一月砚水冰,命童幼读《孝经》、《论语》(3)。

    【注释】

    (1)《四民月令》:东汉崔寔撰。时令类书籍,记录每月相应的农事、习俗等。

    (2)小学:古代的基础教育,教儿童识字等基本知识。

    (3)《孝经》:《十三经》之一。作者不详,有孔子、曾参等说法,俱不可信。其书大约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共十八章。

    六朝铜龟形砚滴

    【译文】

    崔寔《四民月令》称:正月砚不再冰冻,让儿童入小学学习。十一月砚中水结冰,命儿童阅读《孝经》、《论语》。

    【点评】

    “月令”一词最早出自《礼记·月令》,其内容为一年十二个月相应的农事政务。后来专有一类以“月令”为名的书籍,记录年中行事,《四民月令》便是这类书籍之祖。

    《墨薮》云:凡书砚,取煎涸新石,润湿相兼,又浮津辉墨者。

    【译文】

    《墨薮》称:凡是砚台,要选取润泽湿滑兼备,又不吸水且能使墨色光亮的煎涸新石做材料。

    【点评】

    清人曹溶《砚录》指出,上等的砚石应“不雨而润,入手如玉,叩之铿然金声,贮水则经岁不缩,受墨则腻而相亲,含笔则护毫而秀”,大体与此条所述标准相同。

    柳公权尝宝惜笔砚并图书,自扃之(1)。常云:“青州石未为第一矣(2),今磨讫,墨易冷。绛州之砚次之(3)。”

    【注释】

    (1)扃(jiōng):关闭。(jué):上锁。

    (2)青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山东益都。

    (3)绛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山西新绛。

    松下闲吟图

    【译文】

    柳公权特别珍视笔砚书籍,一定要自己上锁保管。他经常说:“青州石制砚还算不上第一等的,磨墨完毕,墨容易冷。绛州的砚比它差一些。”

    【点评】

    青州砚石可分为蕴玉石、红丝石、青石,特点是“理密、声坚清、色青黑”,其中以红丝石最有特色,产自青州“黑山红丝石洞”。在唐代,红丝石砚居四大名砚之首。宋杜绾《云林石谱》称:“青州石产之土中,大者数尺,小亦尺余。……其质玲珑,窍眼百倍于他石。……石色带紫微燥,扣之无声。”至宋末,老坑中的石材枯竭,之后产地转自临朐老崖崮一带。

    刘聪谓晋怀帝曰(1):“顷昔赠朕柘弓银砚(2),卿颇忆否?”帝曰:“焉敢忘之,但恨不能早识龙颜。”

    【注释】

    (1)刘聪:字玄明,刘渊第四子,十六国中汉国君主。晋怀帝:名司马炽,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西晋第三帝,在位6年(307——312)。

    (2)柘(zhè)弓:柘木制成的弓。

    【译文】

    刘聪对晋怀帝说:“不久前您向我赠送过柘弓银砚,您还记得么?”怀帝说:“怎么敢忘掉,只是悔恨没能早看出你的帝王之相。”

    【点评】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其中最早建立政权的便是匈奴人刘渊、刘聪父子。他们以汉室外孙的名义改姓刘氏(因为汉与匈奴长期和亲,匈奴贵族身上的确有汉室之血),以为号召。晋怀帝于晋惠帝死后登基,当时西晋经历八王之乱,已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最终洛阳被刘聪攻破,怀帝被生俘。

    此事见于《晋书·刘聪载记》。据《晋书》原文,故事发生于晋怀帝为豫章王之时,刘聪曾与王武子造访怀帝,双方论诗作赋,行投壶之戏,宾主尽欢。世事变迁,怀帝此时已成为阶下囚,而刘聪则是“大汉皇帝”,怀帝奴颜屈膝,但最终仍被刘聪鸩杀。

    萧子显《齐书》云(1):王慈年八岁(2),外祖宋太祖、江夏王义恭施宝物(3),恣其所取。慈但取素琴、石砚而已,义恭善之。

    【注释】

    (1)萧子显《齐书》:萧子显字景阳,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孙。南齐灭亡后,奉梁武帝敕撰修南齐史书。全书六十卷,今传五十九卷。《齐书》为其原名,后为与唐人李百药撰《北齐书》相区别,而称《南齐书》。

    (2)王慈:字伯宝,出身琅琊王氏,王僧虔之子,南朝人。官至东海太守,擅长行书。

    (3)江夏王义恭:即刘义恭,宋武帝刘裕第五子,深受刘裕钟爱。元嘉元年(424),封江夏王。后谋废前废帝刘子业,事泄被杀。

    【译文】

    萧子显《齐书》称:王慈八岁的时候,他的外祖父宋太祖、江夏王刘义恭摆放了很多珍宝,听任他选取。王慈只选择了素琴、石砚,刘义恭很欣赏。

    【点评】

    让孩童抓取物品,以测其今后,是古已有之的习俗,往往在儿童周岁时进行,因此称“抓周”。我们最为熟悉的当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抓胭脂的故事。王慈出身的琅琊王氏,不仅是南朝一等一的士族,同时也是渊源有自的书法世家。王慈擅长行书,现存辽宁省博物馆的唐摹本《万岁通天帖》中有王慈的作品三幅,分别是《卿柏酒帖》、《如比帖》、《喉痛帖》。

    唐人张怀《书断》中还记载了王慈的一则故事,说他年少时与族弟王俭一起学习书法。谢凤之子谢超宗去访问他,正巧王慈在练习书法,没有马上放下笔迎接。谢超宗就说:“卿书何如虔公?”王慈回答说:“我的书法相比父亲,就好比鸡和凤比。”这句话犯了谢超宗的家讳,在当时是很让人难堪的事情,谢超宗只好狼狈而退。

    晋范乔(1),字伯孙。年二岁时,其祖馨抚乔首曰(2):“所恨不得见汝成人。”以所用砚与之。至五岁,祖母告乔,乔执砚而泣之。

    【注释】

    (1)范乔:字伯孙,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人,魏晋间隐士。

    (2)其祖馨:他的祖父范馨。范馨,生平不详。

    【译文】

    晋代的范乔字伯孙。他两岁时,祖父范馨抚摸着他的头说:“我只恨无法看到你长大成人了。”范馨将自己所用的砚台送给范乔。到了范乔五岁的时候,祖母告诉他这段往事,范乔拿着砚啜泣起来。

    【点评】

    此故事见于《晋书·隐逸列传》。范乔少有学行,好学不倦。后来多次受政府征辟,《晋书》称“凡一举孝廉,八荐公府,再举清白异行,又举寒素”,但范乔始终没有出任官职。

    曾有同乡盗砍他家的树木,有人告诉范乔,他装作不知道。后来盗砍者十分惭愧,将砍下的木材送还。范乔对他说:“你砍柴是为了让父母过上开心的日子,无须惭愧。”可见他真是一位谦和有礼的君子。

    《通典》云(1):虢州岁贡砚十枚(2)。

    【注释】

    (1)《通典》:唐杜佑撰。共二百卷,记述了上古至唐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沿革等内容。

    (2)虢(guó)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灵宝。

    【译文】

    《通典》称:虢州每年进贡砚台十枚。

    【点评】

    虢州在唐代以出产砚石著名。详见下文。

    又,《永嘉郡记》云(1):砚溪一源多石砚。

    【注释】

    (1)《永嘉郡记》:南朝宋郑缉之撰。此书史志未载,已佚。

    【译文】

    此外,《永嘉郡记》称:砚溪的源头一带多出产石砚。

    【点评】

    永嘉砚溪所产石砚是浙砚的一种,也称“观音石砚”,目前仍有出产。

    李阳冰云:夫砚,其用则贮水,毕则干之。居久浸不干,墨乃不发。墨既不发,书乃多渍。水在清净,宜取新水,密护尘埃,忌用煎煮之水也。

    【译文】

    李阳冰说:砚台在使用的时候注水,用毕就要弄干。砚台长时间浸水而不弄干,就会导致不发墨。不发墨就会导致写出来的字上有污渍。磨墨的水务必要洁净,最好使用新水,小心不要沾染了尘埃,不要用烧过的水。

    【点评】

    李阳冰主张养砚当常干,对此明人屠隆给出了完全相反的主张。他在《纸墨笔砚谱》中称:“凡砚池水不可干,每日易以清水,以养石润。磨墨处不可贮水,用过则干。”

    梁武帝性纯俭。吴令唐进铸成盘龙火炉、翔凤砚盖(1),诏禁锢终身。

    【注释】

    (1)吴:即吴县,在今江苏苏州。

    【译文】

    梁武帝生性俭朴。吴县县令唐某进献铸成的盘龙火炉、翔凤砚盖,梁武帝下令他终身不得为官。

    【点评】

    砚盖是砚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到保持砚面清洁的作用。此外也有不少砚盖被加以雕镂,姿态万千,起到了良好的装饰作用。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