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说窑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窑名也。兹编断自宋始,则五窑不可以不详(1),其余有名各窑,亦当递述也。说之如下:

    【注释】

    (1)五窑:宋代名窑,即柴、汝、官、哥、定诸窑。

    【译文】

    “柴汝官哥定”一语是瓷学家的常言,都是宋代瓷窑的名字。本书自宋代开始断代,则对于这五大名窑不能不详加说明,其余的名窑也当依次论述。论述如下:

    柴窑 在河南郑州,即柴世宗所创也(1)。相传当日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2)。”二语可以想见。《陶录》谓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3)。然“薄如纸”一语,乃指釉汁言,非指瓷胎言也。“青如天”一语,亦不尽然。柴窑固以天青为主色(4),但据《博物要览》则尚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5),不止天青一色也。釉中有细文开片(6),见于豆绿色者较多。无釉之处悉呈黄土色,然滋润细媚,为古来诸窑之冠。在明代已不易见,近筑路掘出陶器颇多,间有类此者,尝于某公座上见之,或者天壤奇宝(7),不肯终秘人间耶?

    【注释】

    (1)柴世宗:名荣,五代十国后周皇帝,公元954——960年在位。

    (2)者般:这般,这样。

    (3)《陶录》:即《景德镇陶录》,清景德镇人蓝浦及其弟子郑廷桂撰。

    (4)天青:深黑而微红的颜色。

    (5)虾青:虾青色。豆青:像青豆一样的颜色。豆绿:如同青豆一样的绿色。

    (6)开片:亦称“冰裂纹”,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7)天壤:天地。

    【译文】

    柴窑 在河南郑州,是柴世宗所创设的瓷窑。相传当日臣子向他请教瓷器的制作样式,柴世宗批示其式样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这两句话可以想像出来。《景德镇陶录》说柴窑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但“薄如纸”这句话是指釉汁,不是指瓷胎。“青如天”这句话也不太准确。虽说柴窑原以天青色为主色,但据《博物要览》记载,还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并不止天青一色。釉彩中还有细密的开片,多见于豆绿色。没有釉彩的地方全露黄土色,然而细润柔媚为自古以来各窑中最好的。在明代已不易见,近来因为修路出土陶瓷不少,偶有类似的,我曾在某公府上看到过,或许是因为天地间的奇宝不会永远秘藏在人间吧?

    汝窑 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1),厚若堆脂。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纹者,有棕眼隐若蟹爪文者尤佳(2)。豆青、虾青之色居多,亦有天青、茶末等色(3)。无釉之处所呈之色,类乎羊肝(4),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5),乃真物也。其色纯静深穆。余前云“俨有三代鼎彝气象”者,即感于此而言。

    【注释】

    (1)汁水:釉层。莹润:晶莹润泽。

    (2)棕眼:又称“针眼”、“毛孔”、“猪毛孔”,即釉面上密密麻麻似橘子皮样的小孔。蟹爪文:釉面好似螃蟹的爪子爬过后,所留下的不规则的弧线形状。

    (3)茶末:即茶叶末釉。瓷器釉色名。釉料中含铁和锰,经高温还成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黄绿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故名。

    (4)羊肝:指羊肝色,即紫黑色。

    (5)挣钉:上尖下圆的痕迹。

    宋 汝窑洗

    【译文】

    汝窑 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胎土细润如铜,胎体有厚有薄,釉质莹润,厚如堆积的脂肪。有的是铜色胎骨而无开片纹,有的是铜色胎骨还带有鱼子纹,有棕眼隐约好似蟹爪纹的为最佳。豆青、虾青等釉色居多,也有天青、茶叶末等釉色。没有釉的地方露出来的颜色如羊肝,瓷器底部有芝麻花似细小挣钉痕迹的才是真品。汝窑瓷器釉色纯正肃穆。我前面说“俨然有三代鼎彝的气象”,就是因此有感而发。

    官窑 宋大观、政和间在汴京所造(1)。体薄色青,有带粉红色者,浓淡不一,有色带白而釉薄如纸者。大观中,尚月白、粉青、大绿三种(2)。有蟹爪文、紫口铁足(3),盖其胎本紫色也。然宋官窑有数种,南渡后(4),邵成章于修内司烧造曰内窑(5),亦名官窑。其后郊坛下别立新窑(6),亦曰官窑。是宋时已有旧京、修内司、郊坛下三种(7)。唐氏秉钧谓(8):“旧京著时未久,当以修内司所造为上,新窑为下。”当时已分差等矣。南宋余姚秘色瓷(9),后人亦目之为官窑,大抵皆仿汴京遗制,递衍递嬗也。

    【注释】

    (1)大观(1107——1110):宋徽宗赵佶年号。政和(1111——1117):宋徽宗赵佶年号。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

    (2)月白:白色泛蓝,近似月色,故称。

    (3)紫口铁足:官窑、哥窑共同特征。本书《说胎釉第三》曰:“紫口铁足,谓口际有边,深黄而近紫,足则铁色也。”

    (4)南渡:北宋末,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朝廷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渡”,是为南宋。

    (5)邵成章:名谔。南宋内侍,绍兴中奉诏主修乐礼器,百公皆隶之,谓之邵局。修内司:南宋内府之名,亦管理瓷器的烧造。

    (6)郊坛:故址在今杭州南郊乌龟山西麓。

    (7)旧京:指北宋京城汴梁官窑。

    (8)唐氏秉钧:即唐秉钧,字衡铨。上海(今上海)人。清代医家,撰有《人参考》一卷。

    (9)余姚:今浙江余姚。秘色瓷: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简称“秘瓷”。秘色,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王宫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

    宋 官窑贯耳瓶

    【译文】

    官窑 宋代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所设造。胎体轻薄而釉色发青,有带粉红色的,色调浓淡不一,还有釉色发白而釉薄如纸的。大观年间崇尚月白、粉青、大绿三种釉色。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大概因为其胎体原本是紫色。然而宋代官窑有数种,宋朝南渡以后,邵成章在修内司烧制的瓷器称内窑,也称作官窑。后来又在郊坛下另立新窑,也称官窑。这样宋代的官窑已有旧京、修内司、郊坛下三种。唐秉钧说:“旧京官窑历时不长,应以修内司官窑瓷器为上,新窑瓷器为下。”当时已经区分等次了。南宋余姚的秘色瓷,后人也视之为官窑,大概因为仿制汴京的旧制,依次衍生更替,逐渐演变相传下来。

    哥窑 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业(1)。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其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2),亦有大小碎块文,即开片也。釉以米色、豆绿二种居多,有紫口铁足。无釉之处所呈之色,其红如瓦屑。其釉极厚润纯粹,历千年而莹泽如新。元末明初暨清唐英屡有仿制,然远不逮宋制之精矣。但近年以来,不甚为时人所重,因之价值稍贬。

    【注释】

    (1)处州:清代处州府,今浙江丽水。龙泉:今浙江龙泉。

    (2)鱼子:指瓷器开片中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细眼,状如鱼子,故名。

    宋 哥窑碗

    【译文】

    哥窑 宋代处州龙泉县章氏兄弟都擅长制瓷。哥哥名叫生一,当时为了以示区别,把他烧制的瓷器称为哥窑。哥窑瓷器胎质细腻坚实,胎体沉重,多有断纹,隐隐开裂如鱼子一样,也有大小碎块纹,就是所谓的开片。釉色以米色和豆绿色两种居多,紫口铁足。无釉处显红色如瓦屑,其釉质极厚且晶莹纯粹,历经千年而莹泽如新。元末明初以及清代唐英多有仿制作品,但远不如宋代制品精美。然而近年来不太被今人所重视,因而略有贬值。

    定窑 在直隶定州(1),所造者名曰北定,宋初所建设也。南渡后,在景德镇制者名曰南定,以其釉似粉,故通称曰粉定。

    北定,其质极薄,其体极轻,有光素、凸花、划花、印花、暗花诸种(2)。大抵有花者多,无花者少。花多作牡丹、萱草、飞凤、盘螭等形(3),源出秦镜,其妍细处几疑非人间所有,乃古瓷中最精丽之品也。开片者,其开片皆系柳文(4),白骨而加以釉水(5),有如泪痕者(6),亦为佳品。口底率漏胎(7),故其口往往有以铜镶之者。南定之胎质极细,色极白,其釉亦系白玻璃釉,惟澄清之处略闪豆绿色耳。釉中有鼓花者(8),有不鼓花者,其形式与北定相同(9),而胎釉微有小异。

    凡粉定之真者,其釉光而且润,与旧象牙同。釉中多有柳文开片,与伪造之开片不同。伪者之釉或太混、或太干、或太透亮、或太暗淡,万难如旧者之润亮也。

    粉定种类不一,胎有厚薄,色以闪红者为贵,闪黄者次之,闪黄即牙色也。有开片,有不开片。明代成化仿者亦佳,乾隆以后遂无仿之者矣。

    【注释】

    (1)直隶:清初设直隶省,1928年改为河北省。

    (2)光素:光辉皓白。凸花:剔花的纹样微凸出,故称凸花。划花: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器表面用木刀、竹条、铜铁制器等尖状工具浅划出的线条状花纹。印花:用带有图样的陶范压印有凹凸花的花纹。暗花:瓷器坯上刻花后施釉,形成的隐露的花纹。

    (3)萱(xuān)草:一名忘忧草,传说孕妇佩之生男,也称“宜男草”。螭(chī):龙。

    (4)柳文:又名“柳叶纹”,形如垂柳,即细长的开片纹。

    (5)白骨:即胎骨、坯胎。

    (6)泪痕:因釉的垂流积聚处而呈泪痕状,故称。

    (7)漏胎:露胎。

    (8)鼓花:即凸花。

    (9)形式:器形样式。

    【译文】

    定窑 在直隶定州制造的称北定,宋代初年所建。宋室南渡以后,在景德镇制造的称为南定,因为它的釉色似粉白,故又通称为粉定。

    北定瓷器,胎质极薄,胎体极轻,有光素、凸花、划花、印花、暗花等多种,大体说有花的多,无花的少。花纹多作牡丹、萱草、龙凤、盘螭等形状,多源出秦镜,其美妍精细的程度,几乎让人怀疑不是人间所有,实为古瓷中最精美的物品。定窑瓷器开片都是柳叶纹,白色的胎体加以釉彩,宛如泪痕的也为佳品。口底多露胎,所以口部常常有铜镶边。南定的胎质极其细腻,釉色极白,其釉质也是白玻璃釉,只有澄清的地方稍闪豆绿色而已。釉有凸花的,也有不凸花的,器形样式与北定相同,只是胎釉有微小区别。

    宋 定窑划花萱草葵半口碗

    凡粉定真品,釉质光亮而且莹润,与旧象牙相似。釉上多有柳叶纹开片,与伪造的开片不同。伪造瓷器的釉质或过于混浊、或过于干燥、或过于透亮、或过于暗淡,万万不如旧物那样润亮。

    粉定器物种类不一,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以闪红者为贵,闪黄者为次,闪黄即牙色。有的开片,有的不开片。明代成化年间的仿品很好,乾隆以后便没有仿制的了。

    章龙泉窑 宋龙泉人章生二所陶器名曰章龙泉窑,又名弟窑。前所述章生一之哥窑,即其兄也。章窑与哥别者,哥有纹,弟无纹,以是为特异之点。有粉青色、翠青色,深浅不一,足亦铁色。龙泉不自章始,古龙泉不易见,章所仿制,大致同古而较精致耳。今人但称章制为龙泉,古制已为所掩矣。

    明仿龙泉,与宋无甚大异,惟其色略淡,其釉略薄耳。清唐英在景德镇所仿釉乃迥乎不同,大抵豆绿色有暗花者即唐英所仿也。

    龙泉豆绿者与汝窑大致相同,往往易于相混。今为析之:汝胎粗而略糠,龙泉坚而且细;汝釉薄而清,龙泉釉厚而混;汝无釉之处色如羊肝,龙泉无釉之处色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脱如料,龙泉釉上无光,滋润若玉;汝多有鱼子文,少有蟹爪文,龙泉间有蟹爪文,绝无鱼子文。其相异之点在此。

    【译文】

    章龙泉窑 宋代龙泉人章生二所制的瓷器称作章龙泉窑,又叫弟窑。前面所讲烧制哥窑的章生一,即是他的兄长。章龙泉窑与哥窑的区别在于,哥窑有片纹,弟窑无片纹,以此为不同之处。有粉青色、翠青色,深浅不一,底足也是铁色。龙泉窑并非始自章龙泉窑,而古龙泉窑瓷器已不易见到,只是章生二所仿制的瓷器大致与古龙泉窑相同而较为精致而已。今天的人称呼章龙泉窑瓷器为龙泉,而古龙泉窑瓷器早已为其掩盖了。

    明代仿制的龙泉窑与宋代无太大区别,只是釉色稍淡,釉层稍薄而已。清代唐英在景德镇的仿制品,胎釉则很大不同,大体说来豆绿色有暗花的即是唐英所仿之物。

    龙泉窑的豆绿色与汝窑大致相同,往往容易混淆。今为之分辨:汝窑胎质粗糙而略糠,龙泉窑坚实而细致;汝窑釉质薄而清,龙泉窑釉质厚而混;汝窑无釉之处像羊肝色,龙泉窑无釉之处如瓦屑;汝窑釉上有光泽而莹润透彻,龙泉窑釉上无光泽而滋润如玉;汝窑多有鱼子纹,少有蟹爪纹,龙泉窑偶有蟹爪纹,绝没有鱼子纹。其不同之处就在这里。

    宋 龙泉窑凸花葫芦瓶

    均窑 宋初禹州所造(1)。禹州昔号钧台,“钧”讹作“均”,相沿已久。胎质细,性坚,其体略重。釉具五色(2),浑厚浓润,有兔丝文(3)。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初制者色纯无少变杂,后制有青紫相错如垂涎者,皆烧不足之故,而世人往往尊视此种。犹之佳砚本不宜有鹆鸲眼(4),而人反以鹆鸲眼为贵也。其釉分为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橘皮釉亦属后起者,故兼有紫斑者居多,平釉有紫斑者绝少也。

    均窑之底有一、二、三、四等数目字为识,或谓红色等器以一、三、五、七等单数为识,青色等器以二、四、六、八等双数为识,此说乃不尽然。惟六角花盆必如是耳,余器则不拘此例。均釉厚而且润,若蜡泪之成堆。惟纯色者混而且匀,釉中多有蟹爪文,无釉之处呈羊肝色或芝麻酱色,乃真物也。伪者釉薄而不匀,其色非偏于蓝,则偏于灰,与纯正天蓝色迥异,无釉漏胎之处,亦不能呈羊肝色,纵有之,亦是先抹后烧者也。

    均窑与元瓷辄易相混,然实大有别也。均釉厚而匀,元瓷釉厚而垂;均之胎、釉皆细,元瓷之胎、釉皆粗;均之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混然一律,元瓷之釉浓处有时或起条文,浅处有时仍见水浪(5)。

    均窑之天青色者,肆人呼为月白(6),盖仿柴之雨过天青也。紫釉而无蚯蚓走泥纹者(7),殆不如月白而能莹润。然人恒往往重紫而轻月白,所谓痼习者非耶(8)?

    【注释】

    (1)禹州:今河南禹州。

    (2)五色:指孔雀蓝、孔雀绿、深红、深褐和黑色。

    (3)兔丝纹:色彩交错的兔毫纹样式。

    (4)鹆鸲(qú)眼:指端溪砚石上具晕重状的圆形斑点,其状很像鸲鹆的眼睛。

    (5)水浪:指釉面乍看似乎滑,但如闪光处细看则釉中起伏如水波状,俗名“浪荡釉”。

    (6)肆人:市井之人。

    (7)蚯蚓走泥纹:状似蚯蚓在地上留下的泥痕,为均窑器物中常见的一种特征。

    (8)痼(gù)习:长期养成不易改掉的癖好或习惯。

    【译文】

    均窑 宋代初年禹州所制造。禹州昔日称为钧台,“钧”字讹作“均”字,相互沿袭已久。胎质细密,质地坚固,胎体略重。釉具有五种颜色,深重浓润,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或朱砂的为最佳,青似葱翠、紫如黑色的稍次。初期制品釉色纯净没有一点变杂,后期制品有青紫交错好似垂流的口涎,这是烧制时间不足所造成的,然而世人却往往重视这种。就好像上等砚不宜有鹆鸲眼,而人们反以有鹆鸲眼为贵一样。它的釉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细平釉,一种是橘皮釉。橘皮釉也属于后起之物,所以大多数兼有紫斑,细平釉很少有带紫斑的。

    均窑瓷器底部有数字一、二、三、四来作标记,或许认为红色等器物就用一、三、五、七等单数来标记,青色等器物就用二、四、六、八等双数来标记,此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只有六角花盆才一定这样,其他的器物则不限此例。均釉厚而且莹润,好似蜡烛流蜡成堆。只有单纯一色的混而且匀,釉中多有蟹爪纹,没有釉彩的地方呈现出羊肝色或芝麻酱色,这才是真品。伪造的釉薄而不匀,釉色不是偏蓝就是偏灰,与纯正的天蓝色绝不相同,无釉露胎的地方也不呈现羊肝色,即使有,也是先涂抹后炼制而成的。

    宋均窑和元均瓷很容易相混淆,然而实在大有区别。均窑釉厚而匀,元瓷釉厚而垂;均窑的胎、釉都很细致,元瓷的胎、釉都很粗糙;均窑釉无论深浅浓淡都浑然一体,元瓷釉浓之处有时凸起条纹,釉浅之处仍可见水浪。

    均窑的天青色者,商家称作月白,乃是模仿柴窑的雨过天青。紫釉而没有蚯蚓走泥纹者,大多不如月白而能莹润。但人们往往重视紫釉而轻视月白,这不就是所谓的痼习吗?

    宋 钧窑玫瑰紫大花瓶

    平阳窑 在山西平阳(1),宋时所建。其胎与釉皆白中闪黄,微具土色,而制皆仿北定居多,故又称曰土定。平阳真者,其胎之色纯,似黄土,其质在半瓷半瓦之间。其釉光而且润,细而发黄,多有蛇文开片(2)。伪者色稍闪红,而性略糠(3),其釉亦粗而且暗,干且发白也(4)。

    【注释】

    (1)平阳:今山西临汾。

    (2)蛇文:开片纹如蛇形之弯曲的细长线纹。

    (3)糠:从稻、麦等谷物上脱下的皮、壳,用作比喻形容不结实、不坚硬的样子。

    (4)干且发白:缺少光泽而且闪白色,或称干白釉。

    【译文】

    平阳窑 在山西平阳,宋朝时所建立。平阳窑瓷器胎和釉都白中带黄,略有土色,其制品大多仿制北定,因此又称为土定。真正的平阳窑器,胎色纯似黄土,胎质在半瓷半瓦之间,釉色光亮而且莹润,细腻而发黄色,多有蛇纹开片。伪造的釉色微闪红色而胎质粗糙似糠,釉质亦粗糙而且发暗,缺少光泽而且闪白色。

    耀窑 在西安耀州(1),亦宋时所建。初烧青器,仿汝而略逊,后烧白器较佳。初制者其釉透亮如玻璃,其色微黄,略似虾青色。后制者其釉略混,其色甚白,有似牛乳之白、有似粉油之白、有似熟菱米之白不等(2)。

    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者,胎极薄而带有暗花,釉极细而带有开片,不知者往往以定呼之,其实非也。盖其胎虽薄而仍比定略厚,其釉虽细而仍比定略粗,其色虽白而仍比定略闪黄也。而暗花、开片亦与定微有不同。

    【注释】

    (1)耀州:今陕西耀州。

    (2)熟菱米:菱角煮熟后皮内可食的果实。菱,植物名,俗称“菱角”。

    【译文】

    耀窑 在西安耀州,也是宋时建立。最初烧制青瓷,仿制汝窑而稍逊色,后来烧制白瓷较好。早期制品的釉质透亮如同玻璃,颜色微黄,有些像虾青色。后期制品的釉质稍稍浑浊,颜色很白,有的像牛乳的白色,有的像粉油的白色,有的像煮熟菱角米的白色,多不一样。

    耀州窑有一种细胎细釉的瓷器,胎体非常薄而且带有暗花,釉质十分细腻而带有开片,不了解的人往往称它为定瓷,其实不是。因为它的胎体虽薄,但仍比定窑器稍厚,釉质虽细,但仍比定窑器略粗,釉色虽白,但仍比定窑器微带黄色。并且暗花、开片与定窑器也略有不同。

    宋 耀州窑刻花莱菔尊

    磁窑 出磁州昔属河南(1),今属直隶,宋时所建。磁石引针之磁石即产是州(2),取石炼陶,磁器之名乃专指此,今人辄误以“磁”与“瓷”混用矣。器有白釉、有黑釉、有白釉黑花不等,大率仿定居多,但无泪痕,亦有划花、凸花者。白釉者俨同牛乳色,黑釉中多有铁锈花、黑花之色(3),与贴残之膏药无异。

    【注释】

    (1)磁州: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

    (2)磁石:磁铁矿石,天然有磁性,能吸铁,俗名“吸铁石”。

    (3)铁锈花:瓷器饰彩品种之一。即用含有氧化铁的斑花石作颜料,在瓷坯上描绘图案,经高温烧制而成,因其呈现出斑斓的铁锈红色,故名。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

    【译文】

    磁窑 产自磁州过去属河南,现在属直隶,宋时建立。磁石引针的磁石就是产于此州,取石炼陶的磁釉也是指此而言,现在常把“磁”与“瓷”混用了。磁州窑器有白釉、有黑釉、有白釉黑花等等,大体以仿定窑居多,但没泪痕,也有划花的、凸花的。白釉俨然好似牛乳的颜色,黑釉中多带有铁锈花、黑花的颜色,与贴用过的膏药差不多。

    建窑 在福建,初设于建安(1),后迁建阳(2),始自宋代。古制者质粗不润,釉汁干燥,又名乌泥窑(3)。后制者出德化(4),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因有紫建、乌泥建、白建三种(5)。白者颇似定,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表里能映见指影焉,以白中闪红色者为贵。有凸花及雕字者,然花多不甚工细,比之粉定则小巫见大巫矣,故价值亦逊。至今闽省制器尚盛。

    【注释】

    (1)建安:今福建建瓯。

    (2)建阳:今福建建阳。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