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说彩色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谓之青花。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阑,内绘花文,外填色釉或锦文者,谓之开光。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之素三彩素三彩亦有连地统计者。由窑变而成红、绿、紫三色者,谓之天然三彩。里外皆有花者,谓之两面彩。

    【译文】

    以浅深不同的多种青色交绘成花纹的,称作青花。在本色地上描绘五色花纹的,称作五彩。描绘三色花纹的,称作三彩。在彩色地上描绘彩花的,称作夹彩。先施加圈栏,里面描绘花纹,外面填加釉色或锦纹的,称作开光。在黑、白等本色地描绘绿、黄、紫三色花纹的,称作素三彩素三彩也有连同本色地一起统计的。因为窑变而成红、绿、紫三色的,称作天然三彩。内外都有花纹的,称作两面彩。

    本色地加彩,盖始于宋。或谓始于明者,非也。《陶说》载宋学士王珪召对蕊珠殿(1),设紫花坐墩,是其有力之证。以余所见,哥窑加彩之器,古物保存所有之。而友人所藏复有一具,确为宋物无疑。花彩古气盎然,殊不类后加者。至元瓷法花之品法花详下章,花与底不一,已开夹彩之权舆(2)。元时既有夹彩,则本色地加彩必在其先,断可知矣。

    【注释】

    (1)《陶说》:我国古代陶瓷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清朱琰撰。朱琰字桐川,别号笠亭。海盐(今浙江海盐)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曾任直隶阜平县令。著作丰富。王珪(1019——1085):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弱岁奇警,出语惊人。举进士甲科,为翰林学士。著有《华阳集》。蕊珠殿:又称“蕊宫”,道教经典所说的仙宫,此为宋宫殿名。

    (2)权舆:本义草木萌芽的状态,引申为起始、初时。

    【译文】

    本色地上加彩,始于宋代。有说始于明代的,这是不正确的。《陶说》曾记载宋代翰林学士王珪被召见蕊珠殿,赐座紫花坐墩,就是有力的明证。据我所见,哥窑加彩的瓷器,古物保存所就有收藏。而我的朋友所藏也有一件,确属宋代物品无疑。花彩古意盎然,一点也不像后加上去的。至于元瓷中的法花法花详见下章,花彩与地色不一样,已经出现了夹彩的苗头。元代既然有了夹彩,那么本色地上加彩必然在它之前出现,这是推断可知的事情。

    五彩之器,明永乐制作始盛。证以《博物要览》所载,则穷妍竞巧,花样渐多。或谓五彩间有洪武款者(1),皆属明末清初之所托,殆或然欤?明代彩瓷发明,足以夐绝奕世(2),震铄一代者,殊不浅鲜。综其迁变,可得而言。

    明 五彩龙凤纹提梁壶

    【注释】

    (1)洪武(1368——1398):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

    (2)夐(xiòng)绝:远远超过。奕世:一代接一代。

    【译文】

    五彩瓷器于明代永乐年间开始盛行。据《博物要览》记载,已是求美斗巧,花样日繁。有人说五彩瓷器偶有款题洪武年间的,都是明末清初的伪托,大概就是如此吧?明代彩瓷的发明,足以远远超过一代又一代,震撼照耀当世者,实在不少。综合考量其变化之迹,可以得到了解和说明。

    永乐影青一种,瓷质极薄,雕暗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故曰影青。《陶雅》称为绝品,迥非雍、乾所及。或又谓此等影青,决非永乐,乃嘉靖瓷而书永乐款者,亦有雍窑书永乐款。要之,永乐于明代,实彩瓷始盛之时也。

    【译文】

    永乐时有一种影青,瓷质极薄,雕暗花龙纹,里外都可以映见花纹,微微显出青色,所以称作影青。《陶雅》称为绝品,远非雍正、乾隆年间的制品所能企及。还有说这类影青绝对不是永乐,而是嘉靖年间的瓷器题永乐的款识,也有说雍正官窑书写永乐款识的。总之,永乐一朝在明代确实是彩瓷开始盛行的时期。

    宣德发明祭红,乃祭郊坛用品所创之色也(1)。又称霁红,谓如朝霞霁色(2)。一名积红,一名醉红,复名鸡红。则因瓷无专书,市人以音相呼,遂成种种异名耳。

    【注释】

    (1)郊坛:古代为祭祀所筑的土坛,设在南郊。宋周密《武林旧事·大礼》:“冬至有事于南郊,或用次年元日行事。先于五六月内择日命司漕及修内司修饰郊坛……郊坛,天盘至地高三丈二尺四寸,通七十二级,分四成,共十二阶,分三十六龛,舞阶阔一丈,主上升降由此阶,其余各阔五尺。”

    (2)霁(jì)色:一种蓝色,与雨后天晴的天空一样的颜色。

    【译文】

    宣德年间发明祭红,是为了用作郊坛祭祀所创造出的一种颜色。又称作霁红,说它好像雨过天晴后朝霞的颜色。又称作积红、醉红,还有的称作鸡红。这都是因为瓷器方面没有专门的书籍,市场上大家依照近似的发音来称呼,所以形成种种不同的名称而已。

    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1),康熙犹当却步也。正德发明一种蛋青(2),浅绿色,其釉极厚极透,其色极艳极鲜,迥非后来所能及。嘉靖则锦纹开光之器益夥(3),万历祭红侔于宣德(4),而雕瓷碗白间绿色,雕万不断花纹(5),亦始于是时。

    【注释】

    (1)老横:老辣纵横。

    (2)正德(1506——1521):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

    (3)锦纹开光:即锦地开光。在边框外饰以满地锦纹的称为“锦地开光”,也称“锦地盒子心”。益夥:益多。

    (4)侔:齐等。

    (5)万不断花纹:或称“万字不到头”。传统装饰纹样。卍,本是一种原始符号,起源于亚洲中部和东部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时期,其形态是人类自身形态或骨骸形式,用来显示灵魂不死的祖先崇拜观念。佛教用此符号代表“轮回”,为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梵文名“室利靺蹉洛刹曩”,意为“胸部的吉祥标志”。古时译为“吉祥海云相”。唐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定读此符为“万”,从此“卍”便识为“万”字。“卍”字四端可作四方连续展开,形成“卍”字锦纹,连绵不断,以寓长久不断之意。

    【译文】

    成化年间的五彩、青花,都非常精致。青花的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辣纵横,即使康熙年间的青花也要望而却步。正德年间发明了蛋青,浅绿色,釉非常厚,非常通透,色彩鲜艳异常,远非后世制品所能达到的。嘉靖年间锦纹开光的瓷器更多,万历年间的祭红可与宣德年间的媲美,而雕磁碗白中兼有绿色,雕万不断花纹也是始于此时。

    明代发明彩色极多,不胜指(1)。大抵康、雍时所有之色,殆几无不沿于明代者。若釉里红、豇豆红、抹红、秋葵绿等新艳可喜之色(2),明已有之。若豆彩一种(3),成化亦微露端倪。故就彩色论,朱明一代已极纷纭璀璨(4),清初益推衍其波澜耳。

    【注释】

    (1)不胜(zhěn)指:难得一一说明。指,一一指出。,缕,委曲详尽而有条理,多指语言。

    (2)秋葵绿:釉色名。淡黄泛微绿,与秋天葵花之绿色相近,故名。

    (3)豆彩:又名“斗彩”、“逗彩”。见本篇“豆彩”章节。

    (4)纷纭:众多。璀璨(cuǐ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译文】

    明代发明了许多彩色,难以一一说明。大致说康熙、雍正年间所使用的釉色,几乎无一不沿袭明代的。例如釉里红、豇豆红、抹红、秋葵绿等新鲜艳丽的颜色,明代就已经有了。像豆彩,成化时也微露端倪。所以就彩色而论的话,明代已经十分复杂、光辉灿烂,清代初年不过是更加繁衍、推波助澜而已。

    有明彩料,多采自外国:如青花初用苏泥勃青(1),继用回青(2);红色则有三佛齐之紫、勃泥之紫矿胭脂石(3),是以彩色浓厚,耀映奕世。而清初采用,犹多前朝内府所遗(4)。

    【注释】

    (1)苏泥勃青:制瓷青料名,外来语音译,又称“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产于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元代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为此种。

    (2)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朱琰《陶说》卷一《说今·陶冶图说》:“明宣德用苏泥勃青,嘉靖用回青。”

    (3)三佛齐:即三佛齐王国,又作“室利佛逝”、“佛逝”、“旧港”,简称“三佛齐”,存在于大巽他群岛上的一个古代王国,在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

    (4)内府:此指明朝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

    【译文】

    明代的彩料多采自外国:如青花最初使用苏泥勃青,后来又用回青;红色用三佛齐的紫、勃泥的紫矿胭脂石,所以瓷器的色彩浑厚,光照数代。而清代初年所采用的,大多是明代内府所遗留的。

    清代彩瓷变化繁赜,几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

    【译文】

    清代的彩瓷变化多端,复杂深奥,几乎无法想像。例如康熙年间硬彩,雍正年间软彩。所谓硬彩,是指颜色浓厚坚硬,釉附其上,微微凸起。所谓软彩,又称作粉彩,是说它的彩色稍淡,用粉使之均匀。

    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青花幽靓而雅洁。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粉彩以雍正为绝美。乾隆夹彩最盛,镂金错采,几于鬼斧神工。三朝鼎盛(1),殆叹观止矣。

    【注释】

    (1)三朝: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译文】

    硬彩华丽富贵而深沉凝重,粉彩艳丽而清新飘逸,青花幽靓而高雅纯洁。硬彩、青花都以康熙年间制品为最高典范,粉彩则以雍正年间制品为绝世之美。乾隆年间夹彩最为盛行,华丽的装饰,几乎达到鬼斧神工的地步。三朝的鼎盛状况真可以说是叹为观止了。

    粉彩易于剥落,为其粉质松软故也。然硬彩历年既久,亦时有剥落者。但使完好精美,则雍正之粉彩亦何让康熙之硬彩耶?

    清 粉彩百花图花觚

    【译文】

    粉彩很容易剥落,因为粉彩质地松软。然而硬彩经历年深日久,也时有剥落现象。如果完整而精美,那么雍正年间的粉彩怎么会逊色于康熙年间的硬彩呢?

    康熙官窑、客货概无粉彩,惟御制料款之碗则有之。其粉红为地,杂以彩绘者,尤为珍罕。市人不察,辄以胭脂水堆料款呼之,实不知粉红与脂水迥乎不同也。或谓此等堆料碗,乃雍正物而书康熙款者,亦属非是。

    【译文】

    康熙年间的官窑和民窑一概没有粉彩,唯独“御制”料款的碗有过。它以粉红为底色,间杂施以彩绘,尤为珍贵。而市人们不加以考察就以胭脂水堆料款称呼它,实际上却不知道粉红和胭脂水迥然不同。有的说这等堆料碗,乃是雍正年间的器物而书写康熙的款识,这也是错误的。

    康熙硬彩,蓝、绿二色堆起甚厚,历年既久,时亦有裂坼之患。红为深色之抹红,且较他色釉质有平凸之差,故亦易于褪落。

    【译文】

    康熙时的硬彩,蓝色和绿色堆积很厚,因经历的时间长偶尔会产生裂隙。红是深色的抹红,而且比较其他釉质有平凸的差别,所以易于褪落。

    五色五章,繁杂纷纶,穷极变化,而细为寻绎(1),又似有系统之可言。通称五色,青、黄、赤、白、黑而已,递衍递嬗,迅至不可名状。则红之一色,不下百余种。其次为青,青衍而为绿与蓝,三者一系,不下数十种也。黄者较少,著名者亦十余种,黄与绿之范围时有出入。黑者最少,仅数种耳,盖黑为最难变化之色也。而白亦有数种。

    【注释】

    (1)寻绎:反复探索,推求。

    【译文】

    各种颜色,繁多而杂乱,变化无穷,而仔细探索的话,又好像有一定的体系可言。一般通称的五色,是指青、黄、赤、白、黑而已。若依次推衍更替下去,很快就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了。如红这一种色,就不止百余种。其次是青色,由青色衍变成绿色和蓝色,三者同属一体系,不下数十种。黄色的品种较少,有名的也有十余种,黄色和绿色的范围有些出入。黑色的品种最少,只有几种,这是因为黑色是最难变化的颜色。而白色也有数种。

    今就最流行之色,而试以系统别之:

    红附紫:祭红、霁红、积红、醉红、鸡红、宝石红、朱红、大红、鲜红、抹红、珊瑚、胭脂水、胭脂红、粉红、美人祭、豇豆红、桃花浪、桃花片、海棠红、娃娃脸、美人脸、杨妃色、淡茄、云豆、均紫、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乳鼠皮、柿红、枣红、橘红、矾红、翻红、肉红、羊肝、猪肝、苹果青、苹果绿二者皆红色所变,故不入绿类,而入红类。

    【译文】

    现在就最为流行的釉色作一个系统的区分:

    红色包括紫色:祭红、霁红、积红、醉红、鸡红、宝石红、朱红、大红、鲜红、抹红、珊瑚、胭脂水、胭脂红、粉红、美人祭、豇豆红、桃花浪、桃花片、海棠红、娃娃脸、美人脸、杨妃色、淡茄、云豆、均紫、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乳鼠皮、柿红、枣红、橘红、矾红、翻红、肉红、羊肝、猪肝、苹果青、苹果绿二者均为红色所变,故不入绿类,而入红类。

    青附蓝绿:天青、东青、豆青、豆彩、梨青、蛋青、蟹甲青、虾青、毡包青、影青、青花夹紫、新橘、瓜皮绿、哥绿、果绿、孔雀绿、翠羽、子母绿、菠菜绿、鹦哥绿、秋葵绿、松花绿、葡萄水、西湖水、积蓝、洒蓝、宝石蓝、玻璃蓝、鱼子蓝、抹蓝、海鼠色、鳖裙、褐绿、粉色褐。

    【译文】

    青色包括蓝、绿:天青、东青、豆青、豆彩、梨青、蛋青、蟹甲青、虾青、毡包青、影青、青花夹紫、新橘、瓜皮绿、哥绿、果绿、孔雀绿、翠羽、子母绿、菠菜绿、鹦哥绿、秋葵绿、松花绿、葡萄水、西湖水、积蓝、洒蓝、宝石蓝、玻璃蓝、鱼子蓝、抹蓝、海鼠色、鳖裙、褐绿、粉色褐。

    黄:鹅黄、蛋黄、密蜡黄、鸡油黄、鱼子黄、牙色淡黄、金酱、芝麻酱、茶叶末、鼻烟、菜尾、鳝鱼皮、黄褐色、老僧衣。

    【译文】

    黄色:鹅黄、蛋黄、密蜡黄、鸡油黄、鱼子黄、牙色淡黄、金酱、芝麻酱、茶叶末、鼻烟、菜尾、鳝鱼皮、黄褐色、老僧衣。

    黑:黑彩、墨彩、乌金、古铜、墨褐、铁棕。

    【译文】

    黑色:黑彩、墨彩、乌金、古铜、墨褐、铁棕。

    清 墨彩山水杯

    白:月白、鱼肚白、牙白、填白。

    【译文】

    白色:月白、鱼肚白、牙白、填白。

    以言系统,千绪万端,然概括之,不外“浅”、“深”二字,为之归汇。均紫最古,然已有葡萄紫、玫瑰紫之分。至元紫釉,有近猪肝者,有类葡萄者。明代祭红,亦分为二:一宝石红,又曰大红,肆人混称郎窑者也;一鲜红,项子京《瓷器图说》别之为积红者也。大红衍而为抹红、为枣红、为橘红、为猪肝、羊肝、为茄皮紫、为云豆;鲜红衍而为胭脂水、美人祭、豇豆红、桃花片、娃娃脸、杨妃色,皆由一深一浅,竞分派别焉。豇豆红变而成苹果,深者谓之苹果绿,浅者谓之苹果青,黯败者谓之乳鼠皮。至于橘红,又有广橘、福橘之殊;茄紫又有深茄、淡茄之别。条叶益繁,支派百出,盖矜奇而竞巧,亦逞异而标新也。

    【译文】

    这些颜色如按系统加以区分的话,真是千头万绪,然而概括起来,不外乎“浅”、“深”二字,为之归纳汇总。均紫为最古,但已有葡萄紫、玫瑰紫的区别。到了元代,紫釉有近似猪肝色的,有类似葡萄色的。明代的祭红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宝石红,又叫大红,商人们混称作郎窑的;一种是鲜红,即项子京《瓷器图说》里别称为积红的。大红衍化而为抹红、枣红、橘红、猪肝、羊肝、茄皮紫、云豆;鲜红衍化而为胭脂水、美人祭、豇豆红、桃花片、娃娃脸、杨妃色,都是由一深一浅竞相分出的派别。豇豆红衍变而成苹果,深的称作苹果绿,浅的称作苹果青,黯淡的称作乳鼠皮。至于橘红,又有广橘、福橘的差别;茄紫又有深茄、淡茄的不同。可以说枝繁叶茂,门派百出,这都是因为矜奇而竞巧,标新而领异的缘故。

    晋缥唐绿(1),夐乎远矣。柴周之雨过天青实接其轨(2),汴京之东青继之,汝窑之豆青承之,是数者皆青之先河也。哥窑衍而为豆绿,弟窑衍而为果绿。至于瓜皮、孔雀、子母、菠菜、鹦哥诸绿,又其后之孳乳也(3)。其浅色者,有秋葵、松花、葡萄水、西湖水诸种。其黯色者,有蟹甲、鳖裙、毡包青诸种。推之蓝色,深者有宝石蓝、洒蓝等名,浅者有天蓝、灰蓝诸类。此外黄也、黑也,亦莫不有深浅诸色。吾故谓“浅深”二字可分两大支流,而为概括之总汇也。

    【注释】

    (1)晋缥:晋代的缥瓷,属青瓷类。见于潘岳《笙赋》。缥,帛之一种,青白色。唐绿:唐代的绿色瓷。

    (2)柴周:即历史上的五代后周(951——960),郭威所建,后传位给世宗柴荣,故称。

    (3)孳(zī)乳:繁殖,泛指派生。

    【译文】

    晋代的缥瓷和唐代的绿瓷,年代已经非常久远了。而后周柴世宗的雨过天青,实在是接其轨范,北宋汴京的东青继之而起,汝窑的豆青传承下来,这几种都是青瓷的先河。哥窑衍变而成豆绿,弟窑衍变而成果绿。至于瓜皮、孔雀、子母、菠菜、鹦哥等绿色,又是它们滋生出来的品种。颜色浅的有秋葵、松花、葡萄水、西湖水诸种。颜色黯淡的有蟹甲、鳖裙、毡包青诸种。如此推论下去,蓝色深的有宝石蓝、洒蓝等;浅的有天蓝、灰蓝等。此外,黄的、黑的也无一不有深浅几种颜色。我所说“浅深”二字可分为两大支流,而成为概括的总汇。

    今就世人所宝贵之色,择要以说明之,俾辨色者稍得厓略(1),非以求备也。其别如左:

    宝石红 祭红之宝石釉者,俗呼之曰郎窑,今为行文之便,以宝石红别之。始于宣德,盛于万历,康熙仿者已稍不如前,此后遂绝响矣。此种器皿大都亮釉,其色深红,如初凝之牛血。里外皆有开片,而扪之无痕,开在釉汁之内,若隐若现。底足灯草边,异常齐整。底概无款,有米汤底、苹果底两种,稍黄者曰米汤,稍青者曰苹果,均有小开片。此纯红者为极难得,满带苔点绿者次之,其不纯红者则变为其他名称矣与《说窑》章《郎窑》节参看。

    【注释】

    (1)俾(bǐ):使。厓(yá)略:梗概,大略。

    【译文】

    现在就世人们所宝爱的釉色,摘要加以说明,以便区分颜色的人们能略知大概,并非求全责备。其区别如下:

    宝石红 祭红中的宝石釉,俗称作郎窑,现在为表达意思方便,用宝石红作为区别。它起始于宣德,盛行于万历年间,康熙年间的仿品已比不上从前,以后就失传了。这种器皿大多亮釉,颜色深红,像是刚刚凝结的牛血。瓷器内外都有开片,但用手抚摸却没有痕迹,这是因为开片开在釉内,裂纹若隐若现。底足有灯草边异常齐整。底部一概没有年款,有米汤底、苹果底两种,颜色稍黄的称作米汤底,颜色稍青的称作苹果底,都有小开片。以纯红的为最难得,其次是通体满带苔点绿的。不是纯红的就变为其他名称了参见《说窑》章中《郎窑》一节。

    积红 祭红之鲜红釉者,据项氏子京说,以积红别之。凡朱红、粉红及变为青绿等色,无开片而有款者,概属于此类。亦始于宣德,其他明代诸朝暨康、雍、乾、嘉均有之。与宝石红之祭红本为一物,其所异者,特一深红、一鲜红,一有小开片、一不开片耳。其灯草边之齐整亦同。惟因其不如宝石红之透亮,价值遂远逊云。

    【译文】

    积红 祭红中的鲜红釉,根据项子京的说法,用“积红”以区别。凡是朱红、粉红以及变为青绿等色,没有开片而又有款识的,一概属于此类。积红也是始于宣德年间,其他明代各朝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都有。它与宝石红的祭红本属一类,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深红色,一个是鲜红色;一个有小开片,一个不开片。它们的灯草边也同样齐整。仅仅因为积红不如宝石红透亮,所以价值就远远不及了。

    豇豆红  此色亦由祭红变化而来,以类于豇豆,故以豇豆红呼之。釉中多有绿苔点或大片绿斑(1),亦有纯红者。以康熙款者为最多,若雍正款者,则其釉虽与豇豆红无异,人亦辄以雍正祭红呼之矣。豇豆之黯败者,俗称乳鼠皮,价值殊贬。稍深则入云豆色,近紫又入茄皮色。豇红之所以可贵者,在莹润无比,居若鲜若黯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

    清 豇豆红印盒

    【注释】

    (1)绿苔点:又称“苔点绿”,瓷器釉色名。烧制时先在坯上施一层底釉,然后吹上一层颜色釉料,再盖上一层面釉,入窑高温还原焰烧成,呈色变化较多,粉红中有绿点的称“苔点绿釉”。

    【译文】

    豇豆红 这种釉色也是由祭红变化而来,因为类似豇豆色,所以称作豇豆红。这种釉中多有绿苔点或大片绿斑,也有纯红的。以康熙年款的为最多,若是写了雍正年款的,虽然其釉色与豇豆红无不同,但人们还是以雍正祭红称呼它。豇豆红釉色黯败的俗称乳鼠皮,价值特别低。釉色稍深的归入云豆色,接近紫色的又归入茄皮色。豇豆红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莹润无比,居于鲜艳和黯淡之间,妙在无法形容。

    胭脂水  胭脂水一色,发明于雍正,而乾隆继之,以其釉色酷似胭脂水,因以得名也。始制者胎极薄,其里釉极白,因为外釉所照,故发粉红色。乾隆所制则胎质渐厚,色略发紫,其里釉尤白,于灯草边处如白玉一道焉。至乾隆末叶,喜满雕阴文细花,绘以杂彩,比之初年,殆不啻上下床之别。而近今伪制,尤以此类为多。客货多系疙疸釉(1),而明艳鲜丽,釉亦极薄。至嘉、道以后,虽有此色,然已比之自郐矣(2)。

    【注释】

    (1)疙疸釉:瓷器表面凹凸不平或如水波起伏,从旁侧视或用手抚摸可以感觉到此种缺陷,形似疙疸,故名。

    (2)比之自郐(kuài):即自郐以下,谓余下的就不值得一说了。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季札观乐于鲁,于诸大国之乐均评论之,唯“自郐以下,无讥焉”。郐,春秋小国名。以郐国地狭人少,季札故弃而不论。后因用“自郐以下”喻指不值得重视的事物。

    【译文】

    胭脂水 胭脂水这种颜色,发明于雍正年间,乾隆年间有所继承,因为它的釉色酷似胭脂水而得名。最初制作时瓷胎极薄,里釉极白,因为外釉所照而发粉红色。乾隆年间的制品瓷胎渐厚,釉色略微发紫,里釉尤其莹白,在灯草边处有如白玉一道。到了乾隆末期,喜爱雕满阴文细花,加绘杂彩,和乾隆初年相比,悬殊极大。然而近来伪造的,尤以这类居多。民窑多是疙疸釉,明艳鲜丽,釉也极薄。到了嘉庆、道光年间虽然也有这种釉色,但相比水平越来越低下。

    美人祭 美人祭又曰美人霁,祭红之淡粉色者也,西人又呼为桃花色。此种,市夥不解其名,或呼为淡豇红,或呼为淡祭红,孰若美人祭名称之娇艳也耶?余若娃娃脸、杨妃色、桃花片、桃花浪诸名,均属于此类。稍深稍浅,吹万不同(1),而歧名异名,因之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