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汉 张仲景述

    晋 王叔和撰次

    宋 林 亿校正

    明 赵开美校刻

    沈 琳同校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合六法,方六首。

    【提要】

    本篇主要论述了以吐利并作为主证的霍乱病证治。内容包括中焦阳虚,寒湿内扰的理中丸证;外有表邪,内兼饮停的五苓散证。同时还简述了霍乱病吐利日久所引起的亡阳之四逆汤证,以及亡阳兼阴竭的通脉四逆加猪胆汤证。

    恶寒脉微而利,利止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第一。四味,前有吐利三证。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第二。五苓散,五味。理中丸,四味。作加减法附。

    吐利止,身痛不休,宜桂枝汤,小和之。第三。五味。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第四。三味。

    吐利,小便利,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四逆汤主之。第五。用前第四方。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不解,脉微绝,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第六。四味。下有不胜谷气一证。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语译】

    问:有霍乱这种病,它的表现是什么?答:呕吐而且下利,这就叫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语译】

    问:病人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而怕冷,呕吐下利的,这是什么病?答:这叫霍乱,霍乱病自当有呕吐下利,或者下利停止以后,又再次出现发热。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鞕,鞕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1]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注[1]颇:此指稍微、略微。

    【语译】

    伤寒,病人脉微而涩的,本来是霍乱,现在又患伤寒,后四五天,到病邪入阴经的日期,邪转入阴经就必然发生下利。本来就有呕吐下利,是不好治的。好像要大便,反而只是矢气,仍然不下利的,这是转属阳明,大便必然结硬,十三天可以病愈,所以这样的原因,是邪气已在本经行尽的缘故。下利后大便应当硬,大便硬而能进饮食的病会痊愈,现在反而不能进食,到第二个六天中,稍微能食,又过第二个六天才能正常进食,再过一日就能痊愈,不痊愈的,就不属于阳明病。

    恶寒脉微一作缓。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方一。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语译】

    怕冷脉微而又下利,下利停止的是亡失了津液,应当用四逆加人参汤治疗。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二。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上五味,为散,更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下有作汤,加减法。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1]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注[1]脐上筑:指脐上跳动如有物捣。筑,捣的意思。

    【语译】

    霍乱,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想饮水的,应当用五苓散治疗。寒多不想饮水的,应当用理中丸治疗。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1]之。方三。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注[1]小和:微和。此指少少服用,不可过多。

    【语译】

    呕吐下利停止,但身体疼痛不止的,应当斟酌情况和解外表的余邪,宜用桂枝汤轻微地进行调和。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方四。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语译】

    吐利汗出,发热怕冷,四肢拘紧挛急,手足发凉的,应当用四逆汤治疗。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五。用前第四方。

    【语译】

    既呕吐又下利,小便又多,而且大汗出,下利而食物不化,里寒外热,脉微好像要断绝的,应当用四逆汤治疗。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方六。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语译】

    呕吐下利已停止,汗出而且手足发凉,四肢挛急不解,脉微好像要断绝的,应当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汤治疗。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语译】

    呕吐下利而又发汗,脉象平和,微烦的,这是因为病刚好而胃气虚弱,不能消化食物的缘故。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合六法,方六首。

    【提要】

    本篇继六经病脉证治之后,论述了病后诸证:阴阳易之烧裈散证,大病差后劳复之枳实栀子豉汤证、伤寒差后发热的小柴胡汤证、大病差后病腰以下有水气的牡蛎泽泻散证、大病差后喜唾的理中丸证,以及伤寒解后形气内耗,气阴两伤兼有邪热的竹叶石膏汤证。并简述病后,要节饮食,以保胃气之法。

    伤寒阴易病,身重,少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烧裈散主之。第一。一味。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第二。三味。下有宿食,加大黄法附。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第三。七味。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第四。七味。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第五。四味。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第六。七味。下有病新差一证。

    伤寒阴易[1]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方一。

    妇人中裈[2]近隐处[3],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注[1]阴易:《注解伤寒论》作“阴阳易”。“阴阳易”指患病初愈男女交接后引起的病证。

    [2]中裈(kūn坤):古时称裤子为“裈”。“中裈”即是内裤。

    [3]近隐处:即裤裆处。

    【语译】

    伤寒病愈后,阴阳易病的症状,是病人身体沉重,气短,少腹部拘急,或者牵引到阴部拘挛,觉得有热气上冲到胸,头部沉重不想抬起,眼睛发花,两膝和小腿感到拘挛不舒,应当用烧裈散治疗。

    大病差后劳复[1]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方二。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2]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搏棋子[3]五六枚,服之愈。

    注[1]劳复:大病新愈,正气没有恢复,因劳作过早而使病证复发,叫劳复。

    [2]清浆水,又名酸浆水。取熟米饭用清凉水浸泡五六日,待味变酸,水面起白花即成;另一说法,指淘米泔水,久放待味酸即成。但二者皆不可久放,久放水变败腐即不可再用。

    [3]搏棋子:《千金方》:羊脂煎方后云,棋子大小如方寸匕。

    【语译】

    重病痊愈以后而因劳复使病复发的,应当用枳实栀子豉汤治疗。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方三。

    柴胡八两 人参二两 黄芩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伤寒病愈以后,又出现发热,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脉浮的,用发汗法治疗;脉沉实的,用攻下法治疗。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方四。

    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楼根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语译】

    重病痊愈以后,自腰以下有水肿的,应当用牡蛎泽泻散治疗。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方五。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

    【语译】

    重病痊愈后,口中频频吐唾沫,多日不能痊愈,这是胸膈上有寒饮,适合用丸药温化,宜用理中丸。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六。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斤,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伤寒病愈后,身体虚弱消瘦而气短,气上逆而想呕吐的,应当用竹叶石膏汤治疗。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1]则愈。

    注[1]损谷:减少饮食。

    【语译】

    病人脉已平和,然而傍晚出现轻微的心烦,这是因为疾病刚好,人们过多地让病人进食,脾胃气还虚弱,不能消化食物,所以引起轻微的心烦,减少饮食就会痊愈。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一法,方本阙。

    【提要】

    本篇重集六经病篇有关不可发汗之病证。并阐述了误汗后的各种变证,从而重申了汗法的正确运用。

    汗家不可发汗,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宜禹余粮丸。第一。方本阙,前后有十九病证。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语译】

    一般说病都是很急的,在匆促间寻找治法,要领是很难得到的,所以又重新收集了这些汗、吐、下可与不可的方药和治法,比放在三阴三阳篇中,更容易查阅。还有不见于三阴三阳篇中的内容,也出现在这些可与不可的各篇中。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语译】

    见少阴病篇。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语译】

    见少阴病篇。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1],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注[1]巅:高处叫巅,此指寸口高骨处的关脉。

    【语译】

    脉濡而弱,弱脉只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只在关部浮取而得,微脉只见于寸部,涩脉只见于尺部。寸脉微是阳气不足,尺脉涩是阴虚血虚少,阳气微弱,就会中风汗出,而且会躁烦,尺脉涩是阴血不足,就会四肢发凉而且怕冷。如果阳气衰而发汗,就会躁动不能安眠。

    动气在右[1],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注[1]动气在右:脐右有气筑筑然跳动,为肺气虚的表现。另外,脐左有动气为肝虚,脐上有动气为心虚,脐有动气为脾虚,脐下有动气为肾虚。详见《难经·十六难》。

    【语译】

    动气在脐右侧,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出现鼻衄和口渴,心里感到烦闷,饮水就立即吐出。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语译】

    动气在脐左侧,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出现头目眩晕,汗出不止,筋肉跳动。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语译】

    动气在脐上面,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出现气向上攻冲,直达心头。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1]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注[1]目运:此指头眩目晕。“运”通“晕”。

    【语译】

    动气在脐下面,不可发汗。发汗也无汗,心中会很烦闷,骨节疼痛,头目眩晕而怕冷,进食就呕吐,食物不能下行。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语译】

    咽喉闭塞的病证,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吐血,阳气衰微,手足发冷,想要蜷曲而卧,不能自己恢复温暖。

    诸脉得数,动微弱[1]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一云小便难胞中干。胃躁[躁通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注[1]动微弱:指脉搏动微而弱。

    【语译】

    各脉出现数象,搏动微弱的,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大便困难,腹中干,胃中燥而烦,病形与阳明腑实很相像,但病源是根本不同的。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1],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注[1]阳运:阳气运动。

    【语译】

    脉濡而弱,弱脉只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只在关部浮取而得,弦脉只在寸部,微脉只在尺部。弦脉主阳气动于上,微脉主阴寒盛于下,上实下虚,病人想要得到温暖。微弦脉主虚,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导致寒栗,并且不能自己恢复温暖。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语译】

    咳嗽发作就很剧烈,频吐涎沫,咽喉必然干燥,小便不利,心中感到饥饿而烦,每满一昼夜就定时发作,病情很像疟疾,有寒无热,因虚而怕冷发抖。因咳嗽发汗,就会蜷卧而胸膈满闷,腹内又有坚硬之感。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1]。

    注[1]声不得前:即不能发出声音。

    【语译】

    手足厥冷,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出现声音改变,咽喉嘶哑而舌萎不用,语声不能发出。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一云谵言目眩睛乱者死。命将难全。

    【语译】

    对四肢逆冷证进行发汗,病轻的难愈,病重的就语言错乱,目眩昏暗的就会死,性命将难以保全。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续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也。

    【语译】

    参见太阳病上篇。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

    【语译】

    见太阳病上篇。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亡血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眗,不得眠。音见上。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汗家不可发汗,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宜禹余粮丸。一。方本阙。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下利不可发汗,汗出必胀满。

    【语译】

    见厥阴病篇。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语译】

    咳嗽而小便清长,或小便失禁的,不可发汗,汗出就会引起四肢厥逆发凉。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语译】

    参见厥阴病篇。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

    【语译】

    参见少阳病篇。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懊如饥;发汗则致痓,身强难以伸屈;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久则发咳唾。

    【语译】

    伤寒头痛,轻微发热,像太阳中风,常有微汗出,自己呕吐的,用攻下法治疗就更觉得发烦,心里烦乱如同饥饿一样;发汗就会引起痉证,身体强劲难以屈伸;用火熏就会引起身体发黄,不得小便,病久就要咳嗽唾脓。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不可发汗。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太阳病发汗因致痓。

    【语译】

    见痉湿暍篇。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此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语译】

    见少阴病篇。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