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汉 张仲景述

    晋 王叔和撰次

    宋 林 亿校正

    明 赵开美校刻

    沈 琳同校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合二十五法,方二十四首。

    【提要】

    本篇重集了六经病篇中发汗后诸病证治:汗后表邪未解仍需再汗的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汗后阳虚的桂枝加附子汤证;汗后邪热入里兼津气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汗后荣卫气血不足之身痛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汗后邪热壅肺而作喘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汗后心阳虚心悸的桂枝甘草汤证;汗后胃虚致水停心下的茯苓甘草汤证;汗后水停的五苓散证;汗后气滞饮停兼脾虚的厚姜半甘参汤证;汗后脾虚水邪欲乘虚上冲的苓桂枣甘汤证;汗后水饮食滞致痞的生姜泻心汤证;汗后但热不寒的调胃承气汤证;汗后腹满痛的大承气汤急下证;汗后亡阳的四逆汤证等等。从而可以看出发汗要得法,汗不得法就会造成汗后所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诸多变证,而对于这些汗后诸病证辨治之法,大大地超出了六经范畴。我们又可以将其用于辨治杂病之中,亦符合当时仲景伤寒与杂病共论之心意。

    太阳病,发汗后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急,难以屈伸者,属桂枝加附子汤。第一。六味。前有八病证。

    太阳病,服桂枝汤,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第二。五味。

    服桂枝汤,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属桂枝二麻黄一汤。第三。七味。

    服桂枝汤,汗出后,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属白虎加人参汤。第四。五味。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恶寒,脚挛急,与桂枝攻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作甘草干姜汤;厥愈,更作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加烧针者,与四逆汤。第五。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并二味。调胃承气汤,四逆汤,并三味。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八九日不解,服汤已,发烦必衄,宜麻黄汤。第六。四味。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复烦,脉浮数者,属桂枝汤证。第七。用前第二方。

    发汗后,身疼,脉沉迟者,属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第八。六味。

    发汗后,不可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第九。四味。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属桂枝甘草汤。第十。二味。

    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第十一。四味。甘水法附。

    发汗后,腹胀满者,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第十二。五味。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第十三。三味。

    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属调胃承气汤证。十四。用前第五方。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若脉浮小便不利,渴者,属五苓散。第十五。五味。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属五苓散证。第十六。用前第十五方。

    伤寒汗出而渴者,宜五苓散,不渴者,属茯苓甘草汤。第十七。四味。

    太阳病,发汗不解,发热,心悸,头眩身动,欲擗一作僻。地者,属真武汤。第十八。五味。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干噫,腹中雷鸣下利者,属生姜泻心汤。第十九。八味。

    伤寒汗出不解,心中痞,呕吐下利者,属大柴胡汤。第二十。八味。

    阳明病自汗,若发其汗,小便自利,虽硬不可攻,须自欲大便,宜蜜煎,若土瓜根,猪胆汁为导。第二十一。蜜煎一味,猪胆方二味。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调胃承气汤证。第二十二。用前第五方。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恶寒者,属四逆汤证。第二十三。用前第五方。

    发汗后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二十四。四味。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后自愈。第二十五。九味。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语译】

    见阳明病篇。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语译】

    见阳明病篇。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语译】

    见阳明病篇。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属桂枝加附子汤。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

    【语译】

    见太阳病上篇。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方二。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语译】

    见太阳病上篇。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方三。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一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上篇。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属白虎加人参汤。方四。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见太阳病上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与四逆汤。五。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语译】

    见太阳病上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方六。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属桂枝汤证。七。用前第二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属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八。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生姜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