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死去了。朱炎赶忙派人快马报知范仲淹,范仲淹来了以后,哭得非常哀恸。尹洙忽然抬头道:“早就和您告别过了,何必又来呢?”范仲淹吃惊地问是怎么回事,尹洙笑道:“死生是人之常理,您难道不明白这个道理吗?”范仲淹又问起后事,尹洙道:“这就拜托您了。”于是向他拱手作揖,就又逝去了。一会儿,又抬头和范仲淹说:“也没有鬼神,也没什么可怕的。”说完,就溘然长逝了。尹洙修炼到这个程度,可以说是有功力的了,但还没能超脱有无之见,为什么呢?莫不是“进退两忘”的意念还留存在心中吧?

    吴人郑夷甫(1),少年登科,有美才。嘉祐中(2),监高邮军税务,尝遇一术士,能推人死期,无不验者。令推其命,不过三十五岁。忧伤感叹,殆不可堪。人有劝其读老庄以自广。久之,润州金山一僧端坐与人谈笑间遂化去(3)。夷甫闻之,喟然叹息曰(4):“既不得寿,得如此僧,复何憾哉?”乃从佛者授《首楞严经》(5),往还吴中。岁余,忽有所见,曰:“生死之理,我知之矣。”遂释然放怀,无复芥蒂(6)。后调封州判官(7),预知死日,先期旬日,作书与交游亲戚叙诀,及次叙家事备尽,至期,沐浴更衣。公舍外有小园,面溪一亭洁饰,夷甫至其间,亲督人洒扫及焚香,挥手指画之间,屹然立化。家人奔出呼之,已立僵矣,亭亭如植木,一手犹作指画之状。郡守而下,少时皆至,士民观者如墙。明日,乃就敛。高邮崔伯易为墓志(8),略叙其事。余与夷甫远亲,知之甚详。士人中盖未曾有此事。

    【注释】

    (1)郑夷甫:身世不详。

    (2)嘉祐:宋仁宗年号,公元1056——1063年。

    (3)润州:今江苏镇江。

    (4)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5)《首楞严经》:即《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东晋时由鸠摩罗什翻译。

    (6)芥蒂(jiè dì):细小的梗塞物,比喻内心的不快。

    (7)封州:今广东封川一带。

    (8)崔伯易:即崔公度,字伯易,高邮人。英宗时,授和州防御推官,擢国子直讲。为王安石所器重,进光禄丞,擢御史,加集贤校理,知太常理院。累迁兵部、礼部郎中,国子司业,知颍、润、宣、通等州,官至朝散大夫,直龙图阁。《宋史》卷三五三有传。

    【译文】

    江浙人郑夷甫,少年就考中科第,很有才华。嘉祐年间,负责监督高邮军的税务,曾经遇到一位术士,能推算人的死期,没有不应验的。郑夷甫让他推算自己的命运,结果算出来活不过三十五岁。郑夷甫忧伤感叹,几乎要活不下去了。有人劝他读读老庄的书,来开阔心胸。过了一段时间,润州金山寺有一位僧人,端坐与人谈笑间就去世了。郑夷甫听说后,感慨地叹息道:“既然不得长寿,如果能像这位僧人这样,又有什么遗憾呢?”于是跟从佛家弟子学习《首楞严经》,往来于吴中。过了几年,忽然有所领悟,道:“生死的道理,我已经明白了。”于是就放开心怀,彻底释然了,心中也不再有芥蒂。后来他调任封州判官,预先知道死期,在那之前十天左右,就写信和朋友、亲戚们诀别,把家里的事情都详细安排妥当,到那一天,就沐浴更衣、做好准备。他屋舍外有一座小园子,面对着小溪有一座亭子很洁净,郑夷甫就来到园中,亲自督促下人洒扫并且焚香,就在挥手指画之间,站着去世了。家人跑出来喊他,尸体已经站着僵硬了,亭亭地像棵树一样,一只手还在做着指画的动作。没过多久,郡守以下的官员都来了,士民前来观看的人多得围成了一堵墙。第二天,就把他入殓安葬了。高邮崔伯易为他作了墓志,简略地叙述了这件事情。我和郑夷甫是远亲,了解得很详细。士人中恐怕也没有过这种事情。

    人有前知者,数千百年事皆能言之(1),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余以谓不然,事非前定。方其知时,即是今日,中间年岁,亦与此同时,元非先后。此理宛然(2),熟观之可谕。或曰:“苟能前知,事有不利者,可迁避之。”亦不然也。苟可迁避,则前知之时,已见所避之事,若不见所避之事,即非前知。

    【注释】

    (1)数千:诸明刻本一作“数十”,亦通。

    (2)宛然:真切、清晰的样子。

    【译文】

    有人号称是先知,数千百年以后的事都能预言,甚至做梦的事也能知道,以此知道万事都是事先预定好的。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事情并非事前预定的。当将来的某件事被人知道的时候,那就已经是那一刻“今日”的事了,从现在到将来这中间的岁月,也都与这个“今日”等同,本来就没有先后之分。这道理是很清楚的,仔细想想就能明白。有人说:“如果能够事先预知未来,那么有不好的事发生,就可以及时避免。”这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避免,那么预知未来的时候,就已经见到需要避免的那件事了,如果看不到需要避免的事,那就不是预知未来。

    吴僧文捷(1),戒律精苦,奇迹甚多,能知宿命,然罕与人言。余群从为知制诰(2),知杭州,礼为上客。遘尝学诵《揭帝咒》,都未有人知,捷一日相见曰:“舍人诵咒,何故阙一句?”既而思其所诵,果少一句。浙人多言文通不寿,一日斋心(3),往问捷,捷曰:“公更三年为翰林学士,寿四十岁。后当为地下职任,事权不减生时,与杨乐道待制联曹(4)。然公此时当衣衰绖视事(5)。”文通闻之,大骇曰:“数十日前,曾梦杨乐道相过云:‘受命与公同职事,所居甚乐,慎勿辞也。’”后数年,果为学士,而丁母丧,年三十九矣。明年秋,捷忽使人与文通诀别,时文通在姑苏,急往钱塘见之。捷惊曰:“公大期在此月,何用更来?宜即速还。”屈指计之,曰:“急行,尚可到家。”文通如其言,驰还,遍别骨肉,是夜无疾而终。捷与人言多如此,不能悉记,此吾家事耳。捷尝持如意轮咒,灵变尤多,瓶中水咒之则涌立。畜一舍利,昼夜常转于琉璃瓶中,捷行道绕之,捷行速,则舍利亦速,行缓,则舍利亦缓。士人郎忠厚事之至谨,就捷乞以舍利,捷遂与之,封护甚严。一日忽失所在,但空瓶耳。忠厚斋戒,延捷加持,少顷,见观音像衣上一物,蠢蠢而动,疑其虫也,试取,乃所亡舍利,如此者非一。忠厚以余爱之,持以见归,予家至今严奉,盖神物也。

    【注释】

    (1)文捷:身世不详。

    (2)群从:子侄。稗海本、学津本“群从”下多一“遘”字。沈遘(gòu,1025——1067),字文通,杭州钱塘(今属浙江)人。皇祐元年(1049)榜眼,通判江宁府,上《本治论》十篇,为仁宗所欣赏,除集贤校理,迁起居舍人,加知制诰。后出知越州,徙杭州,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遭母丧,未就而卒。《东都事略》卷七六有传。

    (3)斋心:指静心休养,祛除杂念。

    (4)杨乐道:即杨畋,字乐道,北宋大臣。参《故事》卷一注。联曹:一起分职掌权。

    (5)衰绖(cuī dié):丧服。

    【译文】

    江浙僧人文捷,遵守戒律严格刻苦,身边有很多奇迹发生,他能预知人的宿命,但是很少和人说。我的侄子沈遘以知制诰的身份出知杭州,将文捷视为上宾招待。沈遘曾经学习诵读《揭帝咒》,没人知道他念的是什么,一天,文捷见到他说:“您诵读咒语,为什么少念了一句?”沈遘回想自己诵读的咒语,果然少念一句。浙江一带的人常说沈遘不会长寿,一天,沈遘静修之后,前去拜访文捷,文捷说:“您再过三年会升任翰林学士,但寿命只有四十岁。此后会在阴间供职,权力不比活着的时候小,会与杨乐道待制一起掌权。但是您那时正在穿着丧服办丧事。”沈遘听说后,非常惊骇地说:“几十天前,我曾梦到杨乐道拜访我,并说道:‘受命与您共同担任职事,相处得会很快乐,您千万不要推辞。’”此后数年,果然拜为翰林学士,又遭遇母亲的丧事,年纪正好三十九岁。第二年秋天,文捷忽然派人和沈遘诀别,当时沈遘在姑苏,急忙赶往钱塘去见文捷。文捷惊道:“您的死期就在这个月,还来找我干什么?您要赶紧回去。”然后屈指计算道:“抓紧走,还来得及到家。”沈遘听了他的话,马上往回赶,回去后向家人一一告别,当夜,没有疾病而去世了。文捷和人说的话大多如此,不能全部记下来,这只是我家遇到的事而已。文捷曾经拿着如意轮念咒,灵异的变化尤其多,瓶子里的水被念了咒就会涌起。他收藏了一枚舍利,昼夜常常在琉璃瓶中转动,文捷绕着瓶子走,走得快,舍利也跟着快速地转,走得慢,舍利也跟着慢慢地转。有位叫郎忠厚的士人侍奉他非常周到,请求文捷给他舍利,文捷就把舍利给他了,保护得很严密。一天,忽然找不到了,只留下一个空瓶子。郎忠厚虔诚地斋戒,并请文捷加持,过了一会儿,见到观音像的衣服上有一物,蠢蠢而动,怀疑是虫子,试着取下来,则是丢失的舍利,像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件。郎忠厚因为我喜爱这颗舍利,就拿来送给我,我家至今还敬奉着,因为是神物啊。

    郢州渔人掷网于汉水(1),至一潭底,举之觉重。得一石,长尺余,圆直如断椽,细视之,乃群小蛤,鳞次相比,绸缪巩固。以物试抉其一端,得一书卷,乃唐天宝年所造《金刚经》(2),题志甚详,字法奇古,其末云:“医博士摄比阳县令朱均施。”比阳乃唐州属邑(3)。不知何年坠水中,首尾略无沾渍。为土豪李孝源所得(4),孝源素奉佛,宝藏其书,蛤筒复养之水中。客至欲见,则出以视之。孝源因感经像之胜异,施家财万余缗,写佛经一藏于郢州兴阳寺,特为严丽。

    【注释】

    (1)郢州:今湖北钟祥、京山两县。

    (2)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3年。《金刚经》:“经”字原缺,据崇祯本补。《金刚经》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简称,以金刚比喻斩断烦恼的智慧。东晋时由鸠摩罗什翻译传入。

    (3)比阳:今河南泌阳,唐代为唐州治所。

    (4)李孝源:身世不详。

    【译文】

    郢州渔人在汉水中撒网,网下到潭底,拉起来时觉得很沉。结果捞得一块石头,长一尺多,形状尺寸就像一根断了的椽子,仔细观察,原来是一群小蛤蜊,鳞次栉比,粘得很牢固。拿工具试着挖开它的一端,结果得到一个书卷,乃是唐代天宝年间所造的《金刚经》,题款都很详细,字法奇古,最后写道:“医博士摄比阳县令朱均施。”比阳是唐州下属的县邑。不知是何年坠入水中的,书的首尾没有一处被浸湿。后来被土豪李孝源得到,李孝源素来信奉佛法,非常珍惜这本佛经,就把那个蛤筒又放到水里养起来。有客人来了想看一看,就拿出来观看。李孝源因为有感于这一经卷的神异,便把家财万贯都施舍出去,还写了一套佛经藏在郢州兴阳寺中,特别庄重华丽。

    张忠定少时(1),谒华山陈图南(2),遂欲隐居华山。图南曰:“他人即不可知,如公者,吾当分半以相奉。然公方有官职,未可议此,其势如失火家待君救火,岂可不赴也?”乃赠以一诗曰:“自吴入蜀是寻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养闲散,亦须多谢鬓边疮。”始皆不谕其言。后忠定更镇杭、益,晚年有疮发于顶后,治不差,遂自请得金陵,皆如此诗言。忠定在蜀日,与一僧善。及归,谓僧曰:“君当送我至鹿头(3),有事奉托。”僧依其言。至鹿头关,忠定出一书,封角付僧曰:“谨收此,后至乙卯年七月二十六日,当请于官司,对众发之。慎不可私发,若不待其日及私发者,必有大祸。”僧得其书。至大中祥符七年,岁乙卯(4),时凌侍郎策帅蜀(5),僧乃持其书诣府,具陈忠定之言。其僧亦有道者,凌信其言,集从官共开之,乃忠定真容也。其上有手题曰:“咏当血食于此(6)。”后数日,得京师报,忠定以其年七月二十六日捐馆(7)。凌乃为之筑庙于成都。蜀人自唐以来,严祀韦南康(8),自此乃改祠忠定至今。

    【注释】

    (1)张忠定:即张咏(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太平兴国间进士,累擢枢密直学士,两知益州,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出知陈州,谥忠定。著有《乖崖集》。《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2)陈图南:即陈抟(871——989),字图南,号扶摇子。后唐末举进士不第,遂隐居武当山,太宗时赐号“希夷先生”,著有《指玄篇》《高阳集》《钓潭集》等。《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3)鹿头:山名。在今四川德阳。

    (4)岁乙卯:大中祥符七年(1014)岁甲寅,非乙卯。一说张咏卒于大中祥符七年,乙卯岁乃其周年忌日。

    (5)凌侍郎策:即凌策(957——1018),字子奇,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雍熙二年(985)进士,授广安军判官,后知数州,迁江南转运使,拜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知益州。又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官至工部侍郎。《宋史》卷三〇七有传。

    (6)血食:指接受祭祀。

    (7)捐馆:去世的婉称。

    (8)韦南康:即韦皋(764——805),字城武。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历初,任华州参军。德宗时,以功擢陇州节度使,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贞元间,出任剑南节度使,累加至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卒赠太师,谥忠武。《旧唐书》卷一四〇、《新唐书》卷一五八有传。

    【译文】

    张咏年少时曾经去华山拜见陈抟,于是就想隐居华山。陈抟对他说:“别人我不知道,但是像您这样的人,我应当分出一半地盘给您。然而您现在正有官运,不能和您谈隐居的问题,这情势就像是失火的人家等着您去救火一样紧急,您难道能不去吗?”于是赠给他一首诗道:“自吴入蜀是寻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养闲散,亦须多谢鬓边疮。”一开始,大家都不明白诗的意思。后来张咏先后任杭州、益州知州,晚年在脑后生出恶疮,无法治愈,就自请调到金陵任闲职,这些事都像诗中写的那样。张咏在益州的时候,和一位僧人友善。等他要离开蜀地的时候,对僧人说:“您送我到鹿头关吧,我有事想拜托您。”僧人听了他的话。到鹿头关时,张咏拿出一封书信,把信角都封好,交给僧人道:“请谨慎地收藏好这封信,等到了乙卯年的七月二十六日,要请官府的人当众打开。千万不能私自打开,如果不到那天就打开或者私自打开的话,必有大祸。”僧人收下了这封信。转眼到了大中祥符七年,岁逢乙卯,侍郎凌策当时镇守蜀地,僧人就拿着这封信拜谒州府,把陈咏当时的话都对凌策说了。那位僧人也是有道之人,凌策相信了他的话,就把各位从官都召集起来,一起打开看,原来是张咏的画像。上面有手书道:“咏当血食于此。”过了几天,从京城得到消息,张咏在那年的七月二十六日去世。凌策于是为他在成都修筑了祠庙。蜀地之人从唐代以来,一直虔诚地祭祀韦皋,从此就改为祭祀张咏,直到现在。

    熙宁七年(1),嘉兴僧道亲,号通照大师,为秀州副僧正(2)。因游温州雁荡山(3),自大龙湫回(4),欲至瑞鹿院。见一人衣布襦,行涧边,身轻若飞,履木叶而过,叶皆不动。心疑其异人,乃下涧中揖之,遂相与坐于石上,问其氏族、闾里、年齿,皆不答。须发皓白,面色如少年。谓道亲曰:“今宋朝第六帝也。更后九年,当有疾,汝可持吾药献天子。此药人臣不可服,服之有大责,宜善保守。”乃探囊出一丸,指端大,紫色,重如金锡,以授道亲曰:“龙寿丹也。”欲去,又谓道亲曰:“明年岁当大疫,吴越尤甚,汝名已在死籍。今食吾药,勉修善业,当免此患。”探囊中取一柏叶与之,道亲即时食之。老人曰:“定免矣。慎守吾药,至癸亥岁(5),自诣阙献之。”言讫遂去。南方大疫,两浙无贫富皆病,死者十有五六,道亲殊无恙。至元丰六年夏,梦老人趣之曰(6):“时至矣,何不速诣阙献药?”梦中为雷电驱逐,惶惧而起,径诣秀州,具述本末,谒假入京(7),诣尚书省献之。执政亲问,以为狂人,不受其献。明日因对奏知,上急使人追寻,付内侍省问状,以所遇对。未数日,先帝果不豫(8),乃使勾当御药院梁从政持御香(9),赐装钱百千,同道亲乘驿诣雁荡山,求访老人,不复见,乃于初遇处焚香而还。先帝寻康复,谓辅臣曰:“此但预示服药兆耳。”闻其药至今在彰善阁,当时不曾进御(10)。

    【注释】

    (1)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

    (2)秀州:今浙江嘉兴一带。僧正:管理僧人的官员。

    (3)雁荡山:在今浙江东北部海滨。

    (4)大龙湫:雁荡山中一瀑布,现为著名景区。

    (5)癸亥岁:即下文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6)趣(cù):督促,催促。

    (7)谒(yè)假:请假。

    (8)不豫:天子患病的讳称。

    (9)勾当:管理。

    (10)当时不曾进御:宋神宗崩于元丰八年(1085)。

    【译文】

    熙宁七年,嘉兴僧人道亲和尚,号通照大师,担任秀州副僧正。趁着游温州雁荡山的机会,从大龙湫返回,想到瑞鹿院去。路上遇见一个人,身穿布袄,在山涧边行走,身轻如飞,从树叶上踏过,树叶都不动。道亲心里怀疑这是一位高人,就走下涧中和他行礼,然后在石头上相对坐下,询问他的氏族、籍贯、年纪,他都不回答。他的胡须、头发都已雪白,但是面色却如同少年。老人对道亲说:“现在是宋朝第六位皇帝了。往后九年,天子会生一场病,你可以拿着我的药献给他。这药人臣不可服用,服用了就会有大的处罚,你要把它保护好。”于是从囊中取出一颗丸药,像指尖那么大,紫色,像金锡一样重,把药交给道亲说:“这是龙寿丹。”要走的时候,又对道亲说:“明年会爆发瘟疫,吴越一带尤其严重,你的名字已经列在死亡名录里了。现在吃下我的药,勤勉地修行善业,就可免一死。”又从囊中取出一枚柏叶给他,道亲当场就吃了。老人说:“必定可以免去一死了。小心保护好我的药,到癸亥年的时候,亲自到京城去献药。”说完就走了。到了南方爆发瘟疫,两浙一带无论贫富都得了病,死者十有五六,道亲却安然无恙。到元丰六年夏天,梦到老人催促他说:“时候到了,还不快去京城献药?”梦中被雷电驱逐,惊惶恐惧而醒,于是直接来到秀州,把事情的始末交代清楚,请假入京,拜谒尚书省想要献药。执政大臣亲自询问了情况,认为他是个疯子,不接受他的献药。第二天把这件事情奏报皇帝,皇帝急忙派人去追,交付内侍省询问具体情况,道亲把事情的始末都汇报了。没过几天,皇帝果然患病,于是派管理御药院的梁从政带着御香,赏赐了很多钱,和道亲乘驿车拜访雁荡山,求访那位老人,却没有再见到,于是就在和他初次相遇的地方焚香之后返回了。皇帝不久就康复了,对身边的大臣说:“这只是预示着服药的征兆而已。”听说这颗药至今还放在彰善阁,当时没有送给皇帝服用。

    庐山太平观,乃九天采访使者祠(1),自唐开元中创建(2)。元丰二年(3),道士陶智仙营一舍(4),令门人陈若拙董作(5)。发地忽得一瓶,封甚固(6),破之,其中皆五色土,唯有一铜钱,文有“应元保运”四字。若拙得之,以归其师,不甚为异。至元丰四年,忽有诏进号九天采访使者为应元保运真君,遣内侍廖维持御书殿额赐之,乃与钱文符同。时知制诰熊本提举太平观(7),具闻其事,召本观主首,推诘其详,审其无伪,乃以其钱付廖维表献之。

    【注释】

    (1)九天采访使者:此为道教信奉的神仙职事名。

    (2)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

    (3)元丰二年:公元1078年。

    (4)陶智仙:身世不详。董:监督。

    (5)陈若拙:身世不详。

    (6)(jué):器物上装锁的钮。

    (7)熊本(1026——1091):字伯通,番阳(今江西鄱阳)人。庆历六年(1046)进士,累官建德县知县、秦凤路都转运使、桂州知州兼广西经略使、吏部侍郎、洪州知州等。《宋史》卷三三四有传。

    【译文】

    庐山太平观是九天采访使者的祠庙,唐代开元年间始建。元丰二年,道士陶智仙营造了一处屋舍,派他的弟子陈若拙监督工程。挖地时忽然得到一个瓶子,密封得非常严密,打开以后,里面都是五色土,只有一枚铜钱,写着“应元保运”四个字。陈若拙得到后,就拿回去交给师傅,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到了元丰四年,忽然下诏,给九天采访使者晋升封号,称应元保运真君,派内侍廖维拿着皇帝手书的殿额赐给太平观,居然和挖出来的钱上刻的文字相同。当时知制诰熊本掌管太平观,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太平观的住持找来,详细地询问情况,知道不是伪造的,就把那枚铜钱交给了廖维并上表进献。

    祥符中(1),方士王捷(2),本黥卒(3),尝以罪配沙门岛(4),能作黄金。有老锻工毕升(5),曾在禁中为捷锻金。升云:“其法为炉灶,使人隔墙鼓(6),盖不欲人觇其启闭也(7)。其金,铁为之,初自冶中出,色尚黑。凡百余两为一饼,每饼辐解(8),凿为八片,谓之‘鸦觜金’者是也(9)。”今人尚有藏者。上令上坊铸为金龟、金牌各数百(10),龟以赐近臣,人一枚。时受赐者,除戚里外,在庭者十有七人,余悉埋玉清昭应宫宝符阁及殿基之下,以为宝镇。牌赐天下州、府、军、监各一,今谓之“金宝牌”者是也。洪州李简夫家有一龟(11),乃其伯祖虚己所得者(12),盖十七人之数也。其龟夜中往往出游,烂然有光,掩之则无所得。其家至今匮藏。

    【注释】

    (1)祥符:即大中祥符,宋真宗年号,公元1008——1016年。

    (2)王捷:汀州长汀(今属福建)人。通炼金之术,以其能得授许州参军,留止京师,累官至左神武军大将军,康州团练使。卒赠镇南军节度使。

    (3)黥(qíng)卒:因为犯罪,而被在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士兵。

    (4)沙门岛:今山东蓬莱西北海中的大岛。

    (5)毕升:身世不详,非前书造活字之毕昇。

    (6)(bài):各类机械中的活塞。这里是指风箱。

    (7)觇(chān):偷偷地察看。

    (8)辐解:分解。

    (9)鸦觜(zuǐ)金:像乌鸦嘴一样的金块。觜,同“嘴”。

    (10)上坊:即尚方署,负责制作御用器物的官署。

    (11)洪州:今江西南昌。李简夫:即李宗易(?——1075),字简夫,宛丘(今河南淮阳)人。天禧三年(1019)进士,历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光化军事,终于太常少卿,诗学白居易。

    (12)虚己:李虚己,字公受,建安(今属福建)人。进士出身,太宗时,任沈丘县尉,迁殿中丞,后知遂州,官至工部侍郎,分司南京。著有《雅正集》。《宋史》卷三〇〇有传。

    【译文】

    大中祥符年间,有一位方士叫王捷,他本来是脸上刺字的士兵,曾经因为犯罪发配沙门岛,能锻造黄金。有一位老锻工叫毕升,曾经在宫中帮助王捷锻金。毕升说:“他的方法是用炉灶锻金,派人隔着墙鼓动风箱,因为他不想被人看到自己的动作。他的金子是铁变的,刚从炉灶中取出的时候,颜色还是黑的。大概百余两为一饼,每饼分开,凿成八片,称为‘鸦觜金’。”现在还有人收藏着。皇帝命令尚方署铸造金龟、金牌各数百件,把金龟赐给亲近大臣,每人一件。当时接受赏赐的,除了外戚之外,在朝廷的还有十七人,其余的都埋在了玉清昭应宫宝符阁以及殿基下面,作为宝物镇藏。金牌赐给天下州、府、军、监各一块,就是现在所称的“金宝牌”。洪州李简夫家里有一只金龟,是他的伯祖李虚己当时得到的,大概他就在那十七个人之中。那只金龟夜里往往会爬出来,璀璨有光,遮盖起来的话就什么也没有了。他家至今珍藏着。

    异事(异疾附)

    【题解】

    《异事》门凡一卷,亦以记载奇异的自然现象为主。其中不乏科学考证的内容,比如虹、冷光等的形成,亦有单纯记载异常事件,而不认为与其他现象有联系的条目,比如苏州民家墙上显字、邕州泥佛会动等,这些都体现出沈括较为科学的眼光。当然,与上卷同样,本卷依然对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展现了强烈的兴趣,记录了一些异梦、咒术杀人、紫姑显灵、杀人报应、预知未来、宅第风水等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此外,本卷还略及一些名物分析,如夹镜、印子金、夜明珠、息石、天禄、宝剑、鳄鱼等,以及对一些气象灾害的记录,比如地震、海市蜃楼、龙卷风等。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