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延州今有五城(1),说者以谓旧有东、西二城,夹河对立,高万典郡(2),始展南、北、东三关城。余因读杜甫诗云:“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3)乃知天宝中已有五城矣(4)。

    【注释】

    (1)延州:今陕西延安。

    (2)高万:当作高万兴(?——926),河西(在今甘肃)人。唐末藩镇将领,后降梁,任延州刺史,升鄜延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徙封北平王。《新五代史》卷四〇有传。

    (3)“五城”四句:出自《塞芦子》。据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朱鹤龄说,杜诗的五城指朔方节度使所领定远、丰安二军,及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非延州的五城。

    (4)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

    【译文】

    延州现在有五座城,谈起来的人说以前只有东、西两座城,隔着河水相对立,高万兴担任郡守时,开始扩建南、北、东三座关城。不过,我因为读到杜甫的诗说:“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于是知道天宝年间已经有五座城了。

    鄜延境内有石油(1),旧说“高奴县出脂水”(2),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3),土人以雉尾裛之(4),乃采入缶中(5)。颇似淳漆(6),然之如麻(7),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8),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9),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10)。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11)。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12),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13)。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注释】

    (1)鄜(fú)延:治所在延州(今陕西延安)。

    (2)高奴:在今延安附近的延水东岸。

    (3)惘惘:缓缓流出的样子。

    (4)裛(yì):通“浥”,沾湿。

    (5)缶(fǒu):古代一种大肚小口的陶制容器。

    (6)淳:纯粹。

    (7)然:同“燃”,燃烧。

    (8)煤:这里指烟灰。

    (9)松墨:用松木燃烧后的灰制成的墨。

    (10)识文:指墨上刻的文字。

    (11)童:光秃秃的样子。

    (12)造煤人:指用松烟制墨的人。

    (13)旋卓穹庐:很快支起圆顶帐篷。

    【译文】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所谓的“高奴县出产脂水”,说的就是它。这东西产生在水边,从沙石与泉水相混杂的地方缓缓流出,当地人用鸡毛把它沾起来,采集到陶罐里。它的样子很像纯漆,点着了像麻杆,只是烟很浓,被浓烟沾染的帷幕都变黑了。我怀疑这种烟灰有利用价值,就试着把烟灰扫起来造墨,造出来的墨黑亮得像漆过一样,松墨可比不上它,于是就成规模地生产了一批,墨上刻有“延川石液”文字的就是了。这种墨以后必然会在世上广泛流行,是从我开始制作的。石油储量很大,它从地下生出,无穷无尽,不像松木那样有时会枯竭。现在齐、鲁一带的松林已经没有了,逐渐发展到太行、京西、江南一带,松山大半都已经光秃秃的了。用松烟造墨的人大概不知道用石油烟尘的好处,烧石炭产生的烟也很大,能把人的衣服染黑。我曾戏作一首《延州诗》道:“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解州盐泽之南(1),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然东与南皆不过中条(2),西不过席张铺(3),北不过鸣条(4),纵广止于数十里之间。解盐不得此风不冰(5),盖大卤之气相感,莫知其然也。又汝南亦多大风(6),虽不及盐南之厉,然亦甚于他处,不知缘何如此?或云:“自城北风穴山中出。”今所谓风穴者已夷矣,而汝南自若,了知非有穴也。方谚云:“汝州风,许州葱(7)。”其来素矣。

    【注释】

    (1)解州:今山西运城。盐泽事参见《辨证》卷三。

    (2)中条:山名。在今山西南部与河南交界处。

    (3)席张铺:在今山西运城西。

    (4)鸣条:鸣条冈,即今山西峨嵋岭。

    (5)冰:指盐水结晶析出。风可帮助盐水蒸发,从而更快析出晶体。

    (6)汝南:汝州(今河南临汝)以南。

    (7)许州:今河南许昌。

    【译文】

    解州盐泽的南面,秋夏之间常有大风,称为“盐南风”。那风势可以把屋舍掀翻、把树木拔起,几乎要地动山摇,但是这股风向东和向南都不过中条山,向西不过席张铺,向北不过鸣条冈,范围仅限于纵横几十里之间。解州的盐池如果没有这股大风就无法结晶,大概含盐量高的水汽可与这股风相互感应,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汝南也常有大风,虽然比不上“盐南风”的猛烈,但是也比其他地方强不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说:“风是从城北的风穴山中吹出的。”现在所谓的“风穴”已经夷为平地了,但是汝南的风还是那么大,可知并非因为有风穴的缘故。地方谚语说:“汝州风,许州葱。”可见也是由来已久了。

    昔人文章用北狄事,多言黑山。黑山在大幕之北(1),今谓之“姚家族”,有城在其西南,谓之庆州(2)。余奉使,尝帐宿其下。山长数十里,土石皆紫黑,似今之磁石,有水出其下,所谓黑水也(3)。胡人言黑水原下委高(4),水曾逆流,余临视之,无此理,亦常流耳。山在水之东。大底北方水多黑色,故有卢龙郡(5),北人谓水为龙,“卢龙”即黑水也。黑水之西有连山,谓之“夜来山”(6),极高峻。契丹坟墓皆在山之东南麓,近西有远祖射龙庙,在山之上,有龙舌藏于庙中,其形如剑。山西别是一族,尤为劲悍,唯啖生肉血,不火食,胡人谓之“山西族”,北与“黑水胡”、南与“达靼”接境。

    【注释】

    (1)大幕:即大漠。《类苑》卷六十引作“大漠”。此黑山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2)庆州: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

    (3)黑水:今内蒙古查干伦河。

    (4)原下委高:源头地势低而水流积聚处地势高。

    (5)卢龙郡:今河北卢龙。

    (6)夜来山:亦称“拽剌山”,属今大兴安岭山脉。

    【译文】

    前人文章里写到北狄的事,经常说到黑山。黑山在大漠以北,现在称为“姚家族”,其西南方向有一座城,叫做庆州。我奉命出使契丹的时候,曾经在山脚下扎帐篷过夜。山长达数十里,土石都是紫黑色的,就像现在的磁石一样,山下有一条水,称为“黑水”。契丹人说黑水的源头地势低而聚水处高,所以曾经发生黑水逆流的现象。我靠近后观察,觉得没有这种道理,这不过是一条平常的河流罢了。黑山在黑水东面。大概北方的水多是黑色的,所以有卢龙郡,北方人把水称为龙,“卢龙”就是黑水的意思。黑水以西有连绵不断的山脉,称为“夜来山”,非常高耸险峻。契丹人的坟墓都在山的东南麓,靠近西面有契丹人供奉远祖的射龙庙,在山上面,有龙舌藏在庙里,形状像剑一样。山的西面是另外一个部落,他们尤其彪悍,只吃生肉,不吃熟食,契丹人称为“山西族”,他们北与“黑水胡”、南与“鞑靼”接壤。

    余姻家朝散郎王九龄常言(1):其祖贻永侍中(2),有女子嫁诸司使夏偕(3),因病危甚,服医朱严药(4),遂差(5)。貂蝉喜甚(6),置酒庆之。女子于坐间求为朱严奏官(7),貂蝉难之,曰:“今岁恩例已许门医刘公才(8),当候明年。”女子乃哭而起,径归不可留,貂蝉追谢之,遂召公才,谕以女子之意。辍是岁恩命以授朱严(9),制下之日而严死。公才乃嘱王公曰:“朱严未受命而死,法容再奏。”公然之,再为公才请。及制下,公才之尉氏县(10),使人召之。公才方饮酒,闻得官,大喜,遂暴卒。一四门助教(11),而死二医。一官不可妄得,况其大者乎?

    【注释】

    (1)王九龄:沈括娶继室张氏,张氏父为张刍,张刍第五女嫁王九龄。

    (2)贻永:即王贻永,字季长,北宋大臣。参《故事》卷二注。侍中:门下省长官,地位很高,一般为荣誉性虚衔。

    (3)诸司使:武官官阶,宋代在三班之上设诸司使、诸司副使。夏偕:身世不详。

    (4)朱严:身世不详。

    (5)差(chài):病除,痊愈。

    (6)貂蝉:原指王公贵族冠上的饰物,后来代指高官,文中是指王贻永。

    (7)奏官:奏荐为官。宋代不同级别的官员有不同的恩荫限制和名额,王贻永作为高官不仅可以恩荫亲属,还可以恩荫门客等。

    (8)刘公才:身世不详。

    (9)辍:停止。

    (10)尉氏县:今属河南。

    (11)四门助教:官学中的低级教官。

    【译文】

    我的姻亲朝散郎王九龄经常说起:他的祖父是王贻永任侍中,有个女儿嫁给了诸司使夏偕,有一次病得很严重,吃了医生朱严的药,就好了。王贻永很高兴,摆了酒席庆贺。他的女儿在席间请求给朱严谋一个官当,王贻永很为难,说:“今年的荫官已经答应给门下的医生刘公才了,只好等明年了。”他的女儿就哭着站起来自己走了,留也留不住,王贻永追上去道歉,于是把刘公才找来,和他讲了女儿的意思。把这一年荫官的机会给了朱严,结果诏书发下的那天,朱严死了。刘公才就去和王贻永说:“朱严还没接受诏命就死了,按规定允许另行奏荐。”王贻永答应了他,就再次为刘公才请官。等诏书发下来时,刘公才去了尉氏县,于是派人把他请回来。刘公才正在喝酒,听说得了官,非常高兴,结果就猝死了。为了一个四门助教的小官而死了两个医生。一个小官都不能随随便便得到,何况那些大官呢?

    赵韩王治第(1),麻捣钱一千二百余贯,其他可知。盖屋皆以板为笪(2),上以方砖甃之(3),然后布瓦,至今完壮。涂壁以麻捣土,世俗遂谓涂壁麻为麻捣。

    【注释】

    (1)赵韩王:即赵普(921——991),字则平,幽州蓟(今北京)人。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乾德二年(964)拜太师,封魏国公,协助赵匡胤夺取藩镇兵权。卒封韩王,谥“忠献”。《宋史》卷二五六有传。

    (2)笪(dá):用粗竹篾编成的席子。

    (3)甃(zhòu):用砖砌。

    【译文】

    赵普修建宅第,光麻捣花的钱就有一千二百多贯,其他花费可想而知。覆盖屋顶时都用木板代替竹席,上面用方砖砌好,然后再铺上瓦片,到现在都完好无损。因为涂墙壁用的是麻混合泥土后捣烂的材料,所以世人就把涂墙壁用的麻称为“麻捣”。

    契丹北境有跳兔(1),形皆兔也,但前足才寸许,后足几一尺。行则用后足跳,一跃数尺,止则蹶然扑地(2)。生于契丹庆州之地大莫中(3)。余使虏日,捕得数兔持归。盖《尔雅》所谓“蟨兔”也,亦曰“蛩蛩巨”也。

    【注释】

    (1)契丹北境:泛指今东北大兴安岭一带。跳兔:今称跳鼠,啮齿目跳鼠科,栖息于荒漠地区。1912年,英国动物学者梭厄比(A. Sowerby)曾经在内蒙古捕获两只,并确定其学名。

    (2)蹶(jué):跌倒,颠仆。

    (3)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一带。莫:通“漠”。

    【译文】

    契丹边境的北部有一种跳兔,形状完全是兔子,但是上肢只有一寸多,下肢却几乎有一尺。行动的时候就用下肢跳跃,一下能跳起好几尺,停下来则跌倒在地。这种兔子生长在契丹庆州一带的大漠之中。我出使辽国的时候,抓到几只跳兔拿回来。大概就是《尔雅》所谓的“蟨兔”,也叫做“蛩蛩巨”。

    蟭蟟之小而绿色者(1),北人谓之“螓”(2),即《诗》所谓“螓首蛾眉”者也(3),取其顶深且方也。又闽人谓大蝇为胡螓,亦螓之类也。

    【注释】

    (1)蟭蟟(jiāo liáo):蝉的一种,或即“知了”的古称。

    (2)螓(qín):一种小型的蝉,方头宽额,身体绿色。

    (3)螓首蛾眉:出自《诗经·卫风·硕人》。螓首,喻指美人的额头。

    【译文】

    蟭蟟中身形小而绿色的一种,北方人叫做“螓”,就是《诗经》中所称的“螓首蛾眉”,取譬于螓方头宽额的形态。另外,福建人把大蝇叫做“胡螓”,也是螓一类的昆虫。

    北方有白雁(1),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2)。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3)即此也。

    【注释】

    (1)白雁:即雪雁,一种候鸟。

    (2)河北:泛指黄河下游的北部地区。

    (3)“故国”句:出自杜甫《九日》诗。

    【译文】

    北方有白雁,形态像雁但比雁小,白色,深秋时节飞来。白雁到了就开始下霜,所以河北一带的人们称之为“霜信”。杜甫《九日》诗中说:“故国霜前白雁来。”说的就是它。

    熙宁中(1),初行淤田法(2)。论者以谓《史记》所载:“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3)所谓“粪”,即“淤”也。余出使至宿州(4),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陟门(5),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则淤田之法,其来盖久矣。

    【注释】

    (1)熙宁:宋神宗年号,公元1068——1077年。

    (2)淤田法: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措施。通过决放河水流入农田,使河泥可以沉积到田地里以改善土壤。熙宁四年(1071),设“总领淤田司”,专门调集各州县士兵在河流沿岸放水淤田。

    (3)“泾水”四句:此段记载实见于《汉书·沟洫志》,非《史记》。斛(hú),古代容量单位,《汉书》原作“石”。粪,原指肥料,这里指肥田,《汉书》原作“且溉且粪”。禾黍(shǔ),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4)出使至宿州:沈括于熙宁八年(1075)七月担任淮南两浙灾伤州军体量安抚使,途径宿州。宿州,今属安徽。

    (5)陟门:亦作“斗门”,即前卷所谓“复闸”。

    【译文】

    熙宁年间,开始推行淤田法。议论的人说根据《史记》记载:“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其中所谓的“粪”,说的就是淤田。我出使到宿州的时候,发现一块石碑,说的是唐人开凿六陟门,引汴水淤下游的沼泽,百姓由此获利,因此刻了石碑来歌颂刺史的功劳。可见淤田之法由来已久。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1)。尧殛鲧于羽山(2),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3),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4),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注释】

    (1)湮(yān):淤塞,沉积。

    (2)殛(jí):杀死。传说中尧曾派鲧(gǔn)治水,鲧从天帝处盗取息壤,用息壤造地以填水,将要成功之际,天帝震怒,派祝融将鲧杀死于羽山,而《左传》中说鲧是被尧所杀。鲧死后,又派禹治水,终于成功。羽山:传说在今江苏与山东交界处。

    (3)大河:即黄河。漳水:今山西、河北一带的漳河。滹沱(hū tuó):源出今山西五台山,至河北汇入子牙河。涿水:即今河北涿州附近的北拒马河。涿水:原作“河水”,据诸明刻本改。桑干:桑干河,源出今山西北部,为永定河的上游水系。

    (4)关、陕以西:今河南洛阳西部。

    【译文】

    我奉命察访河北,沿着太行山向北走,山崖之间,往往会发现螺蚌壳以及像鸟卵一样的石子,它们镶嵌在石壁上像条带子一样。这里以前是海滨,现在东距大海已经有近千里远了。所谓的“大陆”都是水流夹带的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尧在羽山处死了鲧,以前传说是在东海中,现在那里已经是大陆了。但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河之类的河水,都是含有泥沙的浊流。现在关、陕以西的水流,都在地下不少于一百多尺处流动,那些泥沙每年都向东流去,最后都沉积为陆地的泥土,这是物理的必然。

    唐李翱为《来南录》云(1):“自淮沿流,至于高邮,乃溯至于江。”(2)《孟子》所谓“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3),则淮、泗固尝入江矣,此乃禹之旧迹也。熙宁中,曾遣使按图求之,故道宛然,但江、淮已深,其流无复能至高邮耳。

    【注释】

    (1)李翱(772——844):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累官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师从韩愈提倡古文。著有《复性书》等。

    (2)“自淮”三句: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黄河夺淮入海,淮河自洪泽湖以下主流合于运河,经高邮(今属江苏)、江都(今江苏扬州)进入长江。

    (3)“《孟子》”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这里是引述《尚书·禹贡》篇的说法。汝,汝水,源出今河南鲁山县大盂山,注入淮河。汉,汉水,源出今陕西宁强北蟠冢山,流入长江。淮,淮河,源出今河南桐柏山,东入洪泽湖。泗,泗水,源出今山东泗水县陪尾山,流入淮河。

    【译文】

    唐人李翱作《来南录》说:“从淮河沿着水流,到达高邮,于是溯游到达长江。”《孟子》中所谓的“开决汝水、汉水,排空淮水、泗水而注入长江”,则淮水、泗水固然曾经流入过长江,这是禹治水的旧迹。熙宁年间,曾经派使者根据地图寻找过,以前的河道都还仿佛可见,但是长江、淮河的河床已深,它们的水流不能再流到高邮了。

    予中表兄李善胜(1),曾与数年辈炼朱砂为丹(2)。经岁余,因沐砂再入鼎(3),误遗下一块,其徒丸服之,遂发懵冒(4),一夕而毙。朱砂至凉药(5),初生婴子可服,因火力所变,遂能杀人。以变化相对言之,既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既能变而杀人,则宜有能生人之理,但未得其术耳。以此和神仙羽化之方(6),不可谓之无,然亦不可不戒也。

    【注释】

    (1)李善胜:身世不详。

    (2)年辈:同辈人。朱砂:又名丹砂,即硫化汞(HgS),可入药,有安神之效。

    (3)沐:洗。硫化汞在炼制过程中会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HgO),可以通过水洗的方法去除其中的氧化汞杂质。这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一升水中可以溶解52毫克氧化汞,而仅能溶解0.01毫克的硫化汞。

    (4)懵(měng)冒:昏迷,不省人事。

    (5)凉药:《类苑》卷四九引作“良药”,胡道静据此而改,可从。

    (6)羽化:得道成仙。

    【译文】

    我的中表兄李善胜,曾经和几位同辈炼朱砂为丹。过了一年多,因为要把洗净的朱砂再放入炼丹炉中炼化,一时失误留下了一块,他的徒弟把它当成丸药吃了,结果顿时昏迷不醒,一夜就死了。朱砂是很好的药,初生的婴儿都可以服用,但是因为炼丹时火力发生变化,就能致人死命。从变化的相对性而言,既然能变为剧毒,难道不能变成大善吗?既然能变为杀人之药,那也应该有能救人的道理,只是没找到方法而已。这样说来,那些修道成仙的丹方不能说没有,但也不能不谨慎啊。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1),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2),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3)。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4),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5)。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以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6),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7),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8)。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音漕。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9),亦此类耳。今成皋、峡西大涧中(10),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注释】

    (1)玉清宫:宋真宗时期斥巨资修建,位于京城南门外的管路西侧,用以供奉所谓的“天书”。大中祥符七年(1014)简称,天圣年间(1023——1032)遭雷击而焚毁。

    (2)西域书:泛指佛教典籍。

    (3)阿罗汉:即罗汉、尊者,小乘佛教理想的最高境界。诺矩罗:佛教十六罗汉中的第五尊。震旦:印度人对中国的称谓。龙湫(qiū):雁荡山的著名瀑布,下有水潭。

    (4)贯休(823——912):本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唐末五代画僧,亦工诗,著有《禅月集》。

    (5)雁荡:南方人称浅水湖为“荡”,此为芙蓉峰顶的湖泊,相传为鸿雁南归时寄宿于此,故名雁荡。

    (6)谢灵运:南朝文学家,又称谢康乐。参《乐律》卷五注。永嘉:今浙江温州。

    (7)穹:高大。

    (8)干霄:直上云霄。干,犯。

    (9)植土:直立的土柱。龛(kān)岩:表面布满凹陷的岩石。

    (10)成皋:治所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译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闻名的神奇秀美的山,然而自古以来的图册中都未曾提到过。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要砍伐山上的木材,这才有人见到它,当时还没什么名气。按照西域佛教典籍的记载,阿罗汉诺矩罗居住在震旦东南大海之滨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僧贯休作《诺矩罗赞》,其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的句子。这座山的南部有芙蓉峰,下面有芙蓉驿,前可俯瞰大海,但是不知道雁荡、龙湫在什么地方。后来因为要伐木,这才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方大池,相传就是雁荡了;山下有两潭水,被认为是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这些都是后人根据贯休的诗来命名的。谢灵运担任永嘉太守时,凡是永嘉的山水,他都游览了个遍,唯独没有提到这座山,可能当时还没有雁荡山的名字。我看那雁荡山的几座山峰,都峭拔险怪,上耸千尺,高崖巨谷,不像别的山那样。它们都包孕在山谷之中,从山岭外面看,什么也看不到;而进入山谷之中,就看到山峰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其中道理,应该是因为山石被山谷中的大水所冲激,沙土都被冲走了,只有巨石还岿然挺立在那里。比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的地方,都是流水冲凿音漕。出来的洞穴,从山下望去,就见到高岩峭壁;而从山上看去,则刚好和地面相平,以至于有几座山峰的顶端,也都低于周围山顶的地面。世上沟壑中被流水冲凿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柱和凹陷的岩石,也是这种情况。现在成皋、峡西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柱动辄高达百尺,突出地耸立着,也是雁荡山这种情况的缩影,只是这里是土柱而那里是石柱而已。既然雁荡山并非挺立在地面以上,又被深谷山林遮蔽起来,所以古人没有见到,谢灵运也没有去过,道理上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内诸司舍屋(1),唯秘阁最宏壮。阁下穹隆高敞,相传谓之“木天”(2)。

    【注释】

    (1)内诸司:设在宫内的官署。

    (2)木天:木构成的天,比喻建筑的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