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建筑的宏伟。

    【译文】

    宫内各个官署的建筑,只有秘阁最为宏壮。阁内的穹顶高大宽广,相传被称为“木天”。

    嘉祐中,苏州昆山县海上,有一船桅折,风飘抵岸。船中有三十余人,衣冠如唐人,系红鞓角带(1),短皂布衫,见人皆恸哭,语言不可晓,试令书字,字亦不可读,行则相缀如雁行(2)。久之,自出一书示人,乃唐天祐中告授屯罗岛首领陪戎副尉制(3);又有一书,乃是上高丽表(4),亦称屯罗岛,皆用汉字,盖东夷之臣属高丽者。船中有诸谷,唯麻子大如莲的(5),苏人种之,初岁亦如莲的,次年渐小,数年后只如中国麻子。时赞善大夫韩正彦知昆山县事(6),召其人,犒以酒食。食罢,以手捧首而冁(7),意若欢感。正彦使人为其治桅,桅旧植船木上,不可动,工人为之造转轴,教其起倒之法。其人又喜,复捧首而冁。

    【注释】

    (1)红鞓(tīng)角带:皮革制成的腰带,外面裹以红色的绫绢。

    (2)相缀:互相跟随。

    (3)告授:由皇帝封授。

    (4)高丽:古代朝鲜国名。

    (5)麻:芝麻。

    (6)韩正彦:字师德,韩琦之侄。嘉祐间任昆山知县。

    (7)冁(chǎn):笑的样子。原作“”,与文意不通,据胡道静改。

    【译文】

    嘉祐年间,苏州昆山县的海上,有一艘船上的桅杆被折断了,顺着风漂到岸边。船上有三十多人,衣着服饰都像唐代人,系着红色皮腰带,穿黑色短布衫,见到人就恸哭不已,语言也没人能听懂,试着让他们写成文字,字也不可识读,走路时就像大雁一样一起行动。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拿出一封信给别人看,原来是唐代天祐年间封授屯罗岛首领为陪戎副尉的诏书;此外还有一封书信,是上奏高丽国的表文,也自称屯罗岛,都用汉字书写,大概他们是东夷族群中臣属于高丽的部落。船上有各种谷物,只有芝麻大得像莲子一样,苏州人试着种植起来,第一年的时候也像莲子那么大,第二年就逐渐变小,数年后就只如中国芝麻那么大了。当时赞善大夫韩正彦任昆山知县,把那些人招来,用美酒佳肴慰问他们。吃完饭后,他们用手捧着脑袋露出笑容,看起来好像很高兴。韩正彦派人帮他们修理桅杆,桅杆以前是固定在船板上的,无法移动,工人们为他们造了个转轴,教他们起帆倒帆的方法。那些人又很高兴,又用手捧着脑袋露出笑容。

    熙宁中(1),珠辇国使人入贡(2),乞依本国俗撒殿,诏从之。使人以金盘贮珠,跪捧于殿槛之间(3),以金莲花酌珠,向御座撒之,谓之“撒殿”,乃其国至敬之礼也。朝退,有司扫彻得珠十余两,分赐是日侍殿门使、副、内臣。

    【注释】

    (1)熙宁:事在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

    (2)珠辇国:南印度古国朱罗(cola)。

    (3)槛(jiàn):栏杆。

    【译文】

    熙宁年间,珠辇国派使者入朝进贡,请求依照本国的风俗行撒殿礼,皇帝下令表示同意。使者们就拿金盘盛着珍珠,捧着跪在宫殿栏杆之间,用金子制成的莲花舀起珍珠,向御座上抛撒,称为“撒殿”,这是他们国家最高规格的礼仪。退朝后,官员们打扫宫殿,得到十几两珍珠,分别赏赐给这天在殿上执勤的门官员以及宦官们。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1),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2),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3),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释】

    (1)指爪:指甲。碗唇:碗的边缘。

    (2)纩(kuàng):丝绵絮。

    (3)芥子:芥菜籽。

    【译文】

    方术家用磁石摩擦针尖,就能让针尖指向南方,但是经常向东微偏,不是正南方向。浮在水面的话经常会摇晃,在指甲和碗边上都可以放针,运转很灵活,但是这些东西坚硬而光滑,容易坠落,不如用丝线悬着针尖最好。方法是取新缫好的单根茧丝,用芥菜籽大小的蜡粘连在针的腰部,在没风的地方悬起来,这样针尖就能时常指向南方了。其中也有摩擦后指向北方的,我家里指南针、指北针都有。磁石可以指向南方,就像柏木向西生长一样,不知道是什么原理。

    岁首画钟馗于门(1),不知起自何时。皇祐中,金陵发一冢,有石志,乃宋宗悫母郑夫人(2)。宗悫有妹名钟馗,则知钟馗之设亦远。

    【注释】

    (1)岁首:元旦。钟馗(kuí):民间信仰中能驱邪的神灵,在道教中作为天师,又作为门神。参见《补笔谈》卷三注。

    (2)宗悫(què,?——465):字元干,南阳(今属河南)人,南朝宋将领。官至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衔。卒赠征西将军,谥肃侯。

    【译文】

    元旦时在门上画钟馗像,这种风俗不知道兴起于何时。皇祐年间,金陵发掘出一个坟墓,有石刻的墓志,原来是南朝宋宗悫的母亲郑夫人之墓。宗悫有个妹妹名字叫钟馗,可见钟馗的说法也很久了。

    信州杉溪驿舍中(1),有妇人题壁数百言。自叙世家本士族,父母以嫁三班奉职鹿生之子,鹿忘其名。娩娠方三日,鹿生利月俸(2),逼令上道,遂死于杉溪。将死,乃书此壁,具逼迫苦楚之状,恨父母远,无地赴诉。言极哀切,颇有词藻,读者无不感伤。既死,藁葬之驿后山下(3)。行人过此,多为之愤激,为诗以吊之者百余篇。人集之,谓之《鹿奴诗》,其间甚有佳句。鹿生,夏文庄家奴(4),人恶其贪忍,故斥为“鹿奴”。

    【注释】

    (1)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

    (2)利月俸:只为了早一个月领取薪俸。

    (3)藁(gǎo)葬:草草埋葬。

    (4)夏文庄:即夏竦,字子侨,北宋宰相,谥文庄。参《人事》卷九注。

    【译文】

    信州杉溪驿舍中,有妇人在墙壁上写了几百字的一段话。自叙身世说她家本来是士族,父母把她嫁给了三班奉职鹿生的儿子。鹿某,忘记其名了。分娩后才三天,鹿生贪图一个月的薪俸,催促她动身,结果死在杉溪。临死前,就在这墙壁上写了这些诗,详细地道出受逼迫的痛苦状况,只恨父母太远,无法前去哭诉。言辞非常哀婉凄切,还颇有词藻,读者无不感伤。她死后,被草草安葬在驿舍的后山下。行人路过这里,多为她感到愤激,作诗吊唁她的也写了上百篇。有人收集起来,称为《鹿奴诗》,其间有不少佳句。鹿生,是夏竦的家奴,人们厌恶他的贪婪残忍,所以斥责他为“鹿奴”。

    士人以氏族相高,虽从古有之,然未尝著盛。自魏氏铨总人物(1),以氏族相高(2),亦未专任门地。唯四夷则全以氏族为贵贱,如天竺以刹利、婆罗门二姓为贵种,自余皆为庶姓,如毗舍、首陀是也(3)。其下又有贫四姓,如工、巧、纯、陀是也。其他诸国亦如是,国主、大臣,各有种姓,苟非贵种,国人莫肯归之;庶姓虽有劳能,亦自甘居大姓之下,至今如此。自后魏据中原,此俗遂盛行于中国,故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凡三世公者曰“膏粱”(4),有令仆者曰“华腴”(5),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6),九卿、方伯者为“乙姓”(7),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得入者谓之“四姓”。其后迁易纷争,莫能坚定,遂取前世仕籍,定以博陵崔、范阳卢、陇西李、荥阳郑为甲族(8)。唐高宗时又增太原王、清河崔、赵郡李(9),通谓“七姓”。然地势相倾,互相排抵,各自著书,盈编连简,殆数十家,至于朝廷为之置官撰定。而流习所徇,扇以成俗,虽国势不能排夺。大率高下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齿,陇西李氏乃皇族,亦自列在第三,其重族望如此。一等之内,又如冈头卢、泽底李、土门崔、靖恭杨之类,自为鼎族。其俗至唐末方渐衰息。

    【注释】

    (1)铨(quán)总人物:指三国时曹魏设立“九品官人法”,以九等评定士人才能的选官法。

    (2)以氏族相高:司马懿掌权后,在各州设立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使“九品”开始转向以家世为标准。

    (3)“如天竺”三句: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刹利,即刹帝利,该种姓为王族。婆罗门,该种姓为僧侣。毗舍,即吠舍,该种姓为平民。首陀,即首陀罗,该种姓为奴隶。

    (4)公:指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

    (5)令仆:指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或尚书左、右仆射。

    (6)领、护:领军、护军,执掌禁军的军事长官。

    (7)九卿: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方伯:指州刺史。

    (8)博陵:今河北蠡县南。范阳:今河北涿州。陇西:今甘肃陇西。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

    (9)唐高宗时:高宗时,李义府曾修订了唐初编订的《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太原:今山西太原。清河:今河北清河。赵郡:今河北邯郸、赵县一带。

    【译文】

    士人按氏族来分别地位高低,虽然从古就有了,但是那时并未盛行成风。自从曹魏用九品官人法铨选人物,就开始用氏族来分高低了,但也没有专以门第为标准。只有四方少数民族才完全根据氏族来决定贵贱,比如印度以刹帝利、婆罗门两个种姓作为贵种,其余的都是为平民种姓,比如毗舍、首陀罗之类的。那下面又有贫民的四个种姓,比如工、巧、纯、陀之类的。其他各国也是这样,他们的国主以及大臣,都各有特别的种姓,如果不是贵族,那么国人就不肯归顺;平民种姓出身的人,即使有才能,也自甘居于大姓之下,至今还是这样。此后曹魏占据中原,这种风俗就开始在中国盛行,所以有所谓的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凡是三世以上担任过三公的就称为“膏粱”,担任过尚书令、仆射的称为“华腴”,担任过尚书、领军、护军以上的就称为“甲姓”,担任过九卿、州刺史的就称为“乙姓”,担任过散骑常侍、太中大夫的就称为“丙姓”,担任过吏部正员郎的就称为“丁姓”,得以进入这四类的称为“四姓”。其后经过变迁纷争,无法严格确定家世,于是就取前代的籍贯,确定以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为甲族。唐高宗时又增加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通称为“七姓”。但是这些势力相互倾轧、排挤,各自撰写族谱,连篇累牍,几乎达到数十家,以至于朝廷要专门设置官署来评定。而这种习惯沿袭下来,就称为一时风俗,即使国家权力都无法撼动其地位。大概高下分五等,统共有百家,都称为士族,此外的就都是庶姓,婚姻、仕宦都不敢与那百家士族同列,陇西李氏乃是皇族,也只把自己排在第三,可见当时重视族望到如此地步。同一等级之内,又如冈头卢氏、泽底李氏、土门崔氏、靖恭杨氏之类的,自是钟鼎之族。这种风俗到唐末才逐渐衰落下来。

    茶牙(1),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则新牙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唯牙长为上品,以其质干、土力皆有余故也(2)。如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乃北人不识,误为品题。余山居有《茶论》,《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注释】

    (1)牙:通“芽”。

    (2)质干:品种,枝干。

    【译文】

    古人把茶芽叫做“雀舌”“麦颗”,是说它非常细嫩。现为茶中精品,其品质优良,而且所种植的土壤又肥沃,所以新芽一长出来就有一寸多长,细得像针一样。只有芽长的才是上品,这是因为它品种、枝干、土壤都有余力的缘故。像那些雀舌、麦颗之类的,都是极下等的材质,只是北方人不了解,误作对茶芽的上品鉴定了。我山居时曾写有《茶论》,其中有《尝茶》诗道:“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闽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土人亦能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1),仍火燔令焦,复种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种之不复牙(2)。正如六畜去势(3),则多肉而不复有子耳。

    【注释】

    (1)宗根:主根。

    (2)牙:通“芽”。此处用作动词,发芽。

    (3)去势:阉割。势,指雄性生殖器。

    【译文】

    福建的荔枝,有核小如丁香的品种,肉多而且甘甜。当地人也能种植,把荔枝树去掉主根,用火把根烧焦,再种下去,用大石抵住它的根部,只让旁根得以生长,结出来的荔枝核就小了,但是再种下去却不会发芽。这就像把畜牲阉割后,它们就会多肉,但不再有生育能力了。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1),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2),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3)。其是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注释】

    (1)庆州:今甘肃安化一带。子方虫:即“虸蚄(zǐ fāng)”,亦称“稻之小螟蛉”,是一种水稻的主要害虫。

    (2)狗蝎:当指蝼蛄(lóu gū,土狗子)或蝎子一类的昆虫。

    (3)穰(ráng):庄稼丰收。

    【译文】

    元丰年间,庆州地界闹了虸蚄虫灾,正为秋季作物之害。忽然出现一种昆虫,就像土中的狗蝎,它的口部有钳子,成千上万地满地一片。遇到虸蚄,就用钳子搏杀掉,那些害虫都被斩成两段。过了十来天,虸蚄都被消灭干净了,结果这一年获得了大丰收。这种东西以前也有过,当地人称为“傍不肯”。

    养鹰鹯者(1),其类相语谓之“以麦反。漱”。三馆书有《漱》三卷,皆养鹰鹯法度及医疗之术。

    【注释】

    (1)鹰鹯(zhān):指鹰、雕一类的猛禽。

    【译文】

    养鹰雕的人,把呼唤它们的叫声称为“以麦反。漱”。三馆的藏书中有《漱》三卷,讲的都是驯养以及治疗鹰雕疾病的方法。

    处士刘易(1),隐居王屋山(2)。尝于斋中见一大蜂罥于蛛网(3),蛛搏之,为蜂所螫,坠地。俄顷,蛛鼓腹欲烈,徐行入草。蛛啮芋梗微破(4),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渐消,轻躁如故(5)。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挼芋梗傅之则愈(6)。

    【注释】

    (1)处士:指隐居不做官的人。刘易(?——约1067):忻(xīn)州(今属山西)人。韩琦知定州,上其所著《春秋论》,授太学助教、并州州学说书,不仕。隐居习辟谷术,赵抃复荐其行谊,赐号退安处士。《宋史》卷四五八有传。

    (2)王屋山:在今河南济源。

    (3)罥(juàn):被缠绕挂住。

    (4)芋梗:芋叶的叶柄部分。

    (5)轻躁:轻便灵活。

    (6)挼(ruó):揉搓。

    【译文】

    处士刘易隐居在王屋山中。他曾经在斋房中见到一只大蜂被缠在蜘蛛网上,蜘蛛要过去捕捉它,结果被蜂螫到,坠落到地下。过了一会儿,蜘蛛的腹部肿得快要炸开了,就慢慢爬入草丛中。只见那蜘蛛把芋梗的皮微微咬破,把疮口挨上去磨擦,过了很久,腹部的肿胀逐渐消退了,又像以前一样灵活。此后有人被蜂螫了,就拿芋梗揉搓一下敷上去就好了。

    宋明帝好食蜜渍(1),一食数升。乃今之乌贼肠也,如何以蜜渍食之?大业中(2),吴郡贡蜜蟹二千头、蜜拥剑四瓮(3)。又何胤嗜糖蟹(4)。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余尝过亲家设馔,有油煎法鱼(5),鳞鬣虬然(6),无下筯处(7)。主人则捧而横啮,终不能咀嚼而罢。

    【注释】

    (1)宋明帝:指南朝刘宋明帝刘彧,公元465——472年在位。蜜渍(zhú yí):用蜜渍成的鱼肠酱。

    (2)大业:隋炀帝年号,公元605——617年。

    (3)吴郡:今江苏苏州。拥剑:即蟚蜞(péng qí),一种淡水产小型蟹类。

    (4)何胤(446——531):字子季,庐江灊(今安徽庐江)人。初为齐秘书郎,出为建安太守。后入为太子中庶子,后隐居而终。通经学。胤,原作“嗣”,据别本改。

    (5)法鱼:是一种盐腌渍的鲫鱼。

    (6)鬣(liè):鱼颔旁的小鳍。

    (7)筯(zhù):同“箸”,筷子。

    【译文】

    南朝的宋明帝喜欢吃蜜渍,一顿饭就要吃好几升。就是现在的乌贼肠,怎么能用蜜腌渍了吃呢?隋朝大业年间,吴郡上贡了两千头蜜蟹、四坛蜜蟚蜞。此外,梁代的何胤喜欢吃糖蟹。大概南方人喜欢吃咸的,北方人喜欢吃甜的。鱼蟹加上糖蜜,可以迎合北方的口味。就像现在的北方人,喜欢用麻油煎制食物,不管是什么东西,都用油来煎着吃。庆历年间,翰林学士们在玉堂集会,派人拿来一筐生蛤蜊,让厨师去烹制。过了好久都没端上来,客人们很奇怪,就派人去检查情况,回来说:“煎得已经焦黑了,但是还没有烂熟。”坐客没有不大笑的。我曾经到亲家家里吃饭,有一道油煎腌鱼,鱼鳞、鱼鳍等部位都煎得卷了起来,没有下筷子的地方。主人就拿起来横着咬,最终因为无法咀嚼而作罢。

    漳州界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墨。数十里间,水皆不可饮,饮则病瘴,行人皆载水自随。梅龙图公仪宦州县时(1),沿牒至漳州(2)。素多病,预忧瘴疠为害,至乌脚溪,使数人肩荷之,以物蒙身,恐为毒水所沾。兢惕过甚(3),睢盱矍铄(4),忽坠水中,至于没顶。乃出之,举体黑如昆仑(5),自谓必死。然自此宿病尽除,顿觉康健,无复昔之羸瘵(6)。又不知何也?

    【注释】

    (1)梅龙图公仪:指梅挚(994——1059),字公仪,成都府新繁县(今四川新都)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历官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等,又先后出知数州。《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2)沿牒:因公调动。牒,官员使用驿马的凭证。

    (3)兢(jīng)惕:戒惧,警惕。

    (4)睢盱矍铄(suī xū jué shuò):惊恐地朝天而视。

    (5)昆仑:指昆仑奴,指南洋诸岛来的皮肤黝黑的奴仆,也有部分来自非洲。

    (6)羸瘵(léi zhài):病弱。

    【译文】

    漳州界内有一条水流称为“乌脚溪”,涉水的人脚都是黑的。几十里之间的水都不能饮用,喝了就会患病,路人都自己随身带着水。梅挚担任州县官时,曾经因公路过漳州。他素来体弱多病,来之前就担心会被瘴疠之气侵害,到了乌脚溪,就让几个人用肩扛着他,并且拿东西把自己蒙起来,唯恐被毒水沾染。因为警惕太过,仰着头惊恐地渡河,结果忽然一下子掉到水里,以至于连头顶都被水没过。救上来以后,浑身就像昆仑奴那样黑,自以为必死无疑。不料从此各种旧病都没有了,顿时觉得身体健康,不再像以前那样羸弱了。这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1),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2),稍迁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阳,祠北有望岳亭,新晴气清,则望见大茂。祠中多唐人故碑,殿前一亭,中有李克用题名云(3):“太原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亲领步骑五十万,问罪幽陵(4),回师自飞狐路即归雁门(5)。”今飞狐路在大茂之西,自银冶寨北出倒马关(6),度虏界,却自石门子、令水铺入瓶形、梅回两寨之间(7),至代州(8)。今此路已不通,唯北寨西出承天阁路可至河东(9),然路极峭狭。太平兴国中(10),车驾自太原移幸恒山,乃由土门路(11)。至今有行宫。

    【注释】

    (1)今、山:此二字原合作“岑”,据学津本改。

    (2)石晋:指五代时的后晋(936——946),由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所建,后为契丹所灭。

    (3)李克用(856——908):神武川新城(今陕西应县)人,唐末沙陀族将领。曾镇压黄巢起义,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封晋王。后被其子李存勖追封为后唐太祖。

    (4)问罪幽陵:唐昭宗乾宁元年(894),李克用大举进攻幽州(今北京)。

    (5)飞狐路:在今河北涞源北,蔚县南。雁门:在今山西代县。

    (6)倒马关:在今河北唐县西北。

    (7)瓶形:即今山西平型关。梅回:梅回寨,在平型关西北。

    (8)代州:今山西代县。

    (9)北寨:在今河北行唐附近。承天:承天寨,在今山西娘子关。

    (10)太平兴国:事在太平兴国四年(979)。

    (11)土门:今河北井陉口。

    【译文】

    北岳恒山就是现在所谓的“大茂山”,它一半属于契丹,以大茂山的山脊为分界线。岳神祠以前在山下,后晋之后,稍微南迁了一点,现在那地方称为“神棚”,现在的岳神祠在曲阳,祠的北面有望岳亭,赶上天气初晴空气清新的时候,就可以望见大茂山。岳神祠中有很多唐人的碑刻,大殿前有一座亭子,里面有李克用的题名,说:“太原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亲率步骑五十万,讨伐幽陵,班师回朝时从飞狐路走到归雁门。”现在的飞狐路在大茂山以西,从银冶寨向北出倒马关,经过契丹的地界,再从石门子、令水铺穿过瓶形、梅回两座寨子之间,到达代州。现在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从北寨西出承天阁路可以到河东,然而路途极为陡峭狭窄。太平兴国年间,皇帝的车驾从太原前往恒山,经过土门路,到现在还留有行宫。

    镇阳池苑之盛(1),冠于诸镇,乃王镕时海子园也(2),镕尝馆李正威于此(3)。亭馆尚是旧物,皆甚壮丽。镇人喜大言矜大其池,谓之“潭园”,盖不知昔尝谓之“海子”矣(4)。中山人常好与镇人相雌雄(5),中山城北园中亦有大池,遂谓之“海子”,以压镇之潭园。余熙宁中奉使镇定(6),时薛师政为定帅(7),乃与之同议,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悉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弥漫数里,颇类江乡矣。

    【注释】

    (1)镇阳:指镇州,在今河北正定一带。

    (2)王镕(873——921):五代时人,成德(即宋代镇州)节度使王景崇的儿子,父死,继为成德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封为赵王,不久为部下所杀。《五代史》卷五四有传。

    (3)李正威(?——893):即李匡威,这里是为避宋太祖讳而改为正威,唐末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龙节度使李全忠的儿子,父死,继为卢龙节度使。景福二年(893),率兵救王镕,遂被其弟李匡筹兵变夺位。投靠王镕,后以阴谋劫持王镕被杀。

    (4)海子:北方称湖为海子。

    (5)中山:指定州,今河北定州一带。

    (6)熙宁中:沈括于熙宁七年(1074)八月至次年二月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

    (7)薛师政:即薛向,字师政,北宋大臣。参《人事》卷九注。

    【译文】

    镇阳园林的繁盛居于各镇之首,那里本是王镕时的“海子园”,王镕曾经留李匡威在这里居住。现在的亭台楼馆都还是以前的建筑,非常壮丽。镇阳人喜欢吹嘘这池子,把它称为“潭园”,大概不知道它以前曾经被称为“海子”。中山人经常喜欢和镇阳人一决高下,中山城北的园中也有一片大池,于是将它称为“海子”,以此压倒镇阳的“潭园”。我在熙宁年间曾经奉命察访镇定,当时薛向担任镇定主帅,就和他一起商量,把“海子”扩展出去,直到城西的中山王墓地,把土地全部改成稻田,引新河的水注入其中,清波荡漾数里之间,很像是江南水乡的感觉。

    杂志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