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古方言:“云母粗服(1),则著人肝肺不可去”,如枇杷、狗脊毛不可食(2),皆云“射入肝肺”。世俗似此之论甚多,皆谬说也。又言“人有水喉、气喉”者(3),亦谬说也。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4),亦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耳。水与食同咽,岂能就中遂分入二喉(5)?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咽则纳饮食,喉则通气。咽则下入胃脘(6),次入胃,又次入肠(7),又次入大、小肠。喉则下通五脏,出入息。五脏之含气呼吸,正如冶家之鼓鞴(8)。人之饮食药饵,但自咽入肠胃,何尝能至五脏?凡人之肌骨、五脏、肠胃虽各别,其入肠之物,英精之气味,皆能洞达,但滓秽即入二肠。凡人饮食及服药既入肠,为真气所蒸(9),英精之气味,以至金石之精者(10),如细研硫黄、朱砂、乳石之类,凡能飞走融结者(11),皆随真气洞达肌骨,犹如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碍。自余顽石、草木,则但气味洞达耳。及其势尽,则滓秽传入大肠,润湿渗入小肠,此皆败物,不复能变化,惟当退泄耳(12)。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但气味到彼耳,凡质岂能至彼哉?此医不可不知也。

    【注释】

    (1)云母:硅酸盐一类的矿物,可入药,具有止泻、补肾等功效,亦为炼丹的主要物质。

    (2)枇杷(pí pɑ):蔷薇科植物,叶可入药,有润肺、下气、止渴的功效,其果实及叶部有绒毛。狗脊毛: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茎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药用时需去掉根茎上的细毛。

    (3)水喉、气喉:据《苏沈良方》,“水喉”、“气喉”之间另有“食喉”二字。

    (4)《欧希范真五脏图》:宋代一部解剖学图书。欧希范是广西少数民族叛乱首领,后被官府所杀,官方并对尸体进行了解剖,将五脏等器官绘成了图谱,今已亡佚。

    (5)“水与食”二句:《苏沈良方》“中”上多一“口”字,可从。

    (6)胃脘(wǎn):胃的内腔。此句与下句疑似颠倒。

    (7)肠:《苏沈良方》作“广肠”,即直肠。然此处疑误,实际上应该是十二指肠。

    (8)鞴(bèi):古代皮制的鼓风机。

    (9)为真气所蒸:实际上就是被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所代谢。

    (10)金石:指矿物类药物。

    (11)飞走融结:这里指挥发与融化。

    (12)退泄:排泄。

    【译文】

    古代医方上说:“云母如果不经加工就直接服用,会粘附在肝肺上去除不掉”,就像枇杷、狗脊毛不能直接吃一样,说这些东西都会“刺入肝肺”。世上像这样的议论很多,都是荒谬的说法。又有人说“人有水喉、气喉”,这也是错误的说法。世传的《欧希范真五脏图》上面也画有三个喉部,这是当时人检验得不够仔细的缘故。水和食物一起咽下去,怎么可能吃进去就自然分成水喉与食喉两部分呢?人体只有咽和喉二者而已。咽负责吞咽食物,喉负责通气。食物从咽部向下进入胃腔,又进入肠道,又进入大、小肠。喉则向下通到五脏,是气息的出入口。五脏的含气呼吸,就像炼铁家的鼓风机一样。人体服下的饮食药物,只能从咽喉进入到肠胃,怎么能到达五脏呢?人的肌骨、五脏、肠胃虽然各自有别,但是进入肠胃的食物,其中精华的气味,都能通达全身,只有其中的残渣会进入大、小肠。人的饮食以及服下的药物进入肠道以后,就会被人体的真气所蒸发,那些精华的气味,以至于金石药物中的精粹,比如精细研磨的硫黄、朱砂、乳石之类的,凡是能挥发融化的,都可以随着真气而通达全身肌骨,就像天地之气可以贯穿金、石、土、木而毫无阻碍一样。其余的顽石、草木之药,就只有气味能通达全身。等到功能用尽,其残渣就会进入大肠,水分则渗入小肠,这些都是废物,不能再进一步变化了,只能排泄出来。凡是所谓的“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的说法,只是说气味能到达那里,那些物质性的东西怎能到达肝、肾等脏器呢?这些道理,医生不可不知啊。

    余集《灵苑方》,论鸡舌香以为丁香母,盖出陈氏《拾遗》(1)。今细考之,尚未然。按《齐民要术》云(2):“鸡舌香,世以其似丁子(3),故一名丁子香。”即今丁香是也。《日华子》云(4):“鸡舌香,治口气。”所以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又古方五香连翘汤用鸡舌香,《千金》五香连翘汤无鸡舌香,却有丁香,此最为明验。《新补本草》又出丁香一条(5),盖不曾深考也。今世所用鸡舌香,乳香中得之,大如山茱萸(6),剉开(7),中如柿核,略无气味。以治疾,殊极乘谬。

    【注释】

    (1)陈氏《拾遗》:即唐代陈藏器编纂的《本草拾遗》。

    (2)《齐民要术》:北魏时贾思勰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业科学专著。

    (3)丁:同“钉”。

    (4)《日华子》:即《日华子诸家本草》,著者说法不一,书当成于北宋开宝年间,今已亡佚。

    (5)《新补本草》:北宋官方编修的《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今已亡佚,其内容收入《证类本草》。

    (6)山茱萸(zhū yú):山茱萸科,落叶乔木,开黄花,果实可入药,有补肾壮阳之效。

    (7)剉(cuò):同“锉”。《苏沈良方》本作“剖”。

    【译文】

    我编集《灵苑方》时,论定鸡舌香应该是丁香母,这个说法出自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现在详细考证,好像还不完全是这样的。根据《齐民要术》的说法:“鸡舌香这种植物,世人因为它形似钉子,所以又称为丁子香。”就是现在的丁香。《日华子》上说:“鸡舌香可以用来祛除口气。”所以按照三省的惯例,郎官每天要口含鸡舌香,这是希望他们奏事对答的时候能够气息芬芳。这正是所谓的丁香能祛除口气,到现在的医方上还是这样说。此外,古方的五香连翘汤里也用鸡舌香,《千金方》中的五香连翘汤里没有鸡舌香,但是有丁香,这也是最明显的证据。《新补本草》这本书在鸡舌香之外又单列了丁香一条,这是没有深入考证的缘故。现在世上所用的鸡舌香是从乳香中得到的,大小就像山茱萸一样,剖开来,中间就像柿核,没什么气味,用这种东西来治病是极其错误的。

    旧说有“药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之说(1)。其意以谓药虽众,主病者专在一物,其他则节级相为用,大略相统制,如此为宜,不必尽然也。所谓君者,主此一方者,固无定物也。《药性论》乃以众药之和厚者定以为君(2),其次为臣、为佐,有毒者多为使,此谬说也。设若欲攻坚积(3),如巴豆辈(4),岂得不为君哉?

    【注释】

    (1)君:指起主要作用的主药。臣:指起辅助作用的配药。佐:指治疗兼症或抑制主药副作用的药。使:指药引子。

    (2)《药性论》:隋唐间中医甄权所撰,今已亡佚。

    (3)坚积:指顽固的积食症。

    (4)巴豆:大戟科常绿乔木,其籽有毒,主要作为泻药使用。

    【译文】

    旧说中有“药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的说法。大意是说药虽然有很多,但是主治病症的专在一种药上,其他的药则是按一定次序发挥作用,大体上相互统属、制约,这样是最恰当的,但也不必尽然。所谓的“君药”,指在治疗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药,本来就没有一定之限。而《药性论》中却把各种药物中药性平和淳厚的那些定为“君药”,其他的依次定为“臣药”、“佐药”,具有毒性的药则大多定为“使药”,这是错误的认识。假设想要用药物治疗顽固的积食症,那么像巴豆这样的药,难道不应该作为“君药”吗?

    金罂子止遗泄(1),取其温且涩也。世之用金罂者,待其红熟时,取汁熬膏用之,大误也。红则味甘,熬膏则全断涩味,都失本性。今当取半黄时采,干,捣末用之。

    【注释】

    (1)金罂子:即金樱子,常绿灌木,蔷薇科蔷薇属,结黄红色果实。遗泄:指遗精、泄泻等症状。

    【译文】

    金罂子可以治疗遗精、泄泻,这是取它温且涩的药性。世人用金罂都是等它的果实红熟时,榨取汁液熬成膏方使用,这是非常错误的。果实红熟就会味甘,熬成膏方就完全没了涩味,都失去了药的本性。应当在果实半黄时采摘,晒干后捣成末服用。

    汤、散、丸(1),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2),唯近世人为之。大体欲达五脏四肢者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3),久而后散者莫如丸。又无毒者宜汤,小毒者宜散,大毒者须用丸。又欲速者用汤,稍缓者用散,甚缓者用丸。此其大概也。近世用汤者全少,应汤皆用煮散。大率汤剂气势完壮,力与丸、散倍蓰(4)。煮散者一啜不过三五钱极矣(5),比功较力,岂敌汤势?然汤既力大,则不宜有失消息(6)。用之全在良工,难可定论拘也。

    【注释】

    (1)汤、散、丸:中药的三种剂型,把药煮成汁称为汤剂,研磨成粉末称为散剂,把研磨的粉末制成丸称为丸剂。

    (2)煮散:先把药物研磨成粗制的粉末,再加水煮汤服用。

    (3)膈:隔膜,及胸腔、腹腔交界处的横膈膜。

    (4)倍蓰(xǐ):数倍。蓰,五倍。

    (5)一啜(chuò):一服药。

    (6)消息:指剂量的多少。

    【译文】

    中医上有汤剂、散剂、丸剂,治疗各种病有其适宜的用法。古方中用汤剂的最多,用丸剂、散剂的情况很少。煮散这种方法,古方中是不用的,只在近代以来世人才开始使用。大体上说,想要让药力通达五脏、四肢的话最好用汤剂,想要让药力留在膈膜、肠胃中的话最好用散剂,希望药力持久、最后才发散的话最好用丸剂。此外,无毒性的药适宜用汤剂,有微弱毒性的药适宜用散剂,毒性比较强的药必须用丸剂。又次,想要药效快的建议用汤剂,稍缓一点的用散剂,更缓的用丸剂。这些是用药的大概方法。近代以来,世人很少用汤剂,应该用汤剂的时候都用煮散方。大致上说,汤剂气势完整而壮实,药力是丸剂、散剂的几倍。煮散的话,每服不过三五钱就到头了,其药效和功力哪里比得上汤剂的力量呢?然而汤剂既然药力大,就不应在剂量上有任何差错。其实药剂用起来全靠好大夫,很难有某种定论。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辩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1),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2)。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3),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4),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过而采(5),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6)。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7),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8),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9),自有早晚,此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10),凌冬不凋,并、汾乔木(11),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12),朔漠则桃李夏荣(13),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14);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注释】

    (1)宿根: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在茎叶枯萎后可继续生存,隔年再发芽,称为宿根。

    (2)津泽:植物的精华、养分。

    (3)芦菔(fú):即萝卜。地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可入药,鲜地黄可清热生津,生地黄可养阴凉血,熟地黄可生精补肾。

    (4)紫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紫色,开白花。然而紫草并不属于没有宿根的植物。

    (5)过:《苏沈良方》前多一“花”字,可从。

    (6)愆(qiān)伏:指气候失常。

    (7)筀(guì):一种竹子,一说为桂竹。

    (8)三四月:原作“四月”,据《苏沈良方》补。

    (9)畦(qí):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10)岭、峤:泛指今湘赣、两广交界地区。

    (11)并: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汾:汾州,今山西汾阳一带。

    (12)诸越:泛指今两广地区。

    (13)朔漠:泛指北方草原。

    (14)粪溉:施肥灌溉。

    【译文】

    按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进行,这是很不合适的。只是因为二月时草已经发芽,八月时苗还未枯,所以采药的人容易辨识而已,但对药来说却不是好时候。大致上说,用根入药的话,如果有宿根,就必须在没有茎叶的时候采集,这时植物的精华都集中在根部。想要验证的话,只要拿芦菔、地黄这些植物观察一下,在没有苗的时候采摘,其根部充实饱满;长了苗以后再采,就会空虚轻浮。那些没有宿根的植物,就要等苗长成以后,而还没有开花的时候采摘,这样根部已经充分生长又还没到衰败的时候。就像紫草,没开花的时候采,根部就颜色鲜泽;如果花期过了再采,根部就颜色枯暗,这就是明证。用叶入药的植物,要在叶子刚刚长成的时候采;用芽入药的植物,按过去的时间采即可;用花入药的植物,要在花刚刚绽开时采;用果实入药的植物,要在果实刚刚长成的时候采。都不能限定在固定的时间,这是因为地气有早晚,天时也会有气候失常。比如在平原地区三月开花的植物,在深山中就要四月才开花。白居易的《游大林寺》诗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常理,因为地势的高低不同。比如筀竹笋,有的二月萌生,有的三、四月萌生,有的到五月才萌生,称为“晚筀”;稻子有七月成熟的,有八九月成熟的,有十月才成熟的,称为“晚稻”。一种植物种在同一垄畦里,也有早有晚,这是物性的不同。岭、峤一带的小草,经冬而不凋谢,并、汾一带的乔木,将近秋天时就已经落叶;南越一带的桃李冬天结果,朔漠一带的桃李夏天开花,这是地气的不同。同一亩的庄稼,水肥充足的就先发芽;同一丘的禾苗,后种的就晚结实,这是人力的不同。有这么多差别,怎么可以全都限定在固定的时间呢?

    《本草注》:“橘皮味苦,柚皮味甘。”此误也。柚皮极苦,不可向口,皮甘者乃橙耳。

    【译文】

    《本草注》上说:“橘皮味道苦,柚皮味道甜”,这是错误的。柚皮味道极苦,无法入口,皮有甜味的是橙子。

    按《月令》:“冬至麋角解(1),夏至鹿角解”,阴阳相反如此。今人用麋、鹿茸作一种(2),殆疏也。又有刺麋、鹿血以代茸,云“茸亦血耳”,此大误也。窃详古人之意,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长,其次筋难长,最后骨难长。故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坚。唯麋角自生至坚,无两月之久,大者乃重二十余斤,其坚如石,计一昼夜须生数两。凡骨之顿成生长,神速无甚于此,虽草木至易生者,亦无能及之。此骨之至强者,所以能补骨血、坚阳道、强精髓也(3),岂可与凡血为比哉?麋茸利补阳,鹿茸利补阴。凡用茸,无乐大嫩,世谓之“茄子茸”,但珍其难得耳,其实少力,坚者又太老。唯长数寸,破之肌如朽木,茸端如玛瑙、红玉者最善(4)。又北方戎狄中有麋、麖、麈(5),驼鹿极大而色苍(6),麂黄而无斑(7),亦鹿之类。角大而有文,莹莹如玉,其茸亦可用(8)。

    【注释】

    (1)解:脱落。

    (2)鹿茸:雄鹿未骨化的带茸毛的幼角,可入药,有补肾壮阳、生精益血之效。

    (3)坚阳道:指增强男性的性功能。

    (4)玛瑙、红玉:都是红色的珍贵矿物。

    (5)麋(mí)、麖(jīng)、麈(zhǔ):都是鹿类动物,体型较大。

    (6)驼鹿:体型最大的鹿,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地区。

    (7)麂(jǐ):一种善于跳跃的鹿。

    (8)“角大而有文”三句:原为小字注,按其文意,实非注释之文,据弘治本改。

    【译文】

    根据《月令》的记载:“冬至时麋角脱落,夏至时鹿角脱落”,其阴阳差异如此相反。今人把麋茸、鹿茸当作一种东西,这就疏于考察了。又有人刺麋、鹿的血来代替鹿茸,说“茸也是血”,这是完全错误的。我私下考究古人的意思,凡是含血的动物,肉比较容易生长,其次是筋,筋就比较难长,最后是骨,骨最难长。所以人类从胚胎开始到长大成人,需要二十年时间,骨髓才能足够坚实。只有麋角从开始生长到坚实,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大的重达二十多斤,坚硬如石,算起来一昼夜就要长几两重。大凡那些骨质生长迅速的生物,没有比这更神速的,即使是草木那样最容易生长的生物,也比不过它。这就是骨性最强的东西,所以能用来补养骨血、壮实阳性、增强精髓,哪里是那些普通的骨血能比的呢?麋茸利于补阳,鹿茸利于补阴。凡是用茸,不是越嫩越好,世人所谓的“茄子茸”,只是因为珍稀难得而已,其实药力不大,而过于坚硬的茸又太老。只有那些几寸长的茸,剖开来质地像朽木,茸端像玛瑙、红玉的茸是最好的。此外,北方戎狄地区有麋、麖、麈,驼鹿体型极大而毛色苍灰,麂的毛色黄而没有斑纹,也是鹿的一种。角大而有花纹,光洁莹莹如玉,它的茸也能用。

    枸杞(1),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2),甘美异于他处者。《千金翼》云:“甘州者为真,叶厚大者是。”大体出河西诸郡(3),其次江池间埂上者(4)。实圆如樱桃,全少核,暴干如饼,极膏润有味(5)。

    【注释】

    (1)枸杞:茄科枸杞属落叶小灌木,茎有短刺,果实称枸杞子,可入药,有补肝肾、强筋骨、明目之效。这里提到的是宁夏枸杞,与其他地区品种不同。

    (2)厚朴:木兰科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有温中、下气、燥湿之效。

    (3)河西诸郡:指酒泉、张掖、武威、敦煌等郡。

    (4)埂:《苏沈良方》上多一“圩(wéi)”字,是堤坝之意。

    (5)膏润:肥厚滋润。

    【译文】

    枸杞,生长在陕西极靠近边境的地方,高一丈多,大的能作柱子,叶子长几寸,没有刺,根皮就像厚朴一样,比其他地方的都要甘美。《千金翼》上说:“甘州产的才是真枸杞,叶片厚大的那种就是。”大体上产于河西地区的最好,稍次一点的是产于江河湖泊边的田埂上的。果实像樱桃一样圆,基本没有核,把它晒干了就像饼一样,特别肥厚滋润而有滋味。

    “淡竹”对“苦竹”为文。除苦竹外,悉谓之“淡竹”,不应别有一品谓之淡竹。后人不晓,于《本草》内别疏淡竹为一物。今南人食笋有苦笋、淡笋两色,淡笋即淡竹也。

    【译文】

    “淡竹”是相对“苦竹”而言的。除了苦竹以外,都可以称为“淡竹”,不应另有一个品种称为淡竹了。后人不了解,在《本草》之中另外分列出一种淡竹。现在南方人吃的笋有苦笋和淡笋两种,所谓淡笋就是淡竹。

    东方、南方所用细辛皆杜衡也(1),又谓之“马蹄香”,黄白,拳局而脆(2),干则作团,非细辛也。细辛出华山,极细而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3),其辛更甚于椒。故《本草》云:“细辛,水渍令直。”是以杜衡伪为之也。襄、汉间又有一种细辛(4),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5),亦非细辛也。

    【注释】

    (1)细辛: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呈心形,开暗紫色花。根可入药,用于治疗头痛、牙痛等。杜衡:亦马兜铃科细辛属,与细辛类似。

    (2)拳局:卷曲。

    (3)习习:形容咀嚼细辛时辛辣的感觉。椒:花椒。

    (4)襄:今湖北襄樊。汉:汉水。

    (5)鬼督邮:据李时珍《本草纲目》应该是独摇草的讹名。又据陶弘景说,徐长卿草亦称鬼督邮。

    【译文】

    东方、南方所用的细辛都是杜衡,又称为“马蹄香”,颜色是黄白色的,卷曲而脆,晒干了就成团状,这其实不是细辛。细辛出产自华山,极细而且直,开深紫色花,味道极其辛辣,嚼起来像花椒一样,比花椒更辣。所以《本草》里说:“细辛,用水浸渍可以使它伸直。”是用杜衡冒充的。襄阳、汉水一带又有一种细辛,极细而且直,颜色是黄白色的,其实是鬼督邮,也不是细辛。

    《本草注》引《尔雅》云:“蘦(1),大苦。”注:“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2)此乃黄药也(3),其味极苦,谓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4),四五角作一本生(5),熟则角坼(6)。子如小匾豆,极坚,齿啮不破。

    【注释】

    (1)蘦(líng):通“苓”,一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古人一般解释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