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般解释为甘草,沈括则以为不然。

    (2)“甘草”五句:甘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羽状,开紫色花,果实呈狭长椭圆形。根状茎可入药,有缓中补虚、泻火解毒之效。青黄,“黄”字原脱,据郭璞《尔雅注》补。今人或认为郭璞所谓的甘草不是特指这种植物,而是泛指味甘之草。

    (3)黄药:即黄独,薯蓣科多年生蔓草植物,叶呈掌形。其块状茎可入药,称黄药子,可用于解毒凉血。

    (4)相思:亦称“红豆”,豆科木质藤本植物,叶长椭圆形,果实亦为长椭圆形。角:这里指荚状的果实。

    (5)四五角:三字原缺,据《苏沈良方》补。

    (6)坼(chè):裂开。

    【译文】

    《本草注》引《尔雅》称:“蘦,大苦。”郭璞注说:“就是甘草,蔓延而生,叶像荷,青黄色,茎是红色的。”这其实是黄药,味道非常苦,所以说它“大苦”,不是甘草。甘草的枝叶都像槐树一样,高有五六尺,只是叶端稍微尖细并且粗糙,好像长有白毛,果实呈荚状,就像相思豆一样,四五个果实长在一枝上,成熟了果实就会裂开。结的籽就像小扁豆,非常坚硬,用牙都咬不破。

    胡麻直是今油麻(1),更无他说,余已于《灵苑方》论之。其角有六棱者、有八棱者。中国之麻,今谓之大麻是也(2),有实为苴麻,无实为枲麻(3),又曰牡麻。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种(4),亦谓之麻,故以“胡麻”别之,谓汉麻为“大麻”也。

    【注释】

    (1)油麻:即芝麻。

    (2)大麻:又称火麻,大麻科大麻属,雌雄异株,开花结实的雌株称为“苴(jū)”,开花而不能结实的雄株称为“枲(xǐ)”,其纤维可用来织布。

    (3)麻:字原缺,据《苏沈良方》补。

    (4)张骞(前163——前114):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属陕西)人。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以此封博望侯。张骞引进芝麻的说法始自南北朝的陶弘景,今人多不信,据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可知,中原地区早有芝麻种子。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一带的古国。

    【译文】

    胡麻就是现在的油麻,再没有别的说法了,我已经在《灵苑方》中讨论过这个问题。它的荚果有六棱的、有八棱的。中原地区的麻,就是现在所说的大麻,开花结实的雌株称为苴麻,开花而不能结实的雄株称为枲麻,又称为牡麻。张骞最初从大宛国得到的油麻品种也叫做麻,所以用“胡麻”来区别,把汉族地区产的麻称为“大麻”。

    赤箭(1),即今之天麻也。后人既误出天麻一条,遂指赤箭别为一物。既无此物,不得已又取天麻苗为之,滋为不然。《本草》明称“采根阴干”(2),安得以苗为之?草药上品,除五芝之外(3),赤箭为第一,此神仙补理、养生上药。世人惑于天麻之说,遂止用之治风(4),良可惜哉。以谓其茎如箭(5),既言赤箭,疑当用茎,此尤不然。至如鸢尾、牛膝之类,皆谓茎叶有所似,用则用根耳,何足疑哉?

    【注释】

    (1)赤箭:兰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茎高数尺,开黄白色花,地下有块茎,上茎入药称赤箭,块茎入药称天麻。

    (2)《本草》:这里指陶弘景的《本草经集》。

    (3)五芝: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灵芝,带有五行的印记。

    (4)风:指中风、疬风等症。

    (5)以谓:《苏沈良方》“以谓”前多“或”字,可从。

    【译文】

    赤箭就是现在的天麻,后人先是误分出天麻一条,于是又把赤箭当成了另一种东西。既然本来没有这种东西,不得已又把天麻苗说成是赤箭,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本草》很明白地说“采根阴干”,怎么能用苗来充当呢?草药中的上品,除了五种灵芝以外,就数赤箭为第一了,这是神仙用来调理、养生的上等药材。世人因为困惑于天麻的说法,所以就只用来治疗中风等症,实在是很可惜。有人认为它的茎部像箭,既然说是赤箭,就怀疑应该用茎来入药,这种说法更是不对的。就像鸢尾、牛膝之类的药,其名称都是和茎、叶有所相似的,但是入药时用的却是根,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地菘即天名精也(1)。世人既不识天名精,又妄认地菘为火蔹(2),《本草》又出鹤虱一条,都成纷乱。今按,地菘即天名精,盖其叶似菘(3),又似名精(4),名精即蔓精也。故有二名,鹤虱即其实也。世间有单服火蔹法,乃是服地菘耳,不当用火蔹。火蔹,《本草》名稀蔹,即是猪膏苗。后人不识,亦重复出之。

    【注释】

    (1)地菘(sōng):即天名精,又称“天蔓菁”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花,结黑褐色果实,其根、叶、果实均可入药。根入药称土牛膝,果实入药称鹤虱,可治疗虫蛇咬伤。

    (2)火蔹(liǎn):菊科豨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开黄白色花,果实与天名精果实相似。

    (3)菘:即大白菜。

    (4)名精:《苏沈良方》作“蔓菁”,即芜菁,十字花科,类似于萝卜的球状根。

    【译文】

    地菘就是天名精。世人既然不认识天名精,又错误地把地菘当成是火蔹,于是《唐本草》中又列出鹤虱一条,全都搅乱了。现在据我考证,地菘就是天名精,大概因为它的叶子像菘,又像名精,名精就是蔓精。所以有两个名字,鹤虱是它的果实。世间有单独服用火蔹的方法,其实是服用地菘,不能说是服用火蔹。火蔹在《唐本草》中叫做“稀蔹”,就是猪膏苗。后人不认识,也重复设立了不同条目。

    南烛草木(1),记传、《本草》所说多端,今少有识者。为其作青精饭(2),色黑,乃误用乌桕为之(3),全非也。此木类也,又似草类,故谓之“南烛草木”(4),今人谓之“南天烛”者是也。南人多植于庭槛之间(5),茎如朔藋(6),有节,高三四尺,庐山有盈丈者,叶微似楝而小(7),至秋则实赤如丹。南方至多。

    【注释】

    (1)南烛草木:亦名南烛、南天烛,杜鹃花科常绿灌木,开白花,果实为球形,黑紫色,味甜,可食用。其根、叶、果实皆可入药,有强筋健骨之效。

    (2)青精饭:道家的一种健身食品,据《本草纲目》引陶弘景的《登真隐诀》,就是一种用南烛的茎叶浸出的水泡米后蒸熟的饭。

    (3)乌桕(jiù):大戟科落叶乔木,开黄色花,果实为球形,其籽可用于榨油。

    (4)谓:原作“为”,据诸明刻本改。烛:字原缺,从《苏沈良方》补。

    (5)庭槛:即庭院。其实种在庭院里的不是南天烛,而是南天竹,属小蘖科常绿灌木,茎高一米,开白色小花,果实为球形,成熟后为红色或白色。

    (6)朔藋(shuò diào):即蒴藋,灌木状草本植物,叶呈长椭圆形,开白花,果实球状。可入药,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之效。

    (7)楝(liàn):楝科落叶乔木,叶呈椭圆状卵形,开淡紫色花,果实为球形或长圆形。可入药,用于驱虫等。

    【译文】

    南烛草木,在记传、《本草》中有各种不同说法,现在很少有人认识了。因为用它做出来的青精饭是黑色的,就误用乌桕来充当,完全不是这样的。它属于木类,又类似于草类,所以称为“南烛草木”,就是现在人说的“南天烛”。南方人大多种在庭院里,茎部像蒴藋,有节,高三四尺,庐山上有高一丈多的,叶子像楝而有点小,到秋天的时候,它的果实红得像丹砂一样。南方有很多。

    太阴玄精(1),生解州盐泽大卤中(2),沟渠土内得之。大者如杏叶,小者如鱼鳞,悉皆六角(3),端正如龟甲。其裙小堕(4),其前则下剡(5),其后则上剡,正如穿山甲,相掩之处,全是龟甲,更无异也。色绿而莹彻,叩之则直理而折(6),莹明如鉴,折处亦六角,如柳叶。火烧过则悉解折,薄如柳叶,片片相离,白如霜雪,平洁可爱。此乃禀积阴之气凝结,故皆六角。今天下所用玄精,乃绛州山中所出绛石耳(7),非玄精也。楚州盐城古盐仓下土中(8),又有一物,六棱,如马牙硝(9),清莹如水晶,润泽可爱,彼方亦名太阴玄精,然喜暴润(10),如盐碱之类(11)。唯解州所出者为正。

    【注释】

    (1)太阴玄精:又称阴精石、玄精石等,即石膏晶体。

    (2)解州:今山西运城西南一带。

    (3)六角:原作“尖角”,据《苏沈良方》改,下文作“六角”。

    (4)裙(lán):指龟甲边缘的肉质部分。

    (5)剡(yǎn):尖锐,锐利。这里形容倾斜。

    (6)直理而折:顺着纹理裂开。

    (7)绛州:今山西新绛。

    (8)楚州:今江苏淮安一带。

    (9)马牙硝:即芒硝(硫酸钠晶体,Na2SO4·10H2O)。

    (10)暴润:指晶体吸水潮解。

    (11)盐碱:一说这里指不纯净的氯化镁晶体(MgC12·6H2O)。

    【译文】

    太阴玄精,产生于解州盐泽的卤水中,可以在沟渠的土壤里找到。大的像杏叶那么大,小的像鱼鳞那么大,都是六角形的,像龟甲一样端正。晶石的边缘部分微微低下,前端斜面向下倾斜,后部斜面向上倾斜,就像穿山甲那样,重叠相掩的地方全是龟甲,没什么不同。晶石的颜色是绿的,而且晶莹剔透,敲上去会顺着纹理裂开,晶莹明澈,像镜子一样,断裂的部分也是六角形,如同柳叶。用火烧过就会全部散裂开来,薄的像柳叶一样,片片分离,白如霜雪,平整洁净,十分可爱。这是禀受了积久的阴气而凝结形成的,所以都是六角形。现在天下所使用的玄精石,大都是来自绛州山中出产的绛石,不是玄精石。楚州盐城古盐仓下面的土壤中,又有另一种晶石,呈六棱状,和马牙硝相似,清澈透明,就像水晶一样润泽可爱,那里的人们也称其为“太阴玄精”,但是那种晶体容易潮解,就像盐碱之类的东西。只有解州产出的才是正宗的玄精石。

    稷乃今之穄也(1)。齐、晋之人谓即、积皆曰“祭”,乃其土音,无他义也。《本草注》云(2):“又名穈子(3)。”穈子乃黍属。《大雅》:“维秬维秠,维穈维芑。”(4)秬、秠、穈、芑皆黍属,以色别,丹黍谓之“穈”,音门。今河西人用糜字而音穈(5)。

    【注释】

    (1)穄(jì):即稷的别称,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粮食。

    (2)《本草注》:这里指唐代编修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3)穈(mén):一种谷物,随着植物的生长,其叶逐渐由红变青。

    (4)“维秬(jù)”二句:出自《诗经·大雅·生民》篇。秬,黑黍。秠(pī),一壳二米的黑黍。穈(mén),赤苗。芑(qǐ),白苗。它们都是不同种类的谷物。

    (5)糜:爱庐本一作“”。

    【译文】

    稷就是现在的“穄”。齐、晋一带的人把“即”、“积”都说成是“祭”,这是当地的方言,没有什么别的意义。《本草注》说:“又叫穈子。”穈子属于黍类作物。《诗经·大雅》里说:“维秬维秠,维穈维芑。”秬、秠、穈、芑都属于黍类作物,可以根据颜色相区别,红色的黍称为“穈”,音门。现在河西人用“糜”的字形而读作“穈”的音。

    苦躭即《本草》酸浆也(1)。新集《本草》又重出苦躭一条(2)。河西番界中,酸浆有盈丈者。

    【注释】

    (1)躭:音dān。酸浆: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白花,果实为红色浆果,可入药,有清热化痰之效。

    (2)新集《本草》:指嘉祐年间苏颂编修的《本草图经》。

    【译文】

    苦躭就是《本草》中的酸浆。新集《本草》中又重复单列了一条苦躭。河西的西夏境内,有的酸浆可高达一丈多。

    今之苏合香(1),如坚木,赤色,又有苏合油,如胶(2),今多用此为苏合香。按刘梦得《传信方》用苏合香云(3):“皮薄,子如金色,按之即少,放之即起,良久不定如虫动。气烈者佳也(4)。”如此则全非今所用者,更当精考之。

    【注释】

    (1)苏合香:金缕梅科落叶乔木,产自广西。其树脂即“苏合香”,可入药,有通窍、理气之效。

    (2)(lí)胶:一说类似于现在的麦芽糖,一说为粘胶。

    (3)《传信方》:唐代刘禹锡所撰医方,今已亡佚。现存刘禹锡文集中存有《传信方述》一篇。

    (4)气烈:“气”字原缺,据《苏沈良方》补。

    【译文】

    现在的苏合香,就像坚硬的木头,是红色的,又有苏合油,就像胶,现在多把这种东西当作苏合香。根据刘禹锡《传信方》对苏合香的描述说:“皮薄,颜色像黄金,用手按上去就变小,把手松开就会弹起,长时间摇摆不定,就像虫子蠕动一样。气味浓烈的最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完全不是现在所用的苏合香,应当进一步仔细考证。

    薰陆即乳香也。本名薰陆,以其滴下如ru头者,谓之“ru头香”;镕塌在地上者,谓之“塌香”。如腊茶之有滴乳、白乳之品(1),岂可各是一物?

    【注释】

    (1)腊茶:建州所产的一种茶,有滴乳、白乳、石乳等不同品种。

    【译文】

    薰陆就是乳香。它本名叫薰陆,将其滴下来像ru头的称为“ru头香”,融化后摊在地上的称为“塌香”。就像腊茶有滴乳、白乳的不同品种,怎么能说它们分别是不同的东西呢?

    山豆根味极苦(1),《本草》言味甘者(2),大误也。

    【注释】

    (1)山豆根:豆科植物,可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

    (2)《本草》:这里指北宋开宝年间官修的《开宝新详定本草》和《开宝重定本草》。

    【译文】

    山豆根味道非常苦,《本草》里说它味甘,完全是错误的。

    蒿之类至多。如青蒿一类(1),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别也。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2),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株,迥然青色,土人谓之香蒿,茎叶与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绿,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桧之色(3)。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独青,气稍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此为胜。

    【注释】

    (1)青蒿(hāo):菊科草本植物,可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现代科学通过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

    (2)绥:绥德军,治所在今陕西绥德。银:银州,治所在今陕西榆林之南。

    (3)桧(guì):柏科常绿乔木,常用来做建筑材料。

    【译文】

    蒿的种类很多。比如青蒿一类,就有两个品种:有黄色的,有青色的。《本草》上称为“青蒿”,也可能还有别的品种。陕西的绥德、银州一带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常有一两株青色的,与其他蒿完全不同,当地人称为“香蒿”,它的茎叶与一般的蒿都不一样,但是一般的蒿是绿色的,而这种蒿是青翠色的,就像松桧的颜色。到了深秋,其他的蒿都发黄了,唯独这种蒿还是青色的,气味稍微有点芬芳。恐怕古人所用的蒿,以这种为好。

    按,文蛤即吴人所食花蛤也,魁蛤即车螯也(1)。海蛤今不识其生时,但海岸泥沙中得之,大者如棋子,细者如油麻粒。黄、白或赤相杂,盖非一类。乃诸蛤之房(2),为海水砻砺光莹(3),都非旧质。蛤之属其类至多,房之坚久莹洁者,皆可用,不适指一物,故通谓之“海蛤”耳。

    【注释】

    (1)车螯(áo):蛤的一种,又名昌娥,和文蛤很相似。

    (2)房:指贝壳。

    (3)砻砺(lóng lì):指被海水冲刷、磨砺。

    【译文】

    据考证,文蛤就是江南人吃的花蛤,魁蛤就是车螯。我们现在不了解这些海蛤的生活情况,只是在海岸的泥沙中找到它们,大的就像棋子一样,小的就像油麻粒一样。黄色、白色或是红色相夹杂,应该不是同一种类。各种蛤类的壳,被海水冲刷、磨砺得非常光莹,已经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蛤的种类很多,那些贝壳坚硬、持久光莹的都可以食用,不专指一种,所以通称为“海蛤”。

    今方家所用漏芦乃飞廉也(1)。飞廉一名漏芦,苗似箬叶(2),根如牛蒡、绵头者是也(3),采时用根。今闽中所用漏芦,茎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采时用苗。《本草》自有条,正谓之“漏芦”。

    【注释】

    (1)漏芦:即漏卢,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上有细密的白毛,开淡紫色花,根可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

    (2)箬(ruò)叶: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叶单生,呈椭圆形。根状茎可入药,有活血散瘀、补虚止咳之效。《苏沈良方》作“苦芺(ǎo)”,或为另一药用植物。

    (3)牛蒡(bàng):菊科二年生大型草木,开紫红色花,结实如葡萄,壳似栗而有刺,籽可入药,有散风热、宣肺气、消肿毒之效。绵头:指根部有白色的细毛。

    【译文】

    现在方术家所用的漏芦就是飞廉。飞廉又名漏芦,苗像箬叶一样,根像牛蒡一样,有白色细毛的就是,采摘的时候用它的根部。现在福建一带所用的漏芦,茎像油麻一样,高六七寸,深秋时枯萎得像黑漆一样,采摘的时候用苗的部分。《本草》中自有条目,正称之为“漏芦”。

    《本草》所论赭魁皆未详审(1),今赭魁南中极多(2),肤黑肌赤,似何首乌(3)。切破,其中赤白理如槟榔(4),有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制靴,闽、岭人谓之“余粮”。《本草》“禹余粮”注中所引,乃此物也。

    【注释】

    (1)赭魁(zhě kuí):又名薯莨,多年生宿根性缠绕藤本植物,常攀附在乔木或灌木丛中,叶互生或对生,可入药,有活血、理气、解毒之效。

    (2)南中:这里指四川地区。

    (3)何首乌:蓼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其块状茎可入药,有补肝肾、益精血之效。

    (4)槟榔:槟榔科常绿乔木,果实呈长椭圆形,橙红色,可食用。其籽可入药,有消积杀虫之效。

    【译文】

    《本草》中对赭魁的论述都不够详细精确,现在四川有很多赭魁,外面是黑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就像何首乌一样。把它切破,里面红白色肌理就像槟榔,有红得像赭色一样的汁液,南方人用来给皮革染色制成靴子,福建、五岭一带的人称为“余粮”。《本草》“禹余粮”的注中所引述的就是这种东西。

    石龙芮今有两种(1):水中生者叶光而末圆,陆生者叶毛而末锐。入药用生水者(2)。陆生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系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者是也。

    【注释】

    (1)石龙芮(ruì):毛茛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花,果实为扁圆形,籽可入药,有治风寒、祛邪气之效。

    (2)生水:崇祯本作“水生”,亦可从。

    【译文】

    石龙芮现在有两种:水生的那种叶面光滑而末端浑圆,陆生的那种叶面粗糙而末端尖锐。入药时要用水生的那种。陆生的也称为“天灸”,取少量叶片揉碎后系在胳臂上,一夜间就能灼出大水泡,像是被火烧的一样。

    麻子,海东来者最胜,大如莲实,出屯罗岛(1)。其次上郡、北地所出,大如大豆,亦善。其余皆下材。用时去壳,其法取麻子帛包之,沸汤中浸,候汤冷,乃取悬井中一夜,勿令著水。明日,日中暴干,就新瓦上轻挼(2),其壳悉解。簸扬取肉,粒粒皆完。

    【注释】

    (1)屯罗岛:《苏沈良方》作“柘萝岛”。参《杂志一》卷二十四。

    (2)挼(ruó):揉搓。

    【译文】

    芝麻,要数从东海传来的那种最好,大小像莲子一样,出自屯罗岛。其次是上郡、北地出产的,大小像大豆一样,也不错。其余的都属于下等材质了。食用的时候要去壳,方法是将麻子用布帛包好,在沸水中浸泡,等水冷却后,取出来悬挂在井里过一夜,不要让它沾着水。第二天,在太阳底下晒干,放在新瓦上轻轻揉搓,它的壳就都脱落下来。用簸箕把壳筛掉,取出籽实,粒粒都完好无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