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补笔谈卷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象数

    又一说(1),子、午属庚,此纳甲之法。震初爻纳庚子、庚午也。丑、未属辛,巽初爻纳辛丑、辛未也。寅、申属戊,坎初爻纳戊寅、戊申也。卯、酉属己,离初爻纳己卯、己酉也。辰、戌属丙,艮初爻纳丙辰、丙戌也。巳、亥属丁。兑初爻纳丁巳、丁亥也。一言而得之者(2),宫与土也;假令庚子、庚午,一言便得庚。辛丑、辛未,一言便得辛;戊寅、戊申,一言便得戊;己卯、己酉,一言便得己,故皆属土,余皆仿此。三言而得之者,徵与火也;假令戊子、戊午,皆三言而得庚;己丑、己未,皆三言而得辛;丙寅、丙申,皆三言而得戊;丁卯、丁酉,皆三言而得己,故皆属火。五言而得之者,羽与水也;假令丙子、丙午,皆五言而得庚;丁丑、丁未,皆五言而得辛;甲寅、甲申,皆五言而得戊;乙卯、乙丑,皆五言而得己,故皆属水。七言而得之者,商与金也;假令甲子、甲午,皆七言而得庚;乙丑、乙未,皆七言而得辛;壬申、壬寅,皆七言而得戊;癸丑、癸酉,皆七言而得己,故皆属金。九言而得之者,角与木也。假令壬子、壬午,皆九言而得庚;癸丑、癸未,皆九言而得辛。庚寅、庚申,皆九言而得戊。辛卯、辛酉,皆九言而得己,故皆属木(3)。此出于《抱朴子》(4),云是《河图玉版》之文。然则一何以属土?三何以属火?五何以属水(5)?其说云:“中央总天之气一,南方丹天之气三,北方玄天之气五,西方素天之气七,东方苍天之气九。”皆奇数而无偶数,莫知何义,都不可推考。

    【注释】

    (1)又一说:本条当与《乐律》卷五倒数第八条相连。纳音之说指将天干地支与五音相配之法。

    (2)一言:意义不甚明,从文章看,说的是天干与地支相配的方法,一言为直接对应。下文三言、五言、七言、九言则是下推三位、下推五位、下推七位、下推九位。其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宫、商、角、徵、羽五音亦相配,但原理难以推考。

    (3)属木:原作“属金”,与正文不合,据别本改。

    (4)《抱朴子》:东晋时期葛洪(284——364)所著道家著作,内篇二十篇,外篇五十篇。本段引用出自内篇《仙药》。

    (5)属水:原作“属金”,与上文不合,从王国维之说改。

    【译文】

    关于纳音,还有一种说法,子、午属庚,这是纳甲的方法。震的初爻纳庚子、庚午。丑、未属辛,巽的初爻纳辛丑、辛未。寅、申属戊,坎的初爻纳戊寅、戊申。卯、酉属己,离的初爻纳己卯、己酉。辰、戌属丙,艮的初爻纳丙辰、丙戌。巳、亥属丁。兑的初爻纳丁巳、丁亥。当位直接对应而得到的关系,是宫和土;例如庚子、庚午,当位直接对应就得到庚;辛丑、辛未,当位直接对应就得到辛。戊寅、戊申,当位直接对应就得到戊;己卯、己酉,当位直接对应就得到己,所以它们都属于土,其他的都照此推算。下推三位对应得到的关系,是徵和火;例如戊子、戊午,都是下推三位对应而得到庚;己丑、己未,都是下推三位对应而得到辛;丙寅、丙申,都是下推三位对应而得到戊;丁卯、丁酉,都是下推三位对应而得到己。所以都属于火。下推五位对应得到的关系,是羽和水;假令丙子、丙午,都是下推五位对应而得到庚;丁丑、丁未,都是下推五位对应而得到辛;甲寅、甲申,都是下推五位对应而得到戊;乙卯、乙丑,都是下推五位对应而得到己,所以都属于水。下推七位对应得到的关系,是商和金;例如甲子、甲午,都是下推七位对应而得到庚;乙丑、乙未,都是下推七位对应而得到辛;壬申、壬寅,都是下推七位对应而得到戊;癸丑、癸酉,都是下推七位对应而得到己,所以都属于金。下推九位对应得到的关系,是角和木。例如壬子、壬午,都是下推九位对应而得到庚;癸丑、癸未,都是下推九位对应而得到辛;庚寅、庚申,都是下推九位对应而得到戊;辛卯、辛酉,都是下推九位对应而得到己,所以都属于木。这些说法出自《抱朴子》,据说是《河图玉版》上的文字。然而一为什么属于土?三为什么属于火?五为什么属于水?它的说法是:“中央总天之气一,南方丹天之气三,北方玄天之气五,西方素天之气七,东方苍天之气九。”这些都是奇数而没有偶数,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都无法推考。

    世俗十月遇壬日,北人谓之“入易”,吴人谓之“倒布”。壬日气候如本月,癸日差温类九月(1),甲日类八月,如此倒布之,直至辛日如十一月(2)。遇春秋时节即温,夏即暑,冬即寒。辛日以后,自如时令。此不出阴阳书,然每岁候之,亦时有准,莫知何谓。

    【注释】

    (1)差:稍微。

    (2)辛日如十一月:胡道静等指出,按照前面壬日如十月、癸日如九月的排序,到辛日当如正月,故疑原文有误。

    【译文】

    按照民间习俗,十月份遇到壬日,北方人称为“入易”,江浙人称为“倒布”。壬日的气候与本月一样,癸日稍微温暖一点,气候像是九月,甲日像是八月,像这样逆着往前排,直到辛日就像十一月一样。对应的月份是春秋时节的话就比较温暖,对应的月份是夏季就会暑热,对应的月份是冬季就会寒冷。辛日以后,又和当时正常的气候相一致。这种说法在阴阳学的书上没有,但是每年验证,也时常会很准,不知道为什么。

    卢肇论海潮(1),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予常考其行节(2),每至月正临子午(3),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

    【注释】

    (1)卢肇(818——882):字子发,江西宜春人。会昌三年(843)状元,历任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刺史。本段引文出自其《海潮赋》序。

    (2)常:通“尝”,曾经。

    (3)月正临子午:月亮正好在子午圈上。子午圈是指通过地球某点包括地球自转轴在内的平面(子午面)与天球的交线。由于地球自转,月亮每天两次通过子午圈,在天顶半圈上称月正午,在天底半圈上称月正子。由于月亮每天东移13°,它与太阳每天通过子午圈的时间就不一致,所以海潮的高潮每天会延后约50分钟。

    【译文】

    卢肇论潮汐现象,认为“潮汐是日出和日落的激荡造成的”,这种说法极其没有道理。如果是因为日出和日落,那么每天潮汐应该是在固定时间出现的,怎么会又有早有晚呢?我曾经考虑潮汐的运行规律,每次月亮运行到子午圈上,潮汐就会产生,这样检验一点都没有差错。这种方法是在海上观测而得到的潮生时间。如果离开海上较远,就必须按照当地的地理位置来增加时刻。如果月亮运行到月正午时产生的是潮,那么运行到月正子时产生的就是汐;如果月亮运行到月正子时产生的是潮,那么运行到月正午时产生的就是汐。

    历法见于经者,唯《尧典》言“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置闰之法,自尧时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置闰之法,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如岁差之类,方出于近世,此固无古今之嫌也。凡日一出没谓之一日,月一盈亏谓之一月。以日月纪天,虽定名,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1),复与日会,岁十二会而尚有余日(2)。积三十二月(3),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不在本月(4),名实相乖,加一月谓之“闰”。闰生于不得已,犹构舍之用磹楔也(5)。自此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而已。但记月之盈亏,都不系岁事之舒惨(6)。今乃专以朔定十二月,而气反不得主本月之政。时已谓之春矣,而犹行肃杀之政(7),则朔在气前者是也,徒谓之乙岁之春,而实甲岁之冬也;时尚谓之冬也,而已行发生之令,则朔在气后者是也,徒谓之甲岁之冬,乃实乙岁之春也。是空名之正、二、三、四反为实,而生杀之实反为寓,而又生闰月之赘疣(8),此殆古人未之思也。

    【注释】

    (1)二十九日有奇:月亮的运行周期是29.5306日。

    (2)尚有余日:十二个朔望月共计354.3672日,与一个回归年365.25日相比,相差10.8828日。

    (3)积三十二月:积累三十二个朔望月,就与回归年相差接近一个朔望月了(29.02日)。

    (4)中气:二十四节气中,双数位的称中气,单数位的称节气。

    (5)磹楔(diàn xiē):合指楔子,古代建筑时用于填补木料中间的空隙。磹,石楔。

    (6)舒惨:指岁时的阴阳变化。

    (7)肃杀:指冬季的萧条景象。

    (8)赘疣(zhuì yóu):多余无用的东西。

    【译文】

    儒家经典中讨论历法的,只有《尚书·尧典》说“用闰月调整四时节气,成一年的时令”。设置闰月的方法,从尧的时候就开始了,太古以前,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设置闰月的方法,是上古圣王传下来的,固然不应当议论,但是也有古人没做到而留给后人的事情,比如岁差之类的,就是近代才提出的,这本来就没有古今的顾忌。太阳的一次升起、落下称为一日,月亮的一次满月、弦月称为一月。用日月来记录天时,虽然是确定的名称,但是月亮的运行,要二十九日多一点才和太阳再度相会,每年十二次相会还有多余的日子。累积到三十二个月,就又多了一次相会,节气与朔望逐渐错位,以致中气不在本来的月份,名实不副,这就需要加一月称为“闰”。闰月的产生是出于不得已,就像造房子要用楔子一样。从此节气、朔望相矛盾,年岁错乱,四时离开原位,计算也繁琐复杂。其实积累月而成为四时,积累四时而成为年岁,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的节律,都由节气主导。如果只是记录月亮的盈亏,就和岁时的阴阳变化没什么关系。现在专以月朔来规定十二月,而节气反而不能主导当月的阴阳了。有时已经说是春季,但是节气还停留在万物萧条的冬季,这就是朔望走在了节气前面,名义上说到了第二年春季,其实还是第一年的冬季;有时还说是冬季,但是节气已经开始到了万物生长的春季,这就是朔望走在了节气后面,名义上说还是第一年的冬季,其实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季了。这样一来,空占其名的正月、二月、三月、四月反而成了实际,而阴阳变化的实际却反而变成了依附,并且又生出了闰月这么个赘疣,这恐怕是古人没想到的。

    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1),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如此,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凌夺。日、月、五星,亦自从之,不须改旧法。唯月之盈亏,事虽有系之者,如海、胎育之类,不预岁时寒暑之节,寓之历间可也。借以元祐元年为法,当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如此历日,岂不简易端平,上符天运,无补缀之劳?予先验天百刻有余、有不足,人已疑其说。又谓十二次斗建当随岁差迁徙,人愈骇之。今此历论,尤当取怪怒攻骂,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2)。

    【注释】

    (1)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原作“大尽三十日”,与下文“一大一小”之说不合,胡道静据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六引文补,今从之。大尽、小尽,即大月、小月。

    (2)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气象局统计农业气候使用的《萧伯纳农历》,用的就是类似原理的历法。

    【译文】

    现在我的办法是,不如用十二气来作为一年,不要再用十二月了。直接以立春那天作为孟春的第一天,惊蛰作为仲春的第一天,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这样每年都整齐完整,永远没有闰余之月了。十二月常常是一大月、一小月相间,纵使有两个小月连在一起,一年之中也不过就一次。像这样安排,那么四时的节气都是正常的,阴阳节气的变化也不相干扰。日、月、五星,也都能与此相随,不需要改变旧的历法。只有月亮的盈亏,虽然有些事和它的运行有关系,比如海水的潮汐、动物的胎育之类的,但是这与岁时寒暑的节气没有关系,把它再附加到上面的历法之间就行了。用元祐元年的历法作一个例子,孟春应当是小月,一日为壬寅,三日为望,十九日为朔;仲春是大月,一日为壬申,三日为望,十八日为朔。这样计算历法,难道不是简易而整齐,在上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还免去了修补的麻烦吗?我之前曾经验证说每天的一百刻有余、有不足,人们已经怀疑我的说法。又说十二月的斗建应当随着岁差而迁徙,人们更加惊骇。现在我这么讨论历法问题,肯定更会引起一些人的大惊小怪、攻击谩骂,但是以后一定会有人采用我的学说。

    《黄帝素问》有五运、六气。所谓五运者,甲、己为土运,乙、庚为金运,丙、辛为水运,丁、壬为木运,戊、癸为火运。如甲、己所以为土,戊、癸所以为火,多不知其因。予按,《素问·五运大论》黄帝问五运之所始于岐伯,引《太始天元册文》曰:“始于戊、己之分。”“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1),则天地之门户也。”王砅注引《遁甲》(2):“六戊为天门,六己为地户。”天门在戌、亥之间,奎、壁之分;地户在辰、巳之间,角、轸之分。凡阴阳皆始于辰,上篇所论十二月谓之十二辰,十二支亦谓之十二辰,十二时亦谓之十二辰,日、月、星谓之三辰,五行之时谓之五辰(3)。五运起于角、轸者,亦始于辰也。甲、己之岁,戊己黅天之气经于角、轸(4),故为土运。角属辰,轸属己。甲、己之岁,得戊辰、己巳。干皆土,故为土运。下皆同此。乙、庚之岁,庚辛素天之气经于角、轸,故为金运,庚辰、辛巳也。丙、辛之岁,壬癸玄天之气经于角、轸,故为水运,壬辰、癸巳也。丁、壬之岁,甲乙苍天之气经于角、轸,故为木运,甲辰、乙巳也。戊、癸之岁,丙丁丹天之气经于角、轸,故为火运,丙辰、丁巳也。《素问》曰:“始于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凡运临角、轸,则气在奎、壁以应之。气与运常同天地之门户。故曰:“土位之下,风气承之。”甲、己之岁,戊己土临角、轸,则甲乙木在奎、壁。奎属戌,壁属亥。甲、己之岁,得甲戌、乙亥。下皆同此。曰“金位之下,火气承之”者,乙、庚之岁,庚辛金临角、轸,则丙丁火在奎、壁。曰“水位之下,土气承之”者,丙、辛之岁,壬癸水临角、轸,则戊己土在奎、壁。曰“风位之下,金气承之”者,丁、壬之岁,甲乙木临角、轸,则庚辛金在奎、壁。曰“相火之下,水气承之”者,戊、癸之岁,丙丁火临角、轸,则壬癸水在奎、壁。古今言《素问》者,皆莫能喻,故具论如此。

    【注释】

    (1)奎、壁、角、轸:星宿名。下文所说的“天地之门户”,指阴阳变化生于此星宿。

    (2)王砅(lì):号召玄子,唐代人。曾注释过《黄帝内经》。

    (3)“上篇所论”五句:崇祯本原缺,所谓“上篇”指的是“五辰”之说。

    (4)黅(jīn)天之气:及下文“素天之气”等,都是所谓五运在天之气,其命名又与五行色彩有关。黅,黄色。

    【译文】

    《黄帝素问》中有五运、六气的说法。所说的五运,是说甲、己为土运,乙、庚为金运,丙、辛为水运,丁、壬为木运,戊、癸为火运。至于说为什么甲、己为土运,戊、癸为火运,人们大多不知道其原因。据我考证,《素问·五运大论》中黄帝问岐伯“五运”的起源,岐伯引《太始天元册文》说:“始于戊、己之分。”“所谓的戊、己之分,是说奎宿、壁宿、角宿、轸宿是天地的门户,阴阳变化生于此。”王砅的注引《遁甲》说:“六戊是天门,六己是地户。”天门在戌、亥之间,相当于奎宿、壁宿的分界;地户在辰、巳之间,相当于角宿、轸宿的分界。凡是阴阳都始于“辰”,上篇所论的十二月称为“十二辰”,十二支也称为“十二辰”,十二时也称为“十二辰”,日、月、星称为“三辰”,五行的时节称为“五辰”。五运起始于角宿、轸宿,也始于“辰”。遇到甲、己的年岁,戊己黅天之气经过角宿、轸宿,所以是土运。角宿属于辰,轸宿属于己。遇到甲、己的年岁,就对应戊辰、己巳。此时天干都属于土,所以是土运。下面的推演都与此相同。遇到乙、庚的年岁,庚辛素天之气经过角宿、轸宿,所以是金运,即庚辰、辛巳。遇到丙、辛的年岁,壬癸玄天之气经过角宿、轸宿,所以是水运,即壬辰、癸巳。遇到丁、壬的年岁,甲乙苍天之气经过角宿、轸宿,所以是木运,即甲辰、乙巳。遇到戊、癸的年岁,丙丁丹天之气经过角宿、轸宿,所以是火运,即丙辰、丁巳。《素问》说:“起始于奎宿、壁宿、角宿、轸宿,这就是天地之间的门户。”凡是“运”走到角宿、轸宿、那么“气”就在奎宿、壁宿,二者相互呼应。“气”和“运”经常同时处在天地的门户上。所以说:“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遇到甲、己的年岁,戊己土走到角宿、轸宿,这时甲乙木就在奎宿、壁宿。奎宿属于戌,壁宿属于亥。遇到甲、己的年岁,就对应甲戌、乙亥。下面的推演都与此相同。说“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就是遇到乙、庚的年岁,庚辛金走到角宿、轸宿,那么丙丁火就在奎宿、壁宿。说“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就是遇到丙、辛的年岁,壬癸水走到角宿、轸宿,那么戊己土就在奎宿、壁宿。说“风位之下,金气承之”,就是遇到丁、壬的年岁,甲乙木走到角宿、轸宿,那么庚辛金就在奎宿、壁宿。说“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就是遇到戊、癸的年岁,丙丁火走到角宿、轸宿,那么壬癸水就在奎宿、壁宿。古往今来讨论《素问》的人,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详细地总结在这里。

    世之言阴阳者,以十干寄于十二支(1),各有五行相从。唯戊己则常与丙丁同行,五行家则以戊寄于巳,己寄于午;六壬家亦以戊寄于巳,而以己寄于未。唯《素问》以奎、壁为戊分,轸、角为己分。奎、壁在亥、戌之间,谓之戊分,则戊当在戌也。轸、角在辰、巳之间,谓之己分,则己当在辰也。《遁甲》以六戊为天门,天门在戌、亥之间,则戊亦当在戌;六己为地户,地户在辰、巳之间,则己亦当在辰。辰、戌皆土位,故戊、己寄焉。二说正相合。按字书:戌,从戊、从一,则戊寄于戌,盖有从来。辰文从厂、音汉。从(2),音身。《左传》:“亥有二首六身。”亦用此字。从乙、音隐。从己,则己寄于辰,与《素问》《遁甲》相符矣。五行土常与水相随。戊,阳土也(3)。一,水之生数也,水乃金之子,水寄于西方金之末者,生水也,而旺土包之,此戌之理如是。己,阴土也。六,水之成数也,水乃木之母,水寄于东方木之末者,老水也,而衰土相与隐于厂下者,水土之墓也。厂,山岩之可居者;乙,隐也。

    【注释】

    (1)寄:依附。

    (2):《说文》以辰为形声字,厂为声符,形符从二、从乙、从匕。近人认为辰应该是“蜃”的本字,当为象形字,一说为“振”的本字,则当为会意字。

    (3)阳土:古人将十天干与五行相配,则一行两干,一阴一阳。阳土亦即下文旺土,阴土亦即下文衰土。

    【译文】

    世上讨论阴阳的人,把十干依附于十二支,各有五行与之相从。唯独戊己经常与丙丁在一起,五行家则把戊依附于巳,把己依附于午;六壬家也把戊依附于巳,而把己依附于未。只有《素问》把奎宿、壁宿作为戊分,把轸宿、角宿作为己分。奎宿、壁宿在亥、戌之间,称为戊分,那么戊应当在戌。轸宿、角宿在辰、巳之间,称为己分,那么己应当在辰。《遁甲》中把六戊作为天门,天门在戌、亥之间,那戊也应当在戌;把六己作为地户,地户在辰、巳之间,那么己也应当在辰。辰、戌都在土位,所以戊、己依附在它们之上。两种说法正好相吻合。根据字书:戌字从戊、从一,那么戊依附于戌,大概是有来历的。辰字从厂、音汉。从,音身。《左传》中有:“亥有二首六身。”也用这个字。字从乙、音隐。从己,那么己依附于辰,就和《素问》《遁甲》的说法相符了。五行中,土经常与水相随。戊是阳土,一是水的生数,水是金所生,水依附于西方金末位的是生水,而外面有旺土包裹,这就是戌的道理。己是阴土,六是水的成数,水能生出木,水依附于东方木末位的是老水,而衰土和它一起隐蔽在厂的下面,是水土的墓地。厂就是山岩之间可以居住的地方,乙就是隐的意思。

    律有实积之数,有长短之数,有周径之数,有清浊之数。所谓实积之数者(1),黄钟管长九寸(2),围九分(3),以黍实其中,其积九九八十一,此实积之数也;林钟长八寸(4),围九分,八九七十二(《前汉书》称八八六十四,误也。解具下文),余律准此。所谓长短之数者,黄钟九寸,三分损一(5),下生林钟,长六寸;林钟三分益一,上生太蔟,长八寸,此长短之数也,余律准此。所谓周径之数者,黄钟长九寸,围九分;(古人言“黄钟围九分”,举盈数耳(6)。细率之,当周九分七分之三。)林钟长六寸,亦围九分;(十二律皆围九分。《前汉志》言“林钟围六分”者,误也。予于《乐论》辨之甚详。《史记》称“林钟五寸十分四”,此则六分九五十四,足以验《前汉》误也。)余律准此。所谓清浊之数者(7),黄钟长九寸为正声,一尺八寸为黄钟浊宫,四寸五分为黄钟清宫;(倍而长为浊宫,倍而短为清宫。)余律准此。

    【注释】

    (1)实积:原作“积实”,据学津本等改。

    (2)管:指用来定律的标准乐管。

    (3)围:原作“径”,若“径九分”则与容积为八十一之数不合,且下文明说“黄钟长九寸,围九分”,据此而改。下面“林钟”句之“径”亦据此改作“围”。分:原作“寸”,据汇秘笈本改,其下皆作“分”。

    (4)林钟:《汉书·律历志》作“太蔟”,似可从。

    (5)三分损一:即九寸黄钟管,三分后去一分,得六寸的林钟管,称为“下生”。林钟管三分益一是将其三分后加一分,得八寸的太蔟管,称为“上生”,交替使用“下生”与“上生”就可以计算各个律管的长度。

    (6)盈数:整数。

    (7)清浊:清指清宫,比正声高八度,浊指浊宫,比正声低八度。清宫、正声、浊宫的管径相同,因而清宫管长是正声管长的一半,正声管长又是浊宫管长的一半。

    【译文】

    十二律有实积之数、长短之数、周径之数、清浊之数。所谓的“实积之数”,比如黄钟管长九寸,围长九分,用黍填满其中,容积为九九八十一,这就是“实积之数”;太蔟管长八寸,围长九分,容积为八九七十二,(《汉书》称八八六十四,这是错的。解释详见下文。)其余的律管依此类推。所谓的“长短之数”,比如黄钟管长九寸,通过三分损一的算法,下生林钟,长六寸;林钟管通过三分益一算法,上生太蔟,长八寸,这就是“长短之数”,其余的律管依此类推。所谓的“周径之数”,比如黄钟管长九寸,围长九分;(古人说“黄钟管围长九分”,这说的只是整数位。仔细计算的话,应该是九又七分之三分。)林钟管长六寸,也是围长九分;(十二律都是围长九分。《汉书·律历志》说“林钟管围长六分”是错的。我在《乐论》中已经考辨得很详细了。《史记》称“林钟管五又十分之四寸”,这样算起来,实积为六九五十四,足以验证《汉书》的错误。)其余的律管依此类推。所谓的“清浊之数”,比如黄钟管长九寸,是标准音声,那么一尺八寸就是黄钟浊宫的管长,四寸五分就是黄钟清宫的管长;(加倍延长就是浊宫管,加倍缩短就是清宫管。)其余的律管依此类推。

    八卦有过揲之数,有归余之数,有阴阳老少之数,有河图之数。所谓过揲之数者,亦谓之八卦之策:乾九揲而得之,揲必以四,四九三十六;坤六揲而得之,揲必以四,四六二十四。此乾、坤之策,过揲之数也,余卦准此。前卷叙之已详(1)。所谓归余之数者:乾一爻三少,初变之初五,再变、三变之初各四,并卦为十四爻,三合四十二,此乾卦归余之数也。坤一爻三多(2),初变之初九,再变、三变各八,并卦为二十六爻(3),三合之七十八(4),此坤卦归余之数也,余卦准此。阴阳老少之数:乾九揲而得之,故曰老阳之数九;坤六揲而得之,故曰老阴之数六。震、艮、坎皆七揲而得之,故曰少阳之数七;巽、离、兑皆八揲而得之,故曰少阴之数八。所谓河图之数者(5):河图北方一,南方九,东方三,西方七,东北八,西北六,东南四,西南二,中央五。乾得南、中、北(6),故其数十有五;坤得西、南、东北、西北(7),故其数三十;震得东南、西南、东、西、北,故其数十有七;巽得南、中、东北、西北,故其数二十有八;坎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故其数二十有五;离得东、西、南、北,故其数二十;艮得南、东、西、东北、西北,故其数三十有三;兑得东南、西南、中、北,故其数十有二。具图如后(图缺)。

    【注释】

    (1)前卷:指《象数》卷七中倒数第六条。归余、阴阳老少、策等均为占卜概念,均可参该篇注。

    (2)多:原作“少”。本书《象数》卷作“三多,坤也”,据改。

    (3)二十六:“六”字原缺,据汇秘笈本补。

    (4)三:下原多一“爻”字,据汇秘笈本删。

    (5)河图:由黑点、白点组成的图形阵,古代用来占卜。宋人对《河图》《洛书》的称谓不一,从下面行文看,沈括把今人认为的《洛书》视为《河图》,如图所示(右为沈括认为的《河图》):

    (6)南、中、北:胡道静等据乾卦方位,改作“东、东南、西南、中、北”,可从。

    (7)坤得西:“西”上原多一“东”字,据胡道静等之说改。

    【译文】

    八卦有过揲之数、归余之数、阴阳老少之数、河图之数。所谓的“过揲之数”,也称为八卦的策数:乾卦经过九次揲数而得出,每揲必须是四根蓍草,所以四九三十六;坤卦经过六次揲数而得出,每揲必须是四根蓍草,所以四六二十四。这是乾卦、坤卦的策数,就是“过揲之数”,其余的卦数依此类推。前卷叙述得已经很详细了。所谓的“归余之数”:乾卦每一爻的三变都是少,第一变归余是五,再变、三变的归余各是四,加上卦本身是十四爻,三项合起来是四十二,这是乾卦的“归余之数”。坤卦每一爻的三变都是多,第一变的归余是九,再变、三变的归余各是八,加上卦本身二十六爻,三项合起来是七十八,这是坤卦的“归余之数”,其余的卦数依此类推。所谓的“阴阳老少之数”:乾卦经九次揲数而得出,所以说老阳之数是九;坤卦经六次揲数而得出,所以说老阴之数是六。震卦、艮卦、坎卦都是经七次揲数而得出,所以说少阳之数是七;巽卦、离卦、兑卦都是经八次揲数而得出,所以说少阴之数是八。所谓的“河图之数”:河图的北方是一,南方是九,东方是三,西方是七,东北是八,西北是六,东南是四,西南是二,中央是五。乾卦得东、东南、西南、中、北,所以其数目是十五;坤卦得西、南、东北、西北,所以其数目是三十;震卦得东南、西南、东、西、北,所以其数目是十七;巽卦得南、中、东北、西北,所以其数目是二十八;坎卦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所以其数目是二十五;离卦得东、西、南、北,所以其数目是二十;艮卦得南、东、西、东北、西北,所以其数目是三十三;兑卦得东南、西南、中、北,所以其数目是十二。详细的图见后(图缺)。

    揲蓍之法,凡一爻含四卦,凡一阳爻,乾为老阳,两多一少,非震即坎,非坎即艮。少在前,震也;少在中,坎也;少在后,艮也。三揲之中,含此四卦,方能成一爻。阴爻亦如此,三爻坤为老阴,两少一多,非巽即离,非离即兑。多在前,则巽也;多在中,离也;多在后,兑也。积三爻为内卦(1),凡含十二卦。一爻含四卦,三爻共十二卦也。所以含十二卦,自相重为六卦爻,凡得六十四卦。重卦之法:以下爻四卦乘中爻四卦,得十六卦;又以上爻四卦乘之,得六十四卦。外卦三爻,亦六十四卦。以内外六十四卦复自相乘,为四千九十六卦,方成《易》之卦。此之卦法也(2)。揲蓍凡十有八变,成《易》之一卦。一卦之中,含四千九十六卦在其间,细算之乃见。凡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此变卦法,《周易》是也。六十四卦之为四千九十六卦,此之卦法也。如乾之坤、之屯、之蒙,尽六十四卦。每卦皆如此,共得四千九十六卦。今焦贡《易林》中所载是也(3)。四千九十六卦方得能却成一卦,终始相生,以首生尾,以尾生首,积至微之数,以成至大;积至大之数,却为至微;循环无端,莫知首尾。故《罔象成名图》曰(4):“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一卦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之为四千九十六卦,四千九十六卦却变为一卦。循环相生,莫知其端。大小一也,积小以为大,积大复为小,岂非一乎?往来一也,首穷而成尾,尾穷而反成首,岂非一乎?故至诚可以前知,始末无异故也。以夜为往者,以昼为来;以昼为往者,以夜为来。来往常相代,而吾所以知之者,一也。故藏往知来,不足怪也。圣人独得之于心,而不可言喻,故设象以示人。象安能藏往知来(5),成变化而行鬼神?学者当观象以求圣人所以自然得者,宛然可见,然后可以藏往知来,成变化而行鬼神矣。《易》之象皆如是,非独此数也。知言象为糟粕,然后可以求《易》。

    【注释】

    (1)内卦:即下卦,指《易》六爻中的四爻、五爻、上爻。同理,外卦即上卦,指《易》六爻中的初爻、二爻、三爻。

    (2)之卦:亦称“变卦”,由本卦中各爻的揲数得出,揲数为老阴的变为阳爻,揲数为老阳的变为阴爻。

    (3)焦贡:即焦延寿,西汉时梁地(今河南商丘)人,字赣,为小黄令。通《易》学,著有《焦氏易林》。

    (4)《罔象成名图》:唐代道士张果所著道教文献。

    (5)藏往知来:出自《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意为了解过去,预知未来。

    【译文】

    运用揲蓍的方法成卦,一爻包含四种成卦的可能,如果是阳爻的话,归余为三多的是老阳,也就是乾卦,归余为两多一少的,不是震卦就是坎卦,不是坎卦就是艮卦。少在前是震卦,少在中是坎卦,少在后是艮卦。在三变揲数之中,包含这四种卦的可能,才能成为一爻。阴爻也是这样,归余为三少的是老阴,也就是坤卦,归余为两少一多的,不是巽卦就是离卦,不是离卦就是兑卦。多在前就是巽卦,多在中是离卦,多在后是兑卦。积累三爻就可以形成内卦,一共有十二种可能的卦。一爻包含四种可能的卦,三爻一共就是十二种可能的卦。把这十二种内卦自相重叠,得到六爻的卦,一共能有六十四种可能的卦。重卦的方法是:用下爻四种可能的卦乘上中爻四种可能的卦,得到十六种可能的卦;再乘上上爻四种可能的卦,就得到六十四种可能的卦。外卦也由三爻组成,也能形成六十四种可能的卦。把内卦、外卦这六十四卦再互相乘起来,得到四千零九十六卦,这才穷尽了《易》所有可能的变卦。这是之卦的方法。通过揲蓍而成卦,经过一共十八种变卦,得到《易》中的一卦。每一卦中,又包含了四千零九十六种变卦的可能,仔细计算就能明白了。每一卦能变为六十四卦,这是变卦的方法,也就是《周易》的算法。六十四卦又能变为四千零九十六卦,这是之卦的方法。比如乾之坤、乾之屯、乾之蒙,穷尽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这样,一共能得到四千零九十六卦。现在焦延寿的《易林》中记载的就是这种方法。经四千零九十六卦才能了却成为一卦,可谓终始相生,从开头生出结尾,又从结尾生出开头,累积最小的数,最终成为最大的数;累积最大的数,最终却成为最小的数;如此循环往复,不知道开头与结尾。所以《罔象成名图》说:“它庞大到没有什么能出乎其外,它微小到没有什么能入乎其内,迎上去看不到开头,追上去看不到结尾。”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可变为四千零九十六卦,四千九十六卦却又变为一卦。循环往复,不知开端与结尾。大小是一样的,积累小的变成大的,积累大的又变成小的,这难道不是一样的吗?往来也是一样的,把开头穷尽了就成为结尾,把结尾穷尽了又反而成为开头,这难道不是一样的吗?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可以预知未来,这是因为过去、未来是没有差异的。如果把黑夜视为过去,那么白天就是未来;如果把白天视为过去,那么黑夜就是未来。过去与未来常常可以相互取代,而我之所以能够推知它们,是因为它们本身也是一样的,所以了解过去与预知未来都不足为怪。圣人自己在心中明白这一真理,但又无法言说,所以设计出卦象来启示人们。其实卦象哪里能够了解过去、预知未来呢?又怎么能产生变化、驱动鬼神呢?学者应当通过观察卦象,来体会圣人从自然中领悟的真理,将其内化到自己可以看清楚的程度,然后就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可以产生变化、驱动鬼神了。《易》的象都是如此,不是只有这些数理而已。明白了谈论《易》象其实是在谈论糟粕,然后才能把握《易》的真理。

    官政

    有一朝士,与王沂公有旧(1),欲得齐州(2)。沂公曰:“齐州已差人。”乃与庐州(3)。不就,曰:“齐州地望卑于庐州,但于私便尔耳。相公不使一物失所,改易前命,当亦不难。”公正色曰:“不使一物失所,唯是均平。若夺一与一,此一物不失所,则彼一物必失所。”其人惭沮而退。

    【注释】

    (1)王沂公:即王曾,字孝先,北宋宰相,封沂国公。

    (2)齐州:今山东济南。

    (3)庐州:今安徽合肥。

    【译文】

    有一位朝士和王曾有旧交,他想到齐州担任地方长官。王曾说:“齐州长官已经派给别人了。”于是把庐州分配给他。那人不想赴任,说:“齐州的地位比庐州低,但是对我来说有所便利而已。您办事总是使人各得其所,如果更改一下之前的任命,想必也不是很难。”王曾严肃地对他说:“要使人各得其所,最关键的是平均、公平。如果从一个人那里夺来交给另一个人,这个人合适了,另一个人肯定就不合适了。”那个人惭愧地退下了。

    孙伯纯史馆知海州日(1),发运司议置洛要、板浦、惠泽三盐场,孙以为非便。发运使亲行郡,决欲为之,孙抗论排沮甚坚(2)。百姓遮孙(3),自言置盐场为便。孙晓之曰:“汝愚民,不知远计。官买盐虽有近利,官盐患在不售,不患盐不足,盐多而不售,遗患在三十年后。”至孙罢郡,卒置三场。近岁连、海间,刑狱、盗贼、差徭比旧浸繁,多缘三盐场所置积盐如山,运卖不行,亏失欠负,动辄破人产业,民始患之。朝廷调发军器,有弩椿箭干之类(4),海州素无此物,民甚苦之,请以鳔胶充折(5)。孙谓之曰:“弩椿箭干,共知非海州所产,盖一时所须耳。若以土产物代之,恐汝岁被科无已时也。”其远虑多类此。

    【注释】

    (1)孙伯纯史馆:即孙冕,字伯纯,临江军新淦(今江西樟树镇)人。进士出身,守苏州,后归隐九华山。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一带。

    (2)排沮(jǔ):排斥,抵制。

    (3)遮:拦住。

    (4)弩椿:弩柄。

    (5)鳔(biào)胶:用黄鱼鳔做的胶,黏性很好。

    【译文】

    孙冕任海州知州时,发运司讨论要设置洛要、板浦、惠泽三处盐场,孙冕认为这样对百姓不好。发运使亲自巡行郡县,坚决要设置盐场,孙冕表示抗议并坚决抵制。百姓们拦住孙冕,都说设置盐场有很多好处。孙冕告诉他们说:“你们真是愚蠢啊,不知道长远的规划。向官府买盐,短期内虽然有好处,但官盐的问题在于担心卖不出去,不是怕盐不足,而是怕盐多了卖不掉,这样留下的祸患会在三十年后出现。”等到孙冕离开海州任上,朝廷最终还是在这设置了三处盐场。近年来连州、海州一带的刑狱、盗贼、差徭都比以前多,大多是因为三处盐场的盐堆积如山,因为销售不利,所以导致亏损、拖欠,动不动就使人破产,百姓这才意识到盐场的危害。有一次,朝廷要在海州征调军械,其中有弩椿、箭杆之类的,海州素来没有这些东西,百姓都很苦恼,就请求用鳔胶来充数抵扣。孙冕对他们说:“弩柄、箭杆,这些东西大家都知道不是海州出产的,只是朝廷一时所需而已。如果用海州土产来代替,恐怕你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