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四章 老子与管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自周代官守不修,学术分裂,于是有九流十家之学。十家之中,以道家为最早,而儒家次之。以今所存道家之书论之,老子、管子皆先于孔子之书。老子实为春秋时代一大思想家,故依其时代论次其学。按《汉书·艺文志》,道家先列《管子》,次及《老子》。

    《汉书·艺文志》:“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始《伊尹》《太公》《辛甲》《鬻熊》诸书[1],次《管子》八十六篇,次《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似老子当后于管子。然老子之年岁不可考。

    《史记·老子列传》:“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2]

    而管子之书,不纯为道家言,则道家固当首老子也。

    老子之学,本以自隐无名为务,

    《老子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故其事迹亦不彰,史但称为周守藏室之史,

    《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及为关尹著书之事。

    《老子列传》:“居周久之,见周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庄子》证之,关尹殆与老子学派相同。

    《庄子·天下篇》:“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皆失。”

    其强老子以著书,第以同道相证明,非借著书立说,创一学派或宗教,以要名于世。此讲老子之学者所当先知之义也。

    老子生于陈而仕于周,并非楚人。世之论者,以《史记》有“楚苦县人”一语,遂以老子为楚人。因以其文学思想,为春秋时南方学者之首领,并谓与孔子之在北方者对峙(其说倡于日本人,而梁启超盛称之)。实则苦县故属陈,老子生时,尚未属楚,《史记索隐》《正义》言之甚明。

    《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正义》按《年表》云:“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据此,是《史记》之称楚者,以苦县在汉时属楚,并非谓老子时属楚也。按陈尝再灭于楚,陈哀公三十五年,为楚所灭[3]。后五年,惠公复兴[4]。闵公二十一年,卒灭于楚[5]。即谓此楚字指春秋之楚亦通,但老子与孔子同时,且其年岁甚高,其生时必为陈而非楚也。)

    借令其地属楚,亦在淮水流域,距中夏诸国甚迩,未可以南北判之也。

    老子既自晦其迹,故讲老子之学者,言人人殊,儒家则重其习于礼,

    《小戴记·曾子问》篇记孔子问礼于老聃者,凡三节。

    法家则称其生于术,

    《韩非子·解老篇》:“所谓有国之母,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所以有国之术。”

    方士则目为神仙(《列仙传》《神仙传》等书,称老子之神异甚多),释氏则谓同佛教,

    《后汉书·襄楷传》:“桓帝时,楷上书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辩正论》(唐释慧琳):“《晋世杂录》云:道士王浮每与沙门帛远挠论,王屡屈焉,遂改换《西域传》为《化胡经》,言喜与聃化胡作佛,佛起于此。”[6]

    甚至傅会为耶稣教(严复评老子,前有德国哲学家谓耶和华之号,即起于老子之夷希微,说见黑格尔《哲学历史》),傅会为民主政治(亦见严复评语),傅会为革命家(见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见智见仁,各以其意为说。然即此亦可见老子之学无所不包,此庄子所以谓之为“博大真人”也。

    《庄子·天下篇》:“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老子之学,自有来历,庄子称其出于古之道术,

    《庄子·天下篇》:“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也,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老子之说出于诗,

    《吕氏春秋·行论》:“诗曰:‘将欲毁之,必先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其此之谓乎?”(诗,逸诗也。)

    老子之学,由汤之史事而来,

    《吕氏春秋·制乐》:“汤退卜者曰:‘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不为,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艺文志》称其出于史官。

    《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二义,老子固自言之。

    《老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惟其所谓“古始”者,非常久远,不限于有文字以来之历史,亦不限于羲、农、黄帝以来之有道术者。故常抉摘天地造化之根原,而不为后世制度文物所囿,此老子之学所以推倒一切也。然东方人种积习耕稼,偏于仁柔,往往以弱制强,而操最后之胜算。老子习见其事实,故反复申明此理,而后世之人,因亦不能出其范围。实则老子之思想,由吾国人种性及事实所发生,非其学能造成后来之种性及事实也。

    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7],其原盖出于《易》。惟《易》在孔子未系辞之前,仅示阴阳消息、奇偶对待之象,尚未明示二仪之先之太极。老子从对待之象,推究其发生此对待之故,得恍惚之一元,而反复言之。如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又曰:

    孔德之名,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盖世人不知此物;惟可以恍惚诏之。老子则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