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六章 孔门弟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

    《易经通论》(皮锡瑞):“《史记·儒林传》云:‘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是皆言汉初传经诸人。而申公、辕固、韩婴、伏生、高堂生等,皆不言其所授,盖史公已不能明,惟于《易》之授受独详。盖史公父谈,受《易》于杨何,故能详《易》家授受之人乃至于今,不特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之《易》传数篇无一字存,即施、孟、梁丘,汉立博士,授生徒以千万计,今其书亦无有存者,岂非事理之可怪,而经学之大可惜者乎!后惟虞翻注《易》,自谓五世传孟氏《易》,其注见李鼎祚《集解》稍详,近儒张惠言为之发明。此则孟氏之学,支与流裔,犹有存者,而汉儒《易》学,幸得存什一于千百也。”

    《史记》称:“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初未言其传经,而子夏之传独广,于《易》则有传。《汉志》无子夏《易传》,《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有《周易·卜商传》二卷,今其书亦不传,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引之[7]。于《诗》则有序,

    《诗经正义》:“沈重云:案《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不尽,毛更足成之。”

    毛公之学,相传出于子夏。

    《汉书·艺文志》:“《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经典释文》(陆德明):“徐整曰:子夏授高行子,高行之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训传》,以授赵人小毛公,小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陆玑曰:“子夏授曾申,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赵人孙卿子,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二说未知孰是。

    书之传授不详,而七观之义,见于《尚书大传》,

    《尚书大传》:“子夏读《书》毕,见夫子,夫子问焉。曰:‘子何为于《书》?’子夏对曰:‘《书》之论事也,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星辰之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商所受于夫子,志之于心,不敢忘也。’子曰:‘《尧典》可以观美,《禹贡》可以观事,《咎繇》可以观治,《洪范》可以观度,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戒。通斯七观,《书》之大义举矣。’”

    是伏生之学,亦由子夏所传也。《礼》有《丧服传》,亦子夏作。

    《仪礼疏》(贾公彦):“作传之人,皆云孔子弟子卜商子夏所为;其传内更云传者,是子夏引他旧传,以证己义。”

    《春秋》虽莫赞一辞,而《公》《穀》二传,皆有端绪可考。

    《公羊传疏》(徐彦)引戴宏序曰:“子夏传于公羊高,高传于子平,平传于子地,地传于子敢,敢传于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与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风俗通》(应劭):“穀梁子名赤,子夏弟子。”

    盖今世所传五经,皆出于子夏矣。子夏之于吾国文化之关系亦大哉!

    《后汉书》:“徐防曰:《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8]

    子夏之外,曾子所传亦广。其最著者为《孝经》。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疏引《孝经》说:“孔子曰:《春秋》属商,《孝经》属参。”《孝经》序疏引《钩命决》云:“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孝经》与《春秋》同为孔子所定也。惟《孝经》首章有“仲尼居,曾子侍”之语,宋儒疑非孔子所著,详见《困学纪闻》。

    《曾子》十八篇,《汉志》列儒家,今其书不传。《大戴礼记》有《立事》、《本孝》、《立孝》、《大孝》、《事父母》、《制言》上中下、《曾子疾病》、《天圆》十篇,盖即十八篇中之十篇也。

    《经学历史》(皮锡瑞):十篇之义,“皆极纯正,《天圆篇》尤足见大贤之学无不通云。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据曾子说,谓圆,谓方,谓其道,非谓其形。方圆同积,圆者不能揜方之四角。今地为天所揜,明地在天中。天体浑圆,地体亦浑圆,与地球之说合。”

    《小戴记·曾子问篇》及《檀弓篇》多记曾子问礼、议礼之说,曾子之深于礼,殆过于子夏,而《论语》及《学》《庸》,皆出于曾子之门人。

    《论语辩》《柳宗元)上篇:“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盖乐正子春、子思之徒与为之尔。”

    《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

    《三礼目录》(郑玄):“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

    《阙里述闻》:“伋字子思,从曾子舆学。尝虑当世无可传道之人,乃以其闻于曾子者,著《大学》一书;复以体验有得者,著《中庸》一书,以垂教后世。”

    孔子之学,微此三书,殆无以见其集前圣之大成也。

    孔子之学,兼赅文武,而不以勇力闻。

    《列子·说符篇》:“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以力闻。”

    《淮南子·主术训》:“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弘,勇服于孟贲,足蹑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闻,伎巧不知,专行教道,以成素王。”

    即其弟子,亦多有勇于战陈者。

    《左传》哀公十一年:“齐伐鲁,冉求帅左师,管周父御,樊迟为右。季孙曰:‘须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徒卒……战于郊,齐师自稷曲。师不逾沟。樊迟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请三刻而逾之。’如之,众从之。……冉有用矛干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曰:‘义也。’”《史记·孔子世家》:“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

    吾国兵家多称孙、吴,而吴起实曾子弟子。

    《史记》:“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

    故孔子弟子之学,不尽限于儒家,徒以儒家目孔子弟子,亦未能尽其学也。儒有柔之训,

    《三礼目录》(郑玄):“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而孔子颇尚刚,

    《论语·公冶长》:“子曰:吾未见刚者。”《子路》又曰:“刚、毅、木、讷近仁。”

    《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中庸》且盛言君子之强,

    《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又言化愚柔为明强之法。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盖孔门虽尚《中庸》,以世人多偏于柔儒,故恒思以刚强济之,非若老子专偏于柔弱也。后世儒者,未得孔门真传,徒以乡愿为儒,而儒遂有优柔濡滞之训,此自是汉人见解,非春秋、战国时之儒者也。近人习于非儒之言,诋毁儒家,无所不至,甚至有以曾子之战战兢兢为萎缩气象者,不知人之强毅,正由自反而缩得来,无内省慎独之功,而矫为强毅,是则客气用事,未足以入道也。即《论语》所记曾子之言观之,临大节而不可夺,任重而道远,是何等气象,恶可诋为萎缩?

    《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蚍蜉撼树,是则至可笑者耳。

    * * *

    [1] 朱彝尊《曝书亭集》有《孔子弟子考》,梁氏盖据之而又加详耳。

    [2] 郑玄云齐人,《家语》云鲁人。

    [3] 郑玄云楚人,《家语》云卫人。

    [4] 郑玄云楚人,《家语》云鲁人。

    [5] 墨子弟子可考者不满二十人,《吕氏春秋》称其弟子充满天下,与孔子等,然后所传甚少,可见其学之未能广被也。

    [6] 孔子弟子有孟懿子,则孟氏未必即孟子。

    [7] 据《越缦堂日记》,谓子夏《易传》为汉之邓子夏所作。

    [8] 章句虽依本书,未为创作,然微言大义多赖以传。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