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三章 建筑工艺之进步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春秋、战国以降,建筑之进步,以城为最。周代城郭有定制[1],兴建亦有定时。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

    《春秋》纪鲁城筑,凡二十有三,率以示城筑之时否。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冬十二月,城诸及防,书时也。”文公十二年:“城诸及郓,书时也。”

    然即此亦可见当时各国都邑,初非皆有城郭,绵世历年,陆续营建,而后重要之地,始各有城耳。吴王阖闾筑城,已违周制。

    《吴越春秋》:“阖闾曰:‘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子胥曰:‘有。’阖闾曰:‘寡人委计于子。’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象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西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2]

    战国时筑城,则仅为兵事计,不问城筑之时矣。如《史记·六国表》书“秦城南郑,魏城少梁”,有年而无时。盖仅以其为兵事而城,不计其时否,与《春秋》所书异趣。当时用兵注重攻城,有一举而得城数十者。

    《史记·六国表》:“楚顷襄王元年,秦取我十六城。”“秦昭王十八年,客卿错击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秦庄襄王二年,蒙骜击赵榆次新城狼孟,得三十七城。”

    墨家学者所传备城门诸法,凡敌之以临、冲、钩、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相攻者,胥有以制之,则攻城守城,盖为兵家专科之学矣。

    战国时,内地战事,无关于民族之存亡,其筑城与攻守之法,皆不足称述。惟当时各国备御边患,竞筑长城,则为史策一大事。《说文》曰:“城所以盛民也。”是城之为制,必周匝而无所缺。然至战国时之城,则有二式。一则都邑之城,仍为周匝之式;一则边境之城,变为广长之式。或缺其一面,或空其三面,不必周匝如环。盖其城纯为对外而设,绵亘千里百里,劳费已巨,其不设防之地,可不必城也。列国筑长城之事,详于顾氏《日知录》:

    《日知录》:“春秋之世,田有封洫,故随地可以设关,而阡陌之间,一纵一横,亦非戎车之利也。……至于战国,井田始废,而车变为骑,于是寇钞易而防守难,不得已而有长城之筑。《史记·苏代传》:‘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足以为塞。’《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闵王筑防以为长城。’《续汉志》:‘济北国卢[3]有长城,至东海。’《泰山记》:‘泰山西有长城,缘河经泰山,一千余里至琅邪台入海。’此齐之长城也。《史记·秦本纪》:‘魏筑长城,自郑[4]滨洛以北有上郡。’《苏秦传》:‘说魏襄王曰:西有长城之界。’《竹书纪年》:‘惠成王十二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此魏之长城也。《续汉志》:‘河南郡卷[5]有长城,经阳武到密。’此韩之长城也。《水经注》:‘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泚阳,南北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郡国志》曰:‘叶县有长城,曰方城。’此楚之长城也。若《赵世家》:‘成侯六年,中山筑长城。’又言:‘肃侯十七年,筑长城。’则赵与中山亦有长城矣。以此言之,中国多有长城,不但北边也。其在北边者,《史记·匈奴传》:‘秦宣太后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此秦之长城也。《魏世家》:‘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此魏之长城也。《匈奴传》又言:‘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此赵之长城也。燕将秦开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此燕之长城也。‘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此秦并天下之后所筑之长城也。”

    世徒称始皇筑长城,不知此事之始末,故详录之。大抵七国分立时,燕、赵、魏、秦各筑长城,不相连续,秦既统一,因前人之功,而加广焉。其中之不相属者,则为合之;故能起临洮至辽东,袤延数千里。侈言之,则曰“万里长城”,实则此数千里之城,决非数年之功所可就也[6]。然即曰诸国分筑,经营百数十年之久[7],而吾民能为国家任此重役,成此宏功,亦世界所仅见矣。自秦成长城,而汉族与北方诸族,遂以长城为绝大之界域。

    《汉书·匈奴传》:“孝文帝遗匈奴书曰: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于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制之。”“乌珠留单于曰:孝宣皇帝哀怜,为作约束,自长城以南天子有之,长城以北单于有之。”

    自汉以降,时加修缮。

    《日知录》:“汉武帝元朔二年,遣将军卫青等击匈奴,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魏明元帝泰常八年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五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城上塞围;起上谷,西至河,广袤皆千里。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十月乙未,起长城,自黄栌岭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六年,发民一百八十万,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八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而《斛律羡传》云:‘羡以北卤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距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周宣帝大象元年六月,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隋文帝开皇元年四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五年,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黄河,西至绥州,南至勃出岭,绵历七百里。六年二月丁亥,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七年,发丁男十万余人修长城。大业三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逾榆林,东至紫河。四年七月辛巳,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林谷而东。此又后史所载继筑长城之事也。”

    周代宫室之制,前为中堂,后为房室,与今人居宅迥异。余历考诸书,不知何时以堂后之房室移于堂之两旁,为三间五间之式。惟《礼记·儒行》有“环堵之室”之语。

    《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注:“环堵,面一堵也。”

    疑春秋战国时贫民之居,四面皆有墙,非如定制,虚其前为堂也。环堵之室,有室而无堂,不可以别内外,故于其中隔为三间;以中室为堂,而名两旁为内。至汉时平民之居,多为一堂二内之制。

    《汉书·晁错传》:“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张晏曰:‘二内,二房也。’”

    王氏鸣盛仍以古制释之,疑未当也。

    《十七史商榷》(王鸣盛):“此论徙民,似指庶民居多,而容或有大夫士。盖前为堂,后为室,而室之东旁为一房,此大夫至庶人皆同者。张晏混言二房,非也。”

    古代帝王,以卑宫室为媺,以峻宇雕墙为戒。至春秋诸侯,争为僭侈,楚有章华之台,

    《国语》:“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矣夫!’”

    《新书》(贾谊):“翟王使使至楚,楚王夸使者以章华之台,台甚高,三休乃至。”

    吴为姑苏之台。

    《吴越春秋》:“阖庐治宫室,立射台于安里。华池在平昌南城,宫在长乐。阖闾出入游卧,秋冬治于城中,春夏治于城外。治姑苏之台,旦食山,昼游苏台;射于鸥陂,驰于游台;兴乐石城,走犬长洲。”

    崇高壮丽,非复昔之拘于制度,陈陈相因之式矣。战国之时,诸侯宫室益盛。齐威王有瑶台[8],梁惠王有范台[9],楚襄王有兰台及阳云之台[10],燕昭王有黄金台,

    《水经注》:“易水旁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栋堵咸沦,柱础尚存,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

    而齐宣王为大室,三百户。

    《吕氏春秋·骄恣篇》:“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

    足见其时之宫室,咸以高大相尚矣。七国既一,诸侯宫室之制,悉萃于秦。秦之宫殿,遂极从古未有之大观。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万余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虽为项羽所烧,而慈石之门,至唐犹在。

    《元和郡县志》:“秦慈石门,在咸阳县东南十五里。东南有阁道,即阿房宫之北门也,累慈石为之。著铁甲入者,慈石吸之不得过,羌胡以为神。”

    其建筑之根于学理,经久不毁,亦可推见矣。汉代宫室之壮丽,亦不下于秦,始自萧何,

    《汉书·高帝本纪》:“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求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

    盛于武帝。其规制犹可考见。

    《三辅黄图》:“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东西四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

    《西京杂记》:“未央宫周回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街道周回七十里,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后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后宫。门闼凡九十五。”

    《水经注》:“建章宫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其东凤阙高七丈五尺,中有神明台、井幹楼,咸高五十余丈。北有太液池,池中有渐台,高三十丈。南有璧门三层,高三十余丈,中殿十二间,阶陛咸以玉为之。铸铜凤五丈,饰以黄金。楼屋上椽首,薄以玉璧,因曰璧玉门。”“其长乐宫、咸阳宫之间,有渭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11]

    汉之官吏,皆有赐室。其大者,谓之“大第室”。

    《汉书·高帝纪》:“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12]。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

    而外戚权臣,如王氏、梁氏,其宫室亦仿像帝王之居。

    《汉书·元后传》:“五侯群弟争为奢侈……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王根大治室第,第中起土山,立两市,殿上赤墀青户琐。”

    《后汉书·梁冀传》:“冀乃大起第舍,而寿亦对街为宅,殚极土木,互相夸竞。堂寝皆有阴阳奥室,连房洞户。柱壁雕镂,加以铜漆;窗牖皆有绮疏青琐,图以云气仙灵。台阁周通,更相临望;飞梁石蹬,陵跨水道。金玉珠玑,异方珍怪,充积臧室。远致汗血名马。又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

    新莽之篡,建立宗庙,尤极奇伟。

    《三辅黄图》:“王莽时博征天下工匠,起九庙。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庙半之,为铜薄栌,饰金银雕文,穷极百工之巧。”

    是虽帝王僭窃之侈心,未足为国民之范。然闳工巨制,一一皆出于民力,非其时物力充盛,工巧精进,亦不能遂其侈心也。

    古代建筑,多为战争所毁。秦毁于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西汉毁于长安兵众及赤眉,

    《汉书·王莽传》:“众兵发掘莽妻子父祖冢,烧其棺椁,及九庙、明堂、辟雍,火照城中。”“城中少年……趋讙并和,烧作室门,斧敬法闼……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更始都长安,居长乐宫,府臧完具,独未央宫烧。”“明年,夏,赤眉樊崇等入关,攻更始,遂烧长安宫室市里,长安为虚。城中无人行,宗庙园陵皆发掘。”

    东汉毁于董卓,

    《后汉书·献帝纪》:“董卓焚洛阳宫庙及人家。”《董卓传》注:“《献帝起居注》:旧时宫殿悉坏,仓卒之际,拾摭故瓦材木,工匠无法度之制,所作并无足观也。”

    以惩帝皇贵族之奢荡,固当,然所毁之物力几何!累代建筑,皆天下之名材异产,非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