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隋唐之统一及开拓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为中世史第一次统一之时(中间虽有隋末群雄之乱,不过十年),肃、代以后,遂成藩镇割据之局,唐祚虽仍延至百五十余年,其实不得谓之统一也。然隋、唐统一之时,亦不过一百六十七年,比之汉室则远不逮。此亦可见幅员既广,则破裂易而整理难,非有特殊之才德及适当之法制,而又值群众心理厌乱思治,能以向心力集中于一政府者,未易统治此泱泱大国也。吾国疆域至秦、汉时已极廓大,然三国、两晋以降,未始不继续开拓,如吴平山越,蜀定南蛮,

    《蜀志·诸葛亮传》:“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李恢传》:先主以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住平夷县。(裴松之注:庲降,地名,去蜀二千余里,时未有宁州,号为南中,立此职以总摄之。晋泰始中,始分为宁州。)……恢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氐杨之辟仇池,

    《魏书·氐传》:“汉建安中,有杨腾者,为部落大帅,勇健多计略,始徙居仇池。仇池方百顷,因以为号,四面斗绝,高七里余,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其上有丰水泉,煮土成盐。腾后有名千万者,魏拜为百顷氐王。千万孙名飞龙,渐强盛。……养外甥令狐茂搜为子。晋惠帝元康中,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群氐推以为主。关中人士流移者多依之。”

    鲜卑之开青海,

    《隋书·吐谷浑传》:“吐谷浑本辽西鲜卑徒何涉归子也。……涉归死……吐谷浑与弟若洛廆不协,遂西度陇,止于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白兰山,数千里之地,其后遂以吐谷浑为国氏焉。当魏、周之际,始称可汗,都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其器械衣服,略与中国同。”

    爨氏之居曲靖、龙和,

    《文献通考》:“西爨蛮,自云本安邑人。七世祖晋南宁太守,中国乱,遂王蛮中。宋元帝时,南宁州刺史徐文盛召诣荆州,有爨瓒者据其地,延袤二千余里,土多骏马、犀象、明珠。既死,子震玩分统其众。隋开皇初,遣使朝贡。”

    麹氏之王高昌、焉耆,

    《隋书·高昌传》:“高昌国者,汉车师前王庭也……其地有汉时高昌垒,故以为国号。初蠕蠕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伯周死,子义成立,为从兄首归所杀。首归自立为高昌王,又为高车阿伏至罗所杀。以敦煌人张孟明为主,孟明为国人所杀,更以马儒为王,以巩顾、麹嘉二人为左右长史。儒又通使后魏,请内属。内属人皆恋土,不愿东迁,相与杀儒,立嘉为王。嘉字灵凤,金城榆中人,既立……属焉耆为挹怛所破,众不能自统,请主于嘉。嘉遣其第二子为焉耆王,由是始大,益为国人所服。其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

    或前代所未经营,或昔时未隶疆索者,皆由华人或他族分途竞进,以为后来统一之预备。于是隋若唐袭累世之成劳,集合其地,又加之以恢廓,而造成空前之版图焉。据隋、唐二《志》之言,以较之汉地有过有不及。

    《隋书·地理志》:“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盛,极于此。”《新唐书·地理志》:“太宗元年,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明年,平高昌,又增州二、县六。其后北殄突厥颉利,西平高昌,北逾阴山,西抵大漠,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然高宗时,高丽、百济皆属唐。开元中,始以萨水以南地界新罗,则其东界亦轶于汉矣。

    中国南北之分,以江、河为最大之界限。故欲通南北,必先通江、淮以为之枢。春秋时吴将伐齐,先城邗沟,通江、淮。

    《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春秋大事表》(顾栋高):“春秋列国地形口号:连属江、淮、沂、济波,积成今日转漕河。夫差争长黄池岁,却已功成半又过。”(《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杜注:“通粮道也,今广陵邗江是。”又《哀公十三年》,“会于黄池”。杜注:“在封丘县南,近济水。”《国语》:“夫差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案:邗沟,今日漕河。起于扬州府城东南二里,历邵伯、高邮、宝应诸湖。北至黄浦,接淮安界。其合淮处曰末口,在淮安府北五里。自江达淮,南北共长三百余里。又十三年既沟通江、淮,遂帅舟师,自淮入泗,自泗入沂,复穿鲁、宋之境。连属水道有不通者,凿而通之,以达于封丘之济,即杜氏所云近济水也。盖吴人沟通之路,由今考城过杞县北境,历兰阳而至于封丘。今日漕河由淮而北,连合沂、泗、汶、洸及山东诸泉,以济运都,放其遗法。《漕河沿革考》曰:“漕河之北段,即元人之会通河;其南段,春秋吴子所开之邗沟也。”)

    历秦、汉至南北朝,其道渐湮而迹犹存,故隋世屡开之。

    《隋书·文帝纪》:“开皇七年夏四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胡身之曰:“春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山阳渎通于广陵尚矣。隋特开而深广之,将以伐陈也。”(炀帝开邗沟详下。)

    而通济、永济二渠,江南之河,皆与邗沟衔接。

    《通鉴》:“大业元年,营建东京,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杜佑曰:陈留郡城西有通济渠,炀帝开以通江、淮漕运,兼引汴水,即莨荡渠也。)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于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大业四年,发河北诸军百余万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于是南至余杭,北至涿郡,西至洛阳,胥可以舟航直达。此隋、唐之所以能统一中国之一大主因也。

    《通鉴》:“大业七年,讨高丽,诏总征天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又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于是四远奔赴如流。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供载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发河南、北民夫以供军需。秋,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

    此皆可见南北交通之便。

    汉都长安,旧有运渠与渭并行,东抵潼关。隋时修之,名为广通渠。

    《通鉴》:“陈至德二年(开皇五年),隋主以渭水多沙,深浅不常,漕者苦之。六月,壬子,诏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帅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漕运通利,关内赖之。”

    唐天宝初,韦坚为水陆运使,又开广运潭与通渠。而四方之舟,遂可毕萃于长安城下。

    《旧唐书·韦坚传》:“天宝元年,为水陆转运使。自西汉及隋,有运渠自关门西抵长安,以通山东租赋。奏请于咸阳拥渭水作兴成堰,截灞、浐水,傍渭东注至关西永丰仓下与渭合。于长安城东九里长乐坡下浐水之上,架苑墙。东面有望春楼,楼下穿广运潭,以通舟楫,二年而成。坚预于东京、汴水,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潭侧,其船皆署牌表之。若广陵郡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船,即京口绫衫段;晋陵郡船,即折造官端绫绣;会稽郡船,即铜器、罗、吴绫、绛纱;南海郡船,即玳瑁、真珠、象牙、沉香;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宣城郡船,即空青石、纸笔、黄连;始安郡船,即蕉葛、蚺蛇胆、翡翠。船中皆有米,吴郡即三破糯米、方丈绫。凡数十郡,驾船人皆大笠子、宽袖衫、芒屦,如吴、楚之制。”

    有唐一代财赋,悉仰给于东南。使非累世经营,通达江、淮、河、渭之路,何能使舟航无阻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