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吾国文化,自汉以来,虽迭因兵燹而遭摧毁,然治乱相间,亦时时有人整理而绍述之。即以书籍而论,牛弘所举五厄,自破坏方面言之也;而与此五厄相错者,则自荀勖因《中经》著《新簿》,始分四部,至隋、唐而分析益密。目录之学,远绍刘《略》、班《志》之绪。

    《隋书·经籍志》:“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东晋之初,渐更鸠聚。著作郎李充,以勖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无所变革。其后中朝遗书,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俭又别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梁初,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不预焉。梁有秘书监任昉、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沉静寡欲,笃好坟史,博采宋、齐以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为《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

    计其都数,隋唐最盛。

    《隋书·经籍志》:“中原……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暨于尔朱之乱,散落人间。”“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以后,经籍渐备。……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

    《新唐书·艺文志》:“自汉以来,史官列其名氏篇第,以为六艺、九种、七略;至唐始分为四类,曰经、史、子、集。而藏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初,隋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至武德初,有书八万卷,重复相糅。王世充平,得隋旧书八千余卷,太府卿宋遵贵监运东都,浮舟溯河,西致京师,经砥柱舟覆,尽亡其书。”“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其本有正有副,轴带帙签,皆异色以别之。而安禄山之乱,尺简不藏。元载为宰相,奏以千钱购书一卷。……至文宗时……四库之书复完,分藏于十二库。”

    分写副本,尤极精美。

    《隋书·经籍志》:“平陈所得,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于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

    《新唐书·艺文志》:“贞观中,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继为秘书监,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玄宗命左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与右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褚无量整比。会幸东都,乃就乾元殿东序检校。无量建议:‘御书以宰相宋璟、苏颋同署,如贞观故事。’又借民间异本传录。及还京师,迁书东宫丽正殿,置修书院于著作院。其后大明宫光顺门外,东都明福门外,皆创集贤书院,学士通籍出入。太府月给蜀郡麻纸五千番,季给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岁给河间、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为笔材。”

    《唐六典》:“四库之书,两京各二本,共三万五千九百六十一卷,皆以益州麻纸写。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书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为分别。”

    典校装写,并设专官。

    《唐六典》:“秘书省监一人,从三品,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少监二人,从四品上。”“秘书郎四人,从六品上,掌四部之图籍,分库以藏之,以甲、乙、丙、丁为之部目。”“校书郎八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以正四库之图史。”“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典书八人、楷书手八十人、熟纸装潢匠各十人、笔匠六人。”“弘文馆学士无员数,掌详正图籍。”“书郎二人,掌校理典籍,刊正错缪。典书二人,拓书手三人,笔匠三人,熟纸装潢匠九人。”“集贤殿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知书官八人。”“书直及写御书一百人,拓书手六人,装书直十四人,造笔直四人。”

    所贮副本,并以赐人。

    《唐六典》:“凡四部之书,必立三本,曰正本、副本、贮本,以供进内及赐人。凡敕赐人书,秘书无本,皆别写给之。”[1]

    此帝王之以国力保存文化者也。

    其士大夫之藏书者,自晋以来,多著称于史策。

    《晋书》:“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几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

    《南史》:“张缵好学,兄缅有书万卷余,昼夜披读,殆不辍手。”“沈约聪明过人,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都下无比。”“任昉博学,于书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及卒后,武帝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无者就其家取之。”“王僧孺好坟籍,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家书埒。”

    至唐而藏书者尤多,

    《旧唐书》:“吴兢家聚书颇多,尝自录其卷帙,号《吴氏西斋书目》。”[2]“韦述少聪敏,笃志文学,家有书二千卷。述为儿童时,记览皆遍,人骇异之。述澹于势利,家聚书二万卷,皆自校定铅椠,虽御府不逮也。兼古今朝臣图,历代知名人画,魏、晋以来草隶真迹数百卷,古研、古器、药方、格式、钱谱、玺谱之类,当代名公品题,无不毕备。”“蒋乂代为名儒,而又史官吴兢之外孙,以外舍富坟史。幼便记览不倦,手不释卷,老而弥笃,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家藏书一万五千卷。”“田弘正于府舍起书楼,聚书万余卷。”“李磎聚书至多,手不释卷,时人号曰李书楼。”“韦处厚聚书逾万卷,多手自刊校。”“苏弁聚书至二万卷,皆手自刊校。至今言苏氏书,次于集贤、秘阁焉。”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韩愈):“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题牙签,新若手未触。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

    《寄许孟容书》(柳宗元):“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

    好学者率手自抄录。

    《旧唐书》:“柳仲郢厩无名马,衣不熏香。退公布卷,不舍昼夜。九经、三史一抄,魏晋以来南北史再抄,手抄分门三十卷,号《柳氏自备》。又精释典,《瑜伽》《智度大论》皆再抄,自余佛书,多手记要义。小楷精谨,无一字肆笔。”

    此隋、唐所以能赓续前绪,使文教翼进而不坠者也。

    有唐一代,为文学美术最盛之时,而其他学术亦时有树立。其于经,有《经典释文》《五经正义》等书。而南北之学,以之统一。

    《经学历史》(皮锡瑞):“学术随世运为转移,亦不尽随世运为转移。隋平陈,而天下统一,南北之学,亦归统一,此随世运为转移者也。天下统一,南并于北,而经学统一,北学反并于南,此不随世运为转移者也。”“经学统一之后,有南学,无北学,南学北学,以所学之宗主分之,非以其人之居址分之也。……《隋书·经籍志》于《易》云:‘梁、陈,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齐代,唯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于《书》云:‘梁、陈所讲,有郑、孔二家。齐代唯传郑义。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于《春秋》云:‘《左氏》唯传服义,至隋,杜氏盛行,服义浸微。’是伪孔、王、杜之盛行,郑、服之浸微,皆在隋时。故天下统一之后,经学也统一,而北学从此绝矣。”“唐太宗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颖达既卒,博士马嘉运驳其所定义疏之失。有诏更定,未就。永徽二年,诏诸臣复考证之,就加增损。永徽四年,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自唐至宋,明经取士皆遵此本。”“其所定《五经疏》,《易》主王注,《书》主孔传,《左氏》主杜解。郑注《易》《书》,服注《左氏》,皆置不取。”“其时同修《正义》者,《周易》则马嘉运、赵乾叶,《尚书》则王德韶、李子云,《毛诗》则王德韶、齐威,《春秋》则谷那律、杨士勋,《礼记》则朱子奢、李善信、贾公彦、柳士宣、范义、张权。标题孔颖达一人之名者,以年辈在先,名位独重耳。”(按《周易正义》十六卷,《尚书正义》二十卷,《毛诗正义》四十卷,《礼记正义》七十卷,《春秋正义》三十六卷,是为《五经正义》。此外贾公彦有《周礼疏》五十卷,《仪礼疏》五十卷,杨士勋有《春秋穀梁传疏》十三卷,皆成于唐初。惟徐彦《公羊传疏》二十八卷,不详其时代。)“前乎唐人义疏,经学家所宝贵者,有陆德明《经典释文》[3]。《经典释文》亦是南学,其书创始于陈后主元年,成书在未入隋以前。而《易》主王氏,《书》主伪孔,《左》主杜氏,为唐人义疏之先声。”

    于史有《晋》《梁》《陈》《周》《齐》《隋》诸书,及《南》《北》二史。而五朝之事,得无失坠。

    《旧唐书·艺文志》载:“《晋书》一百三十卷,许敬宗等撰。”“《梁书》五十卷,姚思廉撰。”[4]“《陈书》三十六卷,姚思廉撰。”“《后周书》五十卷,令狐德棻撰。”“《北齐书》五十卷,李百药撰。”“《隋书》八十卷,魏徵等撰。”“《南史》八十卷,李延寿撰。”“《北史》一百卷,李延寿撰。”

    外此,如李鼎祚《周易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等,皆有考证辑录之功。其见于《唐志》而不传者尚多,无俟具论。比而观之,唐之史学盛于经学。如刘子玄著《史通》讥评古今。

    《史通自序》(刘知幾):“三为史臣,再入东观,其所载削,皆与俗浮沉。虽自谓依违苟从,然犹大为史官所嫉,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史通》之为书也,盖伤当时载笔之士,其义不纯,思欲辨其指归,殚其体统。夫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其为义也,有与夺焉,有褒贬焉,有鉴诫焉,有讽刺焉。其为贯穿者深矣,其为网罗者密矣,其所商略者远矣,其所发明者多矣。”

    杜佑撰《通典》,条贯事类。

    《通典序》(李翰):“京兆杜公君卿,雅有远度,志于邦典。采五经群史,上自黄帝,至于有唐天宝之末,每事以类相从,举其始终,历代沿革废置及当时群士论议得失,靡不条载,附之于事。如人支脉散缀于体,凡有八门,号曰《通典》。”

    皆史家之创制,迄今人犹诵法之。

    其读经者,多务速成,罕治大经。

    《唐会要》:“开元八年,国子司业李元瓘言:今明经所习务在出身,《礼记》文少,人皆竞读。《周礼》《仪礼》《公羊》《穀梁》历代宗习,今两监及州县以独学无友,四经殆绝。事资训诱,不可因循。”“开元十六年,国子祭酒杨玚言:今明经习《左氏》者十无一二,又《周礼》《仪礼》《公羊》《穀梁》殆将绝废,亦请量加优奖。”

    虽有壁书五经,石刻九经,而名儒不窥。讹误甚多,世盛讥之焉。

    《唐会要》:“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记》:大历中名儒张参为司业,始详定五经,书于论堂东西厢之壁。”“文宗太和七年,敕于国子监讲学论堂两廊,创立石壁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5]

    《旧唐书·文宗纪》:“石经立后数十年,名儒皆不窥之。”

    隋承南朝之绪,注重天文历算之学。其历、天文、漏刻、视祲,各有博士及生员。

    《隋书·百官志》:“秘书省领著作、太史二曹……太史曹置令、丞各二人,司历二人,监候四人。其历、天文、漏刻、视祲,各有博士及生员。”又《天文志》:“高祖平陈,得善天官者周坟以为太史令。坟博考经书,勤于教习。自此太史观生,始能识天官。”

    唐因其制,设官益多。

    《唐六典》:“太史局令二人,从五品下,掌观察天文,稽定历数。凡日月星辰之变,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属而占候焉。丞二人,从七品下;司历二人,从九品上;保章正一人,从八品上;历生三十六人,装书历生五人,监候五人,从九品下;天文观生九十人,云台郎二人,正八品下;天文生六十人,挈壶正二人,从八品下;司辰十九人,正九品下。漏刻典事十六人,漏刻博士六人,漏刻生三百六十人,典钟二百八十人,典鼓一百六十人。”

    故精于测算制作者,不乏其人。王孝通著《缉古算经》,为后世立天元术所本。

    《畴人传》(阮元):“王孝通武德九年为算术博士,复为通直郎太史丞,著《缉古算经》一卷,并自为之注。”“李锐曰:算书以《缉古》为最深,学之未易通晓。惟以立天元术御之,则其中条理秩然。”阮元曰:“孝通《缉古》,实后来立天元术之所本也。”

    李淳风、梁令瓒等制仪象,史称其精博,后世不能过。

    《新唐书·天文志》云:“星经、历法,皆出于数术之学。唐兴,太史李淳风、浮图一行,尤称精博,后世未能过也。”“贞观初,太宗诏淳风为浑仪。七年,仪成。表里三重,下据准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一曰六合仪,有天经双规、金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列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二曰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璇玑规、月游规,列宿距度,七曜所行,转于六合之内。三曰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矩规。又玄枢北树北辰,南矩地轴,傍转于内。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皆用铜。”“开元九年,一行受诏,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