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章 机械之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国近世之事变,原因非一,其最大之一因,则欧美之发明机械也。自西历1769年[1]苏格兰人瓦特(James Watt)发明蒸汽机关,而世界之变更即肇于是。1807年[2]美人富尔登(Robert Fulton)发明汽船,1825年[3]英人史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发明汽车,1837年[4]美人摩尔斯(H. B. Morse)发明电报,皆若与吾国邈不相涉也。而其后鸦片之战,天津、北京联军之役,胥此等机械成之。咸、同之交,吾国深识之士,知世局既变,吾国不可墨守故技而不之变,故以仿制机械为立国之要图,而五千年闭关自守之国,乃崛起而与世界日新焉。

    仿造机械,始于曾国藩,

    《曾文正公奏议》同治七年《轮船工竣并陈机器局情形疏》:“中国试造轮船之议,臣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复奏购买船炮折内,即有此说。同治元、二年间,驻扎安庆,设局制造洋器,全用汉人,未雇洋匠,造成一小轮,而行驶迟钝,不甚得法。”

    《清稗类钞》:“无锡徐寿,专究格物致知之学。曾文正公檄委创机器局于安庆。同治丙寅三月,造成木质轮船一艘,长五十余尺,每小时能行二十余里,文正锡名‘黄鹄’。”

    李鸿章继之,创建江南制造总局于上海。

    《李文忠公奏稿》同治四年八月《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御史陈廷经奏:夷情叵测,恃有战舰机器之精利,逞其贪纵。然彼机巧之器,非不可以购求学习,以成中国之长技。请于广东等处海口设局,行取西洋工匠,置造船炮等语,与臣所筹议不谋而合。兹经收买上海虹口地方洋人机器铁厂一座,改为江南制造总局。此项铁厂所有,系制器之器,无论何种机器,逐渐依法仿制,即用以制造何种之物,生生不穷。目前未能兼及,仍以制造枪炮,借充军用为主。”

    《曾文正公奏议·轮船工竣并陈机器局情形疏》:“同治二年冬间,派令候补同知容闳,出洋购买机器,渐有扩充之意。四年五月,在沪购买机器一座,派委知府冯焌光、沈保靖等开设铁厂。适容闳所购之器亦于是时运到,归并一局。”“六年四月,奏请拨洋税二成,以一成为专造轮船之用,仰蒙允准。于是拨款渐裕,购料渐多,苏松太道应宝时及冯焌光、沈保靖等朝夕讨论,期于必成。从前上海洋厂自制轮船,其汽炉机器,均系购自外洋,带至内地装配船壳,从未有自构式样,造成重大机器、汽炉全具者。此次创办之始,考究图说,自出机杼。本年七月初旬,第一号告竣,命名曰‘惠吉’轮船。其汽炉、船壳两项,均系厂中自造。船身长十八丈五尺,阔二丈七尺二寸,先在吴淞口外试行,由铜沙直出大洋,至浙江舟山而旋,复于八月十三日驶至江宁。臣亲自登舟试行至采石矶,每一时上水行七十余里,尚属坚致灵便,可以涉历重洋。原议拟造四号,今第一号系属明轮,此后即续造暗轮,将来渐推渐精。即二十余丈之大舰,可伸可缩之烟囱,可高可低之轮轴,或亦可苦思而得之。”又曰:“该局向在上海虹口暂租洋厂,诸多不便,六月夏间,乃于上海城南兴建新厂,购地七十余亩[5],修造公所。其已成者,曰汽炉厂,曰机器厂,曰熟铁厂,曰洋枪楼,曰木工厂,曰铸铜铁厂。”

    《江南制造局记》:“同治四年创办之初,厂中机器均未全备。先就原有机器推广,造成大小机器三十余座,用以铸造枪炮炸弹。六年始造轮船。十三年仿制黑色火药。光绪四年仿造九磅子、四十磅子前膛快炮。五年更造前膛四十八磅、八十磅各种开花实心弹。七年造筒式一百磅药、碰电、热铁浮雷及生铁沉雷。十年造林明敦中针枪。十一年停造轮船,专修理南北洋各省兵轮船只。十六年仿造新式全钢后膛快炮。十七年改造快利新枪,试炼钢料,又造各种新式后膛快炮,及五十二吨、四十七吨大炮。十九年仿制栗色火药。二十一年试造无烟火药。二十四年造七密里九口径新毛瑟枪。三十年添造铜元,旋归江宁合办。三十一年将船坞及轮船锅炉机器三厂,划归海军商厂办理。”

    同时南京、天津亦设立机器局,

    《续纂江宁府志》:“机器制造总局,在南门外扫帚巷东首,同治四年兴工,五年七月告竣。”《李文忠公奏稿·奏报机器局经费折》:“天津机器局,自同治六年四月开局,前任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等创办。”

    《津门杂记》:“机器局,制造局,一在城南三里海光寺,以机器制造洋枪炮架等物,兼制小大轮船;一在城东八里直沽东北,人称东局,专制火药及各种军械水雷。水师电报各学堂并附于东机器局。”

    福建则设立船政局,

    《东方杂志》第十四卷《马江船坞之历史》:“船政之设,在同治五年。湘乡左宗棠总制闽浙,实创是局,相地之宜,以马尾为最。议既定,宗棠移督陕甘,举侯官沈葆桢以代。聘订法员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并法员匠数十人以为导。同治八年,第一号万年青轮船告成。十二年,华匠徒于制造之技渐能悟会,遂于是年遣散洋员匠回国。计九年之间,成大小兵商轮船十五号,洋人所经理全成者十二号,余三号则皆华人完全成之。后此续制各船,截至光绪三十三年,共成船四十号。”

    虽多以制造船械为主,偏重于海、陆军之用,然始意未尝不为生利计也。

    《李文忠公奏稿·置办铁厂机器折》:“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惟其先华洋隔绝,虽中土机巧之士,莫由凿空而谈。逮其久,风气渐开,凡人心智慧之同,且将自发其覆。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

    其时学者如徐寿、华蘅芳及寿子建寅等,皆殚心研究,具有成效。

    《清稗类钞》:“文正设江南制造局,令雪村[6]总理局务。时百事草创,雪村于制造船枪炮弹等事,多所发明。建寅字仲虎,寿之仲子也,从寿精研理化制造之学。寿与华蘅芳谋造黄鹄轮船时,苦无法程,日夕凝思,仲虎累出奇思以佐之,黄鹄遂成,旋于上海制造局助成惠吉、操江、测海、澄庆、驭远等船。光绪庚子春,在汉阳药厂,配合棉质无烟药轰毙。”

    光绪初,山东设立机器局,建寅实主其事。

    《光绪政要》:“光绪元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奏设机器局,咨调徐建寅来东商办,就省城外泺口地方买民地设局,先造子药,次造枪炮。”

    朝鲜之变法,且遣人至天津学造机械焉。(《李文忠公奏稿》光绪六年《妥筹朝鲜制器练兵折》具载其事。)

    通商之始,各国轮船麕至,吾国航业之利,几尽为所夺,于是议者思倡行商船,

    《李文忠公奏稿》同治十一年《试办招商轮船折》:“同治六、七年间,曾国藩、丁日昌在江苏督抚任内,叠据道员许道身、同知容闳创议华商置造洋船章程,分运漕米,兼揽客货。经总理衙门核准,饬由江海关道晓谕各口试办。”

    同治十一年,始设局招股,购置轮船。

    《李文忠公奏稿·试办轮船招商折》:“购集坚捷轮船三只。”“光绪元年《轮船招商请奖折》计有自置轮船并承领闽厂轮船八号,现又添招股分,向英国续购两号,分往南北洋日本、吕宋、新加坡等处贸易。”

    《邮传部第一次统计表》:“该局资本,先后拨用直隶、江苏、江西、湖北、东海关等处官款,计一百九十万八千两,自光绪六年起,分期缴还。迄今并无官款,惟商股四百万两。”

    光绪二年,收买美国旗昌公司船只,其业始盛。

    《邮传部第一次统计表》:“光绪二年,两江总督沈葆桢,奏拨浙江等省官款,买并旗昌公司,增大小轮船十八号,而外洋船舶尽力排挤。李文忠于光绪三年二月,奏明沿江沿海各省,遇有海运官物,统归商船经理,并请苏浙海运漕米,分四五成,拨给该局承运,以顾商本,免为外人倾轧。赖此扶助,局基益坚定矣。”

    迄今数十年,招商局船凡三十一艘,载重六万六千余吨,资本八百四十万,为吾国航业公司之巨擘。其内河商轮,亦年有增设。民国五年,统计各省内河商轮,凡一千零七十七艘,载重七万余吨。较之咸、同以前,航行江海专恃帆船者,其敏钝霄壤矣。然外人在华之航业,实远过于吾国。民国五年夏季江海关进出之航海汽船,凡一千八百三十余艘,三百一十七万余吨。日本船,七百二十八艘,一百二十二万余吨;英国船,五百四十九艘,一百零七万余吨;中国船则仅有四百一十九艘,五十三万余吨,是则相形而见绌者也。欧战以来,各国商船缺乏,制造亦有所不及,美国航务部乃向吾国船厂定造四艘,其大者至一万四千余吨,制造家诧为未有焉。

    《东方杂志》十七卷十二号:“战时,美国航务部因商船缺乏,特向我国上海江南造船厂定造商船四艘,其最大者为官府号,计重一万四千七百五十吨,排水量一万吨,速率每小时十海里半,于民国九年六月三日下水,美国公使克兰夫人行命名典礼,计中国所建商船,以此船最大矣。”

    次于船舶者为电机,同治十三年,日本觊觎台湾,沈葆桢奏请设立电报,以利军备,事寝不行。光绪五年,李鸿章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设线以达天津,极言其便。翌年,遂试设南北两洋电线。

    《李文忠公奏稿》光绪六年《请设南北洋电报片》:“俄国海线可达上海,旱线可达恰克图,其消息灵捷极矣。即如曾纪泽由俄国电报到上海只须一日,而由上海至京城,现系轮船附寄,尚须六七日到京。如遇海道不通,内驿必以十日为期,是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之俄国至上海数万里,消息反迟十倍。”“同治十三年,日本犯台湾,沈葆桢等屡言其利,而因循迄无成就。臣上年曾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试设电报以达天津,号令各营,顷刻响应,现自北洋以至南洋,调兵馈饷,在在俱关紧要,亟宜设立电报,以通气脉。”

    初由官办,光绪八年,改归商办,陆续展设水陆各线,遍及南北各省,以逮新疆、蒙古,综计线路十余万里。光绪二十八年,清廷议收电报为国有,嗣因商情不协,允各股商悉仍其旧[7],而为商股官办之局。

    《邮传部第一次统计表》:“南北洋电报既成,由盛宣怀招集商股,于八年三月起,接归商办。自时厥后,行之二十年,历办无异。二十八年改归官办,特设电政大臣以督之。三十九年设立邮传部,归部直辖。中国新政完全属于中国主权,无外人权力羼杂其中者,惟电报一事耳。”

    旧传江慎修能为传声机,而其法不传,

    《清稗类钞》:“江慎修永尝置一竹筒,中用玻璃为盖,有钥开之。开则向筒说数千言,言毕即闭。传千里内,人开筒侧耳,其音宛在,如面谈也;过千里,则音渐澌散不全。慎修乾隆壬午年卒,则其法发明之时,尚在留声机电话之前也。”

    通商以后,海上始有电话机,

    《淞南梦影录》:“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之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其初有英人皮晓浦,在租界试行,分设南北二局,嗣以经费不敷,不久遂废。癸未春,经天主教司铎能慕谷重设,由徐家汇达英、法各界。闻此法由欧人名德律风者所创,故即以其名名之。”

    光绪末年,各省竞设电话局。

    《邮传部第一次统计表》:“上海电话局,系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分开办。”“太原电话局,系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分开办。”“北京、天津、广东、奉天、河南各地电话局,表不载创办年月。”

    民国初年,设京津长途电话,近又议设宁沪长途电话,传达消息,日捷于前矣。

    电之为用极广,电报、电话之外,电灯、电车之属,皆兴于光绪中。

    《清稗类钞》:“电灯始于光绪中叶,创办者为西人德里。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当道患其滋事,函请西官禁止,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沪上通行电车,始于光绪戊申。”“上海电车乃西人所经营,华人虽亦投资,而实权皆为彼所握。初开时,华人虑或触电,多望而却步,西人广为招徕,不及一年,其营业日益发达。”

    始自上海,继则及于各地,电气事业,殆有方兴未艾之势。然自外人观之,则其程度较日本犹远逊焉。

    《最近支那经济》[8](善生承助):“据最近调查,支那电气事业经营之现在数,凡八十有七,其所在地,则支那本部二十二,满洲二十五。”“依其性质分类,则业电气供给等八十,制造电气机械者三,供给电力与电气铁道合并经营者四。”“支那本部开设电气铁道之市街,仅上海三,香港、天津各一,北京则屡议敷设而未成[9]。其大连、抚顺之电气铁路,则日本满铁会社之所经营也。”“支那全体动力用之电力,使用高现仅三万三千马力,比之日本北海道之三万五千马力,尚有不迨。又电灯全部之烛力,亦不过百三十七万五千烛光,比之日本东京市电气局与东京电灯株式会社所有设备之百九十万烛光,亦远不及云。”

    近年海陆军多用无线电机,

    《世界年鉴》:“北京南苑、天津、保定陆军用无线电,乙巳年设立。北京、南京海军用无线电,辛亥年设立。”

    且拟设西安至喀什噶尔之无线电。

    据《东方杂志》,民国七年交通部与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订立合同,政府为设西安、喀什噶尔间安全之通信,拟购买并建设三台无线电报机器,向该公司订购马可尼弧光最新式无线电报机三台。

    上海交通大学亦设无线电机,以供试验而通消息,异时无线电信当代有线者而日兴矣。

    按民国十三年北京《交通日报》载中国境内无线电台,为中国自办者凡十三所:即北京、张家口、武昌、吴淞、福州、广州、崇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