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七章 法制之变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清季迄今,变迁之大,无过于法制。综其大本,则由德治而趋法治,由官治而趋民治,漩澓激荡,日在蜕变之中。而世界潮流,亦以此十数年中变动为最剧。吾民竭蹶以趋,既弃吾之旧法以从欧美之旧法,又欲弃欧美之旧法而从彼之新法,思想之剧变,正日进而未有艾。虽其功效之若何及其归宿之若何,目前未易预测,而过去之事迹,固亦有可述也。

    清季变法,首在司法制度,其起源则以修改商约。外人不慊于吾国法律,不得已,而变通法律,以期从同。

    《光绪政要》光绪三十年《伍廷芳、沈家本奏疏》:“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初六日,奉上谕:现在通商交涉,事益繁多,着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等因。当经臣等酌拟大概办法,并遴选谙习中西律例司员,分任纂辑,延聘东西各国精通法律之博士律师,以备顾问。复调取留学外国卒业生,从事翻译;请拨专款,以资办公等因在案。计自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一日开馆以来,各国法律之译成者,德意志曰刑法、曰裁判法,俄罗斯曰刑法,日本曰现行刑法、曰改正刑法、曰陆军刑法、曰海军刑法、曰刑事诉讼法、曰监狱法、曰裁判所构成法、曰刑法义释;校正者曰法兰西刑法。至英美各国刑法,臣廷芳从前游学英国,夙所研究,该两国刑法虽无专书,然散见他籍者不少,饬员依类辑译,不日亦可告成。复令该员等比较异同,分门列表,展卷了然,各国之法律已可得其大略。臣等以中国法律与各国参互考证,各国法律之精意,固不能出中律之范围。第刑制不尽相同,罪名之等差亦异,综而论之,中重而西轻者为多。盖西国从前刑法,较中国尤为惨酷。近百数十年来,经律学家几经讨论,逐渐改而从轻,政治日称美善。中国之重法,西人每訾为不仁,其旅居中国者,皆借口于此,不受中国之约束。夫西国首重法权,随一国之疆域为界限,中国之人侨寓乙国,即受乙国之裁判,乃独于中国不受裁判,转予我以不仁之名,此亟当幡然变计者也。方今改订商约,英、美、日、葡四国,均允中国修订法律,首先收回治外法权,实变法自强之枢纽。臣等奉命考订法律,恭译谕旨,原以墨守旧章,授外人以口实,不如酌加甄采,可默收长驾远驭之效。现在各国法律既已得其大凡,即应分类编纂,以期克日成书。”

    始设法律馆起草,继经宪政编查馆核订,资政院第一期议会议决,而刑律遂逐渐变迁。

    《大清新刑律释义序》(秦瑞玠):

    我国自有历史以来,向崇道德、宗教、礼仪、政治,而不言法律。故一般法制,几无历史沿革之可言,惟刑名则与礼制相出入,与政术同作用,又与兵事类列,较之一般法制史,其沿革起原为最早。始自唐虞,迄于前明,以至今日。就刑法上沿革论之,略可分为两大时期:第一期,自虞夏至前明,此时期可分之为二:(甲)自虞夏至隋唐;(乙)自唐以后至前明。第二期,自国初以至今日,其间又可细分为三时代:(甲)旧律时代,自国初至光绪二十八九年间为止。所奉行者,为原有之《大清律例》,实悉本《唐律》及《明律》之旧,分吏、户、礼、兵、刑、工等总目而为六,又分名例职制公式,至断狱、营造、河防等门目为三十,更分子目为四百三十有六,以律为本,例各随之。(乙)现律时代,自光绪二十九年后至宣统三年为止。所奉行者,为《大清律例》已修改之现行律例。盖旧律承自前明,实始有唐,历千余年,多不合于现时之应用。如流囚家属、私出外境、违禁下海、封禁矿山、朝见留难、文官不许封公侯等条,均成虚设。官制既改,又不得不废六律之名,而废凌迟、枭首、戮尸等惨酷之刑,及免缘坐、除刺字,尤为仁政所暨。笞杖改为罚金,徒流均免实发,改为工作。废死罪之虚拟,改并律定之笞、杖、徒、流、死及例定之军遣,而为死、遣、流、徒、罚之五种,禁人口卖买。废关于奴婢奴仆之条例,改减蒙古例,订满汉通行刑律,删除旗籍与民人轻重互异之条。变通秋审之制,又另增私铸银元、窃毁铁路物件及揭损邮票等各专律,均为此数年间刑法上沿革之大略。(丙)新律时代,自豫定宣统四年实行以后,至于将来均属之。新刑律草案,由修订法律馆起草,自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告成。经各部及各省签注,加以修正,复经宪政编查馆核订,经资政院第一期议会议决通过总则,而分则不及议毕,于宣统二年十二月一并奉旨颁布。虽声明仍可提议修正,而大致无甚变更。其调查考订之事,虽出于日本冈田朝太郎者为多,而归安沈公实始终主持其事,沟合新旧,贯通中外,为现时最新最完备之法典。

    迄于民国,仍行援用。民国元年三月十日《临时大总统令》:

    现在民国法律未经议定颁布,所有从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与民国国体抵触各条,应失效力外,余均暂行援用,以资遵守。

    当资政院议决刑律草案时,尝发生极大之争执,后卒从新党之议。

    《大清新刑律释义序》:“自新刑律草案出,而礼教之争议生。主进化者,谓新刑律与礼教并不相妨;主国粹者,谓新刑律于礼教显有违背。彼此相持,争议甚剧。”“议者一则曰,全弃中律,概从外邦;再则曰,专摹外人,置本国风俗于不顾;三则曰,不为本国数万万人计,专为外国流寓之数千人计。”“宪政编查馆核订刑律原奏有云:刑律之是非,但论收效之治乱为何如,不必以中外而区畛域,且必上折衷于唐、虞、夏、商刑措之盛,而不容指秦、汉以后之刑律,为周、孔之教所存。”

    其于官制,则改刑部为法部[1],大理寺为大理院,定四级三审之制,于京外次第设立各级审判厅。民国仍之,时以司法独立为言。

    《支那年鉴》:“民国之司法制度,袭用前清之法院编制法,为四级三审制。京师设大理院及总检察厅,为全国上诉最高机关,又设高等以下各级厅,管理京兆属县及京师地方之诉讼,各省省城设高等厅,县乡镇设地方及初级厅。”

    然未设审检各厅之处,县知事仍得审理诉讼,

    《现行法令全书》:“民国三年四月五日,颁行县知事审理诉讼暂行章程。”

    未能尽行独立。而华盛顿会议,我国提议取消治外法权,各国复以调查为口实,于清季改法律以保国权之目的尚未达焉。

    《华盛顿会议记事》(黄惟志):“治外法权案,由代表王宠惠提出,远东委员会议定。八国政府各派代表,调查中国现行治外法权之现状,此项委员会,于大会闭幕后之三月完全成立,一年内缮具报告。各国有自由接受或拒绝建议全部或一部分之权,惟无论如何,不得借中国许诺任何利益特权而接受之。此案吾国亦愿派委员一人加入治外法权委员会,且亦有接受拒绝之权,在第四次大会正式通过。”

    清季修改刑律,同时议订民律及商律,

    《光绪政要》光绪三十三年《民政部奏请厘订民律疏》:“东西各国法律,有公法、私法之分。公法者,定国与人民之关系,即刑法之类是也。私法者,定人民与人民之关系,即民法之类是也。二者相因,不可偏废。而刑法所以纠匪僻于已然之后,民法所以防争伪于未然之先,治忽所关,尤为切要。各国民法,编制各殊,而要旨宏纲,大略相似。举其荦荦大者,如物权法,定财产之主权;债权法,坚交际之信义;亲族法,明伦类之关系;相续法,杜继承之纷争:靡不缕析条分,著为定律。”“中国律例,民刑不分。而民刑之称,见于《尚书》孔《传》。历代律文户婚诸条,实近民法,然皆缺焉不完。李悝六篇不载户律。汉兴,增厩户为三,北齐析户婚为二,国家损益明制,户例分列七目,共八十二条,较为完密。然第散见杂出于刑律之中,以视各国列为法典之一者,犹有轻重之殊。因时制宜,折衷至当,非增刷旧律,别著专条,不足以昭画一。”“光绪二十九年三月谕派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俟商律编成奏定后,即行特简大员开办商部。”

    民律迄未编定,仅有民事诉讼法一种。

    《光绪政要》光绪三十二年《修律大臣伍廷芳、沈家本奏呈刑事民事诉讼法疏》:“中国旧制,刑部专理刑名,民部专理钱债田产,微有分析刑事民事之意。若外省州县,俱系以一身兼行政司法之权,官制攸关,未能骤改。然民事、刑事性质各异,虽同一法庭,而办法要宜有区别。臣等从事编辑,悉心比絜,考欧美之规制,款目繁多,于中国之情形未能尽合。谨就中国现时之程度,公同商定简明诉讼程序,分别刑事、民事,探讨日久,始克告成。”“综计全编分为五章,凡二百六十条。”[2]

    民国十年,修订法律馆复加修正,仅以期其应用耳。(《现行法令全书》民事诉讼法草案十年七月二十二日公布,凡七百五十五条。)商律,则清季已定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

    《光绪政要》:“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商部疏称,订立商人通例九条,公司律一百三十一条。”“三十二年,商部疏称,订立破产律六十九条。”

    民国初年,张謇任农商总长,首以乞灵法律为政见。

    《农商公报·张謇政见宣言》:“(一)当乞灵于法律。世界以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以公司法、破产法不备之故,遂败坏不可以拾。”“故农林工商部第一计画,即在立法,拟提出关于农工商法案,若耕地整理法、森林保护法、工场法及商人通则、公司法、破产法、运输保险等规则。”

    陆续颁行权度法、森林法、商会法及商人通例、公司条例、公司保息条例、矿业条例等[3],视民法较详备。然其影响于商业者,亦未大见进步也。

    清季行政制度,自辛丑议和后,陆续改变。首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4],次设商部[5]、学部[6]。嗣议行宪政,明定行政之权,以为预备立宪之基,遂定内阁及各部官制。

    《光绪政要》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庆亲王等奏改内阁部院官制疏》:“行政之事,专属之内阁各部大臣,内阁有总理大臣,各部尚书亦为内阁政务大臣。故分之为各部,合之皆为政府,而情无隔阂;入则参阁议,出则各治部务,而司事贯通。”“司法之权,则专属之法部,以大理院任审判,而法部监督之。”“此外有资政院以持公论,有都察院以任纠弹,有审计院以查滥费,亦皆独立,不为内阁节制。”“分职之法,首外务部,次吏部,次民政部,次度支部,次礼部,次学部,次陆军部,次法部,次农工商部,次邮传部,次理藩部。专任之法,内阁各大臣同负责任,除外务部载在公约,其余均不得兼充繁重差缺。各部尚书只设一人,侍郎只设二人,皆归一律。”“特设承政厅,使左右丞任一部总汇之事;设参议厅,使左右参议任一部谋议之事。其郎中、员外郎、主事以下,视事之繁简,定额缺之多寡,要使责有专归,官无滥设。”

    其外省地方官制,亦以次递改。

    《光绪政要》光绪三十二年《编制馆拟定外省官制疏》:“我朝承明制,管官官多,管民官少。州县以上,府道司院,层层钤制,而以州县一人,萃地方百务于其身,又无分曹为佐,遂致假手幕宾,寄权胥役,坏吏治,酿祸乱,皆由于此。今拟仿汉、唐县分数级之制,分地方为三等:甲等曰府,乙等曰州,丙等曰县。每府、州、县各设六品至九品官,分掌财赋、巡警、教育、监狱、农工商及庶务,同集一署办公。”“每省以督抚经管外务、军政,兼监督一切行政司法;以布政司专管民政,兼管农工商;以按察使专管司法上之行政,监督高等审判厅。另设一财政司,专管一省之财政,兼管交通事务,秩视运司。均酌设属官,佐理一切。此外学盐粮关河各司道,仍旧制。”[7]

    宣统三年四月,颁行内阁官制。内阁设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及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十大臣,号称责任内阁,盖仿日本之制,而变通满清旧制以就之。民国肇建,官制官规,时有改变,其实大体亦循清季官制,第变大臣之名为总理、总长,变内阁为国务院耳[8]。民国初年,地方官制仅存两级,即一县之长官及一省之长官,其名称亦时有变更。自民国三年以来,设置道尹,地方行政官复为三级制。然行政实权仍在一县及一省省长,道尹几等骈枝;又以军阀暴横,司民政者恒仰司军政者之鼻息。近方争议废督,其制故无足述也。

    清代财政,素不公布。甲午以后,刘岳云辑光绪会计表,李希圣辑光绪会计录,世始稍知其出入之概。然学者所纂录,固非法定之案牍也。光绪末叶,赵炳麟请定预算决算表,整理财政。

    《光绪政要》:“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度支部议复御史赵炳麟奏制定预算决算表事宜。”

    至宣统中,始由政府及地方官吏编制预算,交资政院及咨议局议决岁出岁入,乃由黑暗而渐趋于光明。民国之法,国家行政费由国会议决,地方行政费由省议会议决,逐年预算亦有可稽。然国会屡散,政局不定,迄未议及决算,即预算亦多等于具文,其审计院虽专司决算,而钩稽琐碎,逐年积压,于大宗用费之不当者,反多不能审核,第存其法而已。

    《现行法令全书·审计院编制法》:“审计院直隶于大总统,依审计法,审定国家岁出岁入之决算。”“审计院于每会计年度之终,须以审计成绩呈报于大总统。”“审计院对于各官署职官,于出纳事项,有违背法令或不正当之情事者,须呈报于大总统。”“审计院对于预算及财政事项,得依其审计之经验,陈述意见于大总统。”

    光绪末叶,宪政编查馆设立统计局,并请立各省调查局,以为编制法规统计政要之助,是为统计初桄。

    《光绪政要》光绪三十三年《宪政编查馆请令各省设立调查局疏》:“臣馆职司编制、统计二局,亟当预筹京外通力合作之办法,以期推行尽利。”“仿东西各国成法,令各省分设调查局,以为编制法规、统计政要之助。开办之始,必须事事先求其简明确实,断不可参以虚饰之词、敷衍之见,乃可望由疏而至密,祛伪以存真。”

    宣统初,颁定表式,邮传部之路、电、邮、航四政,学部之各学校,遂均制成统计表,而他部阙然。

    《宣统新法令》宣统元年二月《宪政编查馆奏拟定民政财政统计表式疏》:“臣馆遵旨设立统计局,奏定办事章程,并由各部院分设统计处,各省分设调查局,搜集各种事项,汇齐办理,以备刊行统计年鉴。”“谨督官员参考中西,斟酌义类,拟订统计总例十有四条。又为民政统计部表七十有六、省表七十有二,财政统计部表九十、省表八十有八,并将所以立表之意,填表之法,各于表后系以解说。”“请饬下内外各衙门,自此项奉文到日起,统限半年内,务各查照表式例要,逐一确实迅速填报。”

    民国之制,国务院有统计局,各官署亦有专司统计之职。

    《现行法令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