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九章 最近之文化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最近之文化,当以学校教育为主。清自同、光以来,既由科举而渐倾向于学校,至光绪三十年,诏废科举,民志益定。十余年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虽对于教育,有提倡与摧残之二方面,而社会之心理,殆皆公认学校为民族文化之一大事,虽有私塾与其他讲学之团体,其盛衰固悬别也。民国初年,迭制教育统计,观其数字,固可以见其进步之梗概。

    全国学校概况表(教育部总计表)

    以《新教育》杂志调查表观之,尤可以见各地文化之优劣焉。

    《新教育》第五卷第四期全国各等学校学生数表(民国十一年)

    清季教育,多取法于日本。张之洞所定学堂章程,最注重于读经,以其为中国文化之根本也。民国以来之教育,多取法于欧、美,而中小学校之读经,首先废止,高等大学之经学科目,亦以次改革。急进之士,尤以反对孔子之学说、提倡后进、改造解放之声,震于一时。于是有所谓新文化运动者,以排斥旧道德、改革旧文学、创造新民族、建设新国家为目的。其他之主张革新而较为平和者,则以提倡职业教育,施行选科制度,采取欧、美最新之教学法,如设计教学及道尔敦制等,今方日进而未有艾焉。

    新文化之运动,始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之历史,亦吾书所不可不述也。《时事新报》载《北京大学之成立及其沿革》甚详,兹节其要于下:

    光绪二十二年,侍郎李端棻疏请立大学于京师。二十四年,始由军机处及总理衙门拟具《大学章程》八十余条,呈请开办。命孙家鼐为管学大臣,即景山下马神庙四公主府为大学基址,置仕学院,令进士、举人出身各京曹入院学习。庚子拳匪作,生徒四散,校舍封闭,大学停办者二年。二十七年,张百熙被命为管学大臣,延吴汝纶为总教习。汝纶病卒,副总教习张鹤龄继主教务。二十八年七月,奏定大学堂章程。十一月,开学招生,甄拔各省绩学之士,风气骤变。二十九年,张之洞奏上学堂章程,以总理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别设大学总监督。三十年正月,改刊管学大臣印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印,至是大学始成独立机关。三十三年,刘廷琛为总监督,宣统元年十一月,始筹办分科,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各科俱以预科及译学馆毕业学生升入。武昌起义,各科学生多有散归者。民国成立,改称北京大学校,总监督改称校长。严复任校长时,学生增至818人。至三年,胡仁源署校长,全校学生增至942人。四年,增至1 333人。五年,增至1 503人。六年,胡仁源辞职,赴美调查工业。蔡元培任大学校长,整顿校规,祛除弊习,停办工、农各科,专办文、理、法三科。至六年暑假,全校学生增至2 000人,校中又创设各会,如进德会、哲学会、理科化学演讲会、雄辩会、音乐会、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体育会、技击会、静坐会、成美学会及阅书报社、学生储蓄银行、消费公社等。

    北京大学之倡新文化,当民国七八年间,其时欧战既平,巴黎和议将以青岛付之日本,北京学生愤之,乃于八年五月四日,大举示威运动,以驱除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为帜,迭经军警干涉,而学生之气不稍挫。于是五四运动之名词,赫然为教育界之一大事。

    《东方杂志·中国大事记》:“八年五月四日,北京中学以上各校生,因巴黎和会议定将青岛让与日本,非常愤激,于本日聚集数千人,排队出行,为一种示威运动。并四处分送传单,手白布旗,书力争山东问题、排除卖国汉奸及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字,先至东交民巷各国公使署,递意见书。途经曹汝霖住宅,群拥入质问,适回国驻日公使章宗祥在曹宅,被众攒殴,受伤甚重。寻曹宅火发,学生整队散去,警察及步军游击队捕去学生数十人,未几即经保释。事后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及教育总长傅增湘等,均呈请辞职,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辞职出京。”

    后以政府财政困难,恒欠学校经费,国立诸校常感恐慌,而所倡之新文化,恒受社会之反对,其焰稍稍衰焉。

    吾国教育之不能普及,原因孔多,论者谓文字之艰深亦其一因,遂有改造汉字之议,倡始于王照之官话字母及劳乃宣之简字。

    《统一国语问题》(陈懋治):“五十年来国语问题及其改进之历史,分为四期:第一期,用罗马字母拼音代汉字。此期起源远在明季,其时基督旧教始来我国,欧西人士入我内地者,辄用罗马字写其地之方音,以便学习华语。有清一代,新旧两教教徒来者益多,于是此罗马字拼中国音之法,传播益广。此类之书,今教会中新旧都有出售。”“第二期,白话书报初起,各地拼音文字之发生。此期大略在前清光绪甲午年以后,教育普及之说,萌芽是时,故白话书报往往出版于各大都会,而浙江之《杭州白话报》、北京之《京话日报》,其最著者也。又因基督教所设学校,其教科书颇用白话,于是亦有仿为之者,是即今日学校用语体文之滥觞矣。至各地之造拼音文字者,首有广东王炳燿氏,嗣有福建蔡毅若氏,而推行最广者,为直隶王照氏之官话字母。因官厅之提倡,北京、天津、东三省、山西传习者甚众,其后浙江劳乃宣氏,用王氏字母,改名简字,奏设学堂于江宁,大江南北习之者亦不少。”

    民国二年,教育部召集读音统一会,制定注音字母,至七年公布。

    《统一国语问题》:“民国元年十二月,教育部颁布读音统一会章程。二年二月十五日开会,三阅月而会毕,制定注音字母三十有九,审定字音六千五百余。”“会员七十九人,会议选用字母时,颇多争执。结果,议决用固有之汉字,择笔画最简单者,取其双声以为声母,取其叠韵以为韵母,其写法,则凡与楷书易混者,皆改用篆体。”“民国七年十一月,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

    于是小学校之读本,改国文为国语,师范学校亦以国语与国文并教。然其始冀以省笔之字母,代繁笔之汉文者,后则变为以俚俗之方言,代通行之文句。而读音虽号统一,又有京音及国音之别,各成风气,不相为谋,统一之期,盖有待也。与改造汉字并时而兴者,有中国打字机,而其原,则本于汉字之不可废。

    《创制中国打字机图说》(王汝鼎):“日本山本宪氏,著有《息邪》一篇,篇中以中文与西文相较,其便与利之点,悉属中文;而不便与不利者,都系西文。因知中文为现今世界最完善之一种文字,西文之勃兴,徒以随其国势而然耳。故其断案曰:中国文字,不独现今流行于东亚各国,他日必遍布于宇内。倡汉文废止论者,妄也;倡汉文节减论者,亦妄也。”

    初,美、日两国均思创造中文打字机,均未完善。有无锡周厚坤者,创造一机,能配置中文六千字。

    《创制中国打字机图说》:“一美国教士之寓北京者曰翕腓而特,于1899年,创一打字机,形为一直径四尺之大平圆板,上置四千整形之中国字模印,附以其他成印之机件,惜尚未完全制成。”“又有一日本工程师,其机方在实验中。”“周君厚坤,1910年,留学美国意里那大学,习铁路工程科。明年,转学于波士顿麻省理工大学,改习机械、造船两科。1914年同时毕业,得机械、造船两学士位。 1912年,创造中国打字机。”“其机内部有同式之圆筒四,每简直径三英寸,长十英寸。于其周围,约可配一千五百字,字之大小,为一英方寸四分之一。四筒共可配置六千字,此数可随意增减。一十字机架,支于两端之机干上,负此四筒,如太阳之环以行星焉。”[1]

    周仍思实验而再求改良,此可以见汉字之不适于用之说,未可尽信也。

    欧战以后,世界思潮,回皇无主,吾国学者,亦因之而靡所折衷,不但不慊于中国旧有之思想制度,亦复不满于近世欧、美各国之思想制度。故极端之改革派,往往与俄国之过激主义相近,次则诵述吾国老、庄、鲍生之说,期反于原人社会,而抉破近世之桎梏,是亦时势使然也。然因此现象,复生二种思潮:一则欲输入欧、美之真文化,一则欲昌明吾国之真文化,又以欧、美人之自讼其短,有取法于吾国先哲之思。

    《申报·德国通信》:“德国近半世纪以来,因物质文明发达之故,一般人多趋重物质主义,而丧失精神生活。一部分有思想之青年,遂相约逃出物质,反于自然。于是所谓游鸟及自由德意志青年等等团体发生。此等团员,大率衣履务尚俭朴,行动极求自由,其出版物中,曾有一文曰《庄子解说中之道教》,文中极推崇老子,并谓老子堪作彼辈唯一无二之大师云。现在德国智识阶级中,几无一人不知老子。除老派外,又有所谓孔派,凡属国际青年团之人,几无一人不知孔子。该团每次开会,往往先读《论语》一节,颇似耶稣教徒之念《圣经》。至于演说,更屡次提及孔子,对于孔子文化所陶养之中国人,尤引为唯一无二之良友。”

    而吾国人以昌明东方文化为吾人之大任之念,乃油然以生。

    《东方文化与吾人之大任篇》(陈嘉异):“东方文化一语,其内涵之意义,决非仅如所谓国故之陈腐干枯。精密言之,实含有中国民族之精神或中国民族再兴之新生命之义蕴。所谓吾人之大任一语,乃对吾民族而言,非对一二先哲为言;抑非仅对吾民族而言,实对世界人类而言。以故吾人今日所以振兴东方文化之道,不在存古,乃在存中国。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