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苏东坡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宋朝的诗人,本来是苏(苏轼)、黄(黄庭坚)、范(范成大)、陆(陆游)四家并称的。我这本书里所说的,就是四人中的两人(苏轼和陆游)。因为陆游是间接出于黄庭坚,照我看来,要比黄庭坚好。范成大和陆游同时,诗派也差不多,然比陆游为稍逊,陆游可以代表范成大。所以我这里只取苏陆两人了。

    在苏轼以前,宋朝的诗人,还有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都能扫除晚唐纤丽的习气,而以简淡苍老为归。然规模太小,究不能与苏、陆并论。而他们和苏诗的关系也不多,所以我这里丢开不讲,只说苏轼。如今可先看他的小传,再论他的作品。

    (二)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父亲就是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他的兄弟就是苏辙(字子由,号颍滨),和他自己,在中国文学界,是有名的“三苏”。人又称东坡为大苏,他生于景祐三年,嘉祐二年进士。那时王安石秉政,和他不对,谪居杭州及黄州等处。后因文字嫌疑,谪居海南。不久回来,于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岁。他平生喜读陶诗,曾作《和陶诗》四卷。又好佛学,尝与和尚佛印交游。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志林》五卷。

    (三)

    苏诗的特色,也很容易说明,就是合李太白、陶渊明,并参以佛理而成的。有时过于粗豪,失之丰缛,然这正是东坡的本色。《宋诗钞》小传,论他的诗道:

    子瞻诗,气象洪阔,铺叙宛转,子美之后,一人而已。然用事太多,不免失之丰缛;虽其学问所溢,要亦洗刷之工未尽也,而世之訾宋诗者,独于子瞻,不敢轻议,以其胸中有万卷书耳。不知子瞻所重,不在此也。

    称他气象洪阔,铺叙宛转,可见他的才气过人处。洗刷之工未尽,自是才气粗豪人的本色。就是现在人所说的随手写出来,不在字句上做修饰的功夫,渊明、太白都是这一路的,苏诗大概在渊明、太白之间。

    《苕溪渔隐丛话》论东坡诗云:

    东坡《题碧落洞》诗云:“小语辄相答,空山白云惊。”此语全类太白。后自岭外归来,《次韵江晦叔》云:“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如参禅悟道之人,吐露胸襟,无一毫窒碍也。

    这一番话,也很切当。唯《后山诗话》,说他“晚年学太白而失于粗”,却不知粗亦是太白的本色。后山诗出于山谷(即黄庭坚),以苦做为工,对于东坡之粗,自不满意。

    王渔洋论东坡诗云:

    庆历文章宰相才,晚年孟博亦堪哀;淋漓大笔千秋在,字字《华严》法界来。

    淋漓大笔四字,说得很当;而于苏诗得力于佛理,更看得透彻了。然他人评论东坡,总不及东坡自评,他自己尝说道: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又云:

    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喜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又云:

    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矣。

    我们领会得这个道理,便可以知道苏诗的特色了。

    (四)

    前面已经说过:他的诗是渊源于陶、李,而参以禅理。现在可引他的诗,证明如下,如《和陶游斜川》云:

    谪居澹无事,何异老且休。虽过靖节年,未失斜川游。

    春江渌未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

    中流遇洑洄,舍舟步层丘。有口可与饮,何必逢我俦。

    过子诗似翁,我唱儿辄酬;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不?

    问点尔何如?不与圣同忧。问翁何所笑?不为由与求。

    (按:过是东坡儿子的名字,这时候同游)

    按:“春江渌未波”六句,绝似陶公。东坡既然喜读陶诗,和作至四卷之多,那么他所受的渊明的感化,自然很深了。《和陶诗》以外,就是像《新居》一首,也似渊明。诗云: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

    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

    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

    然而他的性情豪放,没有含蓄,很像太白;又因他生长四川,四川是太白的故乡,而且山水奇险,和长江下游不同,东坡生长其间,因个性及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