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 事君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事君篇》主要阐述的是臣子如何事君的问题,具体包括为臣之道和为政之道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依然是秉承儒家正道,从立德修身出发,以期达到君君臣臣皆合礼、是是非非皆中道的理想境界。当然,在具体的为臣、为政方面,亦遵循其特有的原则与变通。在为臣之道部分,除强调传统的立德修身之外,王通更为详细地论述了为人臣者所应具备的品德与修养,结合对当时大小官员及历史人物的品评,指出崇圣教、合礼义、守忠正、克勤俭才是为臣之道的正途,为匡正魏晋南北朝以来上下失序、君臣失道的局面提出对策。更为可贵的是,王通直溯孔孟之教,恪守忠正而又不失中道。得其主,则位列朝堂行教化之政;失其时,则退居乡里述圣贤之教。居朝堂事君,不以其道则止,不强而为之;处乡里修身,必遵其道而行,当自强不息。切不可因求取高位而沦于谄佞,因超然物外而放浪形骸。在为政之道部分,《事君篇》中亦遵循德政、教化的正统思想,并结合其《续六经》的编修体例及微言大义进行深入阐释。在具体施政中,固然要心存仁德,恩泽百姓,但在面对恩与义、俭与礼的取舍时,亦当保持中道,不因恩而害义,不因俭而伤礼。秉承这一思想,《事君篇》中还出现了关于郡县之弊、肉刑之废的议论。王通认为,为政当顺民心、遵古制、持中道、合礼义,郡县制度不顺民心、不遵古制,是苛政暴虐之根;废除肉刑,有违中道,恩伤于义,是刑罚不中之源。此外,王通在《事君篇》中更对儒家传统的君臣关系进行了完善与补充。面对超出传统儒家经典阐释范围的霍光废立之事,文中子亦秉承中道思想,对这种尽臣职而匡君道的行为给予肯定。

    3.1 房玄龄问事君之道。子曰:“无私。”①问使人之道。曰:“无偏②。”曰:“敢问化人之道。”子曰:“正其心。”问礼乐。子曰:“王道盛则礼乐从而兴焉,非尔所及也③。”

    【注释】

    ①“房玄龄问事君之道”三句:实模仿《论语·宪问》:“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北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七注云:“勿欺,忠也;犯之,义也。”房玄龄,见1.23条注。

    ②偏:偏心,偏向。《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西汉孔安国注云:“偏,不平;陂,不正。言当循先王之正义以治民。”

    ③非尔所及也:实模仿《论语·公冶长》:“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房玄龄问奉侍君王之道。文中子说:“无私心。”问用人之道。文中子说:“不偏心。”房玄龄说:“请问教化百姓之道。”文中子说:“端正他们的思想。”问礼乐。文中子说:“王道兴盛则礼乐亦随之大兴,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3.2 或问杨素①。子曰:“作福、作威、玉食②,不知其他也。”

    【注释】

    ①杨素:见1.11条注。

    ②作福、作威、玉食:见1.15条“《洪范》‘三德’”注。

    【译文】

    有人问杨素。文中子说:“他只知道作福、作威、锦衣玉食,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3.3 房玄龄问郡县之治。子曰:“宗周列国八百余年①,皇汉杂建四百余载②,魏晋已降,灭亡不暇③,吾不知其用也。”

    【注释】

    ①宗周:指周王朝,因周为所封诸侯之宗主,故称“宗周”。《诗经·小雅·正月》:“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列国:阮逸注云:“谓封建五等诸侯。”即封建诸侯。此指封建制度。

    ②杂建:阮逸注云:“汉监秦亡之势,虽无五等,而杂封功臣宗室子弟。”即兼郡县、封建两种制度而用之。

    ③不暇:来不及,没有时间。此指立国时间短暂。

    【译文】

    房玄龄问郡县制度。文中子说:“周朝分封诸侯,国祚八百余年;汉朝兼用郡县分封,国祚四百余年;魏晋以来皆用郡县,国祚短暂纷纷灭亡,我不知道这种制度究竟有什么用。”

    3.4 杨素使谓子曰:“盍仕乎①?”子曰:“疏属之南②,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庐在,可以避风雨,有田可以具粥③,弹琴著书,讲道劝义,自乐也。愿君侯正身以统天下,时和岁丰④,则通也受赐多矣,不愿仕也。”

    【注释】

    ①盍:何不。《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北宋邢昺疏云:“盍,何不也。”

    ②疏属:山名。《(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五《绛州志》:“疏属山,在河津县东,接本州界,高一千九百丈,周三十里。”

    ③(zhān)粥:即粥,稀饭。《礼记·檀弓》:“申也闻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齐斩之情,粥之食,自天子达。’”唐孔颖达疏云:“粥之食者,厚曰,希曰粥。”

    ④时和岁丰:即“时和年丰”。《诗谱·小大雅谱》唐孔颖达疏云:“万物盛多,人民忠孝,则致时和年丰,故次《华黍》,岁丰宜黍稷也。”

    【译文】

    杨素派人对文中子说:“何不出仕为官呢?”文中子说:“疏属山之南,汾河转弯之处,那里有先人老宅,可以遮风挡雨,有薄田可以煮粥糊口,居家弹琴著书,宣道劝善,自得其乐。希望君侯您修身正己以治理天下,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我也就受惠颇多了,不想出仕为官。”

    3.5 子曰:“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刑①,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

    【注释】

    ①先:根本的,重要的。《庄子·天道》:“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唐成玄英疏云:“先,本也。”

    【译文】

    文中子说:“古人为政,以德化为本而以刑罚为末,因此百姓心怀喜悦而淳朴宽厚;今人为政,专任刑罚而抛弃德化,因此百姓心怀怨恨而奸诈狡猾。”

    3.6 子曰:“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己①。”

    【注释】

    ①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己:实模仿《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文中子说:“古时为官之人关照百姓,现今为官之人关照自己。”

    3.7 子曰:“甚矣!齐文宣之虐也①。”姚义曰②:“何谓克终③?”子曰:“有杨遵彦者④,寔掌国命⑤,视民如伤⑥,奚为不终⑦?”

    【注释】

    ①齐文宣:高洋(529——559),字子进,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北齐开国皇帝,齐神武帝高欢次子。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任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太原郡开国公等职。武定七年(549),长兄高澄遇刺身亡,遂趁机执掌朝政,任丞相、封齐王。武定八年(550),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遂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后期以功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费无度,最终因饮酒过度而暴毙,谥号“文宣”。《北齐书》卷四有《文宣帝纪》。

    ②姚义:见2.3条注。

    ③克终:得以善终。

    ④杨遵彦:杨愔(yīn, 511——560),字遵彦,小字秦王,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北齐宰相、北魏司空杨津之子。少聪颖,十一岁通《诗》《易》《左氏春秋》。建义元年(528),孝庄帝即位,任通直散骑侍郎,后弃官归隐。永安四年(531),投靠高欢,任行台郎中。武定八年(550),高欢之子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建立北齐,杨愔封阳夏县男,领太子少傅。历任侍中、尚书仆射、尚书令、骠骑大将军等职,封开封郡王。乾明元年(560),常山王高演发动政变,杨愔被杀。《北齐书》卷三十四有传。

    ⑤寔(shí):同“实”。

    ⑥视民如伤:《孟子·离娄下》:“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东汉赵岐注云:“视民如伤者,雍容不动扰也。”北宋孙奭疏云:“言文王常有恤民之心,故视下民常若有所伤而不敢以横役扰动之也。”

    ⑦奚:为何,怎么。

    【译文】

    文中子说:“北齐文宣帝真是太暴虐了。”姚义说:“为何能得以善终呢?”文中子说:“有杨遵彦这样的人执掌国家大政,关爱黎民百姓,怎么能不善终呢?”

    3.8 窦威好议礼①。子曰:“威也贤乎哉?我则不敢②。”

    【注释】

    ①窦威:见2.3条注。

    ②威也贤乎哉?我则不敢:阮逸注云:“隋室礼坏,贤威有心,大抵治定而后议,今非其时,故曰‘不敢’。”即赞赏窦威贤能的同时,意在强调当下世道变乱、天下崩颓,慨叹不得其时,无法推行礼制。

    【译文】

    窦威喜好讨论礼制。文中子说:“窦威很贤能吧?我却不敢讨论这些。”

    3.9 北山丈人谓文中子曰:“何谓遑遑者,无乃急欤?”子曰:“非敢急,伤时怠也。”①

    【注释】

    ①此条实模仿《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对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丈人,老者,老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遑遑,匆忙。怠,衰败,衰微。

    【译文】

    北山老者对文中子说:“为何这样匆忙,岂不是太着急了?”文中子说:“并不是着急,只是感伤时世衰败。”

    3.10 子曰:“吾不度不执①,不常不遂②。”

    【注释】

    ①不度不执:阮逸注云:“度德执用。”即考虑是否合乎德的标准而后再去施行。度,标准,准则。此指“度德”,即合乎德的标准。执,执行,施用。

    ②不常不遂:阮逸注云:“得常遂行。”即考虑是否合乎道的规范而后再去行动。常,常道,大道。此指“守常”,即遵守道的规范。遂,遂行,实行。

    【译文】

    文中子说:“不合乎德的标准不做,不遵守道的规范不为。”

    3.11 房玄龄曰:“《书》云霍光废帝举帝①,何谓也?”子曰:“何必霍光!古之大臣,废昏举明,所以康天下也②。”

    【注释】

    ①《书》:阮逸注云:“《续书》有《霍光之命》,言废帝举帝之事。”霍光(?——前68):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霍中孺之子,霍去病异母弟。初以门荫,选为郎官,历任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汉武帝临终,拜大将军、大司马,受命托孤辅政,封博陆侯,辅佐汉昭帝。昭帝死后,无子嗣,立昌邑王刘贺,又因刘贺淫乱无道,废刘贺而拥立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离世,谥号“宣成”。《汉书》卷六十八有传。

    ②康:安宁,平安。《礼记·乐记》:“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唐孔颖达疏云:“康,安也。”

    【译文】

    房玄龄问:“《续书》说霍光废掉皇帝又拥立新君,这是什么意思?”文中子说:“不只是霍光!古时的大臣,废黜昏君推举明君,都是为了天下安宁。”

    3.12 子游河间之渚①。河上丈人曰:“何居乎②,斯人也?心若醉《六经》,目若营四海③,何居乎,斯人也?”文中子去之。薛收曰:“何人也?”子曰:“隐者也。”收曰:“盍从之乎?”子曰:“吾与彼不相从久矣④。”“至人相从乎⑤?”子曰:“否也⑥。”

    【注释】

    ①河间之渚:阮逸注云:“隋河间郡连涿水渚,今深州。”即河间郡一带。

    ②居:阮逸注云:“音姬,发语之端。”表示疑问语气。《礼记·檀弓上》:“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东汉郑玄注云:“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

    ③目若营四海:《庄子·外物》:“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唐成玄英疏云:“瞻视高远,所作匆匆,观其仪容,似营天下。”

    ④吾与彼不相从久矣:阮逸注云:“吾道自仲尼与荷蓧丈人已来不相从也,故曰‘久矣’。”意在说明儒家先圣与山野隐士断非同道,事见《论语·微子》。从,此指同道。

    ⑤至人:《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西晋郭象注云:“无己,故顺物,顺物而至矣。”即至真无己、顺天达道之人。

    ⑥否也:阮逸注云:“言至人有名而难名者也。今之隐者异于是,独善一身,不以天下为道。”即在文中子看来,这些隐士并不是真正的至人。

    【译文】

    文中子游历于河间一带。河边一老者说:“这究竟是个什么人呢?心思好像完全沉醉于《六经》之中,目光好像高出于四海乾坤之上,这究竟是个什么人呢?”文中子转身离去。薛收问:“他是什么人?”文中子说:“是隐士。”薛收问:“为何不与他同行呢?”文中子说:“长久以来,我与他这类人就不是同道中人。”薛收问:“至真达道之人难道不是同道之人?”文中子说:“他这类人并不是至真达道之人。”

    3.13 子在河上曰:“滔滔乎!昔吾愿止焉而不可得也,今吾得之止乎?”①

    【注释】

    ①此条实模仿《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昔吾愿止焉而不可得也,今吾得之止乎,阮逸注云:“圣人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昔常欲止而心犹有为,故献策于长安;今道之不行,得以止矣,故退居于河曲。”止,退居乡野。

    【译文】

    文中子在河边说:“这滔滔的河水啊!从前我想退居于此而不得,如今可以退居于此了吧?”

    3.14 子见牧守屡易①,曰:“尧、舜三载考绩②,仲尼三年有成③。今旬月而易④,吾不知其道。”薛收曰:“如何?”子曰:“三代之兴⑤,邦家有社稷焉⑥;两汉之盛,牧守有子孙焉⑦。不如是之亟也⑧。无定主而责之以忠,无定民而责之以化,虽曰能之,末由也已⑨。”

    【注释】

    ①牧守:州牧和太守。此指地方官员。易:更换。

    ②三载考绩:《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西汉孔安国注云:“三年有成,故以考功。”即为期三年考核政绩。

    ③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西汉孔安国注云:“言诚有用我于政事者,期月而可以行其政教,必三年乃有成功也。”

    ④旬月:此指时间短暂。旬,十天。月,一个月。

    ⑤三代:指夏、商、周。

    ⑥邦家有社稷焉:阮逸注云:“诸侯称邦,卿大夫称家,立社稷,世奉其祀。”即列国诸侯可以承其国。邦家,分封的邦国。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国君祭祀社稷,后代指国家。

    ⑦牧守有子孙焉:阮逸注云:“袭爵,通侯无罪国不除。”即地方牧守可以袭其爵。子孙,此指传及子孙。

    ⑧亟(qì):屡次,多次。

    ⑨虽曰能之,末由也已:实模仿《论语·子罕》:“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北宋邢昺疏云:“末,无也。”末由,无由,无从。

    【译文】

    文中子见地方官员更换频繁,说:“尧、舜治国三年考核政绩,孔子行教三年方有成就。如今十天半月就更换官员,我不懂这是什么道理。”薛收问:“为何这样说?”文中子说:“三代兴旺,是因为诸侯可以世承其国;两汉隆盛,是因为牧守可以世袭其爵。不像现在这样更换频繁。没有稳定的君主而要求臣子尽忠,没有稳定的人民而要求推行教化,即使说能做到,实则也是无法做到。”

    3.15 贺若弼请射于子①,发必中。子曰:“美哉乎艺也!古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艺可游也②。”弼不悦而退。子谓门人曰:“矜而愎③,难乎免于今之世矣④。”

    【注释】

    ①贺若弼(544——607):复姓贺若,字辅伯,洛阳(今属河南)人。鲜卑族。北周金州刺史贺若敦之子,北周、隋朝时名将。少有大志,擅骑射,博闻强识。初仕北周,追随齐王宇文宪,封当亭县公。随韦孝宽平定淮南,封襄邑县公。隋朝建立后,任吴州总管,参与灭陈有功,拜右武候大将军,加位上柱国,晋爵宋国公。自恃功高,心生怨怼,为隋文帝所疏远。大业三年(607),以“私议得失”获罪被杀。《北史》卷六十八、《隋书》卷五十二有传。

    ②“古君子志于道”四句:实模仿《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卷四云:“游者,履历之辞也。艺,六艺,谓礼、乐、书、数、射、御也。其轻于仁,故云不足依据,而宜遍游历以知之也。”六艺,是周代贵族教育的六种基本技能。《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③愎: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④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阮逸注云:“弼竟诛死。”即难以幸免于当今之世。《论语·雍也》:“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免,幸免。

    【译文】

    贺若弼请求为文中子展示射艺,每发必中。文中子说:“射艺超群啊!古时君子以道为目标,以德为根据,以仁为标准,而后方可游习于艺。”贺若弼心中不悦,于是离去。文中子对门生说:“这个人骄傲自大而又刚愎自用,难以幸免于当今之世。”

    3.16 子谓荀悦①:“史乎!史乎②!”谓陆机③:“文乎!文乎!”皆思过半矣④。

    【注释】

    ①荀悦(148——209):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名士荀淑之孙,司空荀爽之侄,东汉史学家。灵帝时宦官专权,隐居不出。献帝时,应曹操之召,任黄门侍郎,累迁至秘书监、侍中。奉献帝命以《左传》体例作《汉纪》三十篇,辞约事详,辩论多美。建安十四年(209)离世。《后汉书》卷六十二有传。

    ②史乎!史乎:实模仿《论语·宪问》:“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北宋邢昺疏云:“孔子善其使得其人,故言‘使乎’所以善之者。”

    ③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出身吴郡陆氏,三国吴丞相陆逊之孙,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西晋太康末年,与弟陆云至洛阳,二人文才驰名一时。历任太傅祭酒、吴国郎中令、著作郎等职,与贾谧等结为“鲁公二十四友”。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引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于其篡位时受伪职。司马伦被诛后,险遭处死,赖成都王司马颖搭救得免,此后便委身依之,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303),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兵败七里涧,遭谮遇害。《晋书》卷五十四有传。

    ④思过半矣:《周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唐孔颖达疏云:“言聪明知达之士,观此卦下彖辞,则能思虑有益,以过半矣。”字面上指对问题理解超过一半,实则是指对深入理解大有助益。此句意在说明荀悦之史、陆机之文,皆有助于世人深入了解世间大道。

    【译文】

    文中子评价荀悦:“这才是史书啊!这才是史书啊!”评价陆机:“这才是文章啊!这才是文章啊!”皆有助于世人深入了解世间大道。

    3.17 子谓:“文士之行可见:谢灵运①,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谨。沈休文②,小人哉!其文冶③,君子则典。鲍昭、江淹④,古之狷者也⑤,其文急以怨。吴筠、孔珪⑥,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谢庄、王融⑦,古之纤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⑧,古之夸人也,其文诞。”或问孝绰兄弟⑨,子曰:“鄙人也,其文淫。”或问湘东王兄弟⑩,子曰:“贪人也,其文繁。”“谢朓?,浅人也,其文捷?。江总?,诡人也,其文虚。皆古之不利人也。”子谓颜延之、王俭、任昉“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约以则”?。

    【注释】

    ①谢灵运(385——433):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世称“谢客”,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玄之孙,袭爵康乐公。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尤以山水诗见长,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宋书》卷六十七有传。阮逸注云:“性奢豪,曾为永嘉太守,多游山,不听民讼。召为侍中,称疾不朝。此傲可见也。”

    ②沈休文:即沈约。见2.7条注。

    ③冶:此指文辞雕饰,过于华丽。《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唐孔颖达疏云:“若慢藏财物,守掌不谨,则教诲于盗者,使来取此物。女子妖冶其容,身不精悫,是教诲淫者,使来淫己也。”

    ④鲍昭:即鲍照(416?——466),字明远,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南史》卷十三有传。阮逸注云:“有虚词而官不达,故多怨刺。”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历仕宋、齐、梁三朝。少有才气,而后文才渐衰。《梁书》卷十四有传。阮逸注云:“有罪下狱上书,其言急。皆狷可见矣。”

    ⑤狷(juàn):孤傲。

    ⑥吴筠:阮逸注云:“《南史》无吴筠,疑是‘吴均’,文之误也。……又疑是王筠。”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梁书》卷四十九有传。阮逸注云:“文体古怪。”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梁大臣,侍中王僧虔之孙。《梁书》卷三十三有传。阮逸注云:“为文好押强韵,多而不精。”孔珪(447——501):一作“孔稚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朝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迁太子詹事。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南齐书》卷四十八、《南史》卷四十九有传。阮逸注云:“与江淹对掌文翰,而不肯伏淹,皆狂可见矣。”

    ⑦谢庄(421——466):字希逸,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刘宋大臣谢弘微子,谢灵运的族侄,以《月赋》闻名。历仕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三朝,官至中书令,加金紫光禄大夫。《宋书》卷八十五有传。阮逸注云:“善词赋,歌诗传于乐府。”王融(466——493):字元长,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僧达孙,王道琰之子。聪慧过人,富有文才,位列“竟陵八友”。累迁太子舍人,兼任主客郎中等职。齐武帝去世后,参与萧子良夺嫡,事败被杀。《南齐书》卷四十七有传。阮逸注云:“文辞辩捷,长于属缀。”

    ⑧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出身东海徐氏,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梁武帝时,任东宫学士,善宫体诗,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陈书》卷二十六有传。阮逸注云:“好裁缉新意,自成文体。”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朝梁中书令庾肩吾之子。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宫廷,后与徐陵一起出任萧纲东宫学士,成为南朝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风格被称为“徐庾体”。《周书》卷四十一有传。阮逸注云:“与徐陵同为学士,文体相夸,时称‘徐庾’。此诞可见矣。”

    ⑨孝绰:刘孝绰(481——539),字孝绰,本名冉,小字阿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能文善草隶,人称“神童”,年十四,代父起草诏诰。初为著作佐郎,后官秘书丞,又迁廷尉卿等职。《梁书》卷三十三、《南史》卷三十九有传。阮逸注云:“盖淫词类舅(王筠)。”

    ⑩湘东王兄弟:阮逸注云:“南齐世祖之子,湘东王名子建,与兄竟陵王子良及隋郡王子隆皆好文章。”考《南齐书·武十七王列传》:“子建永泰元年见杀,年十三。”故此实非湘东王子建。

    ?谢朓(tiǎo):见2.7条注。

    ?捷:旁出,斜处。此指不遵正道。

    ?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幼聪慧,长而有文才。十八岁时,初任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不久任尚书殿中郎。逢侯景之乱,寄居岭南多年。后任中书侍郎、尚书令等职,“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国家日益衰败,以致陈朝灭亡,开皇十四年(594)离世。《陈书》卷二十七、《南史》卷三十六有传。阮逸注云:“与陈后主为长夜之饮,相和为诗,不持政事。此诡佞可见矣。”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名臣。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宋书》卷七十三有传。王俭(452——489):字仲宝,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齐名臣。少孤,自幼勤学,手不释卷。初为秘书郎,历任秘书丞、义兴太守、太尉右长史等职。后辅佐齐太祖萧道成即位,礼仪诏策,皆出其手,以佐命之功封南昌县公。仿《七略》而成《七志》,又编定《元徽四部书目》。《南齐书》卷二十三有传。任昉:见1.41条注。

    【译文】

    文中子说:“文士的品行可从其文章窥见:谢灵运就是小人!他文辞傲慢,而君子则文辞谦谨。沈约就是小人!他文辞雕饰靡丽,而君子则文辞典雅。鲍昭、江淹,是古时的孤傲之人,他们文辞峻切急刻以抒发怨恨。吴筠、孔稚珪,是古时狂放之人,他们文辞诡诞以表达愤怒。谢庄、王融,是古时细密之人,他们文辞琐碎。徐陵、庾信,是古时浮夸之人,他们文辞虚妄。”有人问刘孝绰、刘孝威两兄弟,文中子说:“都是鄙陋之人,他们文辞放荡。”有人问湘东王兄弟,文中子说:“都是贪婪之人,他们文辞繁复。”“谢朓,是浅薄之人,他文辞不遵正道。江总,是诡诈之人,他文辞虚媚。这些都是古时的无良之人。”文中子说颜延之、王俭、任昉“有君子之心,他们文辞简约论理有法”。

    3.18 尚书召子仕,子使姚义往辞焉①。曰:“必不得已,署我于蜀②。”或曰:“僻。”子曰:“吾得从严、扬游泳以卒世③,何患乎僻?”

    【注释】

    ①姚义:见2.3条注。

    ②署:阮逸注云:“隋尚书署天下吏。”即任命、安排。

    ③严:严君平(前86——10),名遵,字君平,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隐士。好黄老之学,汉成帝时隐居市井之中,以卜筮为业。于郫县平乐山设馆讲习《老子》《庄子》。一生谨遵老庄思想,著书十余万言,扬雄出其门下。扬:扬雄。见2.48条注。游:交游。此指追慕。泳:此指沉浸。

    【译文】

    尚书征召文中子为官,文中子派姚义前去推辞。说:“实在不得已,就安排我去蜀地吧。”有人说:“那里太偏远了。”文中子说:“我能够追慕并沉浸在严君平、扬雄的风范之中以度过余生,又哪里会在意偏远呢?”

    3.19 子曰:“吾恶夫佞者,必也愚乎①!愚者不妄动②;吾恶夫豪者,必也吝乎!吝者不妄散。”

    【注释】

    ①吾恶夫佞(nìng)者,必也愚乎:实模仿《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佞者,巧言献媚之人。必,假使,如果。

    ②不妄动:《礼记·玉藻》:“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其中“口容止”东汉郑玄注云:“不妄动也。”故此处当为不乱讲话,不搬弄是非。与上句“佞者”相对。

    【译文】

    文中子说:“我厌恶谄佞之人,如果要选择的话,我会选择愚钝之人!因为愚钝之人不会乱讲话;我厌恶豪奢之人,如果要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吝啬之人!因为吝啬之人不会乱花钱。”

    3.20 子曰:“达人哉①!山涛也②。多可而少怪。”或曰:“王戎贤乎③?”子曰:“戎而贤,天下无不贤矣。”

    【注释】

    ①达:阮逸注云:“宏达。”即宽宏明达。

    ②山涛:见2.5条注。

    ③王戎(234——305):字濬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三国西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初袭父爵为贞陵亭侯,晋灭吴后进封安丰县侯。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元康七年(296),升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