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停下来思考,从沉闷之中解脱出来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太多,比如傲慢、虚荣、自私等。我们如果不能将这些杂念空掉,便不能好好地感受生活之美,也无法顺畅地与他人交往。

    人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绝对不能固执己见,不然就会被自己的见解捆绑住、束缚住,困死在自己的世界里。更何况,你就能保证自己的见解一定就是正确的吗?即便正确,它也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成立的。唯有保持心灵的开放,保持思想的独立,自己对事物的见解才能越来越深刻。

    想要品尝到鲜美的水果,就要去种植或者购买,想要获得某一项成就,就要付出辛劳汗水。有智慧的人是种树采果,而缺少智慧的人却是砍树摘果。以禅的思维指导生活的人,绝不会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断了生活的根本,他目光所及的不只有眼前,还有未来。

    在食物里面放一些盐,可以让食物更美味,但如果放得太多,那么食物就完全不能吃了。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一旦不加节制、走极端,就会使事情向着另一个方向转变。从禅的思维角度来说,做什么都不要太力求完美,因为过犹不及,也因为努力做事的过程比完美的结果更重要。

    当心安静下来,才能无所畏惧。我们平时常感到恐惧,就是因为我们惦记的事情太多,用禅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心上的挂碍太多,而挂碍又是因执着而来。但在生活中,我们很难不对身边的人、事、物投入情感,挂碍也就在所难免。但禅毕竟在指导生活上有着妙用,它告诉我们,投入情感的时候如果能想到世事有聚、有散,要随顺外界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思想、行动,那么我们心头的挂碍便能少一些,恐惧也就少一分。

    一日,黄庭坚与祖心禅师一起爬山,但黄庭坚一路上都眉锁愁云。祖心禅师说:“我们都闻到了花香,见到了美景,可你我的感受却大不相同。你内心烦闷,见到美景,便说美景无味。我内心自在坦然,即便再寻常的景物,也觉得喜欢。”可见,内心的感受影响着我们对外境的感受,所以,没有绝对好或坏的境遇,内心安好,世界便安好。

    一个学僧向他的老师请教:“为何您在弹琴时,要先调节琴弦呢?”他的老师回答:“只有把琴弦调节到不松不紧时,各种声音才能协调,这样才能演奏出动听的乐音。”这个道理也可以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上,只有把身心保持在适度的状态下,我们才有可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5.把念头集中在使自己真正感到快乐的事情上

    对于现代人来说,平时总爱把“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挂在嘴边,可是,假如我们的身心感觉到倦怠了,那么金钱和效益还有什么用呢?所以,请时刻记得,我们是生活的主体,所谓金钱和效益,都不过是生存的手段,我们切不可沦为外境的奴仆。

    命运看似难以把握、变换无穷,但命运也是有着强大的心理暗示力量的。要不断磨炼自己的心,让心变得坚强、灵活,永远以正向的心念、正确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沦为外境的奴隶,我们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生命。

    在生活中总不乏一些爱做白日梦的人,他们急功近利,梦想着一夜暴富。他们明知这不可能,但还是沉湎其中。如果他们能以禅的思维来生活,那么必然会抛弃原先的可笑念头,从而选择脚踏实地的生活,通过辛勤劳动来致富。

    曾经有个性情暴躁的人,很容易就发脾气,为了改掉这个毛病,他就命家中仆从敲打自己的胳膊和腿,但这个人的父亲却说:“性格暴躁这是心的问题,应该先治心啊,你治错地方了。”我想许多人在听到这个故事时,一定会嘲笑这个人不仅性格暴躁而且还呆头呆脑,但你能保证自己就从没做过本末倒置的事情吗?所以在处理事情之前,先想想这个故事吧,或许就不会鲁莽行事、用错力量了。

    有个愚人,手中拿着花生米。他一不小心,将一粒花生米掉在了地上。为了找到这粒花生米,他就把所有的花生米都放在地上,等他找到了那粒掉下的花生米,地上的花生米却被一只路过的小狗吃光了。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个人确实很愚笨,竟然犯下因小失大的错误。但在禅家来看,其实每个人都会犯下这种错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贪欲,只要贪欲不消灭,人们就永远会因为“不愿失去哪怕再小的东西”而犯下错误。

    从前有个小童,手里拿着一些小钱。有个富豪想欺负他,就说,把手中的小钱丢掉,他会给小童一笔大钱。小童默默微笑,便离开了。生活中的禅者,便该是小童这般。他们知道,已经拥有的东西,不论再小、再少、再不起眼,也比那些根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可靠些。可见,那些经不起诱惑、丢掉已有的东西因而吃了苦果的人,是多么的愚钝,又是多么的贪心。

    当我们被人误会时,往往是想着据理力争。但却往往是越描越黑。正确的做法应是不予理睬,这并不是胆小懦弱,因为一切自会有水落石出的时候,不必动气,也不需恼恨。你做好自己的事情,清者自清,你怕什么?

    人们的各种不适,大部分都是心病,而心病却往往又是人们自己造成的。你越是恐惧什么事情,什么事情就越是频频出现。你以为这是命运专门与你作对,但从禅的思维来看,你不过是活在担惊受怕中,却没有办法走出来而已。对治恐惧的最好办法不是避免去想令自己恐惧的事,而是把念头集中在使自己真正感到快乐的事情上。这就是禅门中所说的“心念一转,便见柳暗花明”。

    当一个人只会关注毫无意义的“闲事”时,他就再没有精力去关注生活中恬适安静的美好事物了。这些“闲事”包括哪些呢?比如他人如何安排生活、他人如何穿衣、吃饭、休息以及自己生活中种种的不愉快为何这么多。人应该把心思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因为生命有限,尽情地享受生活才显得宝贵;人应当有关怀其他众生的心,这种关怀是切实地帮助,而不是无聊的攀比和议论。

    有多少人曾经渴望着到远方去寻找幸福?告诉你们吧,一个真正活在禅意中的人,他不论生活在“远方”还是“近处”,他都能找到幸福。幸福就在一茶一水间,幸福就在一花一木间,幸福就是每天按照自己的心思生活,幸福就是即便现实生活再残酷,也总能找到开心的小事。幸福离不开眼下的生活,就好比禅是不能与生活脱节的。

    一休禅师应邀去一位施主家吃饭,他穿着破旧简单的僧衣前去,结果被门童当即拦住。为了不爽约,一休禅师便借来一套制作精良的崭新僧衣再次前往。这次,他被客客气气地迎接进去。用餐时,他一边把蔬菜倒在僧衣上,口中一边念念有词。施主问他缘故。他说:“既然大家认可的是这件僧衣,那么理应让它先吃饱啊。”惑于外表而探究本质,这就是人们在处理事情时经常犯的错误,而一休禅师只是用禅者的行为表现出来而已。

    有禅心的人,随着外境条件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因为无论外境如何变化,他都能从容自在地应对。而没有禅心的人,看到外境条件变得对自己不利就开始烦恼。很明显,这是被外境捆绑了心灵,放弃了自我创造条件的可能性,甘心成为外境的囚徒。

    一旦我们与自然融合在一起,那么自然便不再是与我们毫无关系的事物,同样的,当我们接受命运中出现的变化,让变化融入我们的生命中,那么这变化便不再是限制我们的锁链,而是我们创造生活的帮手。接纳比抗拒更有禅意,只有你接纳了,才意味着你能够左右这些变化。

    禅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利益他人,无论外境的变化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只要对他人有好处便可以了。但有一点很奇怪,一旦人人都能这样看待变化,那么变化就会朝着对他人也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这只是因为你为别人着想时,别人也会如此待你。因此禅家说,要挣开外境的束缚,就要先考虑到他人,而不是事事都想着自己。

    我们意识的波涛起伏不定,从来就没有安宁平定的时候,尤其是在面对自己不想看到、无法接受的变化时。事实上,没有什么是人们无法接受的,而禅者知道,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创造,才能让我们得到在以往的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收获。比如心爱的人离开了自己,这确实令人痛心,但接受了这件事情之后,你会发现你只不过是选错了伴侣,或者是两个同路人走到岔路口就要分别。路还会继续延伸,你又怎么能说,再也找不到与自己同路的人了呢?

    从前有位禅师,他看到月亮钻破云朵,洒下皎洁的光。此情、此景使他非常开怀,忍不住大笑起来。这笑声惊动了附近居住的村民,人家纷纷朝着发出笑声的方向走去。当这些人看到禅师快乐的表情时,也都开心地笑起来。快乐的情绪是会传染给其他人的,从禅的角度说,任何一种情绪都会传染给他人,但只有多多地传播善意愉快,这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

    以一种不执不取、不生嗔恨的心态面对逆境恶缘,同时,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任何的顺境善缘都是短暂的,逆境恶缘也是如此。这样去想,烦恼便先消减了一半。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6.照着事物本然的样子来接受才是自由

    古时候有个人向一位不惧生死的武士请教,为何他在战场上如此英勇,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这个武士很谦虚地说:“我只是想着杀敌人,却从没有想过其他的杂事。”如果人们都能只想着自己应当做的事、正在做的事,而不是心猿意马地胡思乱想,那么杂念就会减少许多,杂念减少了,心灵的负担也就轻了。

    最高的慈悲是什么?那便是善待众生却从不想着有所回报。只有将自己投入到世间一切众生之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心头的杂念。当一些事情关乎我们自身的利益时,我们便想的很多,即便没有问题,也会生出苦恼。但善待众生的人,首先会考虑他人的利益,对自己考虑的很少,所以他的杂念也很少,杂念少了,烦恼随之就少了。

    杂念的源头就在人们那颗不愿平定下来的心。生活中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心便躁动不安,种种念头同时涌起。杂念越多,就越难集中精神处理问题。要想让心安定下来并不难,你把问题只是看作问题,而不要想问题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不带着评断去看问题,最容易看到问题的实质;停息下杂念再解决问题,最可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人们对自由充满着种种误解,以为由着自己的性情来、放纵性情、不顾道德便是自由。只能说这是很肤浅的看法。真正的自由,就是不加评断地看待事物,就是照着事物本然的样子来接受。这就好比,我们喜欢一个人,就是喜欢这个人本来的样子,如果试图把他改变成自己喜欢的那种样子,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喜欢。只有发自内心的接纳才会有真正的喜欢。

    人们可能会认为,他人的存在和自然的存在都有同样的目的,都是为了被人利用,但禅者看到的却是,通过他人、通过自然,我们能看到世界的更多面貌,能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无论是带给自己麻烦的人还是自然环境,都能够让自己领略到更多的生命姿态,于是也就不再会因此而烦恼。如果你也能这样去想,那么就不会有看某人不顺眼,或者身在某个自然环境不自在的感觉了。

    有人说沉稳安静的性情最好,有人说活泼外向的性情最好,其实,无论哪种性情都好。沉稳安静的人可以在禅中感受到鲜活灵动的生命体验,活泼外向的人可以在禅中磨炼出深沉安稳的成熟心态。生命的姿态原本多样,何必要整齐划一?在禅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个性,何必放弃真我去学做别人。

    与人发生矛盾,过去的就过去了,你若是为了过去的矛盾还在生闷气,那便是不肯放过自己;别人带给自己的帮助,虽然过去了但也要时刻感恩,如果别人给予自己的再多恩情都能抛下,那么你对他人还会有怜悯之情吗?禅讲放下,也讲拿起。

    有位禅师初修行时,因其修为高妙而使百鸟衔花来供养他,这令他沾沾自喜。但当他真正有所成就后,反而对这种“荣耀”不再执迷了。世间多少人在做事业时,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百鸟衔花供养”的程度,但却很难再忘记这些奉承和名利了。于是,他们就甘愿沉沦在奉承名利之中,导致事业再也不能有所发展。可见,禅宗里的这个故事,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颇有启示性的。

    不执着,就无挂碍,也就不会有杂念。但作为一个平常人,杂念是随时生起的,但也可以随时止息它们。当杂念生起来时,你就把心念转移到自然之中,天上的月、身边的树、院子里的花,哪一个不是美好事物的显现?杂念搁置下,你便进入了精神世界的大自在中。只有这时,你才是一个真正的生活者,而不是杂念的囚徒。

    从前有个农夫,他使用比较原始的方法来取水灌溉,有人问他,为何不用更先进的办法来取水,比如造一个汲水装置呢?他说:“汲水设备虽然省时、省力,但却会让我的心灵失去活力。太过机巧的装置,会让人生出懒散怠惰的毛病来。”很明显,这个农夫的行为带着一种禅意。而现代人想要的机巧太多,却是为了放纵自己懒散怠惰的毛病,于是劳动的美感便无从体验,于是人也变成了一种机器。

    人应该保有一颗痛心。你们看那些天真的小孩子,遇到不愉快的事不会一直想着它,但是遇到了一点儿高兴事,就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生活需要这样的态度,不然,像那种遇到一点事情就焦虑不安、闷闷不乐,就会给身心带来极大的摧残。

    暂时的顺利很可能潜藏着未知的不顺;眼下的逆境恶缘也许预示着不久之后会有意外收获。人生从来就不是绝对的得与失,而是一个在得失中不断均衡的过程。

    智者大师四处云游时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孩。他问:“你手里攥得是什么呢?”小孩说他抓了一只甲虫,这甲虫鸣叫的声音很动听,就想带回家。智者大师就劝道:“还是放了它吧,给它自由吧。”小孩偏不听,他把手松开时却哭了。原来,那只闪着光、鸣声动听的甲虫已经死了。我们就像这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因为把一切抓得太紧,结果反而失去了更多。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心理分析》

    7.能够随心自在地安排人生,便是最大的幸福

    情绪的起伏变化,只在一念之间。但在这一念之间,就决定了我们此后的人生是风平浪静,还是灾难重重。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那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其实情绪不该被外因左右,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那是他的事;你如何想、如何做,才是你的任务。如果别人的恶言、恶语实在不入耳,就当它是个玩笑,于是你便也笑了。要平复情绪,又何须费力呢?

    愤怒总是让人失去理智,人们在怒气的作用下总以为自己是在与别人争出是非高低,实际上是人们在与自己较量、搏斗。当怒火满心时,别人根本不会被你的怒火灼伤,你却会因为自心的怒火而伤了自己。学禅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能够从容自在地面对外境,而不会在内心点起愤怒的火。

    你对眼下的成绩执着,那么你的成绩也就只能这样了;你对某个人执着,你便再看不到生活里的其他乐趣了;你对困难执着,你余下的人生便只看得到灰暗。一有执着便有了局限,人生的格局也就被限制住了。没有执着,人生便有无限多个可能。

    一定要从过去既定的人生经验中走出来,因为外境随时在变,过去的经验又怎么能指导当下的人生;过去的观念,又如何会符合不断发展的社会形态。

    只有自然而然的生命形态才是最美好的。所以,虚伪浮夸、矫揉造作的言行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反而会惹人生厌。这倒可以视为与人交往时的一个准则。你既然能做到顺从自心地安排生活,那也应该可以做到以自己的本来面貌示人,即便你有一些缺陷,但也会因为这种自然真实而打动人心。

    放过牛的人都知道,放牛时要对牛加以管制、约束,以防它毁坏了庄稼。其实对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我们的心总是很难专注于当下,专注于手中的事情。这时候不是要对着自己的心口挥动鞭子,而是应该静静地坐下来,观察自己的呼吸,并让自己的心念平复下来。对心有所诱惑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心本来就常生妄想。

    就像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一样,生活就是每个人的艺术品,每个人都有权力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这种创造,并不是说要创造出金钱、地位、名利等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创造出意义、愉快、幸福和感受。这个创造过程应该是听从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大胆地承认自己、肯定自己就显得尤其重要。

    按照自己的心意来生活,就需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人们总是很缺少这种勇气和力量。面对爱情时,人们不敢说爱;面对自己的错误时,不敢表达悔恨;谈及梦想时,不敢表达自己追求梦想的意愿。如果只是这样,那这种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都有资格做他自己,每个人的特质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人要遵从本心来选择生活,并且过一种高尚的生活。

    人应该相信自我的潜力,而不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外力上。经常看到有人对着神像跪拜,希望神灵能满足自己的所有请求。可是,要想让生活变得富裕,难道不应该先劳动吗?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加美丽,难道不应该先提升自己的内在吗?人们想要的一切,都只能靠着自己去实现。

    禅家把心喊作“心贼”,因为种种痛苦、障碍和烦恼,都是从心上生出的。只要我们常想着善念,心贼自然就不见了。这也是为何禅门特别提倡人应该在现实人生中过一种“禅意生活”,因为人只有面对他人时才会有“心贼”,而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别人时,心贼自然就消失不见了。

    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会产生心理波动,才会郁闷困惑,充满烦恼和压力。你以为远离社会、远离他人就不会有烦恼了,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的心理状态安适时,不论在哪里他都感觉舒服,否则便只能感觉到束缚。

    假如我们把工作看成是对自己能力的培养,把劳动看成是对筋骨的舒展放松,那么我们在工作时发出的抱怨绝对要少很多,而且还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快乐,而以前之所以如此抱怨,就是因为我们的功利心太重了。

    从微小的事物中发现不朽的价值,在平淡的生活里感受难得的快乐,这是从禅的角度给人们的生活启示:哪怕你目前过的日子多么地不起眼,你也一样可以从中感受到这种日子带来的独特快乐。没有哪种生活方式一定是不快乐的、是痛苦的,所有的不快乐和痛苦,都源自于人们那颗不肯打开的心。

    日本有茶道、花道,都是在安静的环境中来锻炼自己的心,它们和禅一样,都是一种生命的艺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里保持内心的安宁,才可能在喧闹中依然保持着内心的自在安适。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好比,你只有在初级学堂里打下基础,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更难的课程。

    前念迷乱时,我们只不过是一个充满烦恼的凡夫,整天被苦闷、沮丧、所包围,觉得生命是一种负担。越是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越是应该仔细地观察生命,诚实地对待自己。否则越是在迷乱中打转,我们就越是烦恼。

    中国宋代的无门禅师写过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当我们真的做到无执无取、不贪不恋,必然内心自在舒展、不恼不烦。所以,多看看生活中的那些美好事物吧,如果说这世界不够美好,那只怪我们的心被烦恼蒙蔽了。

    真正的问题源自我们的内心,所有看似不可化解的痛苦和烦恼都是我们内心世界不够平和、过于计较和执着的产物。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心理分析》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