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诗选注 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北宋诗歌的整个发展看来,西昆体不过像一薄层、一小圈的油花,浮在水面上,没有在水里渗入得透,溶解得匀;它只有极局限、极短促的影响,立刻给大家瞧不起 [6] ,并且它“挦扯”的古典成语的范围跟它歌咏的事物的范围同样的狭小。王安石的诗无论在声誉上、在内容上、或在词句的来源上都比西昆体广大得多。痛骂他祸国殃民的人都得承认他“博闻”、“博极群书” [7] ;他在辩论的时候,也破口骂人:“君辈坐不读书耳!” [8] 又说自己:“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 [9] 。所以他写到各种事物,只要他想“以故事记实事” [10] ————萧子显所谓“借古语申今情”,他都办得到。他还有他的理论,所谓“用事”不是“编事”,“须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 [11] ;这也许正是唐代皎然所说“用事不直” [12] ,的确就是后来杨万里所称赞黄庭坚的“妙法”,“备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 [13] 。后面选的《书湖阴先生壁》里把两个人事上的古典成语来描写青山绿水的姿态,可以作为“借事发明”的例证。这种把古典来“挪用”,比了那种捧住了类书 [14] ,说到山水就一味搬弄山水的古典,诚然是心眼儿活得多,手段高明得多,可是总不免把借债来代替生产。结果是跟读者捉迷藏,也替笺注家拉买卖。流传下来的、宋代就有注本的宋人诗集从王安石集数起,并非偶然。李壁的《王荆文公诗笺注》不够精确,也没有辨别误收的作品,清代沈钦韩的《补注》并未充分纠正这些缺点。

    * * *

    [1] 参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论李壁注王安石诗“致讥”“寓贬”;沈钦韩《王荆公文集注》卷一《上五事劄子》注、《诗集补注》卷二《君难托》、《何处难忘酒》、卷四《和郭功甫》、《偶书》、《韩忠献挽词》、《故相吴正宪公挽词》等注。

    [2] 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三十四。

    [3] 参看刘勰《文心雕龙》第三十五篇、第三十八篇。

    [4] 《昌黎先生集》卷二十五《登封县尉卢殷墓志》;“资”字值得注意,跟杜甫《奉赠韦左丞丈》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涵义大不相同。

    [5] 曾慥《类说》卷五十六载《古今诗话》,江少虞《皇朝类苑》卷三十九。

    [6] 例如文彦博《文潞公文集》从卷四起就渐渐摆脱西昆的影响。甚至《西昆酬唱集》里的作者也未必维持西昆体的风格,例如张咏《乖崖先生文集》里的诗都很粗率,而《西昆酬唱集》卷上有他的《馆中新蝉》。

    [7] 例如杨时《龟山先生集》卷十七《答吴国华书》,晁说之《嵩山文集》卷十三《儒言》等。

    [8]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

    [9] 《临川集》卷七十三《答曾子固书》。

    [10]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引《西清诗话》论王安石。

    [11]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五引《蔡宽夫诗话》记王安石语,亦见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一《窥园》诗注。

    [12] 《诗式》卷一“诗有四深”条。

    [13] 《诚斋集》卷一百十四《诗话》。

    [14] 参看司马光《续诗话》记西昆体作家刘筠论《初学记》语:“非止‘初学’,可为‘终身记’。”

    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1]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2]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3]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4]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5] !

    * * *

    [1] “二边”指辽和西夏。

    [2] 当然宋对辽每年要“纳”银绢,对西夏也每年要“赐”银绮绢茶,可是这里的“事”字恐怕不是“以大事小”而是“有事于”————防御————的意思。

    [3] 尽管荒年没饭吃,还得去赶做河工。

    [4] 虽然是丰年,也一样没有饭吃。参看同时像曾巩《元丰类稿》卷一《胡使》:“南粟鳞鳞多送北,北兵林林长备胡……还来里闾索穷下,斗食尺衣皆北输。”

    [5] 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十五年八月里说他有“二喜”:第一是连年丰收,“长安斗米值三四钱”;第二是:“北虏久服,边鄙无事”。王安石对贞观和开元时代非常向往,例如这首诗以及《叹息行》、《寓言》第五首、《开元行》等。可是熙宁元年宋神宗赵顼第一次召他“越次入对”,问他说:“唐太宗何如?”他回答得很干脆:“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王夫之《宋论》卷六说他“入对”的话是“大言”唬人,这些诗也许可以证实那个论断。

    即事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 。

    * * *

    [1] 就是陶潜《桃花源记》所写的世外乐土。

    葛溪驿 [1]

    缺月昏昏漏未央 [2] ,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 * *

    [1] 葛溪在江西弋阳,驿是公家设立的夫马站和过客招待所。

    [2] 等于说夜正长;“漏”是古代的计时器。

    示长安君 [1]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2]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 * *

    [1] 王安石的大妹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的妻子,封长安县君。

    [2] 这大约是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王安石出使辽临行所作。

    初夏即事

    石梁茅屋有弯碕 [1] ,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 * *

    [1] 王安石还有一首《弯碕》诗说:“残暑安所逃,弯碕北窗北。”“弯碕”见晋人左思《吴都赋》,《文选》卷五李善注说是“昭明宫东门”的名称,李周翰注说是“险峻”的意思,这里似乎都不切合。《广韵》卷一的《五支》和《八微》两部说“碕”是“曲岸”或“石桥”,想来此处以“曲岸”为近,因为诗里已经明说那地方有“石梁”;“弯”是形容堤岸的曲折,王安石不过借用左思的字面。《吴都赋》还有一句“碕岸为之不枯”,李周翰注说“碕”是“长岸”;郭璞《江赋》里说起“碕岭”和“悬碕”,《文选》卷十二李善注分别引许慎《淮南子注》和《埤苍》说“碕”是“长边”、“曲岸头”;宋代袁易《念奴娇》词也说:“浅水弯碕,疏篱门径,淡抹墙腰月。”(《全宋词》卷二百七十七)都可以参证。

    悟真院

    野水从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

    书湖阴先生 [1] 壁

    茆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

    * * *

    [1] 杨德逢的外号;他是王安石在金陵的邻居。

    [2] 这两句是王安石的修词技巧的有名例子。“护田”和“排闼”都从《汉书》里来,所谓“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曾季貍《艇斋诗话》);整个句法从五代时沈彬的诗里来(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所谓“脱胎换骨”。可是不知道这些字眼和句法的“来历”,并不妨碍我们了解这两句的意义和欣赏描写的生动;我们只认为“护田”“排闼”是两个比喻,并不觉得是古典。所以这是个比较健康的“用事”的例子,读者不必依赖笺注的外来援助,也能领会,符合中国古代修词学对于“用事”最高的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颜氏家训》第九篇《文章》记邢劭评沈约语)

    泊船瓜洲 [1]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2] ,明月何时照我还。

    * * *

    [1] 在长江北岸,跟镇江————“京口”————相对。这是王安石想念金陵的诗,钟山是他在金陵的住处。

    [2] 这句也是王安石讲究修词的有名例子。据说他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才选定这个“绿”字;最初是“到”字,改为“过”字,又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等等(洪迈《容斋续笔》卷八)。王安石《送和甫寄女子》诗里又说:“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送汝过江时”,也许是得意话再说一遍。但是“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

    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夜直 [1]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 [2] ,月移花影上栏干。

    * * *

    [1] “直”通“值”,就是值班;那时候的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值班住宿在学士院里。(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三)

    [2] 这一句出于罗隐的《春日叶秀才曲江》诗:“春色恼人遮不得。”

    郑獬

    郑獬(1022——1072)字毅夫,湖北安陆人,有《郧溪集》。他做官以直率著名,敢替人民叫苦,从下面选的诗里就看得出来。诗虽然受了些韩愈的影响,而风格爽辣明白,不做作,不妆饰。集里有几首堆砌雕琢的七律,都是同时人王珪的诗,所谓镶金嵌玉的“至宝丹”体,“四库全书馆”误收进去,不能算在他账上的。其中最词藻富丽的一首《寄程公辟》在王珪、郑獬、王安石和秦观的诗集里都出现 [1] ,大约是中国诗史上分身最多的诗了。

    * * *

    [1] 《华阳集》卷三,《郧溪集》卷二十七,《王荆文公诗笺注》卷三十七,《淮海后集》卷上。

    采凫茨 [1]

    朝携一筐出,暮携一筐归。十指欲流血,且急眼 [2] 前饥。官仓岂无粟?粒粒藏珠玑。一粒不出仓,仓中群鼠肥 [3] 。

    * * *

    [1] 见前苏舜钦《城南感怀呈永叔》注〔3〕。

    [2] 原作“昨”,据《皇朝文鉴》卷十七改正。

    [3] 唐人曹邺有一首有名的《官仓鼠》诗:“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道旁稚子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赤立仍苦饥。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1]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 * *

    [1] 原作“肌”,疑是误字。

    滞客

    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青泥浑。舟人击鼓 [1] 挽舟去,牛头刺地 [2] 挽不行。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截断雨脚不到地,半夜霹雳空杀人 [3] !须臾云破见星斗,老农叹息如衔冤。高田已槁下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

    * * *

    [1] 六朝诗里就讲起开船打鼓的风俗,例如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鼓声随听绝。”唐宋时还保存这个习惯,参看杜甫《十二月一日》:“打鼓发船何郡郎”,李郢《画鼓》:“两杖一挥行缆解”。

    [2] 用牛拉纤;这是写牛把劲使尽的样子。古代常以牲口挽舟,参看李白《丁督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汪元量《湖州歌》第六十一首:“官河宛转无风力,马曳驴拖鼓子船”;元人宋本作《驴牵船赋》,马臻《舟次杨村》:“蹇驴无力牵船缆,行到杨村日已昏。”

    [3] 只听雷声,没见雨点,都给风吹散了。“雨”刻本作“两”,疑是误字。

    春尽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野 [1] 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 * *

    [1] 原作“夜”,疑是误字。

    刘攽

    刘攽(1022——1088)字贡父,新喻人,有《彭城集》。他跟他哥哥刘敞都是博学者,也许在史学考古方面算得北宋最精博的人,但他们的诗歌里都不甚炫弄学问。刘敞的诗有点呆板,刘攽比他好,风格上是欧阳修的同调。

    江南田家

    种田江南岸,六月才树秧。借问一何晏,再为霖雨伤。官家不爱农,农贫弥自忙。尽力泥水间,肤甲皆痏疮。未知秋成期,尚 [1] 足输太仓。不如逐商贾,游闲事车航;朝廷虽多贤,正许赀为郎 [2] 。

    * * *

    [1] “尚”等于“倘”,也许的意思。

    [2] 封建时代名义上重农轻商,但是实际上往往对商人不是轻贱而是企羡,觉得他们获利多,生活自由,不像农民的身子生根在耕种的土地上,动也动不得。这种情形汉代政论家晁错早就指出来:“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古诗里就有“贾客乐”或“估客乐”这样一个主题,唐代诗人像元稹、刘禹锡、张籍等都作了这个题目的诗(都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八),白居易也作了《盐商妇》,张籍还有《野老歌》;他们的意思全逃不出晁错这几句话。刘攽这首诗结尾两句讲商人捐官,比他们进了一层。他们只说:“求利莫求名,求名有所避”或“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刘攽轻轻巧巧的指出“名”会跟着“利”来,商人不但结交官僚,而且可以老实不客气的变成官僚。“以赀为郎”是借用汉代的说法(见《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卷一百十七《司马相如列传》),因为汉代就有这种现象:一方面“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宦为吏”,而另一方面“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补注:戴鸿森同志指出,此句虽用“汉代的说法”,却切合宋时政制;《宋史》卷一百五十八《选举志》四:“绍兴初,尝以兵革,经用不足,有司请募民入赀补官,帝难之。参知政事张守曰:‘祖宗时,授以斋郎,今之将仕郎是也。’”

    城南行

    八月江湖秋水高,大堤夜坼声嘈嘈。前村农家失几户,近郭扁舟屯百艘。蛟龙蜿蜒水禽白,渡头老翁须雇直 [1] 。城南百姓多为鱼,买鱼欲烹辄凄恻。

    * * *

    [1] 意思说水涨以前,摆渡不要出钱的。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 。

    * * *

    [1] 指雨后树上的水点给风吹落在池里荷叶上。

    新晴 [1]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馀。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 。

    * * *

    [1] 这首诗见《彭城集》卷十八,也见《四库全书馆》辑本刘敞《公是集》卷二十八,题目是《绝句》:根据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百七十四又祝穆《事文类聚》后集卷二十一,是刘攽的作品。

    补注:“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戴鸿森同志指出,《宋诗纪事》卷十六“偷”字作“径”,和“旧相识”呼应的当,“偷”字相形,不免矫揉做作。

    [2] 可以跟唐人薛能(一作曹邺)《老圃堂》的“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比较。“南风旧相识”大约来自李白《春思》的“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刘攽在另一首诗里,用类似的笔法写风:“杖藤为笔沙为纸,闲立庭前试草书。无奈春风犹掣肘,等闲撩乱入衣裾。”(《致斋太常寺以杖画地成》第二首)

    王令

    王令(1232——1059)字逢原,江都人,有《广陵先生文集》。他受韩愈、孟郊、卢仝的影响很深,词句跟李觏的一样创辟,而口气愈加雄壮,仿佛能够昂头天外,把地球当皮球踢著似的,大约是宋代里气概最阔大的诗人了。运用语言不免粗暴,而且词句尽管奇特,意思却往往在那时候都要认为陈腐,这是他的毛病。

    饿者行

    雨雪不止泥路迂,马倒伏地人下扶。居者不出行者止 [1] ,午市不合人空衢。道中独行乃谁子?饿者负席缘门呼。高门食饮岂无弃,愿从犬马求其馀。耳闻门开身就拜,拜伏不起呵群奴 [2] 。喉干无声哭无泪,引杖去此他何如。路旁少年 [3] 无所语,归视纸上还长吁。

    * * *

    [1] “止”一作“返”。

    [2] 等于“群奴呵”。

    [3] 王令自己。

    暑旱苦热

    清风无力屠得热 [1] ,落日着翅飞上山 [2]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3] !

    * * *

    [1] “屠”字用得很别致;《广陵先生文集》卷十《暑中懒出》诗又说:“已嫌风少难平暑”。

    [2] 意思说太阳不肯落。

    [3] 昆仑山和蓬莱山当然都是清凉世界,可是自恨不能救天下人民脱离火坑,也就不愿意一个儿独去避暑了。《广陵先生文集》卷十《暑热思风》诗说:“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这种要把整个世界“提”在手里的雄阔的心胸和口吻,王令诗里常有,例如卷二《偶闻有感》:“长星作彗倘可假,出手为扫中原清”;卷七《西园月夜》:“我有抑郁气,从来未经吐;欲作大叹吁向天,穿天作孔恐天怒。”和他同时的韩琦《安阳集》卷一《苦热》诗也说:“尝闻昆阆间,别有神仙宇……吾欲飞而往,于义不独处。安得世上人,同日生毛羽!”意思差不多,而气魄就远不及了。

    渰渰 [1]

    渰渰轻云弄落晖,坏檐巢满燕来归。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

    * * *

    [1] 音“掩”,云起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