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章 殷商的装饰艺术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图50a 象鼻双面怪兽:正面

    图50b 石刻饕餮面形

    这个人的跪坐姿势几乎与现在日本人坐在家里“榻榻米”上姿势一样。这一发现立刻使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将此人体与第三次发掘时在小屯出土的人体躯干相比较,笔者首次发现,日本人的“正坐”,实际上早在殷商时的中国人中就是一种正规的坐的姿势。从华丽的服饰看,这个人可能是殷商统治阶层的人物。长袍上有两袖,前开口,有条腰带。膝盖下有旒形垂条可能是裙。长袍边上绣着几何形图案。此人是男或女尚辨不清。不管怎样,这代表了根据考古遗物所见衣着华丽的最早的中国人。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发现头部。这两个石人雕像,使人们百看不厌。

    在侯家庄王陵发现的另一石人,虽体小,但为一人全身的轮廓。它是用一块扁平硬石凿成,为一个蹲坐的人,其手弯于下巴之下。从侧面看人体完整,大眼向前平视,没有清晰显示的内眦褶痕。耳、鼻、口与下巴位置相称,但无脚。头顶装饰讲究,这究竟代表一种发式还是时髦的头饰,还不能肯定。

    与侯家庄石人媲美的是小屯出土的玉雕人像。艺术家用浮雕的阳线表现人像的头部,眼、耳、下颚、突出的下巴及扁平的鼻子等,都是凸起的优雅的线条勾画。前额上有一条横的明显的带形装饰,围绕着发根,头顶上有一鸡冠形饰物竖直向上,然后向后弯曲到后脑上方。这也很难说它究竟是代表发式,还是殷商时头部别致的装饰(图51)。

    图51 玉刻人头形

    这时期石刻包括很多种动物形象,包括真实的与神话式的动物。未加工的石料也有许多种,从较珍贵的蛇纹岩到普通的大理石。在一些实例中,我们看到石刻风格的明显不同。这些石雕出土时大都已破碎且分散各处,不可能确定它们的原位置,但成品风格和工艺技术的不同等主要考古特征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例如,几乎每件大型石雕动物背上都有一个深的直槽,就像小屯首次发现的那个人体躯干石刻一样。这种直槽不仅虎头兽上有,而且用大理石雕刻的猫头鹰上也有。显然,这被刻出的竖槽是为了嵌入墙上的突起部位。

    青铜器

    安阳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可分为:(1)青铜礼器;(2)武器和工具;(3)双轮马车或其他木制器具等上面的功能性的或装饰性的金属制品;(4)纯粹为死者陪葬的明器。

    在我们的收集里,青铜器中礼器的量最多,共有171件,包括许多不完整的碎片。礼器中觚40件,爵39件,不仅数量多,而且是殷商青铜器的代表性器物,在周朝初期它们似乎就消失了。

    在其他的青铜礼器中,斝虽在数目上比上面提到的两种少,但在安阳发掘中至少出现16次,而三足和四足的鼎共出现23次。另外还有约50件左右的其他器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尊、方彝、盘、盂、觯、壶、簋、甗、卣,还有一鸟形尊和一个角形器皿。

    虽然这些器物中的大部分有纹饰,个别的满身是花纹,但也有例外,如有的觚无纹饰。有纹饰的觚可分三类:(1)仅中间部分有纹饰;(2)中间与下部有纹饰;(3)满身有花纹。爵除素面外也是如此,39件中有12件无纹饰,16件仅有一条横带,11件有较复杂的图案。

    觚和爵上的主要装饰带由一个中间分开的动物面具组成(图52、53)。典型的是这种图案在觚的中间部位;而爵的装饰带有时被把手断开,因器把的部位正好切断装饰带。

    图52 觚上的动物纹饰

    图53 爵上的动物纹饰

    关于在各种青铜器上制作装饰图案时所使用的方法,万家保根据实验室的实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的结论是,在铸造技术中陶范有五种不同的制法。陶范的制法不同,产生的图案也不一样。这五种方法是:(1)刻划范纹;(2)模范合作纹;(3)堆雕模纹;(4)浮雕模纹;(5)深刻模纹(7)。

    关于纹饰的内容,可以用觚中间部分为例予以说明。侯家庄和小屯出土的35件觚中,34件上有两个动物面具,以对称的相反方向排列在器物腰部的一条横带上。横带其余部位的空白处形状不一,但都填以古物学家称之为云雷纹的纹饰。

    鼎的纹饰似乎较觚、爵两组更复杂。从类型学上看,23件鼎的标本明显分三类。我把第一类称鬲鼎,其重量最轻,只发现3件。大多数标本为第二类,有18件,平均重量为3845.2克。最大的是两个长方形的鹿鼎和牛鼎,其重量分别为60.4和110.4公斤(参见图11)。鹿鼎的纹饰我要作点详细介绍:鼎形似长方形木箱子,平底,四壁略向外倾斜,两窄边的口沿处有两立耳;四足形似圆柱中空;足顶与器底相接处有洞,恰在器底里面的四角处。器外壁、耳和足的外表面上有华丽图案装饰,大部分也许象征深刻的社会的和历史的意义。器的四个外壁的中心,装饰一完整的鹿头和一对高浮雕的突出的鹿角,在鹿头中间为一分段的扉棱。鹿角在头上半部向上分叉,两耳在其下。面部很简洁和写实,鼻子由一垂直扉棱构成。两角之间有一对浅浮雕的相对的龙。鹿头上部三分之二处,每侧都有一对高浮雕的复合鸟。

    纹饰艺术的起源及某些特征

    这些纹饰艺术的主要特征一部分是继承史前时期的,一部分是殷商时期的发展。螺线形的纹饰后来发展为普遍的云雷纹饰,它源于彩陶和黑陶时期。至于几何形图案,我在图54中绘制了比较图,举例说明这点。像鱼、人面、某些植物或有角动物等生物图形,可追溯它们起源于半坡和其他彩陶遗址时期。我曾进行深入研究的另一成果————弦纹,最初发展于龙山文化时期,殷商时期青铜器铸造者似乎广为摹拟过,尤其是在他们铸造无装饰的爵和觚甚至鼎时。

    图54 彩陶文化、黑陶文化与殷商文化的纹饰演变(据日译本)

    左边:1——3,出土于马厂;4,出土于辛店;1——4均选自安特生的《中华远古之文化》(1943年版),238——289页;5,黑陶文化标本,出土于日照;6,小屯出土的骨刻;7,小屯出土的石刻。

    右边:1、2、4,出土于小屯和城子崖土器阴刻;3,引自安特生的《中华远古之文化》(1943年版),图37;5,小屯出土的骨刻。(按日译本,数码2和3的位置对调。————编者)

    关于商代较华丽的,特别是表现在青铜器上的图案,其区别于同时期地中海艺术家制造品的一些特征,是特殊的对称观念。例如相对的一对兽或蛇;器皿上的一圈纹饰通常分割成几圈横带,这种横带有时从上到下多达七八条堆积在一起。

    ————————————————————————————————————————

    (1) 李济:《殷代装饰艺术的诸种背景》(1955年)。

    (2) 李济:《殷虚器物甲编·陶器(上辑)》(1956年)。

    (3) 李济:《殷虚白陶发展之程序》,载《史语所集刊》,第二十八本下册(1957年)。

    (4) 李济:《笄形八类及其纹饰之演变》,载《史语所集刊》,第三十本上册(1959年)。

    (5) 安特生:《奉天锦西县沙锅屯洞穴层》,载《古生物志》,丁种第一号第一册(1923年)。

    (6) 近来,一些对此感兴趣的学者又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费正清夫人(费慰梅)对反映文身的意见表示极大怀疑,不过由于她没见到原标本,她也未有定论。我的同事万家保则持另一种意见,他认为这既不是文身,也不是衣服,而是刻在雕像上的一种装饰,就像殷代艺人刻在石虎、石象上的一样。

    (7) 李济、万家保:《殷虚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第125——126页。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