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范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是理論正確,事情重要,並不在陳志下。

    我們試再講到後漢書。范曄的後漢書已在南朝宋代。在范曄後漢書以前,寫後漢書的就有七家。及范曄後漢書出來,這七家的後漢書都不傳了。學術上大體還是有一個公平,可見范書是有價値的。只因范曄是犯了罪死在監獄裏,他的書沒有寫完,因此只有紀、傳,而無志。我們不能說范曄不想寫志,只是來不及寫,已經下獄了。范曄下獄而死,他的書又是一部未完之作,而後來其書獨行。即據此點,可想以前的七家或許並沒有他的好。唐初,章懷太子為後漢書作注,在注裹就有許多零碎歷史事情為范書所沒有。這雖不能比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可是也補進了很多歷史故事。淸代有一個經學大師惠棟號定宇,寫了一部後漢書集注,他所補進的材料比章懷太子注還多了很多。淸人還曾把七家後漢書合刻,但都是不全的。實際上這七家後漢書在惠定宇集注裏也都有,不過是分散了,不是一家一家集合在那裏。

    根據上述,可見讀後漢書與三國志,讀法要和讀史記、漢書不同。史記中,春秋戰國還有很多材料沒有收。但如漢書,儻要補進班固所沒有收的材料,就很難。西漢史料流傳到今可以補進漢書裹去的,實在很少了。但後漢書、三國志,很多材料在這兩部正史以外,為我們可以看見的。當然也可見陳、范兩人的剪裁所在。但當時的歷史,要之不盡納入此兩部正史內。後漢書章懷太子注,不如裴松之注補進很多。但裴注勝也還有缺漏。此所缺漏,現在我們卻反大家知道,即此可見寫史之難。

    如講書法,定稱「鍾、王」。王羲之是東晉人,鍾繇是三國時魏人。陳壽有鍾繇傳,裴松之當然也注了;但鍾繇在後代最大流傳的是他的書法,而他之精於書法,陳志裏沒有,裴注裏也沒有。這或因鍾繇書法因後來王羲之起,遂幷成名,以前則尙無人加以注意,故纔缺了。

    又如管寧、華歆,兩人年輕時同學,在院裏鋤地扒出一黃金。管寧連看也沒有看,華歆則拿起來看了一下又扔下。有一天,門外有大官貴人過。聽到車馬之聲,管寧沒有理會,華歆就到門外去望了一望。等華歆回來,管寧就同他割席而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華歆做了魏國大臣,管寧則始終沒有在魏國做過官。後人推尊管寧為三國第一人物。此一故事見在世說新語德行篇,也成了一件傳誦千古的故事,幾乎是大家知道。但在陳志裏沒有,而裴注引之。其他類此者尙多。

    淸末王先謙,寫了一部漢書補注。又寫了一部後漢書集解。民國初年,盧弼寫了一部三國志集解。漢書有顏師古注,出於唐。但淸代研究漢書的人多,王先謙集來寫補注,省人繙檢各書。但王氏的補注還多靠不住,有些問題補注引了此說,沒有引彼說,所引也不是全部,刪節得還頗有問題。不過大體講,漢書補注還是用了很大工夫。而後漢書集解就要差一點。至於盧弼,諸位或許不知其人,他正為王先謙有了漢書補注與後漢書集解,而來寫一部三國志集解。在裴注外,又添進不少材料,如剛才講鍾繇書法,以及管寧、華歆同學時故事,他都補進了。盧弼這書,還是花極大工夫。

    可惜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都有近人作補注、集解等,而史記則沒有。有一日本人瀧川龜太郞,寫了一部史記會注考證。此書開始出版,我在北平偶然見到幾本,中間錯誤很多,當時在北平圖書季刊裏寫過兩篇文章批評他。但目前大陸把此書翻印了。我們自己就沒有人能來寫一部史記集解之類。此事自不易。我們此刻講史學的多不通經學,此是一難。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難。特別是戰國史,太史公之六國年表就錯得多。淸人屢經研討,也無結果。要待我的先秦諸子擊年始得一定論。不曉得那一天,我們史學界或者有一個幾個人能來成一部史記集解,或史記補注。此眞不易。諸位且莫看輕從前老一輩人的工作。如王先謙一部漢書補注,一部後漢書集解,對我們用處大。我們駡前人不懂歷史,但他們至少已方便了我們。此間藝文印書館所印二十五史,除上邊幾部外,此下還收有晉書斠注等好多種,都是淸末民初人作。此刻我們連他們的姓名都不知,但他們的書究竟是放在那裏,供我們閱讀。但我們總不問他們這些人是怎麼一回事,全不理會了。這也是我們目前學術界一個大毛病。

    五

    現在我們再講范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的本身。剛才講的主要是講這一時代的史料,而這兩書的本身則似無可多講,因他們都是沿襲史記、漢書而來。史記有一篇太史公自序,漢書有一篇敍傳,范曄後漢書就沒有,只有一篇獄中與甥姪書。他沒有兒子,這書是給他外甥姪兒的,書中寫到他寫後漢書的事。他說:

    常恥作文士,文患其事盡於形,情急於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

    他指出當時文章家毛病有此四項。

    一是「情急於藻」。寫文總得有個內在情感,然而當時寫文章的都要用力辭藻,遂使這個內在情感反而為詞藻所迫,不平穩,不寬舒。這恐是「情急於藻」之義。

    一是「韻移其意」。文章必有個作意,而為韻所限,便移其意,失卻了原來應有之位置。

    一是「事盡於形」。文中事情為文章的外形所拘束。所謂盡,實則是不盡。

    又一是「義牽其旨」。「義」字該同「旨」字略相近,不當把自己寫文章的大旨,反為要該如何寫文章之義所牽,而陷於不正確。

    這是當時流行駢體文之通病。其實即此四句,也見范氏自己不免正犯了此病。他又說:

    常謂情志所託,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後抽其芬芳,振其金石。

    寫文章要情志,情志寄託故當以意為主。能以意為主,才能以文傳意。可見他所謂「義牽其旨」這個「義」字是講的文義,不該把文義來牽動文旨。我們若懂得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文章不會泛濫,然後才能「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芬芳」是詞藻,「金石」是聲調,此為文第二義,而非第一義。可見范蔚宗深悉當時人的文病。但看他這封書,向後不能比韓愈、柳宗元,向前不能比司馬遷、班固,可是他已能在當時駢體文的重重困縛中要求擺脫。他的後漢書,文章寫得也非常好。

    我今舉此一例,想借以告訴諸位,將來若輪到諸位來寫歷史,定有一番困難使諸位無法寫,即在文字上。此刻白話文應用範圍,其實也尙只在報紙新聞副刊乃及普通著作之類。如要寫一傳記,白話文反不易寫。如要寫一碑文,用白話,實不甚好。有時連日常應用文字也不能純粹用白話,不得不轉用簡單的文言。若我們要來寫一部歷史,如「中華民國開國六十年史」之類,單就文體論,便有大問題。我想諸位如要寫史,最先便該誦讀文言文,至少三年五年,才來試寫;不致的呢麼啦,不成一篇史體文。范蔚宗父親范寧,治穀梁春秋,是一個極有名的大經學家。范蔚宗學問有家傳,他能看不起當時一般作家與文風,平心而論,後漢書也確不失為一部極好的史書。

    六

    講到三國志,有一問題很複雜。那時已是斷代為史,漢代完了,晉代沒有起。陳壽自己是三國中的蜀人,可是他在晉朝做官。照歷史傳統,是由魏到晉,陳壽不能不由晉而推尊及魏。因此他的三國志,只魏帝稱本紀,蜀、吳諸主均稱傳。此層便有關後來史家所爭的「正統」問題。陳壽尊魏,頗為後世所非。但他書稱三國志,不正名曰魏書,不與前漢、後漢、晉書同例。既名「三國」,則是並列的,可見陳壽也有他自費斟酌的用心。

    三國志裏又有一問題,應該提出。此刻大家都說魏、蜀、吳三國,其實依當時歷史講,不應稱蜀,應稱漢。漢昭烈帝不能稱蜀昭烈帝。當時蜀國人自稱漢,不稱蜀。此問題,諸位驟聽似很無聊。但我們在今天也恰恰碰到這問題。別人叫我們臺灣,我們不能承認,我們是中華民國。若使有一陳壽來寫我們今天的歷史,不稱我們為中華民國,只說臺灣;這怎麼行?臺灣只是我們政府所在地,猶如當時漢朝政府之在蜀。其時吳、蜀聯盟,吳國人說:

    自今日漢、吳旣盟之後,戮力一心。

    可見當時的吳國人也稱四川是漢,不稱是蜀。而陳壽三國志把這個「漢」字改成了「蜀」字。由寫歷史人來改歷史,那眞是要不得。諸葛亮出師表上的:

    漢賊不兩立。

    也明明自稱是漢,那能改作「蜀賊不兩立」呢?正如今天我們自稱「中華民國」。可見這一問題,也不僅是一歷史上過去的問題。在我們當前,同樣有此問題,在所必爭。而且也不僅我們,在現時其他國家中,同樣有此問題的也不少。近代有人說,我們歷史上所爭的「正統」問題是不該再提了。認為此只是一種陳腐的,不成問題的問題。現在才知道此等歷史問題,同時還即是現實問題,不可不爭。

    但我們也要為陳壽著想,他不能稱三國為「魏、漢、吳」,因「漢」是王朝之名,所以當時魏人決不稱蜀為「漢」。魏即篡了漢,稱它是「蜀」。而從吳國人講,則仍稱之曰漢。到今天,我們講歷史到三國,開頭就說「魏、蜀、吳」,那非史實,只是跟著陳壽講。當時歷史上並無蜀國。我們今日至少應稱「蜀漢」,以示別於前漢、後漢,而不能單稱之曰「蜀」。這問題在前有人講過,特別是黃震東發的黃氏日鈔裏,提出這問題。我以前讀黃氏日鈔,對此大為佩服。但此刻翻查盧弼的三國志集解,它鈔了東發日鈔,又加上了宋代的高似孫,乃知提出此問題的還不是從黃東發開始。所以我要告訴諸位,我們前代老輩人之工力,我們實不該把來看輕抹殺。

    我又想勸諸位,做學問不能只為寫論文,也該學前人作筆記;筆記用處有時比論文大。我們儘要拿一個題目放大,好成一篇大論文,可以在雜誌上刊載。但從前人考慮得周到,一條條筆記中,不曉容納多少問題在內,易查易看,對後人貢獻大。我們此刻寫論文,儘求篇幅龐大,不想後來人那能看這許多。即如盧弼,近人講史學不會推尊到他,但究不能抹殺了。他一輩子成績專研一部三國志,但也了不得。如我今天來講三國志,一查鍾繇傳,又查華歆傳,又查黃氏日鈔論蜀漢這番話,他都有了。這些縱不說是三國志上的大問題,但也不能說不是問題。前輩人究曾下了實在工力,我們那能存心輕蔑。這是我們做學問的一個「態度」問題,或說「心術」問題。若先已存心輕薄前人,又何能在前人書中做出自己學問。好了,今天講到此為止。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